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是笔试考试中重要题型
小学占30分,中学占40分
可以说是笔试成功的关键
总结中小幼三学段各30道简答题
直接背诵! 直接背诵!
幼儿篇
1.简述现代优质师幼关系的特点。
1.【参考答案】
师幼关系是幼儿园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师幼关系对幼儿认知、情感、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是保证教育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
现代优质师幼关系具有互主体性、互动性、民主性、分享性和激励性等特点。
(1)互主体性。在以往的师幼关系中,人们往往习惯将教师当作交往的主体,新型的师幼关系应该是互为主体性的人际交往关系,教师和幼儿同为交往的主体,交往中双方互相尊重,以平等的地位进行互动。
(2)互动性。优质的师幼关系还应该具有互动性,能充分体现交往的相互性和双向性,教师和幼儿之间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和交流。幼儿和教师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自由真诚地交流,可使交流能达到真正的沟通和相互理解的效果。
(3)民主性。民主性的师幼关系指在师幼交往中教师能真正把幼儿当作具有平等人格的人来对待,尊重与倾听幼儿的想法,关注他们的兴趣爱好,包容他们发展过程中的不成熟并以促进幼儿的发展为活动指向,而不是一味地以权威方式进行管教,让幼儿在互动中没有话语权。
(4)分享性。优质的师幼关系不是单方面的“教师传授,幼儿接受”的关系,而应该是教师与幼儿在知识、经验、情感等各方面的双向分享,教师与幼儿在互动过程中双方都能获得反馈并促进彼此的发展。
(5)激励性。优质的师幼关系还应该有较高的激励性质,师幼互动中,教师与幼儿的不同观点、不同见解可以相互碰撞,这种碰撞既能激发幼儿的思考,促进幼儿的探索与发展,又能引起教师的反思,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形成更有利于彼此进步的互动形式。
2.教师与幼儿在进行沟通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2.【参考答案】
幼儿教师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与幼儿沟通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要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我们要尊重孩子,孩子虽小但他们也有自尊心,只有尊重他们,才能让孩子接受教师所讲的话。教师任何时候都不应该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要讲道理,让孩子感受到教师是喜欢他的。
(2)运用谈话的技巧。运用一些儿童化的语言。不可责骂犯错误的孩子,要用简单的词语让他们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性,严禁打骂。
(3)要与孩子建立平等关系,不要居高临下。跟孩子平等谈话,站在同样的高度,用孩子的眼光看待问题。
(4)注重孩子的兴趣。要有极大的热情和耐心,注意倾听并予以鼓励。
(5)教师用语应通俗易懂,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说话态度要温和。
(6)重视运用非语言沟通策略,如微笑、点头、抚摸、搂抱、蹲下来与儿童交谈等。
3.简述贯彻直观性原则应该注意的事项。
3.【参考答案】
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应注意:
(1)根据教育教学活动的任务、内容及幼儿实际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
(2)直观手段要与训练幼儿感官结合;
(3)运用直观手段特别要注意与教师语言指导和动作示范相结合;
(4)恰当地运用直观教具,讲求实效,克服形式主义;
(5)使生动形象的直观、抽象的思维活动和实际操作相结合。
4.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幼儿园阶段幼儿思维的特点是什么?
4.【参考答案】
皮亚杰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 岁)、前运算阶段(2—7 岁)、具体运算阶段(7—12 岁)、形式运算阶段(11、12 岁以上)。幼儿园阶段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和上一阶段的儿童相比,思维有了质的飞跃。这一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征表现为:
(1)出现了语词或其他符号,开始出现表象和形象图式;
(2)不能理解守恒原理,思维具有集中化,不可逆性的特点;
(3)认为外界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
(4)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5.简述幼儿想象夸张性的表现及成因。
5.【参考答案】
幼儿想象夸张性表现在:
(1)夸大事物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
(2)混淆假想与真实。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把渴望得到的东西说成已经得到的;二是把希望发生的事情当成已经发生的事情来描述;三是在参加游戏或欣赏文艺作品时,往往身临其境,与角色产生同样的情绪反应。造成幼儿想象夸张的原因有:
(1)认知水平的限制;
(2)情绪对想象的影响;
(3)想象表现能力的局限。
6.幼儿期攻击性行为有哪些特点?
