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3 12:43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5分钟前
在江南,春天的江水清澈碧绿比天空还青,游人可以在有彩绘的船上听着滴滴答答的下雨声进入梦乡。这是多么惬意的一件事啊。酒店内安放酒瓮的土台子边,还有貌美如花的姑娘,卖酒撩袖时露出了洁白如雪的双臂,这样的场景实在让人难以忘怀。
热心网友 时间:2分钟前
必须承认,这首词是描写和赞美江南的诸多诗词中非常精美、很有特色的一首。
它的语言优美而清新自然,有着白居易《忆江南》的民歌特色:“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但同时又有文人词的典雅和精致。它所摄入的意象是非常典型的江南特色。
首先就是景致清新优美:“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一句抓住江南水乡的特点,写得极富诗意。江南春水澄澈,比蓝天更蓝更碧,在这碧于天的江水上,卧在画船中听着那雨声入眠,这种生活比起中原的战乱,是何等的闲适自在啊。不但形容了春水的颜色,言外尚有水面开阔、明净,倒映着整个蓝天白云的美丽意境在。真所谓“春水船如天上坐”(杜甫诗)。画船是很精美的、舒适的、漂亮的。江南春季多雨,那时就不妨安稳地躺在画船中,听着雨声入眠。碧水蓝天,画船听雨,写得悠闲之至,江南风景优美而生活闲适。
其次是描写江南人物之美:“垆边人似月,皓腕凝双雪。”卖酒少女犹如一轮明月,姣好而明媚。她攘袖举酒,双腕如凝脂如霜雪。噢,是酒色醇香诱人,还是秀色醇美醉人?写当垆卖酒的江南女子人如月亮般美好温柔,肌肤似雪,如汉时眉如远山的卓文君一般美丽。这里用卓文君来比喻江南女子美貌。《西京杂记》:“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肌肤柔滑如脂。”垆是指酒店里用土砌成的四边隆起,中间可放酒瓮的台。垆边人,当然是指卖酒的女子了。古代,女子当垆卖酒是常事。《史记·司马相如传》:“而令文君当垆。”当年,寡居的卓文君在娘家的宴会上得遇司马相如,一见倾心。司马相如以《凤求凰》之曲挑之,文君遂与相如私奔。富豪卓王孙认为其女辱没门庭,与文君断绝关系,不与资助。司马相如便开一酒肆,使文君当垆。富家美女,很有轰动效应,当然生意红火。人似月色清丽,腕如霜雪凝脂,酒不醉人,人已醉矣,美哉!美女加美酒,已经融入江南人的血液,成为江南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份。
远早于韦庄的李白,曾有《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证明江南此风久矣。晋代阮籍的邻妇“当垆沽酒”。阮常去饮酒,醉卧其侧而其夫不疑。李白诗云“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皓腕凝双雪”一句在这儿说酒家女的手为“皓腕”,犹如霜雪凝成,以写女子的肤白如雪。《诗经》以月光来比喻:“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杜甫也有诗句说“越女天下白。”举肤色之美比写“桃花面、柳叶眉”有味多了。《红楼梦》里也有这样的例子,如形容薛宝钗“雪白的一段酥臂”。深谙封建礼法的元春在端午节送礼时,特意给宝玉和宝钗送一样的礼,而黛玉的礼却同探春三姊妹一样。宝钗收了礼,心领神会,随后宝玉来看她的红麝串子时,她毫无顾忌地露出了露一段酥臂,使宝玉顿时成了一个呆雁。此时她已胸有成竹,认定“金玉良缘”指日可待。不然深谙封建礼法的她不会这么不小心让宝玉看到这段酥臂。
如此美景美人,即使是客居于此,也当是乐不思归。
江南的景物可爱可写者多矣,诸如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烟柳画桥,风帘翠幕,此词则拈出景好人美两个特点,一幅江南美景已足以令人陶醉。
江南,是一个令人魂牵梦萦的地方,曾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美景,有杨柳画舫,杏花春雨;有雕栏玉砌,山石庭院,那里有雨巷,有丁香花一样撑着油纸伞的姑娘,江南就是这样如诗如画。在这样的梦里水乡面前,不知道有多少人为之倾倒。如果说江南是人间天堂,那么烟花三月的江南就是天堂里最曼妙的时光。
而这首《菩萨蛮》就是描述江南春天斜风细雨的最佳图画:“人人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双雪。未莫老还乡,还乡需断肠。”闭上眼,只见小船儿漾起涟漪,一圈圈散开去。和着雨点落入水面的声音,船中的人醉意朦胧,物我两忘,真是惬意至极。也许还有吴侬软语的歌声隐隐入耳吧。眼前就象水声灯影里的水墨画。活淡而逍遥的心境仿佛是前生后世浸润在江南烟雨中的一个梦。多么宁静优雅的江南水乡。春水却像一湖翡翠,比天更蓝更绿,澄澈如洗,水天一色,风月无边。下雨天在画船之中静静地听雨,不知不觉进入梦乡。这样的生活,真的是羡煞人也!在烟雨波光里,那书生一边与美人泛舟小酌,而心中却弥散着难言的忧伤。这是文人对江南温柔乡依恋不舍的真实写照。
江南风景是美的,人也是美的,生活也舒适,就有人觉得一生终老在江南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因此说“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为什么要断肠呢?在江南与故乡之间,词人是如何看的呢?在流连江南与回归故土之间,词人又是如何取舍呢?
