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航空航天的故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19:32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09 22:01

载人航天故事
引言
1997年是极为不平凡的一年。40年前的10月4日,前苏联用卫星运载火箭把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太空,实现了人类千百年来的梦想,开创了人类航天的新纪元。卫星在太空正常工作了3个月左右。

抚今追昔,令人感慨万千。在过去的40年里,人类在航天领域既经历了许多巨大成功的喜悦,也遭受了不少让人难以忍受的沉重打击。
回首40年的人类航天史,虽然数千颗千姿百态、功能各异的人造卫星已给世界各国带来了数不尽的“荣华富贵”,然而最使人难忘的还是那些载人航天的英雄们。尽管他们有的已经荣归故里,有的血染碧空,还有的仍然继续遨游太空,但他们那种人定胜天的大智大勇将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激励着人类不断进取、不断奋斗,去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个又一个困难。

航天勇士们在茫茫太空书写了他们伟大的业绩。1961年,前苏联的加加林一马当先登太空,成为“宇宙哥伦布”;两年后,前苏联的女航天员捷列什科娃乘东方?6号飞船上天,打破了男航天员一统天下的局面;1965年,前苏联航天员列昂诺夫拴着安全带飞离宇宙飞船5米,在空间漂浮12分钟,首创太空漫步奇迹;1984年,前苏联女航天员萨维茨卡娅也到舱外“潇洒走一回”,成为世界第一名在太空行走的“女飞人”;俄罗斯航天员波利亚科夫更是了不起,在太空一呆就是400多天,让其它人望尘莫及。

美国也不示弱,相继有12名航天员登上月球,至今令世人赞叹不已。航天员约翰·扬六上太空,是世界上航天次数最多的航天员; 女航天员露西德不仅5次上天,还保持着188天的世界女子载人航天记录;科林斯则为世界第一位航天飞机女驾驶员……。

在这些征服太空的英雄后面,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有的甚至永载史册。现在就让我们回到他们当年的时空,再次领略一下这些太空飞人的风采吧。

世界太空第一人
1961年4月12日拂晓,荒凉的哈萨克大草原依然凉气袭人。丘拉坦村民走向瓜田和庄稼地,也有几人去锡尔河捕鱼。但离此向北4千米的地方就没有这样宁静了。设在这里的拜科努尔发射场上竖立着一枚巨大的白色火箭,它映衬着蓝天特别醒目,这就是SS-6洲际弹道导弹。不过其顶端装的不是核弹头,而是东方?1号载人飞船,它于11日夜晚刚刚安装就绪。不远处匍伏着装有火箭燃料的列车,沙丘旁停放着红色消防车。所有在场的人都非常激动,因为世界第一位飞往宇宙的使者——尤里·加加林少校即将从这里升空。

为了这一天的到来,有多少人熬过了不眠之夜啊!如今就要梦想成真了。此时,加加林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前一天在发射场与总设计师科罗廖夫一起登上发射台的平台,走到飞船跟前。他们默默地站着,望着天空,陷入深思,想着即将进行的飞行。科罗廖夫打破了沉默说:“加加林,你真幸运,你将从无与伦比的高处观看我们美丽的地球。但发射和飞行都不会轻松,要经受各种考验,包括那些未预料到的,明天的飞行有风险。”接着又安慰地讲:“你要记住,不管发生什么事,我们都会竭力支援你。”加加林听后心潮澎湃,无声地点头表示,无论如何也要完成这项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

4月12日清晨,加加林从梦中被医生叫醒。他迅速吃了一顿特别的早餐,便穿上航天服前往发射台。当乘坐着加加林的汽车出现在发射场时,发射场呈现一片生机。汽车一直开到矗立着的火箭脚下,身穿橙*臃肿航天服、头戴乳白色头盔的加加林从前门下了汽车,后面跟着航天服的设计师和一位医生。加加林走向现场领导小组,举手敬礼并报告:“国家委员会*同志,飞行员加加林准备乘坐世界上第一艘载人飞船飞行。”接着,他们热情拥抱。然后加加林向报界和电台发表了简短的历史性讲话,向为他送行的人们挥手致意,最后登上了发射塔最上边的平台。

飞船舱内的电视摄像机打开了,荧光屏上出现了加加林的影像。他面带笑容,神采奕奕。

开始30分钟准备!10分钟准备!!2分钟准备!!!所有人都屏息不动,似乎空气也凝住了。“预备-点火1一声令下,莫斯科时间9点零7分,火箭徐徐升起,与此同时,透过发动机的轰隆声,清晰地传来了加加林激动的道别声:“我去了1

东方-1号飞船载着加加林进入人造地球卫星轨道,人类宇航时代开始了!他在太空欢呼: “多美啊!我看见了陆地、森林、海洋和云彩……”东方-1号飞船载着加加林以27200千米/小时的速度飞驰,越过苏联、印度、 澳大利亚和太平洋上空,环绕地球运行。他在离地330 千米高空飞行了108分钟,绕地球飞行一圈后,按计划安全返回了地面。

