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中国所有传统节日表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23:43

我来回答

7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7 06:30

元旦 公历1月1日 原在农历正月的第一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以公元纪年,便用“元旦”指公历的 1月1日,而以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 也叫“元夜、元夕、上元、灯节”等。

情人节 公历2月14日 也叫“圣瓦伦泰因节”。原流行于欧美,现在中国也开始流行。

国际妇女节 公历3月8日 也叫“三八节、妇女节”。1910年8月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第二次国际社会主义妇女代表会上确定。

植树节 公历3月12日 1929年**农矿部因孙中山有植树造林遗教,固定其逝世纪念日为植树节。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常委会重新予以决定。

国际劳动节 公历5月1日 也叫“劳动节”。18年7月在巴黎召开的第二国际成立大会上决定。

中国青年节 公历5月4日 也叫“五四青年节”。1939年陕甘宁边区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决定将1919年5月4日在北京发生的反帝爱国学生运动纪念日定为中国青年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沿习之。

母亲节 公历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 原是美国的节日。现已流布到中国。

端午节 农历5月初五 也叫“端阳节、重五节、天中节”等。

国际儿童节 公历6月1日 也叫“儿童节”。1949年11月在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莫斯科会议上决定。

父亲节 公历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 原是美国的节日。现已流布到中国。

建党纪念日 公历7月1日 1921年7月1日中国*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因定此日为建党纪念日 。

七巧节 农历七月初七日 也叫“乞巧节、七夕、女儿节”。传统风俗节日。相传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之期。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 也叫“鬼节、兰盆节”。旧俗节日,为祀祖日。佛教叫“盂兰盆会”。

建军节 公历8月1日 也叫“八一建军节”。1927年8月1日南昌,是中国*党进行武装斗争的开始。1933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批准**提议8月1日为建军节的决定。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 也叫“八月半”。

教师节 公历9月10日 1985年1月全国*常委会决定。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 也叫“重九节、菊花节”。今俗也以为“敬老日”,或叫“老人节”。

国庆节 公历10月1日 1949年10月1日**代表**宣布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后即为开国纪念日。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7 08:05

1、传统节日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华传统节日多种多样,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自2008年起,国家法定节假日中,新加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

3、中国传统节日和时间如下表: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7 09:56

中国所有传统节日汇总?

我国一年中的传统节日是;
1`元旦
:(公历)1月1日

2`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3`国际劳动妇女节:3月8日;
4`中国植树节:(公历)3月12日;
5`清明节:(公历)4月5日;
6`国际劳动节:(公历)5月1日;
7`中国青年节:(公历)5月4日
8`端午节:(农历)5月初5;
9`国际儿童节:(公历)6月1日;
10`中国*党诞生纪念日:(公历)7月1日;
11`七夕节:(农历)7月初7;
12`中国人民*建军纪念日:(公历)8月1日;
13`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14国庆节:(公历)10月1日;
以上只是几个比较传统的节日,另外;还有一些比较小的节日,那就太多了,可以说是不计其数啊。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7 12:04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或灯节,农历正月十五.
填仓节,又称天仓节,农历正月二十五.
春龙节,农历二月初二.
寒食节,清明节的前一天.
清明节,农历冬至后105天即公历4月5日前后.
牛王诞,农历四月初八.
端午节,又称端阳,重午,重五,农历五月初五.
姑姑节,农历六月初六.
女儿节,农历七月初七.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
扫尘日.农历腊月二十三.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7 14:29

  中国传统节日一览表
  中国的传统节日自汉以后基本定型,有一定增减,*以后,由于
  正式西化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民间仍然坚持其中一些*未法
  定的少数。直至*,*更削减了宣传除春节以外的传统节日,
  即使对于春节,也被宣传成“过*化的春节”。改革开放以后,
  民间开始庆祝一些传统节日,报刊上也相应作了些介绍宣传。目前,
  包括法定假日以外,民间庆祝的传统节日大约占传统节日的三分之
  一。

  传统节日里包含了许多民俗文化和传统人文观念,以及宗教因素,
  对于研究古代社会的文化、历史和社会生活,有一定的意义,下面
  罗列主要传统节日,以饷对这方面感兴趣的朋友。

  一。正月拜年

  正月,又称元旦,或称正月初一。正月初一是一年、四季、十二个
  月起始的一天。《春秋传》上将正月叫做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
  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因此,正月是从自有历法以后,上古就有
  的节日。

