袭绺 £,育 开充 试论宝相花纹在当代设计中的语义解读 口李瑞刘宁 0 满起来,逐渐拥有了 牡丹花的部分特征, 呈现出雍容华贵的 气质。整个纹样圆 润丰满,花瓣的层次 也逐渐增多。在盛 唐时期,宝相花纹被 广泛应用在大量的 工艺品上面,透出圆 满、吉祥的审美意 图l 图2 蕴。 宝相花纹与自 摘要:宝相花纹是我国历代工艺品中常 然形态的荷花有着不解的渊源,可以说宝 见的一种传统植物纹样,在当代设计中,宝相花 相花纹主要是荷花的装饰化变体形态,逐 经常被应用在国家形象设计、民间商业设计等 步又以图案造型的形态被应用到了佛教 各项设计中,这种纹样样式已经演化成了一种 绘画和洞窟装饰图案中。宝相花纹的装 民族性的艺术符号。设计师对宝相花的借鉴和 饰风格与团花不同,虽然它们都是荷花的 应用,逐步打破了传统的造型模式,在现代设计 中.设计师更多地从文化寓意与内涵的方面对 变体,但团花可以说是简化了的荷花纹, 宝相花进行语义解读,运用不同的设计手法对 因为花形的外沿很圆,结构可以看出花瓣 其进行组合或重构,深化主题内涵,展现民族风 的收合,更有团圆的寓意。宝相花的花形 格,进一步拓展民族文化的发展空间。 外沿有形状变化,花瓣更为稠密,结构呈 关键词:宝相花纹现代设计尚意天人 放射状,花形更为复杂,繁丽的美感透出 合一 富贵宝气之象。 宝相花纹经历了不同时代的演化,逐 纵观我国各个时期的工艺美术作品, 步融合了不同纹样特征,呈现出独特的纹 有一种纹样总是不可或缺地出现在各类 样形态。笔者经过查询相关论著,得出以 丝织物、金银器、瓷器,甚至是建筑装饰的 下描述:宝相花纹是一种多层次、表现花 彩画上,这种纹样更一度成为皇室的代表 朵整体平面的纹样,外层多以卷的忍冬叶 性纹样,它就是一种类似荷花又似牡丹花 或勾卷纹组成花瓣。采用了中国传统的 的传统植物纹样——宝相花纹(图l、 云朵、勾卷纹样,又融汇了西方传入的忍 2)。经过千余年的历史变迁,宝相花纹依 冬叶、莲花的部分造型。 构成宝相花纹 然被广泛地应用在现代设计的各个领域, 的主要纹样有莲花纹、忍冬纹、石榴纹、如 散发着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 意云纹、牡丹纹、联珠纹等,这些纹样符号 宝相花纹是由莲花、牡丹花等多种花 有着不同的能指和所指。 纹演变而来的,其演变过程表现出文化与 莲花古名芙渠或芙蓉,现称荷花,盛 宗教的发展特征,有着强烈的象征意义。 开时花朵较大、叶圆、形突。随着佛教传 莲花在佛教中象征纯洁与神圣。“从南北 入我国,莲花纹作为佛教标志,代表净土, 朝起,莲花纹被广泛应用于石窟艺术中。 象征纯洁,喻示吉祥。忍冬为一种缠绕植 北朝时期的莲花图案以自然写生造型为 物,俗呼金银花。最初的石榴纹时常表现 主,大量选取正面俯视的角度来表现,中 为石榴裂开,露出果实的形象(这种造型 心是圆盘状的莲蓬,莲瓣则向四周均匀的 在西亚石榴纹中鲜见),是“多子”的意 呈多层放射状排列。” 这种莲花图案发展 象。而石榴纹和莲花纹混合组成宝相花 到隋唐时期,随着佛教文化的更进一步兴 纹,意在用莲来谐“联续”,用石榴象征子 盛和社会审美风尚的转变,其造型变得丰 孙后代繁衍。 62 宝相花纹更多体现在与佛教文化相 关的各种载体中,成为具有象征意义和审 美价值的纹样。在佛教的洞窟顶部经常 会绘制一些具有寓意性的图案,最常见的 就是宝相花纹饰,在盛唐时期尤为流行, 这是因为宝相花的图案饱满,取之自然而 又匠心独运。在造型构成上宝相花纹饰 由桃形的卷瓣莲、云头纹和层次较多的花 瓣组成,当时的艺匠运用叠晕的上色方 法,使图案更加艳丽迷人。 