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17:37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01:21
李学勤先生《海外访古记》五《英国》记载布里斯托市收藏一西汉早期蟠螭镜,为较晚的昭明镜和精白镜铭之祖,镜铭共四十八字。其铭内圈有:内清质以昭明,光辉象夫日月。意思:品质高尚而清白坦荡,忠贞不二堪与日月同光。
原文:
内清质以昭明,光辉象夫日月,
心忽穆而愿忠,然壅塞而不彻。
絜清白而事君,惌沄驩之弇明,
微玄锡之流泽,恐疏远而日忘。
怀糜美之穷皑,外承驩之可说,
慕窈窕于灵景,愿永思而毋绝。
释文:
品质高尚而清白坦荡,忠贞不二堪与日月同光。 虽满怀忠直恭谨之心,却因君臣隔阂难以通畅。 以清白之身侍奉君王,怨恨谄侫掩蔽圣明之光。 惜无玄锡将镜面擦亮,担忧日久疏远渐遭遗忘。 礼敬折腰怀美好愿望,然君王被媚惑陷入迷惘。 看窈窕身影心生爱怜,愿君王久思念永不相忘。
扩展资料
第一,此类镜铭内容应该与纪念被汉景帝冤杀的晁错有关。
主要理由有以下几点:
(一)此镜铭产生的时间在西汉的景武之际,时间上与晁错被冤杀时间吻合。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晁错被冤杀,形成了西汉的一大*悲剧。据《汉书·晁错传》记载,当时谒者仆射邓公曾对景帝说:“夫晁错患诸侯之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
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 之。”《汉书·晁错传》之“赞”也说:“悲夫!错虽不终,世哀其忠。”
(二)中国文学有以香草美人比喻忠臣的传统,《楚辞》即典型的代表。汉王逸在《离*·序》中曾说:“《离*》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
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虙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此类铜镜铭文“然壅塞而不彻”、“恐疏远而日忘”等内容与《楚辞》内容多有相似之处。
(三)昭明清白镜问世于景帝时期,终止于西汉晚期,出现了两个高峰期,其间恰好有半个世纪的汉武帝时期,完全不存在这种文化内容。笔者分析,或为汉武帝时期不允许这种纪念晁错内容的镜铭出现,而到了昭帝时期又开放了这个禁锢。
第二,此类镜铭中的避讳文化。
避讳帝王或其尊亲之名,乃是中国古代社会所特有的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又是所有臣民不可不知晓的一门*学问,不能不遵从的一项处世法规。传世文献中多有相关记载:
《左传·桓公六年》:“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
《公羊传·闵公元年》:“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凡避讳者,皆须得其同训以代换之:桓公名白,博有五皓之称;厉王名长,琴有修短之目。”
蔡邕《独断》:“群臣异姓有功封者,称曰彻侯。避武帝讳,改曰通侯。或曰列侯也。”
避讳现象最多的就是皇帝的避讳。例如西汉因避汉文帝刘恒的讳,改神话传说中的“姮娥”为“嫦娥”;避汉景帝刘启的讳,改“启”为“开”;东汉避光武帝刘秀的讳,改“秀才”为“茂才”等。镜铭中也有此类现象,最典型者即此类镜铭,前期铭文写为“然壅塞而不彻”,后因避汉武帝刘彻的讳,改作“然壅塞而不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01:21
李学勤先生《海外访古记》五《英国》记载布里斯托市收藏一西汉早期蟠螭镜,为较晚的昭明镜和精白镜铭之祖,镜铭共四十八字。
其铭内圈有:内清质以昭明,光辉象夫日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