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20:24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5 05:14
孟子认为,培养浩然之气主要靠诉诸自己的内心来做到。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平时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总能够从良心出发来要求自己,让自己心安理得。如果我们做的事情,会让自己内心深处感到不安,就会“气馁”,当然不可能再有正气。从行文中可以看出,孟子非常重视做人做事要扪心自问和自我反省。扪心自问时心中坦然,自我反省时毫无愧疚,才可能一身正气。孟子还在其他地方使用了“自反”、“反身”等说法,“自反”、“反身”都是自我反省。他引用曾子的话说,真正的勇敢并不仅仅指不怕死,而是在自我反省时心中没有愧疚和不安;“自反”时心中不安,即使是再弱小的对手也能让你心惊胆战;“自反”时心中踏实,即使有千千万万敌人,你也敢勇往直前。
孟子强调,培养浩然之气并不是指按照外在的社会规范来要求自己。他坚决反对根据外在的道德规范和标准来培养人格,认为那样等于是揠苗助长。孟子说,浩然之气是“集义所生”,而不是“义袭而取之”。所谓“集义所生”,就是平时一直按道义要求自己,有了日久天长的积累才能有浩然之气。所谓“义袭而取之”,是指把“义”当作一个外在的无条件要求,强迫人服从。揠苗助长的故事,就是由他从这里讲出来的。如果按照孟子的观点,今天学校里盛行的许多道德教育,是否也是在揠苗助长呢?我们发明了很多道德规范,制定了许多道德准则,要人们学习和遵守,可是效果又如何呢?多数情况下,我们提倡道德,乃是因为听说社会需要道德,听说道德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必要条件。这种观点从一开始就把道德当作满足外在社会需要的工具来对待,对于道德所具有的自在价值以及道德成长的规律缺乏足够认识,可以说是揠苗助长的典型例证。
在孟子看来,崇高的道德境界和伟大的人格风范,绝不可能被理解为外在规范和标准的产物,而只能来源于我们灵魂深处积蓄已久的力量,来自于我们在精神的升华中对人性之崇高、生命之伟大的切身感受。什么时候我们能够在性命攸关的转折关头视
死如归,在重大的人生考验面前无所畏惧,才表明我们有伟大的
人生信念,有了浩然之气。孟子强调,所有无私无畏的人格力量的源泉,主要不是来自于对外部价值规范的接受,而只能来自于我们灵魂深处,来自于我们切身感受到的、鲜活人性的魅力。具体的实现要依赖于以合乎道义的方式做人,从良心出发做事,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地。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5 05:14
不杀生 不偷盗 不邪淫 不妄语 不饮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