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孙权为何要逼死陆逊?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16:55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9 06:28

社会最为动荡的时候便是朝代政权更迭、以及一个王朝到另一个王朝过渡的时候,就混乱程度来说,后者是远远胜于前者的,因为前者是王朝宗室内政权的替换,而后者则是两个、三个或多个势力之间对天下的博弈和角逐。

在我国的历史上,较为混乱的时期是多个时候,例如秦朝后的群雄并起、元末的农民,以及东汉后的群英荟萃。正是因为东汉末年时期的乱世很有意思、很有嚼头,所以在后来被人写成了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俗话说,年轻的人不要读“水浒”,年龄大的人不要去读“三国”,当中最为本质的,便是因为“水浒”中的各个桥段太过于暴力和血腥,不适合未成年人去看,而“三国”中拥有太多的阳谋和阴谋,老的人本来就已经阅人无数、成熟老练了,如果在这个时候再让他去读三国,则会更加的狡诈。正因为三国的“乱”,使得在那个时候人才辈出,也正因为三国的“乱,才使得在那个时候谋士太多。

陆逊

陆逊是三国时期东吴的一个谋士,他在最初的时候并不是叫陆逊,而是叫路陆议,他出生于一百八十三年,死于二百四十五年,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家、军事家以及将帅。在二百零三年的时候,胸怀报复的他被孙权看中,使得他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物,成为了东吴大帝孙权幕下的一名谋士,因为他脑筋灵活,做事沉稳有为,所以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以及孙权的赞赏。在仲谋帐下做事的这十几年间,他曾经任过海昌的屯田都尉,也当过定尉校尉、帐下右部都。

在那个时候,每个人都会有一个发迹的原因,都会有一个值得他骄傲的事情。陆逊真正意义上的崭露头角,是在二百二十二年的时候,他被孙权任命为大都督和刘备作战,此时的他想要牢牢的把握住这次机会,因为赢了敌人不仅是为了证明给自己的主公看他没有认错人,也是为了实现属于他的价值。在这场战役中,他通过对天时地利以及客观情况的判断,利用刘备大军露出的弱点,采用了火烧连营的方式击败了刘备,也正是这一仗不仅打出了东吴的气势、打压了蜀汉的气焰,也证明了他自己的能力和实力,毕竟这是对为将者来说最好的回报和目的。

在二百二十九年的时候,孙权称帝,因为他的功绩卓著,所以被封为了上大将军,后来更是官至丞相。

陆逊为什么会被孙权*死

这是因为当时的陆逊参与到了一件极为敏感的事情中,这个事情便是有关皇家立“储君”的*漩涡中。大臣参与储君的废立,是历朝历代皇帝都非常讨厌的事情,首先这是因为该事情是君王的家事,这就好比你有一个公司,但是你有两个儿子,同时他们两个都非常的优秀,在最初选择的时候,你一定是一杆称都平的,若这个时候,公司内部的老员工非要推其中的一个儿子成为你的*人,长时间身为统治者的你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这个儿子有多贤能,而是想到自己的这个儿子很会搞小团体,这就自然而然的使你厌恶他,从而“厌屋及乌”。

而且臣子力推某一位皇子,其实也是为了该皇子继位后,自己能够得到*上的某些好处,这些是现任皇帝和领导者很反感的事情。

正是因为如此,他才会在后来被孙权*死。

但若是严谨来说,陆逊的死也属于他自己急火攻心,孙权在谈论“立嫡”的事情因陆续泄露后,只是反复的派人去责问他,我想孙权的本意并不是想让他死,可让人没想到的是这位老将居然这么不经气,竟然被气死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9 07:46

曹操曾经评价过孙权,“生子当如孙仲谋”,对孙仲谋的评价很高,当然也从侧面反映出他认为选择第二代继承者非常重要,最好的就是选择像孙仲谋一样的可以守住基业的人。

孙权是别人嘴里的别人家的孩子,他的兄长死后,他面对当时纷乱的江东局势,做出来了许多极为明智的决策,当时人心不服,他就采取怀柔*:比如说联姻,在最短的时间里证明了选对一个好的继承人是多么有用。

但是,轮到他选继承人的时候,就出问题了,他也遇到了前辈曹操、袁绍、刘表都曾经遇到的困扰,到底是立谁呢——立长还是立幼,很多人可能觉得这不是什么问题,肯定立长啊,如果真的这么简单,就不会有那么多人掉在坑里爬不出来了。

选继承人按理来说最传统的手段是按照嫡长子,这也是最正常的标准,但是孙权却遇到了一个比较尴尬的问题,那就是他的长子同时也是太子的孙和似乎确实不太适合自己理想中的继承人,与孙和相比,他更喜欢一点鲁王,鲁王是一个幼子,但也不算太幼,鲁王是第四子,陆逊是自己的宰相,陆逊多次暗示或者直接上书,建议不要动废长立幼的念头,孙权对此一直把不满埋在心里,因为陆逊功劳实在太大了——夷陵之战。