  正月有很多习俗,如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这项风俗至今还保
  持,饮椒酒,就是用花椒花做成的酒,或者柏酒。但一些具体活动
  现已废弃,包括汉晋时期,如周处在《风土记》里所说:“正旦,
  当生吞鸡子一枚,谓之练形。”《东京梦华录》载北宋*在正月
  要举行大朝会,皇帝和百官要举行大型团拜活动,并宴请各国使节,
  特别重视对辽、高丽使团的赐宴待遇。此项活动保留至今。

  辛亥*以后,**法定保留的传统节日仅有正月,但改名为
  “春节”,并将元旦放在西历一月一日,唯*和民间都更重视春
  节,人民共和国*法定春节放假四日,但目前许多私人企业都不
  同程度将春节做了适当延长,有的甚至包括周末算在内,延长至元
  月十五。

  二。立春祭农

  立春在元月一日至元月十五之间,这是古代传统的祭农节日,按东
  汉应劭《风俗通义》,祭农本在四月间开展,汉文帝改到二月,而
  在晋时,再改到立春。立春这天,*要亲自穿戴庆祝,坐小春牛
  表示支持和重视开春后的农事,民间也相应有庆祝活动,这个节日
  其实才是真正的迎春。西晋傅咸《燕赋》说:“四时代至,敬逆其
  始。彼应运于东方,乃设燕以迎至。〔羽军〕轻翼之歧歧,若将飞
  而未起。何夫人之功巧,式仪形之有似。御青书以赞时,著宜春之
  嘉祉。”

  今天很少有人知道立春是个传统节日。

  三。元宵灯火

  元宵在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一度最热闹的一天,因为过了这一天,
  绝大部分人们都要上班了。元宵活动盛大在有灯会和烟火活动。舞
  龙舞狮,社戏杂耍,从白天起就开始进行,直至深夜。为了保持与
  民同乐的姿态,这天金吾不禁,金吾就是执金吾,就是守卫皇宫的
  近卫兵,金吾不禁指在皇宫门前金水桥一带不禁止普通老百姓参观
  游玩。焰火就设在金水桥附近施放,以便于皇帝和嫔妃在皇城门楼
  上欣赏。旧时烟火都是由扎在烟火架上的各种爆竹礼花逐次燃烧造
  成的效果,我小时候看过,比西式烟火更精彩绚丽,但危险性大。
  唐苏味道诗“火树银花合,金桥铁索开,暗尘随马去,流萤逐人来。”
  生动地总结了元夕的景象。

  元夕到来,许多禁锢在深闺里的青年妇女,官宦家眷都被破例允许
  出来观灯,这就为青年男女的接触创造了一个难得的机会,演出了
  许多爱怨的爱情故事,在明代白话小说里多所描述。北宋欧阳修词
  《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画,月上柳梢头,人约
  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写出了元夕邂逅,相思一年而伊人不见,此情何以堪。辛弃疾词“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心上人竟然从天而降,其
  激动的心情可知矣。

  元夕的庆祝活动至今在北方农村保持着,南方也有所恢复,多数仅
  限于电视上观看歌舞节目。

  四。三月曲水

  三月三日这天,按照《荆楚岁时记》,“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
  杯曲水之饮。”,“曲水”就是河流弯曲之处,水流速度减缓,旧
  时,游人乘坐画舫顺水飘流,每至港湾或河流弯曲处,则停下来饮
  酒赋诗。这个节日起源很早,晋武帝都不知道它的意思,挚虞回答
  他的疑问说是周公时候就有了,原来是把酒杯装酒,浮于河流里。
  王羲之《兰亭集序》里的“曲水流觞”就是这个意思,初读古文而
  不看注解的人很容易被曲水的意义搞糊涂。

  五。寒食禁火

  寒食在清明节前二日,冬至以后一百零五日,这一天要禁火,从上
  到下只吃瓜果点心一类冷食。寒食起源于晋文公火烧介子推的故事,
  故事说:

  晋公子重耳和介子推一起逃亡国外,晋公子经过卫国时饥饿乏食,
  他的随从介子推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给文公吃。文公回国当了
  国君以后,*行赏保�挥薪樽油埔桓鋈嗣挥械玫铰晃弧W油朴?BR> 是作《龙蛇之歌》并隐居起来。晋文公访求子推,子推不愿出来,
  于是文公在子推隐居的山上前后左右放火烧树,希望*使子推出来,
  子推抱住枯柳,让火烧死。文公哀悼他,命令老百姓五月五日不得
  生火,后来五月五日在两汉时候被改到上面写的时间。

  这个故事并不见于《左传》和《史记》的记载,南宋洪迈的《容斋
  随笔》专门考证过它。元张养浩曲《中吕。兼尧民歌。寒食道中》
  “清明禁烟,雨过郊原”似说寒食来源于唐尧传说。

  不知今天山西农村还保持寒食节的纪念否?