这次飞行虽然短暂,但它却开辟了人类通向宇宙的道路。加加林因此成了世界上第一位航天英雄。为了纪念这个划时代壮举,“4.12”成了“航空航天国际纪念日”。

有关加加林的秘闻
加加林108分钟的航天奇迹震撼了全世界,被世人传为佳话。苏联解体后,有些当年的航天机密被公开,使人们了解到许多与之有关的惊人内幕。

美国索斯比拍卖行不久前发现了世界首次载人航天的地面指令长卡尔波夫上校的日记,上面记述了加加林飞行的全过程,说加加林在返回地球时遇到了麻烦。返回程序是:制动火箭点火,座舱与仪器舱分离,在座舱降到离地7000米时,加加林应被弹出座舱,用降落伞实现软着陆。卡尔波夫在日记中写道:“座舱与仪器舱不能及时分离,座舱疯狂地旋转。”“故障,不要惊慌”。很显然,卡尔波夫当时心情十分紧张。分离过程原计划用10秒,但实际上用了10分钟。在这10分钟里,制动火箭推力使飞船不断旋转打滚。万幸的是,两者最终还是分离了,否则第一位太空使者将有去无回。事后专家分析认为,可能是连接不当,使两舱一时难以脱离。

西方专家也相信日记的真实性,并认为若当时知道这一秘密,肯尼迪总统可能会推迟美国登月计划,在地面做更多的载人航天实验和猴子的太空飞行实验,以求稳妥可靠。然而在美苏航天竞争时代,这两个大国常常报喜不报忧。

俄罗斯《红星报》则详细地介绍了人类首次进入太空的前前后后。1959年底选出第一艘宇宙飞船后,1960年9月19日,前苏共*收到乌斯季诺夫(*会议副*)、马利诺夫斯基(国防*)等人的联名报告,建议1960年12月用飞船进行载人飞行。1960年11月,前苏共*和*会议*作出决定,同意用东方?3A号飞船在1960年12月发射,并认为这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1960年10月24日,在发射场准备发射新式火箭时发生了爆炸,包括战略火箭军总司令涅杰林炮兵主帅在内的数十人丧命。为此,勃列日涅夫*进行调查,致使东方-3A号飞船发射延期。

1961年3月3日,前苏共*收到“绝密”报告,内容是:经过大量工作,已进行了7次不载人飞船的发射,其中东方-1号飞船5次,东方-3A号两次。现已完全能进行首次载人飞行了……。乌斯基诺夫等许多重要人物在报告上签了名。这样,1961年4月3日,前苏共*通过了关于发射东方-3A号飞船的决议(一般报道是用东方-1号飞船)。

4月12日,加加林登上飞船,关上座舱盖后,发现仪表没显示“密封”信号,主任设计师和战斗班马上排故。在太空飞行中加加林感到很难受,但是可以忍耐。在加加林返回时,科罗廖夫(飞船总设计师)打电话给赫鲁晓夫说:“降落伞已打开,正在着陆,飞船正常。”赫鲁晓夫则问:“人活着吗?在发信号吗?活着?”这些都表明首次载人航天多不容易,尤其是弹射跳伞对加加林是一次生与死、意志与勇敢精神的考验。

另据报道,1960年5月15日,第一艘东方号不载人飞船发射时没有防热罩,无降落伞系统,更无弹射装置。其目的是验证姿态控制系统和着陆座舱的分离系统,结果这艘飞船没有返回,被抛到更高的轨道。同年7月23日再次发射时又因火箭故障遭到失败。8月19日的第3次发射获得成功,东方号飞船载2只狗和50只老鼠首次成功落地。不过专家发现,在飞船绕地球第4周时,一只狗严重呕吐。因此他们决定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只绕地球一圈就返回。同年12月1日,东方号飞船载动物上天后,因制动系统故障,返回时失败。12月21日的另一次发射也由于火箭故障再次夭折。直到1961年3月9日和21日两艘载狗和“模拟人”的东方号飞船双双发射和返回成功后,前苏共*才于4月3日作出决定进行首次载人飞行。同年4月8日指定加加林为第一个上天的航天员。4天后,加加林乘飞船升空,成为第一名征服太空的英豪。

在加加林上天前后,曾有两名航天员在训练中死亡。1961年3月23日,空军飞行员邦达朗科在一充满纯氧的暗室中训练时,用酒精棉擦完身上固定过传感器的部位后,随手把它一扔,扔到了一电极板上,结果引起大火被烧死。1962年11月1日,另一名航天员在24500米高度上跳伞时,因航天服出现故障急剧减压而死。不过,前苏联多次辟谣关于加加林上天之前有一航天员在太空飞行返回途中死亡的说法,并说这名叫伊里诺切纳的航天员是因车祸受伤而不能登天的。

在加加林上天前,还用各种生物火箭进行了31次动物飞行(高度110~450千米),用卫星进行了7次带有动物及生物培养试验的太空飞行。加加林也是数千里挑一选出来的。由此可见,人类为打开通天之门,曾为之付出了多么巨大的代价。

千里挑一
加加林1934年3月9日出生在一个叫克鲁申诺里的小村庄里。在战争年代,他非常羡慕保卫祖国的空军飞行员。*后他当了工人,参加了萨拉托夫航空俱乐部。当加加林第一次驾机飞向蓝天时,感到一切都气象万千。从此他坚定了献身于蓝天的生活目标。他辞掉了工作,来到澳伦堡空军学校学习。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成功地发*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空军学校的学员们奔走相告。当学员们问加加林“以后会怎样”时,加加林答道:“是人飞上去的时候了。”

