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推荐家长与师生阅读2957:家庭教育:父母不在家教上偷懒,不在学校配合上缺席

2024-11-06 来源:华拓网

推荐家长与师生阅读2957:最好的家庭教育便是:父母不在家教上偷懒,不在学校配合上缺席(深度好文)

原创 小智爱管理 智行致远 2024年10月31日 22:01 云南

孩子的成长宛若精心搭建的积木塔,每一步都需细致入微,稍有不慎便可能导致整个结构的崩塌。

然而,与积木不同的是,孩子的成长是一条单行道,一旦错过某个阶段,就无法回头重来。因此,在孩子成长的旅途中,我们应如同对待珍贵艺术品般谨慎呵护每一个瞬间。

父母今日的偷懒,日后必然会导致孩子在做事时投机取巧。父母今日怕麻烦,日后也会看到孩子在学习时半途而废。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和复杂的任务。

这就是说教师和父母都是无可替代的孩子的教育者。青少年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需要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家庭的通力合作。

家庭是孩子第一个教育成长环境,父母肩负着为孩子扣好“第一粒扣子”的责任,丢掉责任,痛苦迟早会找上门。

我们经常会问,好的家庭教育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作为父母,我们也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只有一知半解的从别人那里得来的所谓经验,是否适合自己的孩子?是否给孩子最好的就能够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事实证明,并不能。

好的家庭教育是不拘泥于形式的,父母应该多进行学习、思考和尝试,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做好学校教育的“合伙人”,不在家教上偷懒,不在学校配合上缺席。

01.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

一个家庭,家人的和谐尤其是父母的恩爱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内心影响是很重大、深刻、久远的,同时也是孩子正能量主要的来源。

家,对我们来说应该是避风的港湾,应该是一个充满爱的地方。在家庭教育中,营造这样一个让孩子感受到温暖,感受到爱的环境,是非常有必要的。

比如:孩子在与同学相处时候受到委屈、与学习打交道时遇到了难题、与新的学习环境产生了不适应等回到家里难免会出现烦躁的情绪,而家的温馨则可以帮助有效平息。

具体做法可参考如下几点:

保持和谐的沟通环境:家庭成员之间的温暖和亲密互动是营造和谐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家庭成员彼此表达爱意、关心和支持,鼓励家庭成员积极分享想法、感受和需求。建立一个开放、尊重和理解的沟通环境,让每个人都感到被倾听和理解。通过亲密的肢体接触、拥抱和亲吻来加强情感交流。

共同养成时间的专注力:建立亲密无间的家庭关系,关键在于投入宝贵的时间和全心的关注。让我们共同减少对电子设备的依赖,为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沟通腾出更多空间。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们能够深化彼此的联系,让家成为真正的温暖港湾。

拥有明确的家庭价值观:与家人共同制定和明确家庭的核心价值观,如尊重、互助、诚实等,以指导每个家庭成员的行为和决策。

建立家庭中的正面互动氛围,共同庆祝家庭成员的通过努力取得的成就,共享欢笑和喜悦,一起追求进步与成长。这样的互动不仅能够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还能营造出一个积极向上、充满爱的家庭氛围。在这个温馨的家庭环境中,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归属感和幸福感,共同为创造更美好的未来而努力。

做好家庭合作与分工:激发家庭成员间的协作精神和分担责任,是构建和谐家庭的关键。让我们在家务分配、共同决策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育彼此间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这样不仅能增进家庭成员间的互助精神,还能增强家庭的凝聚力和团结。

积极打造正能量的家庭氛围:培养家庭成员积极的心态、品质和习惯至关重要。让我们携手激发彼此的正能量,共同塑造一个充满活力和乐观的家庭氛围。无论生活中遇到任何难题,都要始终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用积极的言行影响并感染家庭成员。通过相互鼓励、支持和理解,我们可以培养出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品质,让每个家庭成员都能在面对挑战时保持乐观和自信。努力将积极的习惯融入日常生活,让这些习惯成为我们家庭文化的一部分,为每个成员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心理健康的关注与支持:给予家庭成员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支持,尤其是孩子。鼓励他们表达情感,提供适时的帮助和支持。

家庭环境是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最能抚平创伤的环境。

阿德勒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所谓幸运:从小便有一个良好的、有爱的生长背景和环境,家庭和谐父母关系和睦,那么便能塑造一个健全的人格。

这样健全的人格在之后成长的过程中,为孩子在处理任何事物的能力、强大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都是一种培养。

所谓不幸:童年长期处于一个缺爱或压抑、放纵的环境,很难培养出健全的人格。

这样的小孩往后的一生便都会努力的去修复治愈和填补童年的不幸。每个人在童年时期的成长经历,或多或少对我们成年后的生活,有着无法避免的影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童年阴影”、“心理印痕”。

要知道,一个害怕回家的孩子一定有着他不敢回家的原因,作为家长应该努力寻找其中的原因,及时悬崖勒马,让孩子能够感受到家的温馨,感受到亲情,感受到生命存在的意义。

02. 做好孩子一生的”参照物“

前段时间在微博上看到一条帖子:

一位儿子因为成绩不好被妈妈责骂。

儿子委屈地说:世上有3种笨鸟,一种是先飞的,另外一种是嫌弃累不飞了的……

然而,儿子说完第二种就停下了。

妈妈好奇地问:那还有一种呢?

