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06:0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8 06:36
“天下”是篇首的两个字,用来作为篇名。篇文极其精要地评述了先秦各家的学说,从庄子学派的观点出发,对各家学派一一作出褒贬,对庄子的思想也作了高度的概括,是研究先秦哲学思想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献。 篇文自然分成七个部分,第一部分至“道术将为天下裂”,总述古代学术思想的演变,明确指出“道术”与“方术”的不同。“道术”是古人对宇宙本原和事物变化规律的研究,具有总体性和周遍性,是无处不在的;而先秦各家学派,只能就社会现象的某一方面进行讨论,割裂了事物的总体认识,也不可能探索到万物的基本规律,因此他们只能是“一曲之士”,而他们的学说也只不过是“以自为方”。第二部分至“才士也夫”,介绍墨家学说,墨家的基本主张是“泛爱”、“兼利”和“非斗”,毁弃古代的礼乐制度,倡导“非乐”与“节用”,而且身体力行。篇文认为墨家的主张和实践都不具有现实性,既不能真正拯救世界,自苦的精神也不合于真情实感的自然表达;对于墨家后学的贬斥就更多。第三部分至“其行适至是而止”,介绍宋尹学派,他们主张寡情少欲,忍辱负重,追求上下平等,希望社会平和安宁,反对攻伐,反对暴力行动。为了表达他们的信念,日夜不休地奔波劳苦。第四部分至“概乎皆尝有闻者也”,介绍彭蒙、田骈、慎到的学术思想。这三个人都是早期法家人物,主张“公而不当”、“易而无私”,追求用齐同划一的尺度和标准去看待事物和处理事物。慎到之流追求无差别的、具有平等含义的规范,这似乎与庄子学派的齐物、齐论的观点接近,其实两者是完全不同的,庄子所主张的是混一的大同和超于物外的无我,而慎到之流所主张的是客观齐一的规范和不带主观成见的标准,因此篇文认为他们的主张仍不合于道。第五部分至“古之博大真人哉”,介绍关尹、老聃的思想。关尹和老聃是早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以道为本,认为事物之无、有出于自然而非人为,主张恬淡空虚,“动若水”、“静若镜”、“应若响”,并且倡导“宽容于物”、“不削于人”,因此篇文称赞他们是“博大真人”,给予很高评价。第六部分至“未之尽者”,介绍庄子的思想。庄子的学说“弘大而辟”、“深闳而肆”,能够“应于化而解于物”,其要旨是宗本于道,其特点是“芴漠无形,变化无常”。篇文还对庄子文章博大、雄奇、伟异的特色,对庄子的纵放不羁、变化不定的心态作了较为准确的介绍,对于了解庄子的学说很有价值。余下为第七部分,介绍惠施、桓团与公孙龙等名家学派人物的思想,说他们十分渊博,但却不能符合于道。名家特别重视名与实的关系,为此设下许多辩论的话题。名家认为万物始终不会有固定的形态,因而也就不会有基本区别,差别和对立都是相对的,从而夸大了事物的同一性。篇文列数了名家学派的许多辩题,指斥他们夸饰、矜持的态度,从大道的角度说,他们只不过是一蚊一虻的喧扰。本部分结构安排与前几部分不同,大有游离之嫌。 本篇十分精妙,历来评价很高,但不应视为庄子之作,而是庄派后学比较先秦诸家后概括而成,并且起到了全书后序的作用。本篇文笔洗炼,结构严谨,对各家概括十分精当,加之所集录、介绍的先秦学派,其著作多已亡佚,因此在中国古代学术史上具有极重要的地位。 【原文】 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1),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2)。古之所谓道术者(3),果恶乎在(4)?曰:“无乎不在。”曰:“神何由降(5)?明何由出(6)?”“圣有所生(7),王有所成,皆原于一(8)。” 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9),兆于变化(10),谓之圣人。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11),熏然慈仁(12),谓之君子。以法为分(13),以名为表(14),以参为验(15),以稽为决(16),其数一二三四是也(17),百官以此相齿(18);以事为常(19),以衣食为主,蕃息畜藏(20),老弱孤寡为意(21),皆有以养,民之理也(22)。 古之人其备乎(23)!配神明(24),醇天地(25),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26),明于本数(27),系于末度(28),六通四辟(29),小大精粗,其运无乎不在。其明而在数度者(30),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搢绅先生多能明之(31)。《诗》以道志(32),《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33),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 天下大乱,贤圣不明(34),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35)。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36),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不该不遍(37),一曲之士也(38)。判天地之美(39),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40);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41)。是故内圣外王之道(42),暗而不明,郁而不发(43),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44)。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45),道术将为天下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