在猎狗莱卡完成宇宙飞行后,前苏联开始在全国挑选第一名上天的航天员。当时有的人认为应从熟悉高空和缺氧情况的登山队员中找;有的人主张从潜艇兵中找;还有的建议让勘探队员参加……。但最后的共识是航天员应在飞行员中挑眩载人飞船总设计师科罗廖夫说:“完成冒险而复杂的航天任务对飞行员来说是习惯了的职责。”

负责挑选航天员的卡尔波夫回忆道,当时科罗廖夫提出的航天员标准是年龄不过30岁,身高不超过1.75米,体重72千克以下,勤劳,求知欲强, 有志愿献身航天事业的精神。为此,卡尔波夫从全国3000名志愿者中筛选出20名作为培训对象,最后又从这20人中选出6人突击小组,他们符合科罗廖夫的最高要求,加加林就是其中的一员。卡尔波夫对他们说:“你们中间任何一个均可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航天员。”那么加加林又是怎样被最终选中的呢?

加加林是1959年10月向空军指挥部递交志愿上天的报告的,他在报告中写道:“为发展苏联航天事业,我迫切希望进行航天试飞……。”

在莫斯科市中心东北约40千米的契卡洛夫区,有一座名噪一时的新兴城市,人们称之为星城。加加林他们就是在这里参加航天培训的。当时这里仅是一个飞机场,所有训练设施还正在建造,很不完善。所挑选的6人人人都经过4~5次失重训练;95次离心机实验……加加林无论在掌握科学知识、长时间被关在绝音室里,还是在离心机上进行令人头晕的旋转,他都经受住了考验,而且样样第一。他待人友善,富有幽默感,参与社会工作,顾及家庭,成了全队的“精神中心”,以致没有他很多事都搞不起来。加加林被大家称为“我们的加加林”。

科罗廖夫很快就注意上了这个机灵、眼尖的加加林,并让他第一个坐进东方号飞船的驾驶舱熟悉情况。在发射日期临近时,需从6人突击小组中挑出一名登天的航天员。前苏联英雄卡马宁向国家委员会介绍了这6人的情况后说:“他们都作好了飞行准备,很难说谁好谁差。但我们必须从中挑选出一名,所以我们推荐加加林为航天飞行第一人选,斯捷潘诺维奇为后备驾驶员。”

就这样,加加林成为世界航天第一人。加加林在总结他在太空中的工作时写道:“我受命进行历史上第一次航天飞行,可以作出人类航天飞行能成为现实可能性的结论。东方号飞船的飞行好象是本世纪的奇迹,但奇迹是不存在的,存在的是实际情况。航天飞行不是某一人或某一伙人的事。这是人类在其发展中合乎规律的历史过程……”。

加加林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航天英雄。不幸的是,他在1968年3月27日的一次飞行中,因飞机坠毁而遇难。虽然他已从航天员队伍中消失,但加加林的名字和他的开拓精神将永存,并为一代一代人所敬仰,成为鼓舞人们进行太空探险的一面旗帜。

二、太空行走第一人
在载人航天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在太空行走已不算什么新鲜事了。尤其是美国和俄罗斯航天员,为了建造和修理空间站,他们经常到太空去漫步,进行各种试验和维修工作。美国航天员在太空修理哈勃望远镜时,一呆就是几个小时,而且他们是轮番出舱,如履平地。然而,人类进行第一次太空行走就不是那么潇洒了,因为当时对舱外活动所要遇到的各种情况还知之甚少,因而太空行走就被认为是一种风险极大的事情,搞不好航天员可能有去无回,成为 “人体”卫星。正因为如此,太空行走也成为美苏争夺“航天第一”的重要目标之一,谁能抢得太空行走第一人的头衔,谁就能在太空竞争中增加筹码。结果前苏联获胜,航天员列昂诺夫在1965年3月18日乘上升2号飞船遨游太空时,冒险出舱活动24分钟,成为世界上太空行走第一人。这次太空行走来之不易,有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幕。

撩开昨日内幕
19年,前苏联弹射座椅和舱外太空行走设备总设计师塞弗林了解到,美国正在研制舱外行走设备,并拟在双子星座号飞船上使用。于是他马上上书当局,呼吁加紧舱外设备的开发步伐,要抢在美国之前完成这一创举,以名扬天下。

但事情并不如他所说的那么简单,因为前苏联的飞船没有供航天员出舱所需的气闸舱。这种舱有两个气闸门,一个与密封座舱连接,叫内闸门;另一个是可通向太空的外闸门。闸门的启闭需十分小心和熟练,以避免漏气。航天员出舱前,在飞船舱内要穿好增压航天服,走出内闸门后关闭内闸门,把气闸舱内的空气抽入座舱内,当气闸舱和外界空气的压力相等时才能打开外闸门进入太空。航天员返回舱内时顺序相反。这颇像船过水闸。

