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09:50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04 05:21
明朝安南是现在越南。
1406年,明成祖朱棣派张辅率军深入安南,至1407年,大获全胜,消灭了纂位的安南胡氏政权(即胡朝),得府州十五、人民三百十二万。1407年农历六月,明朝消灭越南胡朝后,声称为了回应当地官吏耆老“原复古郡县”的请求,便将之改名“交趾”,朱棣改安南国为交趾布政使司,自此明朝成功收复安南。
*经营和管理交趾,确实存在许多疏忽和弊端。至明宣宗时,宣宗全面战略收缩,杨士奇、杨荣等大臣乘机进言,宣宗决计罢兵,诏尚在安南的王通等人率军八万余人北返,罢交趾布政使司。
明世宗嘉靖十八年(1539年)3月,莫登庸遣使至镇南关请降,将安南土地册及户籍献于大明。1540年十一月初三,莫登庸与大臣数十人自缚跪拜,入镇南关向明朝*纳地请降,明朝将安南国降为安南都统使司从属国降为属地,改其十三道为十三宣抚司,各设宣抚、同知、副使、佥事,听都统黜陟。自此至明亡,越南始终是作为明朝版图内一个行政自治单位的地位存在。
扩展资料
越南学者认为,明朝郡县安南后将它“变成一个作为与东南亚和西欧各国船舶往来通商的根据地”。“郡县安南”大大提升了明朝对南海的控制力和影响力,为郑和下西洋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另外,安南作为一个肆无忌惮挑战明朝宗主国地位的典型被兴师问罪,并被纳入明朝的直接管辖之下,这对西洋番国起到了杀鸡做猴的警示作用。事实上,成祖在郡县安南后,曾多次以安南之事警诫、震慑不安分的番国。“问罪之师”、“安南之鉴”震慑诸国的效果很显著。
“郡县安南”与“郑和下西洋”同为永乐对外关系中的大事,然而后人对二者的评价却截然不同。前者被认为是朱棣外交活动中的重大失误,后者被认为是震惊世界的壮举。如果孤立地看待它们,好像确实有道理。“郡县安南”最终以失败告终,“郑和下西洋”则促进了中国与西洋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但是,若将“郡县安南”与“郑和下西洋”两件人事联系起来看,朱棣“郡县安南”的战略意义不可低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安南 (越南古称)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04 05:21
明朝安南是现在的越南。
安南为越南古名,安南得名于唐代的安南都护府,自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秦朝开始成为中国领土,至五代十国时吴权割据安南脱离南汉,北宋无力统一,故正式,此后越南长期作为中国的藩属国存在。
1406年,明成祖朱棣派张辅率军深入安南,至1407年,大获全胜,消灭了纂位的安南胡氏政权(即胡朝),得府州十五、人民三百十二万。1407年农历六月,明朝消灭越南胡朝后,声称为了回应当地官吏耆老“原复古郡县”的请求,便将之改名“交趾”,朱棣改安南国为交趾布政使司,自此明朝成功收复安南。*经营和管理交趾,确实存在许多疏忽和弊端。至明宣宗时,宣宗全面战略收缩,杨士奇、杨荣等大臣乘机进言,宣宗决计罢兵,诏尚在安南的王通等人率军八万余人北返,罢交趾布政使司。
明世宗嘉靖十八年1539年3月,莫登庸遣使至镇南关请降,将安南土地册及户籍献于大明。1540年十一月初三,莫登庸与大臣数十人自缚跪拜,入镇南关向明朝*纳地请降,明朝将安南国(越南语:An Nam quNc) 降为安南都统使司(越南语:An Nam Đô thNng sứ ty)从属国降为属地,改其十三道为十三宣抚司,各设宣抚、同知、副使、佥事,听都统黜陟。自此至明亡,越南始终是作为明朝版图内一个行政自治单位的地位存在。
现如今的越南国在清朝嘉庆前称安南国,是属国,乾隆时曾出兵安南,支持黎维祁与安南国王阮光平交战(即安南之役),并作为“十全武功”之一,大肆宣扬。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04 05:22