  六。清明上坟

  清明节祭祀祖先和亡故的亲人,大约在南北朝以后才兴起的,因为
  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未曾记载。北宋时要家家插柳枝在门庭,
  官府要举行所谓“钻燧改火”的仪式,就是用榆木钻木取火,还要
  举行龙舟比赛,热闹非凡,不是简单地扫墓活动,所谓:“清明时
  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那么悲沧。

  清明活动至今还在上下保持着。

  七。四月佛诞

  四月八日是佛祖生日,如西方的圣诞节,是佛教东传以后的全民宗
  教节日。这个节日大约在唐时才出现。这一天,大小禅院都有浴佛
  斋会,和尚以香药糖水赠送香客,民间则煮酒,吃春季瓜果纪念。

  现在,庆祝洋节日圣诞节的绝大多数国内青年*概不知道以前中
  国还纪念一个西方神的生日。

  八。端午龙舟

  五月五日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盛会,非常热闹,民间要自发组织龙舟
  比赛,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艾草于门庭。这个节日相传是纪念楚
  大夫屈原忧国忧民,奋身投汨罗江的故事,老百姓以糯米以棕叶包
  成饭团投入江中作饵,让鱼鳖不食他们尊敬的屈大夫。但据邯郸淳
  《曹娥碑》说:“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这
  是相传于吴国之俗,事在伍子胥,与屈原无关。《越地传》则说这
  个风俗起源于越王勾践,看来,端午节起源于吴越风俗。

  喝雄黄酒,挂艾草,采杂药的风俗可能出自上古,采杂药,《礼记。
  夏小正》:“此月蓄药,以蠲除毒气。”早说了。

  端午节庆祝活动国内现在仍然很热烈,唯不像六十年代以前那样万
  人空巷,去看龙舟表演,中小学生上课都坐不住了。海外华人只是
  看见商店里卖粽子时才想起了它。

  九。七夕乞巧

  在七月七日晚,已有文另载,不赘。

  十。中元鬼节

  中元节在七月十五日,俗称“冥节”,这天据说要烧纸钱饷亡魂,
  寺院要设法会,作道场以超度亡魂。这个节日起源于佛经里的“目
  连救母”,所以宋时很热烈,要在街市上搭戏台唱杂戏“目连救母”,
  按佛经,这个故事说:

  目连在阴间看到他的亡母亲在饿鬼群中,立即盛了一钵饭给他妈吃,
  饭没有吃进口,就化为火炭,这样目连之母未能得食,目连大声喊
  叫,跑回来禀告佛。佛说:“你母罪孽深重,不是你一个人对付得
  了的,需要十方众僧神威之力。到七月十五那天,你应当为正在地
  狱受苦的七代父母备办各种美味和五果,放在盆盂中,供奉十方高
  僧大德。我会告诫众僧都祝愿施主的七代父母进入‘禅定’,然后
  去接受食物。”目连照佛爷讲的作了,其母遂解脱了俄鬼的一切痛
  苦。目连于是告禀佛说:“以后佛家弟子孝顺父母的,也应当设置
  盂兰盆会供养十方高僧大德。”佛说:“说得好!”

  所以这个故事实际上是把儒家的孝道和佛教经义结合起来,便于佛
  教的普及宣传,故中元节又被称为“盂兰盆会”,在《聊斋志异》
  里,多处提到盂兰盆会。我小时候,多次听见老人说“七月半,鬼
  乱窜”,而不知其究里。现在绝大部分留美学生只知道一个“万圣
  节”(Halloween,在阳历十月三十一日),而不知道中国的盂兰
  盆会,盂兰盆会比万圣节的嬉皮笑脸庄严认真多了。

  盂兰盆会可能在东晋时出现,现在大概只有寺院里才恢复有,太封
  建迷信了。

  十一。中秋赏月

  八月十五的中秋夜晚,月亮显得分外明亮和大,中秋节的纪念活动
  就开始了。中秋围坐吃月饼,然后走出户外赏月,还有一家人团聚
  之意,这可能来自苏轼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
  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苏东坡思念他在外地的弟弟苏子由写
  下的词。但中秋望月起源并不在这个意义,就是明摆着赏月,却来
  自唐明皇在著名道士叶法善的帮助下遨游月宫的优美故事,还携带
  有仙曲《霓裳羽衣曲》的神话传说,鄙人有帖说明,不赘。