当时,美国双子星座号飞船已设置了气闸舱,而前苏联的上升号飞船空间很小,仅有一道用螺母紧固的舱门,是供航天员在地面出入用的。若重新设计飞船在发射时间上肯定要落在美国之后。为此,塞弗林提议采用一种能节省空间的膨胀式简易气闸。这一大胆的方案立即得到了批准。

科罗廖夫命令塞弗林率领一帮精兵强将夜以继日地干了起来。开始时很顺利,赶制了几个气闸,每个气闸内均有一套能自动膨胀的航天服,并进行了地面减压试验。后又用卫星进行了不载人飞行试验。

1965年2月22日,带有简易气闸的宇宙57号卫星升空了。卫星在太空完成气闸展开和航天服加压膨胀时,突然发生爆炸。事故原因是地面人员错发了指令,引爆了自爆装置。后来这种试验又失败了两次。这时已快到预定的完成任务的时间了,情况十分紧急,如再研制一艘飞船进行试验需要一年时间,那时美国很可能会抢先一步进行太空行走。而这时前苏联航天总设计师科罗廖夫又身染重病,他只能在疗养所听取塞弗林的汇报,真是祸不单行。

在这关键时刻,塞弗林综合各方面意见,毅然决定按原计划进行,并请示苏共*。没多久,克格勃头目亲临现场视察,以防有人破坏。为安全起见,还建立了一个严密的监视区,使包括塞弗林在内的所有人均草木皆兵,如临大敌,不敢有一点闪失。在认定万无一失之后,苏共最高首脑才批准进行首次太空行走活动。

险象环生出奇迹
1965年3月18日莫斯科时间上午10时,上升2号飞船轰呜着,载着两名航天员从拜科努尔发射场升空,其中别列亚耶夫为指令长,列昂诺夫是驾驶员。他们乘飞船进入了497.7公里×173.5公里、倾角.79度的预定轨道。飞船入轨后,他们便为太空行走做准备。在别列亚耶夫的帮助下,列昂诺夫将一个生命保障系统背包套在自己的压力服外边,开始吸纯氧,吸了一个多小时后便出舱了。在舱内,航天员呼吸的是氧氮混合气体,在到没有压力的太空时,人血液中的氮可能会形成致命的气泡,使人患减压玻因此,列昂诺夫出舱前须清除他血液中的氮。生保背包用于调节航天员的体温。为保持与飞船的联络及安全,列昂诺夫身上系着一根与飞船相连的绳链,绳链长5.35米,内有一根电话线, 很像婴儿的脐带。

当飞船飞到第2圈时,列昂诺夫在确认座舱密封完好后打开了向内开的舱门,随着别列亚耶夫的一声“祝你好运”,列昂诺夫浮游进入密封过渡舱。

过渡舱设计得简单而又巧妙。它由一个通道和两个舱盖组成,很像一个手风琴,内盖与飞船的两个舱门中的一个相连,通向太空的外盖是可移动的环形盖。在发射时该舱保持压缩状态,入轨抛掉减阻装置后,过渡舱立即展开并充压。

列昂诺夫进入过渡舱后,便给自己的航天服充压,并检查过渡舱的密封性,调整头盔。此后,列昂诺夫关上座舱盖,于11时34分51秒进入茫茫太空,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太空漫步的人。事后他说,当我准备好出舱时,轻轻地推了一下舱盖,于是人就像一个软木塞一样呼的一下便冲出了舱口。

出舱后列昂诺夫在太空不仅浮游,还翻筋斗,并从舱外卸掉一个相机,移动了几件舱外物体。事实证明,太空并不那么可怕,人只要穿上航天服和带上生保背包,就能在舱外工作和生存。

10分钟后,别列亚耶夫提醒列昂诺夫准备返回座舱,可此时却出了麻烦。列昂诺夫报告说取回舱外相机有困难,相机放进过渡舱时,一松手它就漂走,如此反复数次都是徒劳。最后,列昂诺夫硬把相机推进通道,并用脚踩住,这才将相机放下。可这时列昂诺夫已精疲力竭,出汗量超出了他的航天服所能吸收的量。在他本人进入过渡舱时,又遇到了新问题。为了踩住相机,他的脚先进到过渡舱里,可身子怎么也进不去了,他被卡在了舱门口。这是因为太空是真空的,无法从外部对航天服施压,此时的航天服比想像的要鼓得多,如气球一样。此外,因戴头盔不能擦汗,汗水流到了眼睛上,汗气也使面罩模糊。这时,列昂诺夫除了听到自己的心在咚咚地急促跳动外,什么也看不清,听不见。突然他灵机一动,给航天服放气降压。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直到将航天服压力降到了极危险的低限,即从40千帕降到25千帕。他终于穿着瘪下来的航天服活着进了舱门。列昂诺夫在太空行走了10分钟,但为了挤进舱门他却拼力花了14分钟。返回舱内后,不能重复使用的过渡舱即被抛掉。