越南古称,本来的越南只包括现越南北部一带,不包括现越南南部-本来的占城国。古代越南从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秦朝开始是中国领土。公元10世纪,五代十国时,越南叛乱,从中国*出去,中国北宋*无力平叛,但越南一直作为中国的藩属国。安南一词,最初作为地区-政区名出现于中国载籍,是唐代初叶的事,当时越南是中国安南都护府管辖。1406年,明成祖朱棣派张辅率军深入安南,至1407年,大获全胜,消灭了纂位的安南胡氏政权,得府州四十八、户三百十二万。 朱棣改安南为交趾布政使司,自此安南正式成了明朝的一个行政区。但这种局面没能维持多久,之后安南兵连祸结,明军数次作战不利。至明宣宗时对连年战争感到厌倦,杨士奇等大臣乘机进言,宣宗竟然极为短视地决计罢兵,诏尚在安南的王通等人率军八万余人北返,罢交趾布政使司,安南遂由中国版图中再次分出作为中国的藩属国。 安南改名越南的由来 现如今的越南国在清嘉庆前称安南国,是从北宋开始作为中国的属国。乾隆帝曾出兵安南,支持越南平叛,并作为“十全武功”之一。 嘉庆即位以后,安南的局势一度更加动荡不安,阮光平死后,其子阮光缵继位,不仅与故广南王的后裔阮福映发生内战,还暗中支持中国广东省一带“洋盗”的活动,而嘉庆却无力象乾隆时那样耀武扬威,只得采取克制优容态度,终于酿成严重问题。“洋盗”事件从最初就有阮光缵支持的安南人参与,嘉庆深知此情,却没有动作。 阮光缵与阮福映交战之后.都想讨好清廷以让清廷支持自己,阮光缵一改过去做法,把60多个“洋盗”解送到广东;阮福映得知,也缚送“洋盗”到广东正法。与乾隆帝对比,嘉庆却采取了“坐山观虎斗”的态度,嘱咐粤督吉庆,说安南两派自相吞噬,与我国无关,不必过问.如果安南有人内投,自应妥为安置,如果来我国请兵,则一定要据实奏闻。嘉庆对一直向自己朝觐纳贡的小国如此挑衅置之不理,如此内乱又公然表示不干涉,这在一向以“天朝”自居的清廷,实是少见之事。 嘉庆七年(1802),阮福映击败阮光缵而登上国王宝座,遂遣使清朝,请求以“南越”为国名。嘉庆对此类问题.倒是非常敏感,立即指令军机处:以“南越”二字册封,断不可行。因为南越之名,包罗甚广,考之前史,如今的广东、广西边地界,都包括在内。嘉庆认为,阮福映即使领有整个安南,也不过是交耻故地,怎么竟敢称为南越,他到底想要干什么?于是,嘉庆让军机处密饬广东、广西一带海道边关的地方官留心防备,以防阮福映图谋不轨。 其实,阮福映表现还是极为恭顺的,他之所以想用“南越”作国名,是因他原从越裳之地起家,如今又吞并安南,所以以两地各取一字为“南越”,并没有其它非分之想。嘉庆在摸清实情之后,倒也灵活,持令广西巡抚孙玉庭转知阮福映,册封该国为“越南”,因其先据越裳,越字自应在前,后有安南,南字理应居后。从地理位置看,该国又位于百越之南,如此称呼,也不会与古代的“南越”相混淆。阮福映得知.也很满意,双方皆大欢喜,而“越南”国名,也就沿用至今。 历史背景 历史上的越南有一千多年是中国领土,所以“安南”、“越南”这两个国名均与中国官方有关。“安南”之名,最早见于唐调露元年(679年)所置之安南都护府 (治所在今河内)。 “安南国”之名,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即见于记载 ;待到淳熙元年(1174年)初,李朝国王李天祚遣使入贡,南宋孝宗始正式“诏赐国名安南,封南平王李天祚为安南国王”;次年八月,又“赐安南国王印” 。“安南国”之名自此始 。此后,其国王屡为元、明、清各朝封为“安南国王”。嘉庆八年(1803年),清朝改“安南国”为“越南国”,册封阮朝创立者阮福映为“越南国王”。为何国名叫“越南”?《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五五三有一个简短的说明:“先是,阮福映表请以‘南越’二字锡封。上谕大学士等曰:‘南越’之名,所包甚广。考之前史,今广东、广西地亦在其内。阮福映即有安南,亦不过交趾故地,何得遽称‘南越’?该国先有越裳旧地,后有安南全壤。天朝褒赐国号,著用‘越南’二字,以‘越’字冠其上,仍其先世疆域;以‘南’字列于下,表其新赐藩封;且在百越之南,著于《时宪书》内,将‘安南’改为‘越南’”。“越南”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04 05:22
安南就是现在的越南的古称,其得名于唐代的安南都护府,自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秦朝开始成为中国领土,至五代十国时吴权割据安南脱离南汉,北宋无力统一,故正式,此后安南长期作为中国的藩属国存在。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04 05:23
就是现在的越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