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19:41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01:22
最初的目的是为了拿下伊朗。。只不过随着仗打得不顺,所以最初的目标显然无法实现了。
打伊拉克和阿富汗,主要是形成对伊朗的包围与封锁。。你只要看一下伊朗的周边地图,很容易明白了。。。伊朗一共五个邻国,一个出海口。
北面的土库曼斯坦,是永久中立国。。西北的土耳其,是北约成员国。。前者不干涉战争,也就变相的帮了美国,对伊朗军队来讲,北部边境便成了无法踏入的禁地。。而土耳其是北约成员,自然就不用多说了。
那么剩下三个邻国,分别就是伊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
美国在伊拉克驻军,联合土耳其,伊朗的西边就整个切断了。。。东边拿下阿富汗之后,“基地组织”立刻进入了巴基斯坦。。。为进军巴基斯坦创造了理由。。所以说,“基地组织”总是在帮助美国,美国需要哪里,“基地组织”就出现在哪里。。甚至美国出兵,在国会遇到阻力,“基地组织”都立刻出来帮忙,炸掉世贸双塔,还扬言要炸五角大楼,瞬间驱散了美国国会的阻力。。。而且世贸双塔被炸的前一个多星期,时任国防*的拉姆斯菲尔德,才刚刚买下了世贸双塔的所有权。。
顺带一提,本拉登原本是个家具商人,由于冷战时期,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为了牵制苏联,资助本拉登,创立了基地组织。。。所以基地组织,以反美为口号,本就匪夷所思。这完全是反自己的衣食父母啊。。但这个问题必然牵扯很多内幕,外人也没什么确凿证据,所以本拉登一死,就注定是个悬案了。。
但后来的战况,导致美军的下一步棋走不下去了。为什么?因为伊朗核问题。。这就导致,伊朗随时都可能拥有核弹。。
为什么一个之前从来没有涉及原子能相关研究的国家,会突然出现核能力的萌芽?且至少可以让美国相信,伊朗随时可以拥有核弹?
因为伊朗是西气东输的源头。。。掌握了伊朗,就等于掌握了整个东南沿海城市的油气供应权。。。换言之,就是随时可以"关水龙头"。。。于是上海啊,广州啊,汽车全都没了油。。造船厂啊,造车厂啊。。。随时都可能倒闭。。。
西气东输,就是伊朗的石*道,经过巴基斯坦,进入伊犁,再从输送到东南沿海城市。。。整个东南沿海的石油,也全都是这么来的。
某常任理事国,兼核大国,自然不能接受自己的石油命脉被美军握着。所以核弹对于伊朗来说,只是一层窗户纸。。。只要形势需要,随时可能捅破。
于是棋下到一半的美军,便卡在了这里。。。成了死棋。
既然考试必然无法及格,能考50分,也比考0分强多了。。。所以美军退而求其次,把目标换成了叙利亚。。。叙利亚有什么重要的?这就把另一个常任理事国牵连进来了。。
俄罗斯拥有北方舰队,太平洋舰队,波罗的海舰队,黑海舰队,这四大舰队。。看起来实力依然不可小觑,但却有一个死穴。。就是缺乏出海口。。出不了海,舰队规模再大,岂不也是摆设?
叙利亚是俄罗斯进入地中海的唯一一个出海口。。。假如没有叙利亚,俄罗斯的军舰想去地中海,就得绕地球大半圈。。。。换言之,俄罗斯海军,就等于被地中海“驱逐出境”了。。
所以叙利亚对美国,原本不重要,但对俄罗斯却异常重要。。。至于手法嘛。。。也是老一套。。。只是这次美军要打得不是基地组织了。。。而是*国。。。问题是,俄罗斯也顺水推舟。。。“你要打*国是吧?我来帮你打”。。。。结果就真把*国打残了。。。搞的美军也是一脸尴尬。。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01:22
入侵阿富汗:911事件发生后,本拉登跳出来大叫谋划时自己都没想到这么大的效果。美国总统布希即在电视上向全世界宣布本拉登是美国头号敌人,任何团体,国家如果包庇他不交出,美国必出兵伐之。当时阿富汗的执政团体极端组织*庇护本拉登拒不交出。美国出兵阿富汗,打垮*。现在已撤兵还政阿富汗民选*多年。
入侵伊拉克:这要从两伊(伊拉克-伊朗)战争说起 - 这是发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一场长达8年的边境战争。于1980年9月22日爆发,直至1988年8月20日结束。两伊战争的结果两败俱伤。伊拉克伤亡和被俘48万人,损失作战飞机250架,坦克2000多辆,火炮1500门,舰艇15艘;伊朗伤亡和被俘108万人,损失作战飞机150架,坦克1500辆,火炮1200门,舰艇16艘。两*费开支近2000亿美元,经济损失达5400亿美元,双方的综合国力因此受到很大的削弱。伊拉克因战争向阿拉伯国家大量举债,单科威特就超过150亿美元。伊拉克因此希望OPEC减少产油量,提高油价,以便伊拉克能从石油获得更多的利润还钱。但科威特反提高产油量,使得油价大跌,想*迫伊拉克接受两国间长久各种纠纷的方案。结果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并将之划为伊拉克的第9省。海湾危机爆发。第一产油大国沙特与伊拉克有一千千米的边境,也纠纷不断。沙特怕伊拉克藉机入侵,联合科威特向联合国求救。