当飞船飞完第16圈,别列亚耶夫准备点燃制动再入火箭以便返回地面时,又出现了险情,测试时发现一个信号显示自动导航系统失灵,无法为飞船返回地面准确定位,故无法按原计划返回地球。无奈,飞船只能再绕地球飞行一圈。地面控制中心指示,若还不行,就采用手动再入返回方式。一圈后,别列亚耶夫按指令操纵上升2号飞船进入了正确的轨道位置,并起动了制动火箭,开始再入。再入过程既热又可怕,包括天线在内的所有通信元件都被高温烧毁了。列昂诺夫和别列亚耶夫看见舱外熔化的金属流到舷窗上。由于飞船多绕地球飞了一圈,使他俩的着陆点偏离预定地点1300公里。返回舱最后溅落在乌拉尔山脉终年积雪的一个偏僻山坡的两棵冷杉树中间,降落制动伞高高地缠绕在树枝上。几架搜索直升飞机很快找到了他俩,但因地势原因无法降落,只能在上空盘旋,给他们投下食物和防寒衣物,就飞走了。这使得列昂诺夫和别列亚耶夫不得不在返回舱边上休息,一直呆到第二天。当地的伐木工人连夜赶修了一个直升飞机着陆坪。救援人员坐雪橇滑行20公里赶往航天员降落地点,最后终于找到了快要冻僵的两位航天员,并用雪橇把他们带到森林中新开辟的直升飞机着陆地,用直升飞机把这两位太空英雄运回拜科努尔发射场。

在飞船使用手动系统着陆、着陆偏离预定着陆区、与地面人员失去联系后,前苏联航天总设计师科罗廖夫着急万分,悲泪纵横。幸运的是两名航天员神奇地活下来了。回到莫斯科时他们受到英雄般的欢迎。

列昂诺夫小传
世界太空行走第一人列昂诺夫1934年5月30日生于前苏联克麦罗沃州苏里区利斯特维扬卡镇。1957年于丘左耶夫军事航空学校毕业后,在航空兵部队当飞行员。1960年被选为航天员。在完成太空行走任务后,进入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学习,于1968年毕业。1975年7月15~20日,他乘坐联盟19号飞船参加了同美国阿波罗号飞船的对接和联合飞行。由此可见,列昂诺夫在人类太空史上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他曾多次获得奖章和勋章。他的名字将永载史册。

三、第一位登天的女英雄
前苏联不仅造就出世界太空第一人加加林,也培养了第一位登天女英雄捷列什科娃。1963 年6月16日,她乘东方6号飞船升空,3天后返回地面,开创了妇女航天的先河,全球为之震惊。人们赞美她为妇女争光,称颂她表现出的坚强性格和大无畏精神。捷列什科娃为妇女征服太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捷列什科娃1937年3月6日出生在前苏联雅罗斯拉夫尔州图塔联夫区马斯连尼科沃村。1955年中学毕业后进入纺织厂工作。此后她边工作边学习,还参加航空俱乐部的跳伞活动,后者使她身体健壮。她向往蓝天,希望能上天翱翔。

1961年加加林首航太空归来,她同许多姑娘一样,非常羡慕这位太空“天王”,并与女友一起联名上书航天部门,要求培养女航天员登天。没想到这封信引起了重视,没两天她们便被邀请去莫斯科座谈。这些姑娘兴奋地阐述了自己的想法,并希望成为第一批女航天员。

经过严格的体检,1962年捷列什科娃被选入首批女航天员队伍。当宣布名单时,她极其兴奋和激动,简直欣喜若狂。同时入选的还有来自斯维尔德洛夫斯克的索洛维约娃等4人。她们入队后,大名鼎鼎的航天员加加林负责管理这些人。加加林温和、友好地对待每一个队员,一直训练了约一年左右,但当时谁也不知道“1号”是谁,直到上天前两周才决定从捷列什科娃和索洛维约娃中选一个,最终让谁飞由上级决定。因为这是第一次女性太空飞行,所以“阶级立潮是重要标准之一,而捷列什科娃出身工人阶级,索洛维约娃则出身知识分子。于是,捷列什科娃 “捷”足先登,最终被选中。

1963年6月14日,东方5号飞船在拜科努尔发射。它载着航天员贝可夫斯基空军中校。他在两天的飞行中,用手操纵飞船,完成了一些医学实验,并观测了地球和恒星。当他在6月16日飞越拜科努尔发射场上空时,负有历史使命的东方6号飞船也正在该发射场整装待发。说它负有历史使命是因为这艘飞船将载着世界第一名女航天员登上九霄云外。

举世瞩目的时刻来到了。望着高高耸立着的东方6号飞船,捷列什科娃从容地走进了飞船密封舱,开始了一次轰动一时的航天飞行。她稳坐在舱内,没有想自己的家,也没有想是否能返回地面,脑子里只装着未来24小时内承担的使命和责任:摄像和做多种科学实验。当捷列什科娃在太空看到无比壮观的地球时,她实在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对地球产生了深深的眷恋。于是她向地面指挥中心提出延长在太空逗留时间的请求,并得到批准。她绕地飞行了48圈,飞行70小时50分钟,航程200万公里。

在太空飞行的3天中,捷列什科娃几乎没一点睡意。她不愿漏掉任何一个细节,只想多看一些太空胜景,多做一些太空实验。东方6号飞船以2.8万公里的时速飞驰,每86分钟绕地一圈。捷列什科娃说地球给她的印象实在太深了。它美丽壮观,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和光泽,其动人的画面后来常常在捷列什科娃的梦中浮现。

