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①在《思维的精进》一书中,大卫·罗伯森探讨了一个困扰我们已久的问题:为什么智商高的人也会犯错?罗伯森指出,智力测试并不能衡量人类在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时需要的所有能力。与智商相比,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那些犯错的“聪明人”,正是在这点上出现了短板。
②聪明人可能更容易受偏见的影响。加拿大心理学家基思·斯坦诺维奇发现,理性和智力之间的联系其实十分薄弱。而在一组研究认知偏见的试验中,斯坦诺维奇发现,SAT(美国大学用来招生的学业能力倾向测验)成绩更高的人其实“偏见盲点”更大一些,因为“认知能力更好的成年人能意识到自己的智力水平,并期望在大多数认知任务上胜过他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薛贵所主持的一项研究也发现,“赌徒谬误”在学习成绩好的参与者身上更为普遍,因为他们更容易认为自己比轮盘聪明。智商高的人也不一定能更好地权衡短期效益和长期后果。
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罗伯森引用了“动机性推理”这一术语来描述这种情绪化的、自我保护性的思维方式。首先,更高的智力并非必然会阻止偏见的形成。罗伯森指出,虽然爱因斯坦曾大大受益于他的直觉,但这直觉也使他在晚年误入歧途,让他对任何可能推翻自己理论的说法都充耳不闻。而且,这种偏见不仅让天才们受阻,也影响着那些智商稍高的普通人。
④那么,如何避开这些“智力陷阱”呢?罗伯森用汽车打了个比方:一个强大的引擎意味着车子可以跑得更快。但除了强劲的马力,我们还需要刹车、方向盘、里程表、指南针和一幅准确的地图来确保汽车安全地抵达目的地。如果没有这些装备,更好的引擎也许意味着更多的危险——你很可能会撞上对面的车辆,或者是在原地兜圈子。
⑤在避开“智力陷阱”上,那些“看起来没有很聪明”却取得了非凡成就的人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德尔斐神谕中曾写道,“没有人比苏格拉底更智慧”。但苏格拉底得知此事后,感到非常困惑,因为他自认为自己并不拥有特别的知识。他开始与那些自认为有智慧的人进行对话,比如政治家、诗人和工匠,试图找到比自己更聪明的人。然而他发现,这些人虽然在某些领域有专门知识,但往往高估了自己的智慧,而忽视了自己的无知。最终,苏格拉底得出结论:他之所以被认为是最智慧的人,是因为他意识到了自己的无知。苏格拉底的哲学至今仍影响着对“智力陷阱”的讨论。心理学家伊格尔。格罗斯曼指出,适度水平的智力对实践中所涉及的复杂思考是有必要的。不过越过某个特定门槛之后,其他特质,例如智力的谦逊和开放性思维,对生活中那些真正重要的决策而言就变得更加关键。换句话说,能不能看到自己的偏见盲点,对于躲避“智力陷阱”非常重要。
⑥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小时候在智力测试中只获得了125分。虽然起初“智力有限”,但好奇心使费曼能够持续地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头脑。他记起了儿时的自己是如何享受物理学,似乎那是一件玩具。自那时起,他决心只研究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问题,而不去管其他人怎么想。在康奈尔大学的自助餐厅里,他看到一个男人往空中扔盘子又接住它们。那几个盘子的运动让费曼痴迷,他开始思考它们摆动的样子和它们的旋转速度有怎样的关联,并发现这与电子的轨道惊人的相似。最终,他提出了影响卓著的量子电动力学理论。正如费曼的经历所说明的那样,心理学家们的研究也证明了,好奇心不仅能够锻炼我们的智力,还能防止人陷入片面的思维——对新信息的渴求将允许证据渗入观念的舒适区,增强我们吸收替代性观点的能力。
⑦罗伯森总结道,智力陷阱远非某个个体犯错的故事,而是事关我们所有人的一种现象。它提醒整个社会去实践那些可能被忽略了的思维方式。令罗伯森感到欣慰的是,他所倡导的这些品质和能力正在被纳入到我们的教育、就业和社会系统中。比如,与费曼所展示出的好奇心相关,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强调一种“成长型思维”。拥有这种思维的人在面对挑战和失败时更有可能坚持不懈,更愿意学习新东西,并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罗伯森所倡导的思维方式似乎也正在贡献于一套新的“认知的历史”:学校和大公司开始将“开放型思维”“成长型思维”“情绪感知能力”进行量化,构建起一套新的、关于“优绩”和“成功”的评价体系。
(节选自段弄玉《为什么智商高的人也会犯错?》)
材料二:
①我们回顾人类历史,会发现所谓天才人物的出现不可预测。有的时代会显得干涸单调,有的时代则称得上星光璀璨,天才人物经常成群出现,在经过一段时期之后又销声匿迹。这关系到人与时代之间的相互作用。
②不可否认的是,每个时代都有各自最鲜明的特征,即所谓的“时代精神”。当一个时代的社会、文化、政治环境能为人提供一个开放的、富有活力与鼓励竞争的环境,自然会有众多的天才人物“应运而生”。另外,在富有活力的时代,人与人之间往往也存在着非常频繁且激烈的交流和竞争,这便更促进了更多天才人物的涌现。谈到这样的时代,我们往往首先想到那些相对和平、温和且开放的时代和社会,例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等希腊先贤所生活的古希腊城邦时代,诞生出佛罗伦萨画派和威尼斯画派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