儿子回答:这种是最没用的,自己飞不起来,就只会在窝里下蛋,然后让自己的下一代使劲飞。

看完这个帖子,作为家长,我们不得不进行反思, 我们是否就是第三种”笨鸟“。

都说三流的父母是保姆,二流的父母是教练,一流的父母是榜样。

父母若不读书,不学习。

父母若总是抱怨生活。

父母若总是不思进取。

父母若总是天天熬夜刷手机。

家长如此,我们又怎能期待孩子们总是充满活力,追求卓越,并且无可挑剔呢?

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父母就得成为什么样的人。

正如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父母的榜样力量,是孩子成长道路上最坚实的后盾。

一个好的老师,或许能够影响孩子三年六年,但是家长的‌‌影响力却是一辈子。因为随着孩子的学段增长,老师也在此过程中出现变更,虽然老师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但不能保证你的孩子会一辈子都会遇上好老师,老师也不可能一直围着你的孩子转。然而,孩子的父母却是一辈子默默守护在孩子的身边,这种长期的影响力不言而喻。

父母的言行举止、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都会对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甚至决定孩子的人生轨迹。父母的一言一行,会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地滋养着孩子的心田。当你在家中展现出对知识的渴望、对工作的热情、对生活的热爱时,这份正能量便会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在众多家长类型中,“成长型”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是一种科学而有效的家庭教育方式。它既不是溺爱或放任,也不是严厉或苛刻,而是要在爱与尊重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让孩子在自由与规范中健康成长。

家长应该以自己为例,用自己的行动来影响孩子,让孩子看到自己在不断地学习、进步、改变、成长。这样,孩子才能从内心敬仰并模仿父母,从而形成良好的品格、习惯、能力等。

03. 教育孩子时,站在老师的角度想一想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在对孩子的教育引导上,家长们要经常与老师特别是班主任保持沟通,孩子身上出现的很多问题,其实都是事出有因,只有找到真正的“病因”,才能更好地对症下药。

相比家长而言,学校的教育更具有专业性,而我们当家长的多数人不搞教育工作,没那么多时间看教育理论的专业书籍;教师教育过的孩子成百上千,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师能够从几十个学生的比较中鉴别孩子的优缺点,而我们家长却只看到自己的孩子,对孩子的评价往往容易偏颇。

有时候,当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妨先停下来想一想:“假如我是孩子的老师,我该怎么处理。”当家长学会换位思考后,许多家庭教育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一个鲜活的案例:老师利用星期天带孩子们去学雷锋做好事,孩子刚一出门,家长就喊:“上哪儿野去?”孩子说:“老师让我们去学雷锋。”家长张嘴就说:“学雷锋?你也不好好看看你那德行,就你这样的还学雷锋?你怕是去学捅马蜂窝去吧!”

有些时候,家长话脱口而出的一句话,可能就会给孩子的一生蒙上了阴影,换一句话说,那便是孩子想变好,家长不信任,孩子所做的一切在家长看来都还处于以前的认知状态,逐渐让孩子反感,慢慢地随着孩子长大,逐渐有了独立意识,就会转变为叛逆。

因此,家长在日常的言谈举止中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和学校保持一致,家长脑子里应该有一根弦,那就是随时想着:“假如我是老师。”有了这个意识,自然就会和学校教育保持一致。

写于最后:

哲学家康德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为人”,也就是通过教育使孩子们拥有健全之人格、独立之精神、批判之思维、丰盈之情感等。具体化一些,就是让学生成为有灵魂、有信仰的人,而不只是热爱学习和具有特长的准职业者。

“人”字只有两笔,左边为家庭教育,右边为学校教育,左右共同努力,不偏不倚,才能让孩子有了人的样子。只有家庭和学校“并肩前行”,形成一种整合优势,孩子才能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教育”二字,包含着“教”与“育”,教授本领,育人心灵,家校应齐心协力,在家中孩子是你的孩子,在学校,孩子是我的学生,只有遵循5+2=7或者>7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

培养一个成功的孩子,需要家长全力配合老师,需要相互借力,父母不在家教上偷懒,不在学校配合上缺席。老师和家长一起努力做好孩子最好的引领者,孩子自身勤勉努力,积极上进,花期则可期!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