6.【参考答案】
(1)幼儿攻击性行为频繁,行为更多是直接争夺或破坏玩具或物体;
(2)幼儿更多依靠身体上的攻击,而不是言语的攻击;
(3)从工具性攻击向敌意性攻击转化;
(4)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7.简述学校教育如何促进幼儿身心发展。
7.【参考答案】
(1)学校教育按社会要求对个体的发展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具有延时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8.简述幼儿身心健康的标志有哪些?
8.【参考答案】
(1)发育良好的身体。
(2)愉快的情绪。
(3)强健的体质。
(4)协调的动作。
(5)良好的生活习惯。
(6)基本生活能力。
9.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性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简述儿童思维工具的变化。
9.【参考答案】
从思维发展的方式来看,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它是在直观行动思维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在幼儿期末,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其思维工具的变化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1)直观行动思维活动主要依靠感知和动作进行,语言只是行动的总结;
(2)具体形象思维主要以表象为工具;
(3)抽象逻辑思维依靠语言进行,语言先于动做出现,并起着计划动作的作用。
在学前儿童思维工具的变化过程中,语言的作用越来越大,动作的作用越来越小。
10.如何防止幼儿注意分散?
10.【参考答案】
注意的分散是注意稳定性的相反一面,即平常所说的“分心”。注意的分散是指由于无关刺激的干扰,注意不自觉地离开当前应当完成的活动任务。幼儿注意稳定性差,注意分散经常发生。预防幼儿注意分散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
(2)改进教学内容与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3)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活动,动手动脑;
(4)灵活、交互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5)制定并遵守合理的作息制度。
教师要结合幼儿注意的发展特征,引导幼儿注意集中,以便更好地开展活动。
11.简要论述现代幼儿园教师的角色。
11.【参考答案】
(1)教师是促进学前儿童发展的指导者在教育过程中,幼儿园教师对学前儿童的发展起着指导作用。然而,教师的指导作用是和学前儿童的主动性相结合的。这是因为学前儿童的发展是在其自身内部进行的,他们需要动员自身的力量,主动地发展;他们有自己的意愿和需要,并按其现实的基础、水平和速度主动地发展,不是被动地接受外界影响。
外部的各种因素必须通过内部的接纳、消化而起作用,内部因素是学前儿童发展的依据。学前儿童的发展,
实际上正是这种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相互转化、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前儿童的意愿和现有的发展水平,通过创设环境,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充分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教师的指导作用。
(2)教师是塑造学前儿童心灵的工程师
教师是塑造学前儿童心灵的工程师,首先体现在提高学前儿童的道德认识上。教师通过讲故事、唱儿歌、看图片、观电影等方式,传授给学前儿童一些浅显易懂的道德知识。其次,体现在陶冶学前儿童的道德情感上,教师通过创设良好环境,对学前儿童道德情感进行感染和熏陶,并在道德认识和行为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再次,表现在锻炼学前儿童的道德意志上,教师通过建立合理、必要的日常规范,来培养学前儿童的自控能力和自制能力。最后,体现在训练学前儿童的道德行为上,教师通过为学前儿童
树立榜样,来训练其正确的行为,帮助其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3)教师是学前儿童学习的支持者
幼儿园教师作为学前儿童学习的支持者,首先表现在对学习环境的创设和课程的设计方面。教师通过
创设良好的室内外教学环境、良好的班级文化环境和课堂气氛,激发学前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求知欲,使他们在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氛围下学习。同时,根据学前儿童的智力发展特点和本班的实际情况,制定和执行适宜的教学目标和计划,以帮助学前儿童丰富和扩展经验。其次,表现在鼓励学前儿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思考、学会求知、学会探索、学会创新等。最后,表现在参与到学前儿童的活动中,成为他们活动的参与者和伙伴。
(4)教师是学前儿童的养护者
教师的养护作用首先表现在促进学前儿童身体的健康成长,负责他们的安全。其次,教师的养护作用表现在关注与呵护学前儿童的心理。最后,教师的养护作用表现在维护学前儿童的各项权利,教师在激发学前儿童“内在潜力”的同时,根据学前儿童自身规律不断促进其自然、自主地发展。
