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懂中国艺术研究院考研的团队
(扫码联系老师,免费试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考研全套课程)
2025年【中国艺术研究院807音乐史论】真题解析!
名词解释
1.清商乐
清商乐是三国、两晋、南北朝兴起并在当时音乐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汉族传统音乐。它是晋室南迁后,旧有的相和歌与南方地区的“吴声”“西曲”相结合的产物,是相和歌的直接继续和发展。其作品多以爱情为题材,风格纤柔绮丽又不乏清新自然。它主要用于官宦、巨贾宴饮、娱乐等场合,也用于宫廷活动。清商乐在隋唐时期列入多部乐中,后逐渐衰落,但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五旦七调
“五旦七调”是龟兹乐中的一种音乐理论体系。“五旦”指的是五种不同的调高,“七调”则是在每个调高上所建立的七种不同的调式。它通过这种方式来丰富音乐的表现力和旋律变化。这种理论体系对中国古代音乐,特别是隋唐时期的音乐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促进了中原音乐与西域音乐的融合,使隋唐音乐呈现出多元丰富的风格特点,在我国古代音乐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3.工尺谱
工尺谱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记谱法。它以“上、尺、工、凡、六、五、乙”等字作为表示音高的基本符号,通过在这些字上添加不同的符号或标记来表示节奏、音的长短等。工尺谱在民间广泛流传,常用于记录戏曲、曲艺、民间音乐等,如昆曲、京剧等剧种的音乐大多用工尺谱来记谱。它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音乐起到了关键作用,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4.碎金词谱
《碎金词谱》是一部重要的词乐谱集。它由清代谢元淮编纂,共十四卷,收录了唐、宋、元、明、清五代的词调800余首,以工尺谱的形式记录词调旋律。该书在词乐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地位,为后人了解古代词乐的演唱和旋律提供了珍贵资料,对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词学史以及词曲的演唱与传承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和词学研究的重要文献之一。
简答题(4选2,一题25分)
1.姜白石《霓裳中序第一》,音乐形态学分析(必选)
以下是对姜白石《霓裳中序第一》的音乐形态学分析:
旋律:此曲旋律具有典型的古典风格,优美且典雅。音程运用丰富,既有平稳级进展现出的细腻婉转,如相邻音间的顺滑衔接,营造出柔和抒情的氛围;又有适度跳进带来的起伏变化,像四度、五度等跳进,为旋律增添了活力与张力,使音乐更具表现力。
节奏:节奏安排灵动多变,并非简单的规整节奏。通过疏密相间的节奏型,如在抒情处采用较为舒缓的节奏,让情感得以充分抒发;在情感推进处使用紧凑的节奏,增强音乐的动力和感染力,形成了富有层次的音乐动态。
调式:采用中国传统五声音阶调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古朴典雅的音乐色彩。各音之间相互呼应、和谐统一,基于五声音阶的旋律发展,使音乐具有独特的韵味,能引发听众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共鸣。
曲式结构:整体可能呈现起承转合的结构。“起”部确立主题与基调,吸引听众注意力;“承”部延续和发展主题,加深音乐印象;“转”部通过旋律、节奏等变化带来新元素,制造对比与冲突;“合”部总结归纳,使音乐在和谐统一中结束,给予听众完整的听觉感受。
2.古文献标点、翻译:《竟山乐录》
标点后:
是书据明宁王权《唐乐笛色谱》为准,以四、乙、上、尺、工、凡、六字循环成七调。如四为领调,则乙为变宫,上为商,尺为角,工为徵,凡为变徵,六为羽。又除羽无清声,置乙、凡二字不用,复从六而推。高四为宫清,高上为商清,高尺为角清,高工为徵清,合之宫为九声。盖箫笛色字谱及金元曲调,其动荡曲折,总不出此九声之环转。伶官递相授受,称为唐乐之遗法。
翻译:
这本书以明代宁王权的《唐乐笛色谱》为标准,用 “四、乙、上、尺、工、凡、六” 这几个字循环构成七调。如果 “四” 作为领调,那么 “乙” 就是变宫,“上” 是商,“尺” 是角,“工” 是徵,“凡” 是变徵,“六” 是羽。又因为除了羽音没有清声,所以放置不用 “乙、凡” 二字,再从 “六” 开始推导。高四是宫清,高上是商清,高尺是角清,高工是徵清,加上原本的宫音共为九声。大概箫笛的色字谱以及金元时期的曲调,其旋律的起伏变化,都超不出这九声的循环轮转。伶官们代代相互传授,将其称为唐乐的遗留方法。
3.写出三种传统音乐旋律写作手法
传统音乐蕴含着先辈们的智慧,有着多样且精妙的旋律写作手法,以下是三种常见的:
一、重复
二、模进
模进是指将一个音乐片段在不同音高上进行模仿。它分为严格模进和自由模进,严格模进按固定音程关系,精准挪移旋律,常用于激昂奋进的进行曲中,层层递进推动情绪。自由模进则相对灵活,在音程、节奏上稍作变化,使旋律更流畅自然。