捷列什科娃在这次飞行中完成了生物医学和科技考察计划,并证明了妇女也能在太空正常生活和工作。她返回地面时,受到了成千上万人的欢迎,掌声、歌声、鲜花交织成了一片,祝贺她勇敢地完成了航天史上的一次壮举。两个月后,捷列什科娃同东方3号飞船驾驶员尼古拉耶夫结婚,组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航天员家庭。19年6月8日,捷列什科娃生下一个女孩,取名耶莉娜。耶莉娜以其是在父母都做过太空飞行后在地球上出生的第一个婴儿而闻名。捷列什科娃后来完成了正规技术教育学业,成了设在莫斯科附近的加加林训练学院的一名职员。

她曾获得列宁勋章、齐奥尔科夫斯基奖章和国际宇航联授予的“宇宙”金质奖章。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是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她还曾担任国际妇联*。

1988年10月,捷列什科娃应邀到嫦娥的故土——中国访问,受到了热烈欢迎。她说她在飞临中国上空时,清晰地看见了中国的海岸线及高山、绿地和江河。从那时起,她就盼望有朝一日能踏上中国的土地。

四、第一个在太空行走的天仙女
1984年7月27日,塔斯社向全世界播发了震惊世界的消息,萨维茨卡娅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太空行走的女性。她和指令长贾尼别科夫于7月25日走出礼炮7号空间站,在舱外进行了3小时39 分钟的活动,用万能手动工具连续完成了切割、焊接和喷涂等复杂任务。此举不仅使前苏联在美苏太空竞争中又一次占先,而且以铁的事实再次证明,即使在尖端领域,妇女也不比男性差。

其实,在这次太空行走的前两年,即1982年,萨维茨卡娅就已乘联盟T-7号飞船,与另两名男航天员到礼炮7号空间站上呆过一次,成为人类第二个上天的女航天员。这次太空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09 22:01

第一个利用火箭飞行的人
火箭是现代发射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的运载工具,是我们祖先首先发明的。起初,只是用于过年过节放 万户
烟火时使用,到13世纪,人们把火箭用作战争武器,以后传入欧洲。 第一个想到利用火箭飞天的人是聪明的中国人--明朝的万户。14世纪末期,明朝的士大夫万户把47个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双手举着大风筝。设想利用火箭的推力,加上风筝的力量飞起。不幸火箭爆炸,万户也为此献出了生命。这个说法还是人家国外的专家说到人类对太空的探索的时候说到的,之前我们国家并没提出。 目前,只有火箭才能把人送上太空。以此为标准,最早的载人航天应是约600年前的万户飞天。西方学者考证,万户是“世界上第一个想利用火箭飞行的人。” 万户考虑到加上风筝的上升的力量飞向前方,这是很少有人能想到的。为纪念万户,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以这位古代的中国人命名。

在我国的一部古书《山海经》里,还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从前,西方有个奇肱[jī_gōng基宫]国。那个国家的人会猎取飞禽,还会造飞车。人坐着飞车就可以随着风飞到老远的地方去。汤①的时候,有一次刮西风,刮来了奇肱国的人和飞车;隔了十年,有一次刮东风,又把人和飞车刮回去了。
墨子重视实践,曾亲手制作守城的器械,技术很高明。据说,他曾经带领三百多个弟子专心研究飞行原理,花了三年的时间,制成一只会飞的木鸟,古书上把它叫作“竹■[què却]”或者“木鸢[yuān冤]”。

关于这件事,我国很多古书里都有记载。有的说:“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飞)一日而败(坏)。”有的说:“墨子削竹为■,飞三日不下。”有的称赞那只木鸟,说它反映了当时制作技术的最高水平。有的讥笑墨子,说他浪费三年时间造出一只飞了一天就坏了的木鸟。

根据古书上记载的材料,我们可以推想:那是一架用木或竹制成的鸟形的飞行器,它或者利用高坡下滑的力量,或者凭借风力,可以上升起来,并且在空中飞行一段不短的时间。这种凭借空气的浮力在空中飘飞的飞行方式,叫作滑翔[xiáng祥]。但是,也有人猜测,那只木鸟是模仿飞鸟制作的,因此,可能是振动翅膀来飞行的,不是滑翔。这种振动翅膀的飞行方式,叫作振翼(也叫扑翼)飞行。至于那只木鸟有多么大,古书也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从三百人专心研究试制了三年这一点来看,我们可以推想,那只木鸟的制作规模是比较大的,不会是仅仅象小鸟般大小。

神话传说中 嫦娥是中国人飞行的应该算是比较早的一种梦想或者说是试探性的期盼吧,中国古代的神话中飞行不需要借助任何工具,直接御空飞行。孙悟空的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算是中国最美好的对飞行的设想。御风飞行,也能体现中中国最早对于飞行原理的发现,即应用风的浮力。
关于飞行现实中明朝有个叫万户的人,第一个想到了利用火箭的推力和风筝的浮力送自己升空,但是最终火箭爆炸,他死了。