(5)教师是沟通学前儿童与社会的中介者
学前儿童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对社会规范、要求的掌握以及社会性行为和品质的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幼儿园教师的引导。一方面,幼儿园教师通过与学前儿童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走入他们的内心,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和生动活泼的动作,在与儿童的交往过程中促使其完成对社会的认知、对行为规范的掌握以及态度与情感的体验。另一方面,教师通过组织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的教育教学活动,带领学前儿童走向社会、体验社会生活,培养他们良好的情绪情感以及社会交往的态度与能力。
(6)教师是学前儿童教育的研究者
幼儿园教师工作在学前教育教学第一线,是学前儿童教育的主要研究者。首先通过观察学前儿童的学习和发展情况回顾教育教学的实施情况,从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反思,并把经验上升到理论,使理论和实践相互促进,保持自己工作的活力和生机;其次,通过反思,掌握规律从而提高幼儿园教师教育实践水平;再次,教师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投入到丰富的教育实践研究之中,有助于实现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最后,教师通过获得第一手、鲜活的、丰富的资料,为教育理论研究提供所需材料,丰富、充实学前教育学的发展,从而逐步使之成为既科学又生动的一门学科。
12.试述幼儿园游戏材料的提供有什么要求。
12.【参考答案】
(1)要为儿童提供足够的游戏材料;
(2)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提供游戏材料;
(3)提供与阶段教育目标.内容相匹配的游戏材料;
(4)尽量提供无固定功能的游戏材料;
(5)多提供中等熟悉和中等复杂程度的游戏材料;
(6)将游戏材料放在可见位置。
13.试述教师对幼儿游戏介入的时机。
13.【参考答案】
教师对幼儿游戏介入的时机有以下方面:
(1)当幼儿游戏出现困难时介入。当幼儿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游戏、如何去游戏时,教师的介入是引导幼儿开始游戏的关键;
(2)当必要的游戏秩序受到威胁时介入。当必要的游戏秩序受到威胁时,教师可用游戏口吻自然地制止幼儿的干扰行为,并提出活动建议;
(3)当儿童对游戏失去兴趣或准备放弃时介入。这时教师的介入可以帮助幼儿拓展游戏内容,提高游戏技能,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
(4)在游戏内容发展或技能方面发生困难时介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作为游戏同伴介入游戏给予儿童示范,或者让幼儿相互启发,相互影响,以帮助幼儿克服困难,拓展游戏。
14.什么是角色游戏?请结合中班幼儿特色谈谈教师在指导中班幼儿角色游戏时的注意事项。
14.【参考答案】
角色游戏又称想象性游戏,是学前儿童以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
一种游戏。
中班角色游戏的特点:
(1)游戏主题丰富、持续时间延长,但游戏主题仍不稳定,频繁换场;
(2)游戏目的、计划增强,情节发展;
(3)角色意识较强,有了角色归属感;
(4)处于联合游戏阶段,有与人交往意愿,但不具备交往技能,常与同伴纠纷。
中班角色游戏指导要点:
(1)创设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鼓励孩子积极思考、大胆想象、不断创新;
(2)提供成型玩具的基础上,增加半成品及废旧材料,满足想象创造的需要;
(3)平行游戏法或交叉式介入法指导;
(4)拓展游戏主题、学习分配角色、设计情节和制定遵守游戏规则;
(5)观察情节及发生纠纷的原因,帮助幼儿学习用分工合作和相互协商等交往技能解决。
15.试述幼儿园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基本要素及其作用。
15.【参考答案】
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的过程,了解教育活动过程中主要参与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对于教育活动的设计、实施和评价都十分重要。教育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核心因素。除此之外,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构成因素有:
(1)教师。教师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评价者。在教育活动中教师的语言、仪表、神态、行为直接影响教育活动的成效。例如,教师自身是否具有榜样作用,指导教育活动是否适时、适度,对幼儿的管理是否经常出现恐吓、体罚等否定性行为等等,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发展。
(2)幼儿。幼儿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是教育目标的体现者。幼儿的发展程度从多方面影响教育活动的效果。如幼儿的注意力是否集中、语言表达能力是否能保证与教师和同伴的有效交流、是否已经形成良好的集体生活的基本习惯等等,影响着教育活动的效果。
