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5 21:0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5 21:12
在杨氏实验中,狭缝的存在是至关重要的。若用普通光源代替狭缝,光屏上无法形成干涉条纹。因为干涉条件要求同一波列自身之间发生干涉,不同光源之间以及同一光源不同部分发出的光不满足相干条件。狭缝的存在,使得光线通过狭缝成为发射柱面波或球面波的波源,进而产生次波,这些次波频率相同、振动方向近似一致且位相差保持一定,满足相干条件,实现分波阵面法获得相干光波。
若逐渐加大狭缝宽度,屏幕上的干涉条纹会变得模糊直至消失。因此,为了得到清晰的干涉条纹,狭缝宽度必须满足特定条件。在考虑狭缝宽度时,通常将光源宽度视为无限窄。每个无限窄的缝可视为“线光源”,线光源发出的光射到双缝上,形成一组干涉条纹。各线光源位置略有差异,到达双缝时引起的振动略有不同,导致形成的干涉条纹在屏幕上略有移动。当线光源形成的亮纹与暗纹相抵消时,干涉条纹被抹平。
当考虑狭缝宽度时,通过分析狭缝宽度与屏幕干涉条纹之间的关系,可以求出狭缝的极限宽度。具体而言,当狭缝宽度满足特定条件时,线光源形成的干涉条纹在屏幕上相互抵消,整个狭缝在屏幕上的干涉条纹被抹平。此条件为解决问题的基本条件。
若增大光源长度l、减小缝间距d,允许的缝宽可以增大。举例来说,当d=1mm,l=10cm,λ=0.5μm时,可得缝宽约为0.05mm。因此,为得到清晰的干涉条纹,实验中狭缝宽度应远小于0.05mm。然而,若将很宽的缝置于较远距离,仍可观察到干涉现象。夜晚透过纱窗观看远处灯火,观察到的中心对称四角花纹即是透过纱窗小孔形成的干涉现象。
尽管白光中包含各种频率的可见光,不同频率的光波不相干,但同一频率的单色光之间能够发生干涉现象。在杨氏双缝实验中,狭缝作为白光光源,每一种波长的光都照到双缝上,形成各自的干涉条纹。这些不同波长的条纹叠加起来形成白光干涉图案分布。在*明纹上,各种单色光相位差均为零,振动加强,显示明纹。各单色光*明纹宽度不同,形成七色光带,紫光靠里,红光靠外,形成有序排列的色彩。
双缝实验,著名光学实验,在1807年,托马斯·杨总结出版了他的《自然哲学讲义》,里面综合整理了他在光学方面的工作,并在里面第一次描述了双缝实验:把一支蜡烛放在一张开了一个小孔的纸前面,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点光源(从一个点发出的光源)。现在在纸后面再放一张纸,不同的是第二张纸上开了两道平行的狭缝。从小孔中射出的光穿过两道狭缝投到屏幕上,就会形成一系列明、暗交替的条纹,这就是现在众人皆知的双缝干涉条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