宝相花纹通常以藻井图案的形式被 安置在窟顶的中心位置,周围饰以飞天, 以显示佛国天宫的庄严、美丽和欢快。藻 井一般是方形的,处于窟顶中心最高处, 并心向上凸起,井外四面向窟顶四坡展 开,四角与下垂四坡的边饰相接,四坡边 饰又与四壁上部的边饰相连,构成了支撑 石窟的骨架结构。宝相花纹形体丰富、重 叠反复,构成了非常饱满的构图样式,呈 现出雍容华贵的魅力。 唐代的铜镜装饰风格突破了前代的 汉式镜,出现了各种花镜,如葵花镜、菱花 镜、方形镜等,其中以宝相花纹作为装饰 的铜镜更彰显了盛唐的富贵雍容。铜镜 上的宝相花装饰一般是以环绕式或对称 式的构图形式呈现的,布局清新明朗,流 畅华丽,自由活泼。工艺技法上采用高浮 雕的方法,生气充沛,柔美自然。 金银器的造型多为圆形,比如常见的 碗、盘、盒之类都是圆形,这与宝相花纹的 造型结构很容易融合。在唐代之后的很 多金银器上,制作者选取宝相花纹作为装 饰纹样,利用宝相花纹的装饰效果、丰富 细致的纹理,可以让人感受到富丽堂皇的 视觉效果,在宫廷金银器中尤为常见。此 外,有时宝相花纹还与卷草、动物纹样相 结合,具有别样的写实意味,使金银器装 饰臻于完美、成熟。 受西方外来文化的影响,宝相花纹在 唐三彩上的应用融合了西方的制造工艺, 呈现出了独特的艺术效果。波斯萨珊王 朝的工艺常常在圆形骨架上装饰以珠状 圆点,分散四周,圆形中央区域饰有花卉、 动物等,这种装饰手法在唐三彩中的应用 觅] 女计 ART EDUCAT1oN RESEARCH 主要表现为在宝相花纹的盘子背景上也 出现了小点装饰,形成一种类似满天星的 第二,宝相花纹所传承的文化是其他 纹样所不具备的,这种文化具有遗传性和 的雍容、华美,又使传承与创新结合,融古 典文化与现代审美于一体,凸显出景德镇 瓷器的品牌风格。 宝相花纹作为中国传统纹样流传至 今,既具有宫廷血统,又与佛教文化有着 割舍不断的渊源,这个古老的传统纹样极 具神秘、优雅、庄严的艺术魅力。它的外 装饰效果,显得豪华璀璨、艳丽无比。 宝相花纹元素对现代设计观念有新 的启示。第一,对传统的造型进行再创 不可替代性,是传统审美与宗教信仰的结 合。宝相花纹所呈现的端庄气质呈现出 了中国美学所讲究的“中和之美”。由于 造,利用对传统“形”的提炼创造富有时代 特色的设计元素,是现代设计中一种常见 的设计手法。宝相花纹经过改造、提炼、 中华民族各种艺术创造在主体上强调含 而不露的含蓄美,从容中道,婉而成章,在 当代设计中,宝相花纹以温婉的形态呈现 在各种服装设计中。此外,权力与威严也 是宝相花纹在服装设计中所呈现的另一 寓意。宝相花纹作为宫廷专用的图案在 形更具有吉祥富贵、幸福圆满的象征意 义,可以说它是中华文化最佳的传统纹样 抽象化、线条化,可以以标志设计等形式 被应用在平面设计领域。我们可以借用 符号之一,对现代视觉传达设计、服装设 计、首饰设计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传统纹样的吉祥寓意为现代设计增加一 些文化气息和亲和力。例如,云南白药的 标志(图3)以宝葫芦形状作为整个标志 的中心,四周围绕着宝相花瓣,卷尖叶花 瓣前后交叠,颜色顾盼生辉。这种“形”的 传承带着宝相花纹的民族文化寓意与精 神气质,传递着“平安是福”的深厚文化内 涵。受众可以感受到云南白药标志所要 传达的深刻内涵,即平安才是云南白药所 要传达的要义,传统的宝相花纹正好契合 了这一思想,形成了完美的形义组合。 