飞行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制作有“机关”的飞行器。我国古代史籍有关这方面的记载也比较多。古书《山海经》里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从前,西方有个奇肱〔jīgōng基宫〕国。那个国家的人会猎取飞禽,还会造飞车。人坐着飞车就可以随着车飞到老远的地方去。商朝第一个君主汤在位时,有一次刮西风,刮来了奇肱国的人和飞车;隔了10年,有一次刮东风,又把人和飞车刮回去了。在这个故事里,人们不仅不再把希望寄托在从来没有见过的会飞的“龙”的身上,而且也不再依赖什么上天神灵了。他们想靠自己的双手,制造出一种器械来乘风飞行。
到了我国春秋战国交替的时期(公元前5世纪初),生产技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铁制的工具已经开始广泛使用了,机械学、物理学、军事工程学的初步原理,也被一些人掌握了。在这些思想和物质的基础上,出现了墨子(约公元前486年—约前376年)制造的飞鸟。据说大哲学家墨子曾经带领300多个弟子专心研究飞行原理。花了三年的时间,制成一只会飞的木鸟,古书上把它叫作“竹鹊”或者“木鸢〔yuān冤〕”。关于这件事,我国很多古书里都有记载。但是也有把制作“木鸢”的功劳,算在春秋时期最著名的匠人鲁班帐上的。我们认为,那只木鸟不管是墨子造的,还是鲁班造的,它飞一日也好,飞半日也好,总之,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在2300多年以前,我国就出现了第一架飞行器。东汉时期的大科学家张衡,也制作过一只“木雕”。这个“木雕”飞行器的最大特点,是在它的腹中安上了“机关”,只要开动机关,它就能够独自飞出好几里远。张衡首先设计用机械作为飞行的动力,这是一项了不起的试验。
到了唐朝,一个天才的工匠韩志和又制作了一架极为精巧的飞行器。有一次,他先给皇帝制造了一张能飞起来的“龙床”,差点把皇帝吓着。后来他又制作了一个形状像鸟儿那样的飞行器,能够做出饮水和吃东西等动作,还会鸣叫。更令人惊奇的是,只要开动机器,它就能够凌空高飞,升高100尺左右,飞行距离约为四五百尺。韩志和生活的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文化科学发展较快的一个时代。据古*载,当时的其他工匠也有会制木鸡、木鹤的,有的会舞,有的会飞。这些精巧的木制器物,反映了*世纪时我国劳动人民在木工技术方面的高度成就,也反映了当时对飞行技术的研究和探讨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宋元以后,我国还有关于制作“飞弹”、“热气球”等的记载。早在14世纪初期,我国劳动人民就在制作风筝和火药箭的基础上发明了最早的“飞弹”,《武备志》里所记载的“飞空击贼震天雷炮”和“神火飞鸦”,就是现代飞弹的雏形。这些飞行火器的发明,在世界飞行史上应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火药到火箭,再进一步发展到飞弹,这是我国劳动人民对人类飞行事业做出的重大贡献。此外,同飞行有关的气球,我国劳动人民也早就发明了。据说公元10世纪,我国就出现过一种能够飘浮在空中的“飏灯”。到了元朝,飞行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有一个叫哥德斯春的美国人,在他写的《西洋航空发达史》一书中曾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14世纪初期元朝仁宗登位时,在首都北京上空,升起了一个大气球。据说,这可能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的气球。还有,现代直升飞机的螺旋桨在高速旋转时,会产生很强的上升力量的现象,在我国也很早就发现了。古代民间一直流行着一种为儿童喜爱的玩具竹蜻蜒。竹蜻蜓有几种做法,最简单的就是在一个两端扭成或削成相反斜角的、长三四寸宽约半寸的小叶片(木片或竹片)的中间,垂直固定上一根小圆木杆就行了。玩的时候,我们只要搓动木杆,然后放手,竹蜻蜓就会脱手飞起来。这种竹蜻蜓的叶片同现代直升飞机的螺旋桨,不论在形状上,还是在飞行原理方面,都是一样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09 22:02

1992年夏,杨利伟所在部队来到某机场执行训练任务。那天,他驾驶着战鹰在吐鲁番艾丁湖上空作超低空飞行。突然,飞机发出一声巨响,霎时间仪表显示汽缸温度骤然升高,发动机转速急剧下降!杨利伟明白,自己碰上了严重的“空中停车”故障,飞机的一个发动机不工作了!紧急关头,杨利伟异常冷静:一定要把飞机开回去!

  他稳稳地握住操纵杆,慢慢地收油门,驾驶着只剩一个发动机的战机一点点往上爬升、爬升。500米、1000米、1500米,飞机越过天山山脉,向着机场飞去。快接近跑道时,剩下的一个发动机也不工作了。他果断采取应急放起落架的措施,顺利地将完全失去动力的战机紧急降落在跑道上。

  当他从机舱出来时,飞行服已经全部被汗水湿透。战友们纷纷围上来同他拥抱。团长激动地当场宣布,给杨利伟记三等功一次。

  中国航天励志故事篇二
  两名航天 员在太空遨游期间,中国航天 员中心的领导给记者讲了一段故事 ——

  当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遨游太空,全程严格保密。他从太空归来,降落在伏尔加河畔一个部队的营地。着陆后,他听到的第一句话是一位哨兵警惕的询问:“您的证件!”