③时代与属于它的天才人物相互成就、相互辉映,固然是美丽的故事,但是我们回顾人类历史,有些事件的发生和一些天才人物的出现可能是由更伟大的力量所驱使,其所发生的时代也远非完美。在一些危难且混乱的战争年代,往往也会有一些“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天才出现。最鲜明的两个例子非两次“物理学革命”莫属。第一次物理学革命发生在17世纪的英国。当时的英国尚属西北欧一个偏远贫穷的国家,社会动荡。偏偏在这样的国家和时代中诞生出以牛顿和胡克等科学家为首的一批科学天才,开启了现代物理学之路:第二次物理学革命首先发生在德国,其间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但依然诞生出如爱因斯坦和玻尔等众多璀璨的青年才俊。可以说正是这些不朽的天才人物,定义了属于他们的时代。
(节选自苗千《关于天才与天才研究的问与答》)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罗伯森认为智力测试完全不能衡量人类在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时需要的能力。
B.理性和智力之间的联系其实十分薄弱,因为聪明人更容易受偏见的影响。
C.因为苏格拉底意识到了自己的无知,所以他拥有了常人无法企及的智慧。
D.好奇心对于锻炼我们的智力和防止陷入片面思维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直觉是把双刃剑,既成就了天才,也产生出偏见阻碍他们。
B.如果没有正确的方向指引和适当的约束,智商越高也许危害越大。
C.能看到自己的偏见盲点,对于躲避“智力陷阱”非常重要。
D.“智力陷阱”现象提醒我们所有人,思维方式比智商更重要。
3. 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盛唐时期,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涌现出了不少天才的诗人和艺术家。
B.先秦时期,社会动荡,各种思想观念发生激烈碰撞,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C.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们用他们的智慧和奋斗定义了属于他们的时代。
D.危难且混乱的战争年代比开放的、富有活力的完美时代更能造就天才。
4. 两则材料都是对高智商人群的研究,其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4分)
5.2024华为“天才少年”招募计划启动,在社会各界引起广泛关注。假如你是“天才少年”招募计划负责人,请结合材料补充几条招募要点,并说明补充的原因。(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何日彩云归
裴指海
那天一大早,就有一只喜鹊落在我窗前的树上叫个不停,声音婉转动听,就像唱歌一样。我从来没有听过这么好听的声音,以前没有听过,以后也没有听过。我披衣起床,拉开门来那只喜鹊看着我,竟然也不害怕,似乎还冲着我笑了一下。年轻人,我不骗你,我能看出来,它就是冲我笑了一下。我的心扑通扑通地跳个不停,我就知道,肯定会有天大的好事要发生了。
果然,快到中午时,赵铁牛来了。他骑着马冲到我跟前,脸上的笑意就像燕透的石榴籽一样接二连三地迸了出来。我愣愣地看着他,我就知道,那个天大的好事来了。他跳下马,向我敬了个礼,大声地说:“报告院长,云云找到了,云云找到了……”
他的声音那么大,嗡嗡地响,每个字就像炸弹一样,在我眼前炸开了。我的眼前一黑,身子软软地要歪下去。我知道是天大的好事儿,却没想到会这么大。赵铁牛抢上一步,扶住了我。我愣愣地看着他,有好多话要说,有好多的问题要问他,但我就是说不出来,连一个字都说不出来,只是大口大口地喘着气。赵铁牛笑哈哈地对我说:“院长,你放心,云云一点事儿都没有,有胳膊有腿,活蹦乱跳,李田生也没有事儿,他们两个在首长那里,正等着你……”
我抓住他的手,颤抖着说:“快,快,快……”
云云已经失踪一年多了,所有人,甚至包括我,都认为她早就不在人世了。现在,云云失而复得,我觉得像做梦一样呢。
我骑上马,跟着赵铁牛向军部奔去。风儿在我耳边呼呼地吹着,速度已经够快了,但我还是不停地拍打着那匹马,我想快点见到云云,只有亲眼看到她活蹦乱跳地站在我面前,我才能放下心来。
她是我唯一的孩子。
我生下云云之前,曾经有过三个孩子,但他们都没能活下来。
后来,我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生下了彩云。
组织上看我辛苦,主动帮我找了一个保育员,叫李田生,三十来岁。他是红军长征到达四川时参的军,在抗战快结束时,他在战斗中负伤,成了瘸子,只好留在延安保育院当了一名保育员。他心很细,天生就是一个保育员。孩子出生没多久,我就没奶水了,全靠李田生搞的面糊糊喂着她,他还在面糊糊里加上了剁碎的蔬菜,研磨成粉末的干虾,把彩云养得白白胖胖的。
彩云出生两个月后,形势紧张起来,国民党反动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解放战争全面爆发。
在彩云刚刚过了百日,部队要上战场,我只得把孩子留在河北邯郸留守处,由李田生抚养。我们约定,等战争结束后,我就回来。
一年多的时间转瞬即逝。我跟随部队一路南征北战,打到了大别山,让李田生带着彩云前来大别山与我团聚。
胜利的脚步比我们预想的还要快,它甚至超出了李田生和彩云的脚步。在他们11月出发,历经艰险,第二年4月到达大别山时,部队已经转移出了大别山,到了河南。他们又追着赶往河南。但在他们赶到河南时,部队又转移到了湖北参加襄阳战役,然后又前去豫西南麦县打了一仗。等到李田生带着彩云赶到麦县,我又去参加淮海战役了。
我就是在这个时候与他们两个失去了联系。一直到1949年1月淮海战役结束,他们仍然没有消息。我跟随部队在安徽蒙城一边紧张地进行强渡长江的准备,一边焦灼地等待着他们。我不断找寻他们的踪迹。保卫部长问了很多人,反复确认,了解到李田生和彩云最后消失在了一个叫庙岭的村庄,而那个村庄当时遭到了敌机轰炸,早被夷为平地了。
这个消息如同一把尖刀,深深地刺入了我的心中。
如今,赵铁牛赶来告诉我,李田生和彩云安然无恙地到达了军部。你能想象那一刻我的心情吗?那是一种悲喜交加的复杂情绪,仿佛黑暗的夜空中突然绽放的烟花,既耀眼又令人心痛。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是感激、是欣慰、是思念,也是愧疚。这个消息,就像是一束光,照亮了我心中那片被阴霾笼罩的天空。这就是生活啊,总是在你最不经意的时候,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李田生后来告诉我,他们的确是在河南麦县遇到了空袭,不过,不是在庙岭,而是在一个叫皇路店镇的地方。他为了保护彩云,腿被炸伤了,为了养伤,他们在那里耽搁了大半年。