不满压久了也是会爆发的,爆发的点就在于孙和这个太子居然派人钻到床底偷听孙权与他人私下谈话的内容,然后把这个内容告诉以陆逊为首的一大帮子人,这就让孙权极为恼火了,好了说到这里,我们就可以简单分析一下,陆逊之死的直接原因和深层次一些的原因了。

简单来讲,陆逊之死直接原因是他直接参与孙权儿子们的夺嫡之争,而深层次的原因就比较复杂了——孙权的东吴基业始于孙坚孙策,当年孙坚孙策作为外来户,靠着手里的刀,在江东杀出一条血路,因此孙坚孙策当年对于江东大族,一向是压制态度。

后来孙权即位之后,逐渐松开了对高门大户的压制,比如说陆家,孙权把自己的侄女嫁给陆逊,孙权通过像联姻这样的手段像江东旧势力示好,换取他们对自己政权的承认和支持,如果说孙策用刀子打天下,那么孙权通过这些手段,稳定了江东秩序,收拢了江东的人心。

到了孙权两位儿子夺嫡的时候,江东本地大族都有很明确的联姻势力,而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三国志》措辞很有意思,“丞相陆逊、大将军诸葛恪、太常顾谭、骠骑将军朱据、会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绩、尚书丁密等奉礼而行,宗事太子,骠骑将军步骘、镇南将军吕岱、大司马全琮、左将军吕据、中书令孙弘等附鲁王。”更有意思的是陈寿的《三国志》里,人臣中只有两位得享单独成传的殊荣,分别是季汉丞相葛公,东吴丞相陆议。

看看这个用词,一边是“奉礼”,另一边却是“附”,把东吴这么一个割据政权的宰相与诸葛丞相相提并论,作者陈寿的态度几乎一眼可见,陈寿支持谁?陈寿为何表明如此鲜明的立场,我们看一下陈寿什么时代写的《三国志》,是晋朝,大家想到了什么,是不是想到了晋朝的九品中正制,想到了晋朝的门阀士族垄断。

思虑至此,孙权已经不能不做出点什么了,所以在孙权角度,此时绝不是什么君臣相得、废长立幼的事情,而是比这个严重更多的权力之争。我们可以通过《三国志》史料中看到,孙权一旦涉及到权力归属问题,往往会变得极为敏感——他的兄长孙策留下的子嗣在孙权在位的时候过的很差,因为孙权刻意打压,对他们始终防范。

鲁王与太子争位,在陆逊眼里,可能真的只是普通的夺嫡风气,决不能放任,而在孙权眼里,这就象征了自己的权力与江东本土势力的博弈,而且孙权与陆逊之间还有一段恩怨,虽然这段恩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但是孙权不敢确定,而且孙权越来越觉得江东士族一旦失控,像陆逊这样与孙氏曾经有过恩怨的士族会不会清算孙氏:日后岂不是堂堂东吴,真正说话算话的不是孙氏,而又变成了他们这些本土士族,那自己和自己的父兄的努力不就全白费了嘛。

至于鲁王孙霸和他的党羽,孙权也看得出来,也是一群投机的野心家,也非常该死,只不过自己暂时要借助他们——两宫夺位期间,孙权先后罢免平尚书事的顾谭,解除张休、顾承、朱据几乎可以控制大半个东吴的兵权,在将大都督宰相陆逊责辱而死后将陆逊手里的职权一分为三,分别给予了心腹步骘、重臣诸葛恪、中立者吕岱,之后废太子赐死鲁王。

这些举措招招针对本土士族势力,孙权借着太子之争,将这些手握大批部曲私兵土地财富的本土士族再次狠狠打压,至于陆逊,也许他真的是无辜的,但覆巢之下无完卵,他陆逊真的可以躲开吗。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9 09:21

  陆逊晚年因卷入立嗣之争、力保太子孙和而累受孙权责罚,忧愤而死,葬于苏州。
  陆逊卷入孙权两子——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的斗争,陆逊站在太子一边。孙权听信谗言,遂有废黜太子之意。陆逊屡次上疏陈述嫡庶之分,他说:“太子为皇位正统继承人,地位应稳如磐石,鲁王为藩臣,应当在荣宠赐赏和地位上与太子有所差别,这样他们各得其所,上下才能得到安宁。为臣谨向陛下叩首流血,陈述己见。”他还要求到建业当面申述自己的意见,因而得罪了孙权。太子太傅吾粲、太常顾谭也多次上疏辨嫡庶之义,反对废嫡立庶。但是,孙权既不许陆逊还都,又以亲附太子的罪名处陆逊外甥顾谭、顾承、姚信等流徙。太傅吾粲因几次与陆逊通信,竟被下狱处死。
  孙权还多次派中使前去责骂陆逊,陆逊忧伤过度,于赤乌八年(245年)二月含恨而亡,终年六十三岁。陆逊死后,家无余财。陆逊长子陆延早亡,次子陆抗袭爵。陆抗亦有大将之才,为吴国后期最著名的将领。然而从陆逊之子陆抗的任职态度以及陆机所著《辩亡论》还有孙权并未对陆家进行打击行动看来,孙陆二家情谊仍然十分深厚,陆氏对孙权亦持肯定态度,不因孙权老年昏虐而有所怨言。
  景帝孙休继位时,追谥陆逊为昭侯。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9 11:12