  至于中秋夜吃月饼的习俗,则不见于南宋笔记的记载,传说是元末
  农民红巾军起事时,以圆饼为号。

  中秋节在两宋时很热闹,据《武林旧事》载,南宋时的中秋夜,都
  人要燃放十万羊皮纸做的灯,让它们顺钱塘江水飘流,是夜星星点
  点的钱塘江面上,宛如星汉,良多乐趣。

  十二。重阳登高

  九月九日是传统的重阳佳节,这一日正逢秋高气爽,是郊游登高望
  远的好时候。王维《九月九日登高忆山东兄弟》里写道:“独在异
  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表现他对亲人真切的思念感情。九月九日佩茱萸草,在风和日丽的
  日子里,登高坡之顶,饮菊花酒,使人想到生命的和自然浑然一体,
  所以想到长寿。

  重阳节后已经不再有庆祝活动。

  十三。腊八煮粥

  十二月八日是祭祀灶神的日子,《周礼》说“颛顼氏有子曰黎,为
  祝融,祀以为灶神。”,所以对灶神的祭祀起源可能在西周以前。
  东汉刘珍等编写的《东观汉纪》说在祭祀灶神时要以黄羊为牲。到
  了两宋时期,祭祀灶神的活动中出现了吃所谓“腊八饭”,就是以
  各种果子杂料煮粥而食,此风俗可能来自佛教对中国民间巫神活动
  的渗透改造,这一天,和尚们看见大家都在祭祀传统巫教神祗,恐
  于其教义宣传不利,乃趁热闹来个粥会施舍斋饭给贫苦无依的人民
  吃,以抵消“邪教”的影响,但老百姓管不了那么多,照例拿来,
  反正是变着花样吃就是了,于是就发明了“腊八粥”。

  佛教抵制“邪教”的动作很成功,把以前跳神之类活动完全消灭了,
  东汉张衡的《东京赋》还说:“每到年末要举行盛大傩仪,驱赶各
  种恶鬼。方相神拿着兵器,巫觋拿着苕帚,上万个小孩头戴红巾身
  穿黑衣,手执桃弓和棘箭,向各处无目的地发射。”在《荆楚岁时
  记》里还看见有记载,可是到了《东京梦华录》里,已经看不出有
  这样欢乐的庆祝场面了。

  倒是“腊八粥”流传下来了,至今许多家庭还有此种风俗,有些现
  代巧媳妇还做得很有心得。

  十四。除夕守岁

  除夕是一年中最后一天,这一天,普通人家尽量争取团圆,全家围
  炉而聚,喝酒吃美食以辞旧岁,迎新年之意,而户外则是爆竹声声。
  一家大小在一起度过一个温馨的一年中最后一个夜晚,至今在神州
  大地还浓浓的保持着,只不过春节联欢的精彩节目破坏了温馨的气
  氛。

  在《荆楚岁时记》里,记载有:

  家家户户备办美味佳肴,到守岁的地方,迎接新年的到来,一家人
  在一起开怀畅饮。留下些守岁饭,到新年的十月十二日,就把它撒
  到大路边或街道旁;认为有吐故纳新的意思。

  看来那时的人团年和现在的人差不多,也要守岁。

  而在《东京梦华录》里,我们看到除夕的庆祝活动又有了新的发展,
  上面说:

  至除日,禁中呈大傩仪,并用皇城亲事官。诸班直戴假面,绣书色衣,
  执金*龙旗。教坊使孟景初身品魁伟,贯金副金虾铜甲装将军。用镇
  殿将军二人,亦介胄,装门神。教坊南河炭丑恶魁肥,装判官。又装
  钟馗、小妹、土地、灶神之类,共千余人,。。。士庶之家,围炉团
  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

  这个傩仪,就是假面表演,只是那时没法现场转播,也拍不成电影,
  诚是憾事。

  附:七夕话乞巧节

  昨天是旧历的七月七日,过去传说,七月七日晚上,天上的牛郎织女要从隔开
  的银河上踏过喜鹊组成的桥相会。这当然不是事实,横跨银河系两侧的距离长
  度是以千万光年为单位来计算的,即便乘坐与光线一样快的飞行器,跨过银河
  系也绝对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实现。