李田生带着彩云,跟着我从江南打到了西南;我又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李田生看我工作太忙,就继续带着彩云,一直到1960年,彩云上中学了,他这才复员。他坚决不要任何职务,只要回去当个农民。
好了,年轻人,我所知道的,都告诉你了。你要是还想知道其他的,就去采访云云她们去吧。
(节选自《青年作家》2024年第8期,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讲述了“我”和云云历经艰辛相聚的故事,是大战中的一个“插曲”,从侧面反映出战争带来的磨难和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
B.小说中的景物描写,无论是开篇写喜鹊叫声的“婉转动听”,还是写风在“我”耳边呼呼地吹,既具体写实,也烘托出“我”欢乐和迫不及待的心情。
C.作者选择以人物自述的方式来叙述故事,既表现“我”坚韧中的柔情,也推进情节的发展,给读者带来真实客观的阅读感受。
D.当“我”得知彩云的消息时,“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是感激、是欣慰、是思念,也是愧疚”,从中能看出小说语言直白质朴、富有感染力的特点。
7. 下列对小说中划横线词句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3分)
A.小说首、尾处的“你”和贯穿全文的“我”,两种人称的使用,让叙述从现实进入回忆,又从回忆转回现实,给读者丰富的阅读体验。
B.“天大的好事”在文中出现三次,既表现了“我”的期待之情越来越迫切,也设置了悬念,激起了读者对“好事”的好奇。
C.“胜利的脚步比我们预想的还要快,它甚至超出了李田生和彩云的脚步。”这句话既有革命胜利的自豪感,也有没跟女儿团聚的遗憾。
D.“这个消息,就像是一束光,照亮了我心中那片被阴霾笼罩的天空。”运用明喻和暗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这个消息给“我”带来了惊喜。
8.小说是虚构的艺术,但有读者认为本文读起来有纪实文学般的真实感,请分析这篇小说的真实感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9. 习总书记说过:“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平凡造就伟大”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矫首而徇飞,不如修翼之必获也;孤居而愿智,不如务学之必达也。故君子心不苟愿,必以求学;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是以情性合人,而德音相继也。孔子曰:“弗学何以行,弗忠何以得,小子勉之,斯可谓师人矣。”马虽有逸足,而不闲舆,则不为良骏。人虽有美质,而不习道,则不为君子。故学者求习道也。若有似乎画辩玄黄之色,既著而纯皓之体,斯亡敝而不渝,孰知其素欤?子夏曰:日习则学不忘,自勉则身不堕,亟闻天下之大言,则志益广。故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上天之动,犹日月之行,终身亹亹①,没而后已。故虽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也。志者,学之师也。才者,学之徒也。学者,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是以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易曰:“君子以自强不息。”
贤者不能学于远,乃学于近,故以圣人为师。昔颜渊之学圣人也,闻一以知十,子贡闻一以知二。斯皆触类而长之,笃思而闻之者也。非唯贤者学于圣人,圣人亦相因而学也。孔子因于文、武,文、武因于成汤,成汤因于夏后,夏后因于尧、舜。故六籍者,群圣相因之书也。其人虽亡,其道犹存。今之学者,勤心以取之,亦足以到昭明而成博达矣。凡学者,大义为先,物名为后,大义举而物名从之。然鄙儒之博学也,务于物名,详于器械,矜于诂训,摘其章句,而不能统其大义之所极以获先王之心此无异乎女史诵诗内坚传令也。故使学者劳思虑而不知道,费日月而无成功,故君子必择师焉。
(节选自徐干《中论·治学》)
材料二: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苦之,坡洒然不倦,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唯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节选自郑燮《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材料三:
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谚曰: “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
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尽废他业;但每日习字工夫,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若志在穷经,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则须专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万不可以兼营并骛,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切嘱切嘱!千万千万!