(3)教育内容。教育活动内容是为教育活动目标服务的,其直接依据是教育活动目的。教育活动内容是直接与幼儿发生联系的部分。活动内容是否科学、难度是否适当、信息量是否适宜等,都影响教育活动效果。
(4)活动方法。教育活动中教师所使用的方法是协调活动中众因素之间关系的直接工具,活动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教育活动效果;
(5)环境和材料。环境和材料是幼儿操作和互动的对象,活动环境和材料与教育目的、内容的一致性,环境材料的安全性、其数量、特征与幼儿年龄特征的适应性,都影响着教育活动的效果。
16.论述幼儿园教师在区角活动材料投放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16.【参考答案】
“材料是区域活动的根本”,从某种意义上说,材料的品质决定着区域活动的成败。这就要求教师提供的玩具材料是生动有新意的,能激起儿童兴趣的,能引导推进儿童自己探索的。在区角活动材料投放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目的性和适宜性
目的性,即与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在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应该是有的放矢的,是与我们所要达成的教育目标紧紧相连的。将教育目标隐性地体现于材料之中,是区域活动的一大特点。
适宜性就是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投放材料,活动的材料应与儿童的年龄特点相符,能引起儿童游戏的兴趣。
(2)丰富性和层次性
丰富性是提供数量充足和形式、功能多样的材料。层次性是提供能满足不同水平儿童发展需要的材料。
(3)启发性、操作性、探索性
材料要具有启发性,要有利于儿童创造能力的发展。材料最好要能让儿童直接操作、直接获得体验,进而获得相关经验。同时材料要有趣、可变、可操作。
(4)自主性
教师应注重引导儿童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善于将收集材料和创设环境的过程作为儿童的学习过程,这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儿童自主性的教育过程。
(5)兴趣性
学前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决定材料既要有趣,又要能让他们做做玩玩,这样才能增强儿童学习探索的兴趣。形象生动、色彩鲜艳、可操作、有趣的材料最能吸引儿童的眼球,激发儿童的兴趣。儿童有了兴趣参与活动,教育目标才容易达到。
(6)整合性和开放性
区域的材料应该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要整合教育机构、教师、儿童、家庭以及社区等多方面的资源。首先,教师要根据主题活动的目标有计划、有目的、有选择地投放开放性材料。
其次,教师要结合近期的教育目标和本地资源来投放材料。本土性的材料充分体现地方特色,能激发儿童活动的动机和构思,引发儿童联想和行动。因此,要充分利用与挖掘本土资源,把收集的材料渗透到各个区域之中或设置专门性的区域开展活动。
再次,充分利用废旧物品制作活动材料,提高活动的娱乐性和趣味性,也充分体现了材料投放的整合和开放。
最后,教师应充分发挥家庭、社区和互联网在活动区材料投放中的作用。
17.论述幼儿园班级管理的原则。
17.【参考答案】
(1)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指教师作为班级管理的主体具有的自主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同时又充分尊重幼儿作为学习者的主导地位。
(2)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是指班级管理应该是面向全体幼儿并涉及班内所有管理要素的管理。
(3)参与性原则
参与性原则是指教师在管理过程中不以管理者的身份高高在上,而是要以多种形式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之中,在活动中民主,平等地对待幼儿。
(4)高效性原则
高效性原则是指教师进行班级管理时,要求以最少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尽可能地使幼儿获取到更多更全面更好地发展,使班级呈现更健康的面貌。
18.你如何理解“宝宝的健康成长=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
18.【参考答案】
(1)家庭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和人的一生成长中,都具有其他教育不能替代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要保证儿童的全面发展,幼儿园与家庭必须紧密配合、同心协力地对儿童进行教育。
家庭教育的地位是:
①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工程的基础和起点;
②家庭教育是全方位的教育,是儿童认识世界、进入社会的通道和桥梁;
③家庭教育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保证;
④家庭教育是儿童性格雏形形成的关键。