三、对比
对比手法能让音乐跌宕起伏。通过节奏对比,如前段舒缓悠长,后段变为明快短促,像琵琶曲《十面埋伏》,战前宁静与战时激越形成反差。还有音区对比,高低音区交替,高音区明亮清脆展现欢快,低音区深沉厚重营造深沉,两者交织,绘就多彩音乐画卷,牢牢抓住听众的心。
4.陈旸《乐书》的内容及其学术价值
陈旸的《乐书》是北宋时期的一部重要音乐著作,内容丰富,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全书200卷,分《训义》和《乐图论》两部分。《训义》卷一至卷九十五,摘录《礼记》等10种经书中有关音乐的章节并解释 。《乐图论》卷九十六至卷二百,有插图540幅,内容涵盖乐律理论、乐器、声乐、舞蹈杂技及典礼音乐等,并按雅、胡、俗三部论述,乐器还依八音分类。
学术价值
·丰富史料:记录当时音乐制度、乐器等,还保存了原书已散佚的音乐论著内容,为研究古代音乐提供了丰富资料。
·乐律学观念:阐述了陈旸个人乐律学观念,如“音心说”等,反映当时音乐思想特点,为研究古代乐律学观念和音乐思想发展提供参考.。
·乐器图解:书中对许多乐器的详细图解,是研究古代乐器的宝贵资料。
·学术地位:作为中国第一部音乐百科全书,其早成书、内容丰富,在音乐学术领域具有重要地位.
(点击试听↑↑↑)
论述题(4选2,一题40分)
1.传统音乐研究、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与古代音乐史研究的关系
传统音乐研究、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与古代音乐史研究是音乐学领域中三个重要的分支。它们各自关注不同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但又在资料来源、研究方法和学术价值上相互影响和联系。
传统音乐研究:是指对历史上流传至今的音乐形式、风格、演奏技法及其文化背景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民歌、戏曲、器乐曲等,研究方法通常包括田野调查、文献考证、音乐分析和历史比较等。传统音乐研究强调对音乐文化的整体把握,力求还原其历史原貌,为现代音乐创作和表演提供借鉴。
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专注于我国56个民族中的非汉族群体的音乐文化。这些音乐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融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演形式。研究内容包括音乐的历史背景、传承方式、表演形式和文化意义等。研究方法同样包括田野调查、文献考证和音乐分析等。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不仅丰富了我国音乐文化的多样性,还为传统音乐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古代音乐史研究:是对历史上各个时期音乐的发展脉络、音乐理论、音乐作品及其社会文化背景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古代音乐文献、乐器、乐谱、音乐理论等,研究方法包括文献考证、音乐考古、音乐分析和历史比较等。古代音乐史研究不仅揭示了古代音乐的丰富内涵,还为现代音乐创作和表演提供了历史依据。
传统音乐研究、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与古代音乐史研究在研究方法、资料来源和学术价值上存在密切的联系。
首先,在研究方法上,三者都依赖于田野调查、文献考证和音乐分析等方法,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使得研究更加全面和深入。
其次,在资料来源上,传统音乐研究和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为古代音乐史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活态资料,而古代音乐史研究则为前两者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历史背景和理论支持。
最后,在学术价值上,三者的研究成果相互补充,共同推动了音乐学的发展,为保护和传承我国丰富的音乐文化遗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传统音乐研究、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与古代音乐史研究在音乐学领域中各具特色,但又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音乐学研究的完整体系。
2.王光祈的学术成果和贡献与对当下中国音乐史学研究的启示
王光祈是中国近代著名的音乐学家和中国音乐史学家,他的学术生涯不仅在中国音乐史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王光祈早年赴德国柏林大学深造,系统学习了西方音乐理论和比较音乐学,回国后致力于中国音乐史的研究与教学。