(节选自《曾国藩家书·述求学之方法》)
【注】①亹亹: (wěi wěi) 勤勉不倦。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而不能统A其大义之所极B以获C先王之心D此无异乎E女史F诵诗G内竖用传令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修,整理。与《答司马谏议书》中“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的“修”意义不同。
B.不赡,不足。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此惟救死而恐不赡”的“不赡”意义相同。
C.六籍,指六经。与《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意义不同。
D.废,放弃、停止。与《陈情表》中“是以区区不能废远”的“废”意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学习会使人具备美好的品德,就像原本似有玄黄之色的画布,涂上纯白色之后,其本色就再也看不出了。
B.材料一中对于那些只关注物名,精于器物,满足于对古书作字句解释,寻章摘句的儒生,作者持否定态度,认为他们是浅薄的。
C.郑燮以看歌舞场中的美女作比,阐明看书如果只追求一眼成诵,就会眼里看得清楚,心里匆匆而过,即使看得再多也不会有收获。
D.曾国藩认为,如果想深入研究儒家经典,那就只能攻读一本经书;如果想要写好古文,那就只能研读一家的文集。
13.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马虽有逸足,而不闲舆,则不为良骏。(4分)
(2)老吏苦之,坡洒然不倦,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4分)
14.请结合三则材料,概括有哪些“治学”的方法。(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冬至日遇京使发寄舍弟
杜牧
远信初凭双鲤去,他乡正遇一阳生。
尊前岂解愁家国,辇下唯能忆弟兄。
旅馆夜忧姜被①冷,暮江寒觉晏裘②轻。
竹门风过还惆怅,疑是松窗雪打声。
【注】①姜被:借指棉被。《后汉书·姜肱传》:“肱与二弟仲海、季江,俱以孝行著闻。其友爱天至,常共卧起。”后因以“姜被”指兄弟和兄弟之情。②晏裘:借指衣服。春秋时齐相晏婴以节俭力行著称,着苴布之衣、麋鹿之裘以朝。后以“晏子裘”称人节俭。亦谓处境困顿。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紧扣诗题,点明了冬至的节令,正遇京城来的使者,便托他带信给弟弟。
B.“辇下”借指京城,颔联由家国之愁引发了对弟弟的思念,体现了诗人的多重情感。
C.诗人以自身感受推测弟弟处境,天冷了,不知弟弟是否知道添衣加被,保重身体。
D.全诗以对弟弟的思念为主题,诗人对弟弟的担忧和牵挂随着寒风袭来而逐渐加深。
16.本诗是如何体现对弟弟的思念之情的?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在介绍种树经验时说到,为了保持树木的天性,种树人要做到“ , ”,这个比喻十分恰当,对育人也颇有启示意义。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用“ , ”两句状写云气升起、倦鸟还巢的自然之景,借以表达自己回归田园的惬意和安适。
(3)诗词中使用设问的方式,有助于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引发读者思考。请试举一例:“ ?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人自古崇尚以美器配美食,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在《随园食单·器具须知》中提到,“惟是宜碗者碗,宜盘者盘,宜大者大,宜小者小,参错其间,方觉生色”,对食与器的关系进行了很好的总结。 (甲),器因食而多姿。美食与美器完美融合,相得益彰。
陶瓷餐具作为食器的主要类别之一,相比金属或木质餐具, (乙),不会因为长久使用而腐蚀或生锈,因而它备受青睐。现代陶瓷餐具在满足人们的实用需求及安全要求的基础上,(丙)。许多陶瓷餐具设计者大胆创新,将陶瓷餐具设计与当代人民生活的审美需求有机融合,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例如,景德镇陶瓷大学推出“未来匠人”系列陶瓷作品。这些作品均由新生代设计师主创。他们积极开创陶瓷餐具设计的边界,不是以新材料展开大胆实践,而是以新手法彰显现代设计理念。其中, “余晖”“涟漪”等系列陶瓷设计让人觉得 A 。这些作品将中西方设计有机融合,在釉色、器型、技法上不断创新,既有传统之匠心,又有现代之美感。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交融,人们对陶瓷餐具设计也有了更多深入的思考。越来越多陶瓷设计师表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原素的 B ,陶瓷餐具设计更加强调“文化增值”。设计师积极挖掘利用具有中华文化属性的经典符号并提高在讲求实用功能、融合传统文化和现代审美、彰显地域特色和文化精神这三个方面的要求。例如, “敦煌”系列陶瓷餐具设计,以敦煌莫高窟北魏257窟壁画《鹿王本生》及盛唐217窟壁画等为灵感,着重提练其中的“九色鹿”“青绿山水”等意像,并进行现代化转译,彰显具有东方神韵的文化新韵。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进行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4分)
