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请问 怎样区分木灵芝 是否是天然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21:01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09:29

灵芝的分类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灵芝早就有了朴素的认识,《山海经》中就有许多关于灵芝的记载。随着认识的深入,古人对当时所发现的灵芝作了简单的分类。

根据颜色分类:《神农本草经》、《抱朴子》、《本草经集注》等医籍主要根据颜色划分“六芝”,即青芝、赤芝、黄芝、白芝、黑芝、紫芝。并对它们进行了形象地描述。葛洪曰:“赤者如珊瑚,白者如截脂,黑者如泽漆,青者如翠羽,黄者如紫金,皆光明洞察,如坚冰也”。

六芝的出现无疑是古人对芝类认识的发展。需要指出的是,现在对“六芝”的认识是一种群体的概念,各代表的是一个群体。古人所谓的“灵芝”绝不可与今天真菌分类上的灵芝相混同,它除指灵芝及近缘种外,有的还包括多孔菌目和伞菌目的其他菌类,在道教典籍中更是如此。今天我们很难用现代真菌分类学方法对古代每一类的代表种冠以准确的拉丁学名。

根据药效分类:这其实是对“六芝”不同功用的分类介绍。明代李时珍从性味和药效功能对“六芝”进行分类,他在《本草纲目》中,继承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同时对有关灵芝的神话传说作了批判,对灵芝的研究也更加深入。他在书中记载并列举了“青芝、赤芝、白芝、黄芝、黑芝、紫芝”6种灵芝的药用性能,指出:“芝类甚多,亦有花实者。本草惟以六芝标语,然其种属不可不识。”书中记载了灵芝等真菌有30余种,他的研究和总结为后人对灵芝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前的《唐新修本草》(659年)被认为是我国古代记录“六芝”类真菌重要的药典,对“六芝”的药用也有较详细的阐释。

根据质地分类:葛洪按质地分“五芝”,即石芝、木芝、肉芝、菌芝和草芝,并绘制了5种芝草图。在《抱朴子、仙药》中,把灵芝分为“五芝”,并具体记载了“五芝”的生态习性、采集及其药用价值。其文日:“五芝者,有石芝,有木芝,草芝,有肉芝,有菌芝,各有百许种也”。

根据形态绘图鉴别:这也是古人认识和鉴别灵芝的一种方法,许多医家在对实物观察的基础上,绘出灵芝的形态图。如《抱朴子、内篇》“仙药篇”收载灵芝达百种,并绘有图谱。《太上灵宝芝品》的序言中也指出:“芝英形万端,实难辨别,故画图记,著状贴传,请据寻求”。该书收载灵芝103种,绘有图谱。宋代的《菌谱》亦绘有灵芝图谱。

“六芝”分类的现代认识

古人根据灵芝子实体的颜色分灵芝为“六芝”,按照现代生物学分类,用灵芝科的所有品种来“容纳”“六芝”,能够—一对应起来是非常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迄今为止,相对能确定的只有赤芝、紫芝。

根据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赵继鼎教授对“六芝”与现代生物学分类方法下的有关种作的对比分析,总结如下:

赤芝,又名丹芝,生霍山,性味苦、平、无毒。主治胸中结,能益心气,补中,增智慧,不忘,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今天我们应用最多也最熟悉的灵芝可能是此类的代表种,类似赤芝的还有松杉灵芝等。主要特征是菌伞肾形,半圆形或近圆形,其菌盖表面褐*,褐红色,具油漆光泽,菌柄表面光滑,与菌伞同色或较深。

紫芝,又名木芝,生高夏山谷,性味甘、温、无毒。主治耳聋,能利关节,益精气,坚筋骨,好颜色,疗虚劳,治痔。可以认为紫灵芝(中国灵芝)为此类的代表种。主要特征是菌伞褐色、紫黑色至近黑色,菌肉为均匀褐色至栗色,其担孢子较一般赤芝为大。

黄芝,又名金芝,生嵩山,性味甘、平,无毒。主治心腹五邪,能益脾气,安神。根据葛洪在《抱朴子》中所描述:肉芝分为赤、白、黑、青、黄五种,黄者如紫金,大者达5千克以上,小者在1500-2000克。可以认为硫黄多孔菌为黄芝的代表种,这种真菌新鲜时菌伞肉质多计,新鲜标本常可达数斤重,*,老后变硬而脆。

白芝,又名玉芝,生华山,性味辛、平,无毒。主治咳逆上气,益肺气,通利口鼻,强志意,安魄。《抱朴子》中描述白芝如“截肪”,因此苦白蹄即药用层孔菌可能属此类。这种真菌菌肉质白,如马蹄状,大者可数千克,生于松树和其他针叶树上。

黑芝,又名玄芝,生常山,性味咸、平,无毒。主治癃,利水道,益肾气,通九窍,聪察。依采芝图记载,黑芝生山谷之阴,黑盖赤理,黑茎,味咸苦。根据以上记载,黑芝可能是假芝,此种菌盖黑色,新鲜时伤处变血红色,具黑色长柄;也可能是黑柄多孔菌,这种菌也是具有黑色菌伞和菌柄的真菌。

青芝,又名龙芝,生泰山,性味酸、平,无毒。主治明目,补肝气,安精魂。《抱朴子》中记载:“青者如翠羽”。云芝可能就是青芝,此种真菌亦具革质菌盖,表面有短绒毛,因此富多样色彩变化,这与《抱朴子》中“青芝如翠羽”的描述有相似之处。
参考资料:陈康林野生灵芝网

参考资料:百科知道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