  话虽如此,但这个传说却以其凄美感人,长久以来在我国普通老百姓里流传。
  有人说,七月七日这天应该定为中国的情人节,她表现了古代相爱的男女之间
  淳朴,真挚和经得起时间和空间考验的爱情。。但也许在今天玩世不恭的男女
  看来,隔着一道茫茫的天河引颈长望,既不现实,挑着一对“电灯泡”孩子一
  年一度的匆匆相会,也实在乏味,倒不如在震耳欲聋的酒吧间里,扭啊扭,或
  者春风一度,各别东西,来得实惠,刺激,又不负责任。

  固然,这个神话故事反映了古代中国青年男女在那个礼教森严的社会里,追求
  自由恋爱幸福的艰难,但恰恰唯其艰难和险阻,才激发起坚韧和持久,因此,
  这个故事才会长久地在人们中流传,才会附丽到七月七日这个仲夏夜的晚上,
  遥望星汉灿烂,而天河渺渺,独有天孙(织女星)闪闪烁烁,向着彼岸的河鼓
  (牛郎星)传递着她那永恒的爱。而那种“杯水主义”,除了感官的一时享受
  以外,实在不能谈到多少精神价值。

  早在汉代,《大载礼记·夏小正》就说:“是月织女东向,盖言星也”,也就
  是说,至少在汉时,人们已经注意到织女星在天空中的运行规律,以七月显得
  最为突出。《史记·天官书》说织女“是天帝外孙。”,也就是天孙的由来。
  《星经》:则说“牵牛,名天关。”,牵牛星就是牛郎,而河鼓则是后来转义。

  七月七日牛郎织女相会故事的最早来历可在西晋文学家傅玄的《拟天问》里发
  现,他说:“七月七日牵牛织女会天河”,这个传说可能起源在更早的东汉。
  清末王湘绮的诗里写到:

  “厮养娶才人,天孙嫁河鼓,一配匆匆终百年,粉泪簪花总不语。”

  他看到的是匹不匹配的问题,而更向往的是:

  “春来江上霞如绮,锦水鸳鸯不独飞。”

  南朝时候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载了那时江汉地区,七月初七日这天夜晚,
  家家户户的妇女结扎彩丝线,空很细的针,有的人用金、银、黄铜做成针,把
  瓜、果等摆列在庭院中,向织女星神乞求智巧。如果有蜘蛛在瓜果上织网,就
  认为是织子星神降临的显示。也就是说,七月七日这天晚上,不只有牛郎织女
  相会的意义,而且有向织女星神乞求智巧的意义。织女星作为民间传说里的纺
  织女神,她是古代劳动妇女勤劳智慧的象征,古代妇女在这天晚上,通过结扎
  彩丝线这样的女红活动来祭祀她,希望从她那里得到智巧的源泉,所以七月七
  日晚上,又被称为“乞巧节”,这是一个有进取精神的节日。

  后来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写到北宋盛时,七夕分外热闹,“七夕前三
  五日,车马盈市,罗绮满节,旋折未开荷花,都人善假做双头莲,取玩一时,
  提携而归,路人往往嗟爱。”,“七日晚,贵家多结彩楼于庭,谓之‘乞巧楼’。
  铺陈磨喝乐(注)、花瓜、酒灸、笔砚、针线,或儿童裁诗,女郎呈巧,谓之
  ‘乞巧’。”。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与周密的《武林旧事》所记载的南宋
  临安七夕夜与北宋的庆祝活动大致相同,比起南北朝时期,乞巧节在两宋的活
  动更丰富多彩了。

  我喜欢乞巧节,她不仅是古代中国人民多元民俗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一个启迪
  智慧和勾起对爱情遐想的节日。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7 17:10

中国重大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此外,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节日,诸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苗族的跳花节等等。
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的第一个传统佳节。过去,春节被称为“新年”,因为按照中国历史上一直沿用的农历,这天是正月初一,为新一年的开头。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节。1911年辛亥*后,中国采用公历纪年,农历新年便改称“春节”(大约在公历1月下旬到2月中旬之间)。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这是春节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并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过元宵节,有吃元宵和观灯的习俗。元宵以糯米粉为皮,内裹果料糖馅,圆形,是“团圆”的象征。元宵节观灯始于公元一世纪,沿至当代仍在各地盛行。每到元宵节之夜,许多城市举办灯会,展出各种彩灯,造型新奇,千姿百态;在农村,则举行文娱活动,如放焰火、踩高跷、耍龙灯、扭秧歌、荡秋千等。