云南白药的设计是成功的,对于提升 产品的商业价值与文化内涵、延续产品的 品牌风格有着重要的意义。这种“形”与 “意”的历史延伸与衍变,对当代设计有一 定的启示,设计更应该注重图形的文化内 涵,“形”的演变不是对其原始母题的否 定,而是在二者之间找到某种契合点,赋 予新的审美观念以新的形式,从而使这些 母题不断丰富与拓展。 南白茹 图3 很长一段时间内是禁止民间使用的,犹如 蟒龙图案一样,成为了王族专属的图案符 号。在明代之后,宝相花纹被用作帝王后 妃服饰的专用图案,成为权力和威信的象 征。在2007年我国军服改革中,宝相花 纹被设计在表示军人军衔的肩章上。宝 相花纹主要应用在文职军人的肩章上,区 别于一般军官的五角星。三级以上文职 干部肩章采用宝相花加松枝,其他肩章为 宝相花加飘带,由于海军的黑色常服没有 肩章,所以用宝相花加飘带图案作为臂 章。肩章上的宝相花造型非常简洁,匀称 分布的六片带花茎的花瓣组成了金色立 体的宝相花,中间围绕着六颗宝珠,显得 别致细腻。 第三,在运用宝相花纹的设计中对尚 意的追求相对强烈,这也源于宝相花纹的 内在精神。中国人把艺术所表现的意境 和神韵作为重要的审美标准。在首饰设 计中,我们同样可以发现宝相花纹的形 象,对尚意的追求在设计中被表现得淋漓 尽致,几乎件件作品都有其深刻的寓意、 神韵和精神追求。 某珠宝公司推出的宝相花钻石戒指 就是尚意追求的典型代表,设计师用近万 粒小钻石镶嵌而成的宝相花,富丽中别有 韵味,花瓣还可以开合,不仅极其奢华,而 且很好地表现出吉祥寓意,该设计通过比 较繁复的复合造型以宝相花纹为设计要 素,突出了中国人崇尚寓意、神韵和审美 追求。 道教文化讲究天人合一,就是人与大 自然要和平共处,而非征服与被征服。这 种审美意象在陶瓷制品的设计中常常被 应用。比如,景德镇出产的手绘青花宝相 花公道杯,造型敦实,瓷质细腻,其花纹部 分采用手绘青花工艺,以宝相花喻示吉 祥、美满,在花芯和花瓣基部用圆珠规则 排列,显得富丽、珍贵,既彰显出传统图案 在现代设计中,设计者将宝相花纹以 元素的形式运用在建筑设计、平面设计、 服装设计等领域,并将其符号化,在受众 的审美感知过程中形成一种视觉暗示,明 确宝相花纹所彰显的文化价值,并利用这 种价值引导受众的视觉感知,使受众在享 受视觉美的同时也感受到其所蕴含的历 史感和文化厚重感。现代设计的一个重 要特征就是对传统文化符号和文化寓意 的再现与传达,借用传统图案更能深化设 计的主题内涵以及民族文化的特点和气 质。 注释: ①刘冬明.浅谈莲花纹在魏晋南北朝的发 展.大众文艺(理论),2009(1). ②齐东方.唐代金银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1 999:139. ③欧阳琳.敦煌图案简论//1983年全国敦煌 学术讨论会文集・石窟・艺术编(下).甘肃人民 出版社,I987:62. 参考文献: [1]诸葛铠.佛教艺术对中国花卉装饰的影 响.艺术研究,2004(2). [2]郑军.中国历代宝相花纹饰艺术.人民美 术出版社,2008. [3]田自秉,吴淑生,田青.中国纹样史.高等 教育出版社,2003. [4]齐东方.唐代金银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l 999.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设计学院) 编辑王树凯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