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21.文中划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分)
22.自电脑和手机普及以来,不少同学感觉到自己的汉字书写能力下降,“提笔忘字”的现象时有发生。学校“仓颉社团”在“说好普通话,学写规范字”的活动中,提醒同学们要识别并纠正错别字,做到不写错别字。文中第三自然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三处并加以改正。(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
2024年11月24日,叶嘉莹先生走了,一首用百年人生书写的长诗,落下最后一个标点。家国动荡、漂泊流离、少年丧母、中年痛失爱女,一桩桩、一件件的悲痛,没有打弯她的脊梁,她曾说:“我像一个蚕——‘不向人间怨不平,相期浴火凤凰生。柔蚕老去应无憾,要见天孙织锦成。’我平生的离乱都微不足道,只要年轻人能够把我吐出的丝织成一片云锦,让中国传统文化的种子能够留下来。”
材料二:
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刚刚开园,准备迎来新一轮“泼天富贵”之际,12月 13日,地处哈尔滨的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本部旧址重新对外开放,并推出“侵华日军细菌战珍贵文物及史料特别展”。游客们在享受冰雪盛宴之后,往往会选择前往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参观。纪念馆出口隧道“别回头,向前走,出口有光,有人间烟火,有国泰民安。别忘记,来时路,有民族苦难,有国恨家仇”的旁白长久萦绕心间。
校团委将组织以“苦难与新生”为主题的演讲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湖北部分名校2025 届高三1月联考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
1. D (A.材料一第①段“罗伯森指出,智力测试并不能衡量人类在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时需要的所有能力。”B.“聪明人更容易受偏见的影响”错误。材料一第②段“聪明人可能更容易受偏见的影响”。C.强加因果。材料一第⑤段“最终,苏格拉底得出结论:他之所以被认为是最智慧的人,是因为他意识到了自己的无知”。)
2. A (材料一第③段只提到“罗伯特指出,虽然爱因斯坦曾大大受益于他的直觉,但这直觉也使他在晚年误入歧途”,选项中“直觉是把双刃剑,既成就了天才”,文中无依据,并且爱因斯坦只是个例;“也产生出偏见阻碍他们”,偏见不一定是从直觉中产生的。)
3. D (材料二中没有做出此种比较。)
4. (4分)
①材料一侧重于对高智商人群也会犯错的现象进行研究(1分),并且就如何避开“智力陷阱”问题进行探讨。(1分)
②材料二侧重于对天才与时代的关系的探究(1分),并分别分析了所谓的“完美时代”和危难混乱时代出现天才的原因。(1分)
5. (6分)
① 对自己有准确的认知。(1分)因为聪明的人往往高估自己的智慧,忽视自己的无知,这样就很难进步。(1分)
② 谦逊的态度和开放性思维。(1分)因为谦逊的态度和开放性思维有利于看到自己的偏见盲点,对于躲避“智力陷阱”非常重要。(1分)
③ 保持好奇心,渴求新知(或“成长型思维”)。(1分)因为好奇心不仅能够锻炼我们的智力,还能防止人陷入片面的思维,增强我们吸收替代性观点的能力。(1分)
④ 有较好的情绪感知能力(或“较高的情商”“与他人合作及竞争的能力”)。(1分)因为知识的学习和创新离不开交流和竞争。(1分)
⑤ 在逆境中“力挽狂澜”的能力。(1分)因为各种的不确定因素,可能导致研究遇到瓶颈,或是社会的动荡,这个时候有在逆境中“力挽狂澜”的能力的人尤其可贵,他有可能扭转乾坤,有可能创造时代。(1分)(一点2分,三点6分。)
(根据材料一第⑤段,“这些人虽然在某些领域有专门知识,但往往高估了自己的智慧,而忽视了自己的无知。最终,苏格拉底得出结论:他之所以被认为是最智慧的人,是因为他意识到了自己的无知。心理学家伊格尔·格罗斯曼指出,适度水平的智力对实践中所涉及的复杂思考是有必要的。不过越过某个特定门槛之后,其他特质,例如智力的谦逊和开放性思维,对生活中那些真正重要的决策而言就变得更加关键。换句话说,能不能看到自己的偏见盲点,对于躲避‘智力陷阱’非常重要。”第⑥段,“心理学家们的研究也证明了,好奇心不仅能够锻炼我们的智力,还能防止人陷入片面的思维——对新信息的渴求将允许证据渗入观念的舒适区,增强我们吸收替代性观点的能力。”第⑦段,“学校和大公司开始将‘开放型思维’‘成长型思维’‘情绪感知能力’进行量化,构建起一套新的、关于‘优绩’和‘成功’的评价体系。”材料二第②段,“在富有活力的时代,人与人之间往往也存在着非常频繁且激烈的交流和竞争”。第③段,“在一些危难且混乱的战争年代,往往也会有一些‘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天才出现。”)
6. C (“客观的阅读感受”说法有误。以人物自述的方式叙述,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和代入感,也表达了“我”的主观情感和心理感受。)
7. D (“暗喻”的修辞手法表述错误。“照亮我心中那片被阴霾笼罩的天空”有喻体,无本体出现,应属于借喻的修辞手法。)
8. (4分)
①历史背景的真实:小说以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襄阳战役、淮海战役、抗美援朝等历史事件为背景,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