  如今,中国航天 员费俊龙、聂海胜的飞天之旅向世界全程直播。这是一次全程几乎“透明”的飞行。传到地面的不仅有舱内固定摄像头拍摄的画面,还有两名航天 员用手持DV拍摄的画面。记者在航天 员中心的监视室,还听到了两名航天 员互拍时的对话:当时,费俊龙正在喝水。聂海胜一边拍摄一边问他:“好喝不好喝?”费俊龙俏皮地拖了一个长音——“好喝!”
  这些音像素材也是航天 员中心的“独家宝贝”。航天 员还在天上飞,他们就在编辑一本世界上第一本以《航天 员》命名的杂志,里面的很多插图都是两名航天 员在天上的“互拍”,摄影署名是“费俊龙”、“聂海胜”。

  同时,一张名为《太空掠影》的DVD光碟也在编辑中。封面上,费俊龙和聂海胜身穿航天 服,微笑着注视前方。背景是他们拍摄的蓝色地球。一行黄字格外醒目——“本片由神舟六号飞行任务航天 员拍摄,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中国航天励志故事篇三
  周湘虎---高强度工作致左眼失明

  “火箭成功首飞,觉得所有的艰辛付出和汗水都值得了,看着自己亲手筑起的‘天梯’,自己的梦圆了!”有些腼腆的文昌航天 发射场078指挥部施工组工程师周湘虎难耐心中的激动。

  2010年12月,周湘虎被指派到文昌航天 发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09 22:02

两弹一星元勋孙家栋委员
“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孙家栋委员,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他曾在全国*上多次为北斗系统应用推广和产业化发展大声呼吁,也积极关注着科技创新改革、基础研究发展和提升“中国制造”等热点话题。
孙家栋是我国著名的航天技术专家,是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两弹一星元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他主持完成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颗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总体设计,担任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等3个我国二代应用卫星工程总设计师,担任北斗一代、二代导航工程总设计师和探月一期工程总设计师。
在孙家栋指挥发射的经历中,有两次惊心动魄的“拍板”。1974年11月5日,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在即,离点火还剩十几秒时,卫星却没有收到“成功转内电”的信号,这意味着火箭送上太空的只是一个毫无用途的铁疙瘩。在这千钧一发时刻,孙家栋冒着违反纪律的风险,大喊一声“停止发射!”发射程序戛然而止,现场人员检查并排除了故障原因,孙家栋却由于神经高度紧张昏厥过去。1984年,中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并进入静止轨道,却发生了星上蓄电池热失控现象,卫星危在旦夕。孙家栋提出对卫星姿态调整5度,最终化险为夷。
“国家需要,我就去做。”这是孙家栋的人生信条。本该颐养天年的孙家栋没有停歇。2004年,我国正式启动探月工程,75岁高龄的孙家栋再次披挂上阵,担任总设计师。2007年是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升空的关键性一年,年近80岁的孙家栋多次进入发射场,在发射现场指导了多次卫星发射任务。嫦娥一号卫星顺利完成环绕月球的那一刻,电视里有一个镜头:航天飞行指挥控制中心内,人们欢呼拥抱。孙家栋却走到一个僻静角落,背过身子,偷偷擦眼泪。
如今,耄耋之年的孙家栋仍坚守在航天一线,书写着自己的航天传奇。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09 22:03

两弹一星元勋孙家栋委员
“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孙家栋委员,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他曾在全国*上多次为北斗系统应用推广和产业化发展大声呼吁,也积极关注着科技创新改革、基础研究发展和提升“中国制造”等热点话题。
孙家栋是我国著名的航天技术专家,是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两弹一星元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他主持完成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颗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总体设计,担任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等3个我国二代应用卫星工程总设计师,担任北斗一代、二代导航工程总设计师和探月一期工程总设计师。
在孙家栋指挥发射的经历中,有两次惊心动魄的“拍板”。1974年11月5日,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在即,离点火还剩十几秒时,卫星却没有收到“成功转内电”的信号,这意味着火箭送上太空的只是一个毫无用途的铁疙瘩。在这千钧一发时刻,孙家栋冒着违反纪律的风险,大喊一声“停止发射!”发射程序戛然而止,现场人员检查并排除了故障原因,孙家栋却由于神经高度紧张昏厥过去。1984年,中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并进入静止轨道,却发生了星上蓄电池热失控现象,卫星危在旦夕。孙家栋提出对卫星姿态调整5度,最终化险为夷。
“国家需要,我就去做。”这是孙家栋的人生信条。本该颐养天年的孙家栋没有停歇。2004年,我国正式启动探月工程,75岁高龄的孙家栋再次披挂上阵,担任总设计师。2007年是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升空的关键性一年,年近80岁的孙家栋多次进入发射场,在发射现场指导了多次卫星发射任务。嫦娥一号卫星顺利完成环绕月球的那一刻,电视里有一个镜头:航天飞行指挥控制中心内,人们欢呼拥抱。孙家栋却走到一个僻静角落,背过身子,偷偷擦眼泪。
如今,耄耋之年的孙家栋仍坚守在航天一线,书写着自己的航天传奇。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