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04年,广东省高考语文题出了句上联,至今未有绝佳的对句

2024-12-11 来源:华拓网

有时,高考也有对对联的。

比如,2004年全国高考,广东省首次获得分省考试的命题权。 #高考热评#

为了彰显地方特色,语文试卷推出了一道创新题——考对联。

命题人别出心裁,出了一副上联——“荔枝龙眼木瓜皆是岭南佳果”。

木瓜、荔枝、菠萝、香蕉号称“岭南四大名果”,历来为世人所重。

考后证明,这道试题反响很好,受到社会各界称誉。

大家一致认为,该试题既突出了岭南的风土特色,又考查了学生传统文化的功底。

题,确实是一道好题,但却让不少考生“沦陷”,得了零分。

当时就有这样一个题目的文章,《广东高考逾40考生作文满分 对联题得零分者多》,在这篇文章里,介绍了广东对联题的评判情况:

当时的语文科评卷组长透露,这道对联题,全省没有出现一个绝佳的对子,一些得了5分(6分满分),得6分的下联,都只是不太严谨或不够精彩的“宽对”。

其实也情有可原,在此之前,对联题很少在高考中出现,一些考生根本不懂对联知识,所以放弃了答题,得零分的比比皆是。

另一方面,答对了题的考生又对“平仄”关系普遍处理不好,一些对子,只要将个别词语调换位置就会出彩很多,但因为不懂“平仄”,所以束手无策。

考题中的“皆是”,最好用“莫非”一词来对,但是当时没有考生用到这个词,很多考生基本又照抄了一遍“皆是”,还有用“都是”等词的,都不是很理想。

另外,“岭南”一词也不好对,相对于“广东”、“中国”等,“江北”、“塞北”比较好。

当时比较高分的下联有:

北京西安上海都为中国名城;

芍药黄菊剑兰均为苏杭名花;

丹霞西樵鼎湖均为广东名山。

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水平应该算是可以的,但是如果从专业的对联标准来看,仍称不上好。

这些年来,看了许多的下联,仍然没有一联称得上绝佳。

你想不想试一试,能给出一个更好的下联吗?

最后,我想说几句题外话。

我曾听一位有着十几年教学经验的特级教师说:

凡是对对联对得好的学生,语文成绩都比较出色。即使本来语文成绩不怎么样,通过一段时间的对对联练习,成绩也会提高。

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如果你喜欢对对联,就会发现,这小小的对联,包含大学问、大语文、大文学。

这要从《联律通则》说起,《联律通则》要求对联必须做到:

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

单看以上的规则,只要能看懂,能理解,就说明你的语文基础不差。如果再进一步运用到对联之中,那就更上一个水平。

因为这涉及到字音、声调、韵律、词性、句型、结构、语法、修辞等多方面知识。

学生要对对联,首先要看句子表达什么意思,有什么特点,这就相当于审题;

然而,思考选择用什么角度去应对,这就相当于立意;

接着,去捕捉合适的意象,在意象中选择合适的词汇,在词汇中选择声调、词性、结构、性质状态相应或相对的词语,组成对句;

最后,再从语法、修辞、诗意、情感上去润色,去推敲,去修饰,从而达到完美。

对联的修辞格式和技巧手法,可分为复字、叠字、顶针、拆字、回文、同旁、嵌字、无情、谐趣、音韵等等,趣味无穷。

学生对对联,不是查字典、词典,就是上图书室翻阅资料,上网搜索相关的信息,向老师询问语法知识。

一副联对好了,学生接受的信息量和语言基础知识的训练量,远远超过学生做十道训练题的作用,因为这是学生自己愉快、主动、有效的学习,而不是被动、机械、无趣地训练。

心理学告诉我们:凡是主动的学习都是有效的,高效的,事半功倍的,反之则是低效的,乃至无效的。

对联的内容涉及到天文、地理、动物、植物、历史、新闻、社会、民俗……几乎无所不包,学生在对对联的同时,也就爱上了阅读,而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又是学好语文的康庄大道。

对联是国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私以为,无论是着眼于弘扬传统文化还是着眼于课程改革,着眼于语文学习方式,着眼于未来高考,将楹联教学渗透到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之中,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那么,大家觉得怎么样呢?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