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鸣强委员:关于惩罚,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说过:“批评不仅仅是一种手段,更应该是一种艺术,一种智慧。”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孩子犯了错,肯定要施以不同程度的惩罚。但是很多父母惩罚的目的是让孩子屈服,让孩子认错。《正面管教》一书讲,只要你和孩子陷入权利之争,孩子就会产生报复行为,下一次还会继续犯错,甚至更严重。所以,采取正确的惩罚手段非常重要,毕竟惩罚孩子的目的是让他改善,而不是强化错误的行为。
朱永新常委:不体罚,不等于没有惩罚。其实,教育的最大困难就是不确定性。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同样的表现原因不一样,同样的方式效果不一样,家庭教育中最难掌握的就是这个“度”。那在孩子犯错的时候,我们家长该怎么办呢?
王欢委员:当孩子犯错时,我的意见是:第一,我们要先安抚和处理孩子的情绪。孩子本身也是有羞耻心的,他自己本意也不想犯错,也想做一个好孩子,我们要理解孩子,等孩子情绪平复后,再进行教育;第二,我们要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个体,让他们体验犯错的自然后果。比如他对人不礼貌,那就让他体验别人对他这样做的反馈,如果有些事情没有合适的自然后果让他体验,我们可以适当让他体验家长的惩罚。但这个惩罚一定要就事论事,要让孩子明白,这个惩罚是自己犯错的后果,而不是父母不爱自己了。在这个时候父母要避免严厉和带有贬低的惩罚。这样,孩子就能知道自己的犯错行为不受欢迎,会有不良后果,他就会约束自己的行为了。
雷鸣强委员:不管哪种惩罚方式,家长们要明白最终目的是让孩子改正,而不是为了惩罚而惩罚,这就需要家长们把握度,把握原则。在惩罚的过程中,不能任凭自己的情绪,随意打骂、羞辱孩子,语气要和善而坚定,眼神不带敌意,惩罚内容要贯彻到底。事后,及时安抚孩子,或拥抱、或微笑,让孩子知道你并没对他失望,他会更有信心。表扬和惩罚都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爱孩子最好的方式,是协助他成为更好的自己。
倪闽景委员:有教育必有惩罚,家庭教育也是。家庭教育的惩罚一方面有传统的习惯,同时也有法律方面对孩子保护的问题。教育惩罚的目的是让孩子知道自己错了,而现在大部分的惩罚,都是家长一时气愤没控制住自己。面对犯错误的孩子,很多年轻家长也确实没有很好的办法去解决。有家长对我说,先打了再说。难道看到孩子不对还要笑脸相迎吗?很多时候,家长觉得讲道理没用,甚至讲不过孩子时,就先将孩子打到口服再说。我觉得,每个孩子都会有各种各样的错误,也并非所有的错误都需要惩罚。有些事情家长可以装作不知道,给孩子自我修复的机会。最好的惩罚是建立一种规则,让孩子自己惩罚自己。父母要在孩子犯错后和孩子充分交流,并在孩子认识到自己错误的时候,自己寻找一种惩罚自己的办法。
主持人朱永新总结:教育无定法。虎妈能够成功,猫爸效果也很好。无论是严管,还是宽教,要看哪种方法更适合孩子的成长。今天的讨论很热烈,但观点更趋平和、一致。虽然一部分委员认为家庭教育应该有惩罚,也有委员不主张家庭教育的惩罚,但是更多的是共识,强调的是适度。家庭教育需要奖励与惩罚,奖励与惩罚是教育的手段。奖励为主,惩罚为辅。家庭教育一般不应该用体罚和经济惩罚。
教育最怕的就是走极端。中国中庸的教育模式,不剑走偏锋,还是更符合人性,更符合教育的规律。如果真的把孩子逼得太死,逼得太严,反而会导致教育的悲剧。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只有心与心面对、心与心交融,才能取得真正的实效。
(本文根据“全国政协委员读书漫谈群”家庭教育七日谈的讨论内容编辑整理,有删节。全部讨论内容将由中国文史出版社结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