②“人称”带来的真实感:小说以“我”的视角来展开,“我”是故事的叙述者、亲历者,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
③细节(或情节)的真实:“我”得知消息时的动作、心理细致生动,李田生喂养云云的具体细节,具有强烈的画面感、真实感和感染力。
④情感的真实:“我”对战争胜利的期盼、喜悦与对云云的挂念、担忧交织相融,使人物复杂的内心情感得以真实再现。(答到其中的两点给4分)
(历史背景真实。小说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特点均为历史真实,例如小说中的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襄阳战役、淮海战役、抗美援朝等战役以及文本中关于战场推进的描写,从大别山到河南、襄阳、麦县、淮海、蒙城,均符合历史实情,可以从战争大体推进的历程判断出历史背景的真实。
小说以第一人称有限视角“我”来行文,以“我”的视角来展开,“我”是故事的叙述者更是亲历者,不仅参与了革命战斗、寻找彩云的事件过程,而且事后进行回忆性的描述和评价,使得文本所叙内容更为真实。
细节描写突显了真实。“我”对李田生喂养彩云的细节有着清晰的记忆,“我”寻找彩云的心理描写,“我”作为革命者对于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从行动和心理上都表现出了生活的真实感。
真实的情感流露。“我”作为母亲,在革命途中总是牵挂着孩子命运,符合人之常情,“我”对战争胜利的喜悦交织着对于孩子命运的担忧,更真实地表现出了一位铁血柔情革命者的形象。)
9. (6分)
(1)平凡:①身份平凡。李田生是一个平凡的战士,一个因负伤而退守后方的保育员;“我”是正面战场上千万战士中的一员,是一个渴望和女儿团聚的平凡母亲。②事迹平凡。李田生抚养彩云,照顾彩云;“我”跟随部队南征北战,并没有太多的丰功伟绩。
(2)伟大:①思想伟大。李田生带着彩云,万里追寻,不舍不弃;因保护彩云而受伤;复员回去,不求名利。“我”有着坚定的革命信念,为大家舍小家。②成就他人。李田生让在前线奋战的“我”无后顾之忧,成就了 “我”和千千万万普通战士一起树起胜利的丰碑。
(3)无数像“我”、李田生这样平凡的战士,信念坚定地前进、默默无闻地付出,才有了正面战场的胜利,才成就了新中国的伟大业绩。【答对(1)中任意一点给2分,(2)中任意一点给2分,第(3)点必答,给两分。其他答案,合理则酌情给分。】
(①平凡的身份却创造出了伟大的英雄业绩。李田生是一个平凡的战士,一个因负伤而退守后方的保育员:“我”是正面战场上千万战士中的一员,也是一个渴望和女儿团聚的平凡母亲。平凡的“李田生”们守护着“我”这样的革命者们的后方,让在前线奋战的“我们”无后顾之忧。“李田生”和“我”这样的革命者们,都是平凡的小人物,却创造出了伟大的英雄业绩。
②平凡的事迹中却体现出了伟大的思想境界。李田生帮我抚育彩云,照顾彩云直到中学,革命胜利后却不求名利,解甲归田。“我”是普通的革命者,但却有着坚定的革命信念,舍小家为大家,跟随部队南征北战,最终凝注起了革命的伟大的胜利。正是有了无数像“我”、李田生这样平凡的战士,信念坚定地前进、默默无闻地付出,才有了正面战场的胜利,才成就了新中国的伟大业绩。)
10. BDG
11. C (C项“六艺经传”中的“六艺”也是指六经。 A项“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的“修”意为修正、修订。)
12. D (“只能攻读一本经书”“只能研读一家的文集”说法太绝对。“须”,须要、一定要。原文译为“如果想深入研究经典,那就要专心攻读一本经书;……如果想写古文,那就要专门研读一家的文集。”)
13. (8分)
(1)(4分)马虽有奔驰的蹄子,如果不熟悉拉车,就不能成为良马。(逸足,奔驰的蹄子,跑得快的蹄子;闲,同“娴”熟悉,熟练;舆,名词作动词,拉车。每字1分,整体大意1分)
(2)(4分)(掌管翰林院的)老官吏觉得他读得辛苦,可苏东坡却十分畅快,毫无倦意,怎么能因为看一遍就能记诵,便结束了学习呢!(苦,意动用法,认为……辛苦,觉得……辛苦;以,因为:了,结束。每字1分,整体大意1分)
14.(5分)①学习要坚持不懈,终身勤勉不息。 ②要以圣人为师,不仅贤者向圣人学习,圣人之间也相互学习。③学习不能只求过目成诵,而要反复研读,深入探究。 ④要想把学业或技艺学得精深,没有别的办法,就是要专一。(答“学习要付诸行动”和“要立志”酌情给分。)(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站在那里只是想到远方去,不如赶快行动则一定会达到目的;昂首而宣告将要飞翔,不如整理翅膀尽快行动就一定会取得成就;一人独处而希望获得知识,不如努力学习就一定会获成功。因此,君子心中不轻易许愿,必定追求学问;身体不轻举妄动,必定跟从良师;言语不轻易出口,必定广泛听闻。这样,他们的性情便能与人和谐,美好的品德也会相继而来。孔子说: “不学习怎能行动得当,不忠诚怎能有所收获,年轻人要努力啊,这样才能称得上是向人学习。”马虽有奔驰的蹄子,如果不熟悉拉车,就不能成为良马。人虽有美好的资质,如果不学习道义,就不能成为君子。所以,学习是为了掌握道义。就像画布上原本似乎有玄黄之色,但涂上纯白后,其本色就再也看不出,谁还能知道它原来的颜色呢?子夏说:每天复习就不会忘记所学,自我勉励就不会堕落,经常听到天下的大道理,志向就会更加远大。所以,君子对于学习,坚持不懈,就像天空的运动,日月的运行,终身勤勉不息,直到去世才停止。因此,即使有人有才华,但没有志向,也不能成就功业。志向,是学习的导师;才华,只是学习的跟随者。学习的人,不怕才华不足,只怕志向不坚定。因此,开始尝试的人很多,但成功的人却很少。所以,君子一定要树立坚定的志向。《易经》说: “君子应当自强不息。”