陆逊是跟随孙权时间较久、功劳很大的大臣,孙权早时把孙策之女嫁给了陆逊。吕蒙死后,陆逊成为抗拒魏、蜀二国的主要支柱。但孙权对陆逊的重用,主要在军事方面,始终没有交给陆逊军政大权。最后权令逊代顾雍为丞相时,虽口头上说:“有超世之功者,必应光大之宠,怀文武之才者,必荷社稷之重”。但事实是:孙权既不听从陆逊屡求保安太子、黜降鲁王之谏,又相继流放陆逊外甥顾谭、顾承、姚信,诛亲近陆逊的吾粲。孙权更“累遣中使责让逊”,使逊“愤恚致卒”。*死了陆逊。
  
  孙权所以*死陆逊,决不只是因逊维护太子的问题,主要症结在于权认为逊对其统治已构成威胁。根据当时情况,权所以疑忌和*死逊,约有以下四个原因:
  
  (1)逊“世江东大族”,从祖康,庐江太守,康子绩,郁林太守,绩从子瑁,选曹尚书。逊族子凯,建武校尉,凯弟胤,交州刺史。陆绩外甥顾邵为丞相顾雍之子,任豫章太守。顾邵子谭为陆逊外甥,任左节度,加奉车都尉。谭弟承,奋威将军。逊外甥姚信,太常。可见逊家族姻亲甚为显赫,此为孙权忌逊原因之一。
  
  (2)吕蒙死后,逊一直镇守武昌,声望至隆。吴国权要,上自太子登,下至步骘、诸葛瑾、潘浚、朱据等将相都与逊交好,特别是逊功高震主,为权所畏忌。到孙权统治的后期,三国疆域大致已确定,权对外攻虽不足,守则有余。即无逊,亦可划江自保,无何重大危险。所以权只让逊做了几天丞相,就借立太子事,悄悄地*死了他。
  
  (3)孙权为身后之计,怕嗣主驾驭不了逊,所以逊等越是拥戴太子和,孙权越疑惑不安。权在*死逊之前,先剪除其亲党。以后孙权虽然立了幼子亮为太子,但挑选的首辅,却是资望较浅、社会关系比较单薄的侨居大族诸葛恪,就可以说明孙权是不愿从陆、顾等枝叶繁茂的江东大族中选择辅政者的。从史*载上看,孙权于武多文少的吕蒙、淩统、朱然等病死后,极为哀悼伤怀。可是他不仅*逊致死,并且还追诘逊子抗。这不是由于猜忌逊,还是什么呢?
  
  (4)还有一个不易被人们发觉的因素,即逊为孙策之婿,权最初将策女嫁给逊时,当然是为了加强君臣间的关系,但当逊功高震主时,这门亲事便转化为双方关系的不利因素。权的江东基业本来是从兄策手中继承的,但权对策子并不与己子同样看待,陈寿即认为权对策子有亏待之处。寿在《孙策传》评曰:“割据江东,策之基兆也,而权尊崇未至,子止侯爵,于义俭矣”。孙盛还为此替权辩护,认为这样作,是为了“正名定本,使贵贱殊邈,然后国无陵肆之责,后嗣罔猜忌之嫌”。孙盛这种看法,是迂阔而不切合事实的。权既定孙和为太子,又给孙霸以过分的待遇,使之觊觎太子宝座,还谈得上什么“正名定本,使贵贱殊邈”呢?孙权诸子虽孩提亦封王,而策子却终身为侯,不是亏待是什么呢?这一点,连权本人也是不无内疚的。史言:“吴主寝疾,遣太子祷于长沙桓王庙”。权病了,不向其父武烈皇帝坚祷告,却偏向兄长祷告,正说明权内心隐处也觉得对不住创业的兄长,怕他怪罪,所以才有此举。权之猜防逊,不会与逊为策婿毫无关联。陈寿拿权与句践相比,正是他识见高超之处。非深知权之为人,固不能道此。
  
  因此,我们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孙权与陆逊两人的矛盾乃是君主*与权势大族矛盾的体现。孙吴统治集团内部各种矛盾和冲突的加剧、导致了吴国的衰落。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9 13:20

1。是为了打击吴国的江东大族。江东大族是指在吴地的土著大姓,他们人口众多,控制着大量的土地,家族与家族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时,以顾、陆、朱、张四个大姓为主,《世说新语》卷四说:“三国之时,四姓盛焉。”陆逊就出身于其中的陆姓。吴地大姓中还有许多人在吴国政坛身居要职。在孙权看来,这些土著大姓都是地方上的豪强地主,如果他们的势力过于膨胀,那是不利于他的*统治的,因此,*死江东大族中的领军人物陆逊,实际上也就达到了打击江东大族的目的。
2。步入晚年后,孙权性格中多疑、好杀的一面就显露出来。当时,吴国的文武*稍有差错,就有可能惹来杀身之祸,陆逊的名声实在太响,功绩实在太大,直接对他动手难以服众,因此只有在对待太子之争的这个时候,乘机搬去心头的这块石头。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