王光祈的代表作《中国音乐史》在中国音乐史学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和思想价值。该书不仅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脉络,还运用了“多重证据法”和多维度视角,将文献史证、考古发现、民间音乐等多种材料有机结合,形成了独特的研究方法。此外,王光祈在比较音乐学方面也有卓越贡献。他在柏林大学的学习过程中,深受霍恩博斯特尔和萨克斯学派的影响,提出了音乐弧形进化思想,这一理论不仅在中国,甚至在整个东方都具有开创性意义。王光祈的比较音乐学观点,包括对世界三大乐系的划分、中西音乐的比较、各民族文化传统对音乐的影响等,为后来的音乐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
王光祈的研究方法和理念对当前中国音乐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首先,他提出的“多重证据法”强调了多种材料的综合运用,这对于现代音乐史研究来说尤为重要。在当今数字化时代,大量的历史文献、考古资料和田野调查数据可以被更有效地整合和分析,从而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研究视角。其次,王光祈的多维度视角鼓励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审视音乐现象,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揭示音乐背后的文化和社会因素。例如,通过对不同民族音乐的比较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音乐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最后,王光祈的音乐弧形进化思想虽然已经不再被广泛接受,但其对音乐发展的动态性和多样性的认识仍然具有启发意义。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音乐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日益频繁,研究者需要关注音乐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演变和发展。
王光祈的学术成果不仅为中国音乐史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方法和理念。他的“多重证据法”和多维度视角在当今的音乐史研究中依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借鉴王光祈的研究方法,当代学者可以更全面、更深入地探讨音乐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推动中国音乐史学研究的不断进步。王光祈的贡献不仅在于他的具体研究成果,更在于他对音乐研究方法的创新和对音乐文化多样性的深刻认识。这些都将继续激励和指导未来的音乐学研究。
3.列举出三种传统音乐形态研究的代表作品并述评
中国传统音乐形态研究是音乐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揭示了音乐作品的内在结构和表现形式,还深入探讨了音乐与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作品一:《中国传统音乐表演与音乐形态关系研究》
《中国传统音乐表演与音乐形态关系研究》由萧梅主编,是一部系统探讨中国传统音乐表演与音乐形态关系的重要著作。该书从表演艺术的角度出发,结合音乐形态学的基本理论,深入分析了中国传统音乐的表演实践与音乐形态之间的内在联系。书中不仅涵盖了民间歌唱、戏曲、曲艺、器乐及乐种等多个领域的研究,还特别关注了表演者在音乐创作和演绎中的独特作用。通过对具体乐器和歌种的“音乐语汇”进行梳理,作者反向考察了表演技法与音乐形态之间的关系,为传统音乐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该书的学术价值在于其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将音乐学、民俗学和人类学等多学科理论有机结合,丰富了传统音乐形态研究的理论框架。
作品二:《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与音乐形态关系研究》
《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与音乐形态关系研究》是一篇重要的学术论文,重点探讨了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与音乐形态之间的关系。作者通过对特定乐器、歌种的常用“音乐语汇”进行梳理,结合参与表演实践的观察,反向考察了表演技法与音乐形态之间的关系。该论文指出,音乐表演不仅是将作品转换为真实声音的过程,更是表演者在特定文化语境中进行二次创作的结果。通过对表演过程的细致描写和分析,作者揭示了表演者在音乐形态生成中的重要作用,拓展了传统音乐形态学的研究维度。该论文的贡献在于其对表演实践的重视,为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品三:《音乐形态学分析、音乐学分析与民族音乐学分析》