贤能的人不能向远方学习,就向近处学习,因此以圣人为师。颜渊学习圣人之道,听到一个道理能推知十个,子贡则能推知两个。他们都是触类旁通、深思熟虑的人。不仅贤者向圣人学习,圣人之间也相互学习。孔子继承文王、武王之道,文王、武王则继承成汤,成汤又继承夏后氏,夏后氏再继承尧、舜。因此六经是历代圣人相互继承的典籍。虽然他们已逝,但他们的道仍存。现在的学者,只要勤奋学习,也足以达到明理广博的境界。学者应以大义为先,物名为后。把握了大义,物名自然随之而明。然而浅薄的儒生所谓的博学,只关注物名,精于器物,自负于训诂,割裂章句,却不能领会大义之所在,无法洞察先王之心。这无异于女史只会背诵诗句,内侍只会传达命令。这样的学习只会让学者劳心劳力而不得要领,浪费时间而无成就。因此,君子必须慎重选择老师。
材料二:
眼里看得清楚,心里匆匆而过,(其实)留在心中的并不多,(这样)看来看去眼睛根本应付不过来,就像看歌舞场中的美女,看上一眼就过去了,和我(又)有什么相关呢?自古以来过目成诵的人,有谁(能)比得上孔子呢?孔子研读《周易》,(翻来覆去地读),使穿连《周易》竹简的皮条都断了好几次,不知道他翻阅过几千几百遍了,精微的语言,深刻的道理,越探索越明白,越钻研越深入,越是深入钻研就越是不知道它的尽头。即使是像孔子那样不用学习而懂得道理,能从容不迫地实行大道的圣人,也不会停止刻苦勤奋地学习人情事理的功夫。苏东坡读书不需要读第二遍,然而他在翰林院时读《阿房宫赋》直到四更天,掌管翰林院的老官吏觉得他读得辛苦,可苏东坡却十分畅快,毫无倦意。怎么能因为看一遍就能记诵,便丢下书本,草草结束学习呢!只有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一生读书从不读第二遍,但他们始终也没有写出好文章
材料三:
要想把学业或技艺学得精深,没有别的办法,就是要专心致志。俗话说: “技艺多了反而养不活自己,就是因为不专心。”就像挖了很多井却都没挖到泉水一样,这就是不专心的过错啊!弟弟们一定要努力专攻一门学问或技艺。比如九弟想练习书法,那也不必完全放弃其他学业,但每天练习书法时,必须提起精神,随时随地都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和领悟。四弟和六弟,我不知道你们心中有没有特别专注的爱好?如果想深入研究经典,那就要专心攻读一本经书;如果想写好八股文,那就要专注研读一家的范文:如果想写古文,那就要专门研读一家的文集。写诗、写应试诗也是同样的道理,千万不能三心二意,什么都想干,这样最终会一事无成。我再三叮嘱你们,千万要记住!
15. B(“家国之愁”错误,“愁家国”指思家之愁;家国,偏义副词,偏家。“体现了诗人的多重情感”错误,颔联意为:就算喝再多酒也难以消解思家的愁苦,更何况弟弟一人留在京城,心中更加挂念他。)
16. (6分)
①衬托(对比):诗人把思家之情和对弟弟的情感加以比较,衬托出对弟弟的殷切思念。
②用典:诗人连用“姜被”“晏裘”这两个典故,写兄弟间很是友爱,以自身感受推测弟弟处境,表达对弟弟的关切之情。
③以景结情(借景抒情):飒飒的寒风让诗人深感不安,以萧瑟冷落之景表达出对弟弟的牵挂担忧之情,使情感更加真切感人。
17. (6分)
(1)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2)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其他诗词符合设问手法也可给分。)
18.(2分)A耳目一新 B情有独钟
(A处,上文中有“以新材料展开大胆实践”“以新手法彰显现代设计理念”,可知应填写“人们感觉到很新鲜”相关成语。B处,后文中谈到“陶瓷餐具设计更加强调‘文化增值’”,可知文化成为设计师们更加喜爱的元素,可填写“对某一事物特别喜欢”相关成语。每空1分,共2分,其他成语符合语境亦可给分。)
19. (4分)
他们积极拓展陶瓷餐具设计的边界,不仅以新材料展开大胆实践,还以新手法彰显现代设计理念。(第一处“开创陶瓷餐具设计的边界”,动宾搭配不当,句中强调的是陶瓷设计创新话题,可知在原有的边界上进行拓展,“开创”应改成“拓展”;第二处“不是以新材料展开大胆实践,而是以新手法彰显现代设计理念”,关联词使用不当,“以新材料展开大胆实践”“以新手法彰显现代设计理念”之间应是递进关系,在实践新材料的基础上强调设计师的新设计理念,故把“不是……而是……”改成“不仅……而且……”或者“不仅……还……”。每处2分, 共4分。)
20.(6分)甲:食因器而增色 乙:陶瓷餐具更健康耐用 丙:更加注重对审美的追求
(甲处,上文中提及美食“参错其间,方觉生色”,后文中对两者关系有“器因食而多姿”的表述,可推出答案:乙处,前文有和金属或木质餐具的比较,再根据后文“不会因为长久使用而腐蚀或生锈”可知陶瓷餐具的特点为健康耐用:丙处,后文重点强调了设计者融合“审美需求”,可推出答案。甲处必须结构正确,乙处须提及“健康耐用”相关词语,丙处须出现关键词“审美”。每处2分,共6分。)
21.(3分)设计师积极挖掘利用具有中华文化属性的经典符号,提高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讲求实用功能,二是融合传统文化和现代审美,三是彰显地域特色和文化精神。
(通读句子,找到主干内容,设计师挖掘利用符号并提高要求,将并列内容拆分成短句,确定“要求”的修饰成分并独立成句,即可整合成连贯的语段。以“设计师”作主语的两个分句拆开得1分,“要求”的修饰成分独立成句得1分,语意流畅且符合短句特征得1分。)
22.(3分)①“原素”的“原”改成“元” ②“壁画”的“璧”改成“壁” ③“提练”的“练”改成“炼” ④“意像”的“像”改成“象”(改对一处1分,任答三点得3分)
23. (60分)
【审题指导】
这是一道多则材料作文题。关联选择性必修中第二单元写作任务。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结合了2024年底的社会热点,都体现了“苦难与新生”的主题。
