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20:30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3 10:31
“上海”一名,起源于水名,始见于北宋记载。上海在远古时期,是一片汪洋大海。后由于泥沙沉积逐渐变成了沙滩,最后成了一块新生陆地。春秋时期,吴王曾在此建了个馆舍,取名“华亭”。战国时,这里是楚国贵州黄歇的封地。三国时,东吴孙权在这里建起了水师基地,那时这里还是一个无名的小村落。到了唐朝,当时的吴君郡(今苏州)太守赵居贞上奏,割昆山南境,嘉兴东境和海盐北境设置华亭县(今松江区)。那个无名小村落也有了华亭的名称。这应该是上海最早的名称。北宋前东海来船由松江(今吴淞江前身)溯入内陆,至青龙镇(今旧青浦)寄碇,经过松江近海十八大支流,“上海浦”为南侧之一,初不显著。北宋时松江上游变窄,海船改由松江南侧支流上海浦入口,所停江岸渐成聚落(后发展为十六铺地带),那时吴淞江,即今苏州河南岸有两条支流,一条是上海浦,一条是下海浦。南宋咸淳元年即1265年,开始在这里建镇。建镇的治所在上海浦附近,故取镇名为上海镇,这就是“上海”名称的来历。“上海”一名由此彰扬,以至之后在此设置*机构和行政建制时都沿以为名──元朝的上海市舶司、上海镇,*的上海特别市,直到今天的上海市。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3 11:49
上海得名,归纳起来有两种说法:
一是源于《弘治上海志》,该志称“其地居海上之洋”。“居海上之洋”是什么意思?无法理解。
二是言吴淞江(苏州河)南岸有两条支流,一为上海浦,一为下海浦。宋元时,于上海浦设“上海镇”,元朝据此设立上海县,由此一直沿袭到现在的上海市。
第二种说法,看起来很“权威”。但是,“上海县”偏偏置于元代,而元朝恰恰又是最没文化的朝代,命名的严谨性很让人怀疑。再佐之以史料,元代之前,根本就没有吴淞江南岸有上海浦、下海浦的记载。“上海县”的命名,应该另有原因。
“上海”之名,由“上”与“海”二字构成。“海”,当然是指大海。“上”,似乎应作方位解。以“上”“下”命名的情形也是有的。东汉建安年间,吴析余汗县东境置上饶县,“上饶”的“上”,一作方位解,一作“上乘”解。“上海”的“上”,是否也有这两层意思呢?历史上的上海是普通小县,没法江南富饶地区相提并论,谈不上“上乘”。
上海的“上”,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说文解字》:上,高也。《康熙字典》:丄,《广韵》《集韵》《韵会》《正韵》时亮切,音尙……又与尙通。
“上”的引申义是个动词,表示连接、会合。如:上刺刀,把刀与*连接上;上鞋,亦作绱鞋,是指将鞋底与靯帮子连起来,熟悉手工鞋制作的人都明白这道工序。所以,“上海”意思是指江海、陆地相连的地方。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3 13:23
前223年秦灭楚后设会稽郡(治所在今苏州)并辖有疁县(今昆山)、由拳县(今嘉兴)和海盐县等。疁县包括今上海全市大部(其余尚未成陆),前207年疁县改名娄县。晋时松江(吴淞江)居民创造一种竹编捕鱼工具“扈”,又因江流入海处称“渎”,松江下游一带被称“扈渎”,后又改“扈”为“沪”。唐天宝十年(751年),吴郡刺史赵居贞上书,奏请划昆山南境、嘉兴东境、海盐北境,设华亭县。宋淳化二年(991年)松江淤浅,船泊支流“上海浦”。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华亭县在上海浦西岸设“上海镇”。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年),华亭县升格为府,翌年更名松江府,辖华亭县(一府一县)。元朝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析华亭县部分,设上海县,均隶于松江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