叶嘉莹先生是这样解读的:“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这是众人的劝说之辞,大家都说江南好,远游的人就应该在江南终老。这两句词似直而纡,把怀念故乡欲归不得的感情用这两句看去真率的话表达了。王粲《登楼赋》曾说:“虽信美而非吾士兮,曾何足以少留”,江山信美而不是我的故土,我也不愿久留,中国还有句老话:“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劝一个游人客子在江南终老,那一定是有不能回故乡的苦衷。因为韦庄是在中原一片战乱中去江南的,当时的中原如同他在《秦妇吟》中所描写的是:“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下面的“未老莫还乡”,这么平易的五个字却有多少转折,此处的“莫”字,也表现出了极深婉而沉痛的心意,说“莫还乡”是叮咛嘱咐的话,是你想还乡,而现在却有不能还乡的苦衷,“还乡”是一层意思,“莫”是第二层意思,又加上“未老”二字,是第三层意思,因为人没有老,在外漂泊几年也没有关系。人到年老会特别思念故土。表面上写得很旷达,说是我没有老所以不要还乡,而其中却是对故乡欲归不得的盘旋郁结的感情。后面他说“还乡须断肠”,这正是别人之所以敢跟你说“游人只合江南老”的理由,因为你回到那弥漫着战乱烽火的故乡,只会有断肠的悲哀。讲到这里再回头看“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人合江南老”,就会明白陈廷焯为什么赞美韦庄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了。
春水连天,荡舟湖上,美丽的酒家女彩袖殷勤,这一切的一切,都让诗人流连忘返。江南是如此的美丽,如此的迷人,竟然可以让诗人乐不思蜀了。其实,在传统文化中,烟雨江南代表很多人生梦想的极致境界,是一个被文人墨客所神话了的概念。江南自古多才子佳人,风流传奇也多,唐伯虎三笑点秋香,缠绵悱恻的牡丹亭,断桥边的许仙和白娘子,以及血染桃花扇的李香君... 因此渐渐成了许多文人心灵中的桃花源。江南貌似含蓄温和内敛,却有着从容低调,饱含沧桑的终隐情结,仕途失意的文人,痛失江山的皇帝,无不沉浸在夜夜笙歌的温柔乡里,痴迷于慵懒贪欢的江南一隅。于是似乎很自然地得出结论: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可是,真的是诗人被江南美景迷惑而不愿离去吗?还乡固然会对江南依依不舍,可是至于到“断肠”的地步吗?中国人向来是安土重迁的,屈原说:“鸟飞返故乡兮,狐死正首丘。”远游在外的游子,无时无刻不期盼着回到魂牵梦萦的故乡。联系一下作者写作此词的时间,我们不难发现,诗人此处还有他意:谁不想回乡,谁能真正如贾岛,却把并州作故乡?即使是成都美景如画,生活安定,杜甫不是也还一直盼望回到故乡吗,以至于听说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时候,竟写出了生平第一大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可是,诗人能回去吗?诗人的故乡在长安,可是此时的长安,完全浸泡在血泊中,哀号满地,饿殍遍野,诗人此时回乡,怎么不断肠呢?
韦庄作为唐末乱世中的文人,避乱江南或许是某种迫不得己的人生选择。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黄巢率农民军攻陷长安时,已经四十五岁的韦庄因应试留在长安城中,遂陷于战乱而与弟妹失散,还生了场大病。中和二年(882年),韦庄始离长安前赴洛阳。此时的广大中原地区眼见得满目创痍,到处是兵匪肆虐,残垣断壁,到处是流离失所,哀鸿遍野。一座座昔日炊烟四起、人丁兴盛的村庄,今朝却是百里不见人烟,昔日麦苗青青的田野,现在满眼荒草连天,狐窜兔走。
正是有了这样丧乱流离、惨不忍睹的时代背景,我们才能深深体味这首貌似轻松艳歌的《菩萨蛮》中,所蕴藏的那种人生悲凉之慨。
为什么会“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为什么词人会生发出“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的慨叹?!
谁人不说江南好,谁都劝韦端己就此终南。而他却年复一年,始终苦苦思念家乡,难忘那红楼别夜的琵琶美人。然而生灵涂炭,家乡或许已无家可归。一首《江外思乡》全无词作中的委婉与雕丽,字字凝结思乡血泪:“年年春日异乡悲,杜曲黄莺可得知?更被夕阳江岸上,断肠烟柳一丝丝。”
全词没有艳丽的色彩,没有绵密朦胧的意象,也没有断续跳跃的层次,而是色彩清淡、结构疏朗、意脉流畅。但在直白坦率的表面词意之外,又别有一种深沉的家国之思蕴藏其间。诗直词曲,对韦庄词的那句评语“似直而纡,似达而郁”,简直就洞达了端己的肺腑深处!
望采纳。
热心网友 时间:6分钟前
三月里,天空铺展着水洗过的湛蓝,湖面反射出天空的色彩,涟漪阵阵,看起来却比天空更加碧蓝。三月的春雨在不经意间落下,千万颗雨珠子在湖面上砸出千万朵小水花,卧在船里静听许久不曾听过的绵绵雨声。已不记得多久没有这样清闲过,在这样纯粹的景色里,听风细雨,看卖酒的女孩轻揽霓裳,露出凝脂般的手腕,让人不由得想起了皎洁的月亮,干净,不染一丝杂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