材料一由叶嘉莹先生的去世,缅怀她令人敬仰的一生。“家国动荡、漂泊流离、少年丧母、中年痛失爱女,一桩桩、一件件的悲痛”是她一生历经的苦难,但是她没有被苦难打弯脊梁。她用自己的一首诗来描写自己的一生:“不向人间怨不平,相期浴火凤凰生。柔蚕老去应无憾,要见天孙织锦成。” “我平生的离乱都微不足道,只要年轻人能够把我吐出的丝织成一片云锦,让中国传统文化的种子能够留下来。”在苦难中要像凤凰涅槃般浴火重生,努力洒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种子,让后人继承并发扬光大。这既是先生的毕生信念,也体现了苦难中的新生。这不仅是先生个人的苦难与新生,更是先生宁愿默默承受个人的苦难,也要成就中国传统文化的新生。
材料二讲述了哈尔滨这座冰雪之城,一边打造冰雪大世界的旅游圣地,发展经济,一边不忘完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刚刚开园,准备迎来新一轮‘泼天富贵’”,各地游客纷至沓来,展现了这座城市绚烂的新生。“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本部旧址重新对外开放,并推出‘侵华日军细菌战珍贵文物及史料特别展’”呈现的是这座城市曾经的苦难。“游客们在享受冰雪盛宴之后,往往会选择前往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参观”,体现了游客们在享受国泰民安美好生活的同时,没有忘记“来时路,有民族苦难,有国恨家仇”。牢记国家民族的“苦难”,才能砥砺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创造中华民族更好的“新生”,才能实现“伟大复兴”。
【参考立意及评分细则】
一、由个人的“苦难与新生”写到一个民族或国家的“苦难与新生”,深入论述了“苦难”与“新生”之间的逻辑关系,还写到了以个人的“苦难”换来他人或者民族国家的“新生”,内容充实,思想深刻,逻辑清晰,语言优美。(56—60分)
二、由个人的“苦难与新生”写到一个民族或国家的“苦难与新生”,论述消楚了“苦难”与“新生”之间的逻辑关系,内容充实,思想深刻,逻辑清晰,语言优美。(51——55分)
三、由个人的“苦难与新生”写到一个民族或国家的“苦难与新生”,基本论述清楚了“苦难”与“新生”之间的逻辑关系,内容较充实,思想较深刻,逻辑较清晰,语言流畅。(45—50分)
四、只呈现个人的“苦难与新生”,或者一个城市(国家民族)的“苦难与新生”,没有论述“苦难”与“新生”之间的逻辑关系,内容较充实,思想较深刻,逻辑较清晰,语言较流畅。(40——44分)
五、只呈现个人的“苦难与新生”,或者一个城市(国家民族)的“苦难与新生”,内容不充实,思想不深刻,逻辑不清晰,语言不流畅。(36——39分)
六、只写到了“苦难”或“新生”。(20-35分)
七、抛开材料另起炉灶,没有写到“苦难与新生”。(不得超过20分)
八、没有演讲稿格式的,扣2分。
【评分标准】
(1)作文评价整体要求
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
思想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切合题意,符合试题的材料、情境与任务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论证充分,思考具有独立性;表达准确流畅,合理运用词语、句式、修辞等。
(2)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略
(3)评分说明:
(1)基础等级评分,“题意”项主要看选择角度是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涉及的范围。选择角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的属于“符合题意”。与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沾边的套作,在第三等及以下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2)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依据“特征”4 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①深刻:A.透过现象看本质:B.揭示事物内在的关系:C.观点具有启发性。
②丰富:A.材料丰富;B.论据充足;C.形象丰满;D.意境深远。
③有文采:A.用词贴切;B.句式灵活;C.善于运用修辞手法;D.文句有表现力。
④有创意:A.见解新颖;B.材料新鲜;C.构思新巧;D.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E.有个性特征。
(3)套作或文体不明确的,适当扣分:抄袭的,“基础等级”在第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抄袭作文的判定与处理要十分慎重。只是怀疑而没有实据的不能判为抄袭;整体构思、主要情节,或者主要观点、论证模式、重要论据、70%以上的文字雷同,则视为抄袭。抄袭作文最多只能给10分。抄袭试卷上阅读题材料的作文,扣除抄袭部分字数后再进行评价。
(4)关于未完卷作文
①缺题目扣2分。
②字数达到600以上而不足800字的,按正常卷评分,每少50字扣1分,扣完4分为止。字数在200—600之间的,内容项和表达项原则上不得超过三等上,发展项不给分。不足600字的,得分不超过20分。不足400字的,得分不超过10分。不足200字的,得分不超过5分。
(5)关于三、四等内容的作文
①内容项三等的作文,表达项判分无限定,不过在实际操作中基本上顶多相邻项给分,不可跨类给分。内容四等的表达项不超过二等中。
②与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沾边的套作在三等及以下评分。
(6)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