《音乐形态学分析、音乐学分析与民族音乐学分析》是一篇综述性文章,系统介绍了三种不同的音乐分析范式及其在传统音乐研究中的应用。作者将音乐形态学分析、音乐学分析和民族音乐学分析视为可供中国传统音乐研究者选择的三种典型方法。音乐形态学分析侧重于音乐作品的内部结构和逻辑,音乐学分析关注音乐作品与社会文化背景的互动,而民族音乐学分析则强调从局内人的视角出发,综合考虑音乐作品、表演者和文化语境的多重关系。该文的学术价值在于其对不同分析方法的系统梳理和比较,为研究者提供了多元化的研究工具和理论支持,促进了传统音乐研究的深入发展。
上述三部作品在传统音乐形态研究中各有侧重,但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强调了音乐表演与音乐形态之间的紧密联系。《中国传统音乐表演与音乐形态关系研究》从表演艺术的角度切入,拓展了传统音乐形态学的研究视角;《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与音乐形态关系研究》通过对具体表演实践的分析,揭示了表演者在音乐形态生成中的重要作用;《音乐形态学分析、音乐学分析与民族音乐学分析》则为研究者提供了多元化的分析工具和理论支持。
4.古琴音乐的音乐史学研究中的价值
古琴,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自汉代琴制定型以来,历经两千多年的漫长历史。它不仅是中国古代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古琴音乐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音乐史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古琴音乐在音乐史学研究中的独特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题解的作用:古琴曲谱中往往包含详细的题解,这些题解不仅记录了曲目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渊源,还揭示了曲目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例如,《幽兰》作为唐代第一首琴曲,其题解详细描述了曲目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点,为后人研究唐代音乐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音乐形象的表达:古琴音乐以其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技法,能够细腻地表达各种音乐形象。例如,《梅花三弄》通过琴音的变化,生动地描绘了梅花的高洁与坚韧;《酒狂》则通过激昂的旋律,表达了诗人狂放不羁的情感。这些音乐形象的表达,不仅丰富了音乐史学研究的内容,也为现代音乐创作提供了灵感。
音乐理论的传承:古琴音乐的传承不仅依赖于口传心授,还通过琴谱的形式得以记录和保存。明清两代,出现了大量的琴谱,如《神奇秘谱》、《太音大全集》等,这些琴谱不仅记录了琴曲的演奏方法,还包含了丰富的音乐理论知识。通过对这些琴谱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古代音乐理论的发展脉络。
古琴音乐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承载和传递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民族精神内涵:
哲学思想的体现:古琴音乐深受儒家、道家和禅宗哲学的影响。儒家文化中的平和仁爱,道家文化中的清净超然,以及禅宗文化中的明心见性,都在古琴音乐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例如,《高山流水》通过琴音的流转,表达了知音难遇的哲理,体现了道家的自然和谐思想。
道德观念的传承:古琴音乐常常被用来修身养性,表达高尚的道德情操。古代文人雅士通过弹奏古琴,寄托情感,表达思想,展现了高尚的道德品质。例如,《忆故人》通过深情的琴音,表达了对故人的思念之情,体现了忠诚和友谊的价值观。
文化多样性的促进:古琴音乐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区的发展,形成了多个流派和风格。这些流派和风格的多样性,不仅丰富了中国音乐的内涵,也为文化交流提供了平台。例如,虞山派的清丽脱俗,广陵派的慷慨豪壮,都展示了古琴音乐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古琴音乐在音乐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音乐理论知识,还承载了深厚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未来的研究方向应进一步加强对古琴音乐的跨学科研究,结合考古学、文献学、音乐学等多学科的方法,深入挖掘古琴音乐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