中和节在农历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此时正值惊蛰前后,春归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虫蛇兽将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故名龙抬头。古时龙是神圣的象征,所以就借龙来驱逐害虫。明代曾流行熏虫儿,二月二这天人们要把元旦祭祀余下的饼,用油煎,以此熏床和炕,叫熏虫儿。在农村,老百姓用草木灰蜿蜒围宅一圈,再入院内绕水缸一圈,中引龙回。有趣的是,这天的饮食也多以龙为名。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中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现在的“龙须面”大概就是由此得名的。小孩这天剃头理发,叫“剃龙头”。妇女在这天还不动针线,据说是为了避免伤龙眼。也还有以蜡烛照房子墙壁,有“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之语。不过这个节日现已被人们遗忘了,但吃春饼等习俗至今还有。

清明扫墓祭祖 4月5日前后为清明节。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清明节原是祭祀祖先的节日,而如今更多的是在这一天开展祭扫烈士陵墓、悼念先烈的活动。清明时分,天气转暖,草木复萌,人们常常结伴到郊外踏青、放风筝、欣赏春光,所以清明节有时也被称做"踏青节"。

端午悼念爱国先人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本名“端午”。《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风土记》有“仲夏端五,端,初也”之句。一般认为,它是为纪念中国古代诗人屈原而产生的。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年)是战国时期楚国人,他因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又无力挽救楚国的灭亡,当秦国灭楚后,五月初五抱石投汩罗江自沉;江边群众得知,便纷纷驾舟打捞屈原尸体。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后人把这天定为端午节。每逢此节,民间有带香袋、吃粽子、赛龙舟习俗。香袋表示屈原的品德节操如馨谥艺,万古流芳:粽子原是防止鱼把屈原的尸体吃了,后成为节日食品,划龙船则表示去营救屈原。

农历七月初七夜,称“七夕”,是传说中牛郎织女每年相会的日子。是夕,陈瓜果子于庭中,女孩子结彩缕,穿七孔针。据说先穿完者为巧。“乞巧节”,又由于多是女孩子参加,故称“少女节”。 中元节在农历的七月十五。是传说中地官的生日,所以又称“鬼节”。佛教徒这天要设“盂兰盆”,施斋供僧,举行诵经法会以及水陆道场、放河灯等宗教活动。中国大约是在梁武帝时(六世纪上半叶)始设“盂兰盆斋”的。现在,设“盂兰盆”的在民间少见,但放河灯的习俗却仍在一些地区流传下来。

中秋合家团员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八月十五居秋季之中,故名"中秋"。中秋节最早源于古代帝王秋天祭月的礼制。魏、晋、唐、宋以来,逐渐演变成赏月的风俗。“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据传这个中华民族重要节日的形成与“唐明皇梦游月宫”的故事有关。在古代,每逢中秋人们就用精制的糕饼祭奉月神;祭奉之后,全家人分吃,表示合家团圆欢聚。这种风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重阳登高敬老 重阳节为农历九月初九,是魏晋以后兴起的节日。“重阳”、“重九”之名,肇于三国时代。主要有五种传统习俗。一是登高,此时秋高气爽、景色宜人,正是游历的好季节,既可以陶冶情趣,又有益于健康。二是插茱萸,可驱秋蚊灭虫害。三是饮酒赏菊。农历九月正是菊花盛开之时,观赏千姿万态的秋菊,喝几盅菊花酒,也重阳节的乐事。四是食重阳糕。人们把粮食制成白嫩可口的米糕,谓之重阳糕,而“糕”又与“高”谐音,食之谓可步步高升。五是开展敬老活动,从古至今重阳敬老之风绵延不绝。

农历十二月(又称腊月)初八,俗称腊八。早先传说这天是释迦牟尼成道的日子,寺院都要煮粥祭佛,后来成为民间习俗,以示五谷丰登。民间有这样一首俗曲;“年年有个家家忙,二十三日祭灶王。当中摆上一桌供,两边配上两碟糖。黑豆干草一碗水,炉内焚上一股香。当家的过来忙祝赞,祝赞那灶王降吉祥”。它反映了过去民间祭灶的情景。这天由于特别热闹,有人甚至认为这是农历新年的“彩排”,所以又称过小年。现在尽管设有在祭灶的了,但每年腊月二十三前后卖的关东糖、至今仍是人们喜爱的传统食品。

参考资料:铁岭文史书馆 历史快餐厅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7 20:08

中秋节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老小,都要穿上*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元宵节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清明节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春节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