1990年11月29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678号决议,规定1991年1月15日为伊拉克从科威特撤军的最后期限,否则国际社会有权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伊拉克拒绝。1991年1月17日凌晨,多国部队从沙特提供的基地发动“沙漠风暴”行动。大败伊军。伊拉克从科威特撤出。2月27日,伊拉克宣布无条件接受安理会关于海湾危机的12项决议。海湾战争宣告结束。战后数年内联合国派各检查小组进入伊拉克依决议检查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情况。伊拉克违反决议,百般难。联合国小组屡次无功而返为后来伊拉克战争埋下伏笔。2003年伊拉克战争:美国以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萨达姆有个表弟绰号“化学阿里”。曾以毒气弹杀死国内8千多库尔德族老*女)绕过联合国,与多国联合对伊拉克进军。打垮萨达姆政权。 现美国已自伊拉克全部撤军。只留少数的教导员。
阿富汗,伊拉克现状:
无论伊拉克还是阿富汗,过去十年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从西方媒体引述的统计数字就可以看出来。
伊拉克:在萨达姆时代,完全是*统治。虽然也有〝选举〞,但每次都是萨达姆高票当选,他拿到的选票有时超过全国总人数。当然,这些"票"也并不都是作假,萨达姆大搞*,广大民众被*,崇拜"伟大领袖"。《纽约时报》曾刊文讽刺说,在八十年代,*文化让伊拉克的1,700万人口翻了一番,成了3,400万,其中有1,700万人民和1,700万萨达姆肖像(遍布全国各地)。
在结束了萨达姆的*统治之后,伊拉克不仅实行了一人一票的选举制度,成功地进行了多次全国性选举,由此产生了民选领导人,政局稳定,而且伊拉克的经济也发生重大变化。
在萨达姆统治后期,伊拉克人口2,600万,人均GDP只有625美元,通货膨胀率高达三位数。现在,伊拉克人口增至3,500万(增幅35%)。人均GDP增至4,600美元(增了七倍半)!通膨率从原来的百分之一百多,降到6%。在全球经济成长缓慢的情况下,伊拉克的经济却快速成长,2006年,遽增17%!2011年成长9.9%,2012年成长10.2%。
经济成长名列前茅
伊拉克的经济之所以发生巨变,是因为走向市场经济:战后第二年——2004年,伊拉克就改革税率,实行单一税率(flat rate)15%,由此进入全球实行单一税率的27国(地区)行列——(14%)、新加坡(16%)、爱尔兰(12.5%)、*(13%)等。
伊拉克并把关税降低到5%,制定优惠的外资*,吸引大量外资,尤其是国际石油巨头。由此使伊拉克的石油产量迅速上升:在刚开始的2004和2005年,就分别成长了7%,2006年,石油生产设施修复重建完善之后,伊拉克的石油产量大幅成长了40%!
国内官方媒体当年渲染说,美国领导的伊拉克战争,主要目的是为了占取那里的石油。但美国在铲除了萨达姆后,马上把当地的石*理权等交给了伊拉克新*的石油部,等于交给了伊拉克人民。美国财政部副*金米特(Robert Kimmitt)在《华尔街日报》撰文说,"美国把石油主权交给伊拉克人民之后,没有想做任何一点影响伊拉克石油*的事情。"
中石油、中石化在伊拉克
而且近年美国在本土的石油开采剧增,去年底美国石油产量已超过沙乌地阿拉伯和*,成为全球第一。而中国,目前则已占据了伊拉克最大开采份额。所以当伊拉克ISIS*时,最着急的其实是中国。
现在无论人口成长率,还是经济成长率,伊拉克都名列世界前茅!这些成就,都归功于结束了*统治,实行了民选制度,并走向了市场经济的道路等。
阿富汗:
现在的阿富汗虽然因为属于内陆国家,经济还没有那么发达,且仍有*狂热分子存在,但是人民生活,社会治安,社会和谐等都在稳步进步甚至是飞跃。
这个古老的国家,在美国和西方社会的帮助下,正在脱胎换骨,发生着骨子里向文明社会大踏步前进的变化,粮食已经能自给自足,园艺种植和羊毛产品已经开始大量出口。
2014年,随着*换届选举完成以及北约安全部队全面撤军,阿富汗进入了*、安全和经济的全面转型期,石油天然气已经完全不依靠进口,牛皮羊皮也大量出口到中国,成为比中国产的还要高档的产品。
最显著的一个让人刮目相看的是,现在的阿富汗女子摆脱了千百年来屈辱的地位,读书从政等都可以和男子一样的做到了,甚至女司机也出现在阿富汗的街头,这在过去绝对是不可想象的!
女孩子已经可以走进学堂,开始接受免费的义务教育,长大了可以参军当售货员等各种职业。
女孩子也开始接触西方流行文化,可以在公开场合开展各种流行文化活动,这是绝对让世界大吃一惊的地方,因为这个场景是出现在古板固执了千百年的阿富汗。
阿富汗女子可以做各种职业了,也能和男人坐在一起讨论各种问题了,也可以竞选议员了,成为人民的代言人。
第一次阿富汗妇女有了自己的政爱,他们可以上街*,宣传自己的理念和要求,向陋习和封建开战。现代文明已经开始沐浴阿富汗这个古老顽固的国家,女子在男人面前不再发抖。
阿富汗*正将教育开拓到最偏僻的乡村,虽然还有许多女子活在封闭的家庭中,但大多数人的女孩子穿上了学校发的校服和白头巾开始走向学校。
商业活动在阿富汗遍地开花,借助着市场经济和 民 竹 制 度,阿富汗人开始现代文明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