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17:4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18:50
迄今为止,一提到“运动营销”(SportsMarketing),企业营销人员的第一联想往往都与“赞助”(Sponsor)一词有关。与之相对应,广告、媒体等从事市场传播的专业人员,也仅仅是把“赞助”作为传播手段当中很普通的一种。
就基本的定义而言,广义的“运动营销”是指“把营销原理和过程专门运用到运动产品和那些借助于运动来营销的非运动产品上”,而狭义的“运动营销”则是指“企业通过资金、实物等手段,同运动赛事、运动员、运动组织建立某种联系,并获得名义和权力,进而应用这些名义和权力获得中短期的营销回报并建立独特品牌资产”。这里不难看出,“赞助”仅仅是“运动营销”中最基础的部分,而非全部,并且在多数情况下,赞助之后的营销活动更为关键。如果把“赞助”看成是一种手段,那么“运动营销”则是一个平台,一个可以在品牌、产品和消费者之间,透过运动来实现沟通目标的互动平台。
“运动营销”的诸多优点概括而言,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互动性(Interactive)”,二是“排他性(Ex�clusive)”。前者容易理解,因为作为受众的消费者在参与运动赛事时,无论是置身运动现场的亲身体验,还是通过电视转播享受其中的乐趣(运动赛事由于存在很多不确定性,结果很难预测,所以很容易抓住受众的眼球),都能够接收到来自赞助商的品牌信息,而且由于赞助商和赛事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受众亦会“爱屋及乌”;而插播于普通电视节目当中的广告,则常常因打断受众的收视节奏而遭受冷落。这也就是奥运会、世界杯等大型赛事的广告时段往往因超乎寻常的收视率和有效到达率而卖出很好价钱的原因。至于“排他性”,也就是同一赛事,通常只容许同一行业的一家企业参与,则是“运动营销”非常有利于商家的特点。换句话说,如果你成功介入某项赛事,就意味着你的竞争对手将失去参与机会,从而确保了沟通环境的纯净程度。相对而言,只要有广告位置,竞争品牌“扎堆”的现象在传统媒体中比比皆是。
当然,“运动营销”也存在明显的“缺点”:
1.“运动营销”需要机会。比如,奥运会每4年才举办一次。即使像国家或地区的职业联赛这类常规赛事,如果冠名权被竞争对手获得,那么你即使愿意在此间拿出更多的投资,也未必能获得参与机会(在赛事赞助中,赞助商通常都能获得“优先续约权”,即在同等条件下,原赞助商可以优先续约;而某些更为苛刻的条款还明确规定,即使有新的赞助商愿意投入更多以获得赞助权,也需要提交原赞助商做“比价考虑”,只有对方不愿意做同样投入的情况下,才视同其“放弃权力”。)
2.“运动营销”需要相关从业人员有较高的统筹组织能力,包括整合传播能力,营销推广手段的组织能力,赞助商品牌/产品的赛事渗透能力等等。而这些能力必须基于:1)对运动项目本身及其参与者互动规律的掌握能力;2)对赛事传播及受众沟通特点的洞察力;3)对企业市场营销诸环节的专业性了解。
3.“运动营销”的费用及投资风险较高。这里提到的“费用”,通常由三部分构成:一是购买参与权力和推广名义的费用;二是参与运动项目过程中与运动爱好者/消费者间互动沟通的活动推广费用;三是更清晰准确传达品牌/产品信息的整合传播费用。总有赞助商认为花钱买到名义和权力之后就可以坐等回报了,实际上,“缺乏足够资金投入,没能激活整个营销链”往往成为赛事赞助乃至“运动营销”失败的首要因素。
“运动营销”的投资风险主要表现在项目本身的不可控因素较多。比如,中国官方以及企业投资1亿元为女足世界杯做了几年的准备,但突如其来的SARS,使得该赛事移师美国,这就使相关企业不仅损失了前期投资,而且需要为获得新的营销机会做仓促的准备。
“你衡量什么,你得到什么”
如果你在投资前不能确认什么是你想要的,那么就不能在营销活动结束后去奢谈ROI。道理很简单,没有事前没有明确的衡量目标,你根本无法获知那些你事后得到的东西是不是你真正想要的,以及它们是不是真正最优化的投资回报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