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01:5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9 20:12
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是植根于清末民初大都市工商经济的繁荣,以传统心理机制为内核,继承中国古代小说传统的文人作品或文人加工再创造的产物。这些作品形成以广大市民为主要读者群,被视为精神消费品,直接反映了市民阶层的社会生活。通俗文学在与市场的互动中逐渐定位自己的历史地位。没有市场与“市民”阶层读者群的出现,近现代通俗文学便难以形成。
郭沫若认为,通俗文学的历史定位与市场紧密相关。市场在“现代都市”兴起,市民阶层的形成,是通俗文学发展的关键。赵树理的小说与“市民”、“现代都市”无关,因此不应被纳入通俗文学的范畴。
近现代通俗文学的兴起,与市场的形成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密不可分。作品以满足市民需求为出发点,反映了市民的生活、思想和情感,形成了以广大市民为主的读者群。这一特点使得通俗文学成为市民精神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近现代中国,通俗文学与市场和市民的关系更为紧密,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文化变迁,也塑造了市民群体的精神世界。通俗文学在与市场的互动中不断演变,成为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综上所述,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是与市场、市民阶层紧密相连的文化产物。它以满足市民需求为宗旨,以传统心理机制为核心,继承中国古代小说传统,形成了以广大市民为主的读者群。郭沫若的观点强调了通俗文学与市场的相互作用,揭示了其历史定位。赵树理的小说则与这一范畴相去甚远,不应纳入通俗文学的研究范围。通俗文学在近现代中国的兴起,标志着文化市场和市民阶层的形成,成为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通俗文学指除了历史上的民间文学以外,还包括现实创作的通俗化﹑大众化,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以满足一般读者消遣娱乐为主要目的的文学作品。又称大众文学﹑俗文学。与严肃文学﹑雅文学相对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