(2)幼儿园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的任务是: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按照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实施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幼儿园同时面向幼儿家长提供科学育儿指导。幼儿园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3)宝宝的健康成长=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应当相互配合,以便为幼儿的成长提供更大的发展。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对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共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这两者之间对幼儿的影响不协调一致,就会产生对抗作用,从而影响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只有两者互相沟通、加深理解、合作支持、形成教育的合力,才能使幼儿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因此,家园合作是幼儿园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幼儿园每一项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家庭,幼儿的良好习惯仅在幼儿园培养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得到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教师应与家长多沟通,向家长宣传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帮助家长建立正确的教养观念,要求家长密切配合幼儿园,达成共识,使幼儿在幼儿园形成的行为习惯在家里得以延续和巩固。
19.试述班级管理中,教师的职责有哪些?
19.【参考答案】
(1)根据国家规定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结合本班幼儿的特点和个体差异,制定教育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2)观察、分析并记录幼儿发展情况;
(3)严格执行幼儿园工作安排,卫生保健制度,指导并配合保育员管理本班幼儿生活和作好卫生保健工作;
(4)与家长保持经常联系,了解幼儿家庭的教育环境,商讨符合幼儿特点的教育措施,共同配合完成教育任务;
(5)参加业务学习和幼儿教育研究活动。
20.如何理解幼儿教育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原则?
20.【参考答案】
只有以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为目标选择课程内容,才能够培养出身心、人格完整的儿童。
(1)儿童的发展是整体的发展而不是片面的发展,教育要促进儿童全面的、整体的发展,这就意味着
教育必须提高儿童体,智、德、美诸方面的水平,不能偏废任何一个方面。
(2)儿童的发展应是协调的发展,协调发展包括:儿童身体的各个器官,各系统机能的协调发展;儿童各种心理机能,包括认知、情感、个性、社会性等协调发展;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协调发展;儿童个体需要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协调发展。
(3)儿童的发展是有个性的发展,教育除了使每个儿童达到国家统一要求的标准之外,还要根据每个儿童的特点和可能性,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潜能,让不同的儿童有自己的特色。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是教师内在的教育观念、教育能力和外显的教育手段、教育行为相结合的综合表现。
21.举例说明感知觉规律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
21.【参考答案】
人的感知觉发展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如果能在幼儿教学中运用好这些规律,就能提高教学的效果。
①适应现象,即人的感觉会因刺激的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的现象。比如,人在空气污浊的环境中待久了,会毫无觉察。这是嗅觉适应。根据这一现象,幼儿园各班活动室应有通风换气设施和制度,以保证空气清新。
②对比现象,即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比如,人的视觉存在同时对比现象,灰色的图形放在白色背景上显得比较暗一点,而放在黑色背景上显得亮一些。因此,
教师在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时要注意颜色对比,提高幼儿的感受性;
③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规律。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出来受几种条件的影响:
一是对象与背景的差别,两者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从背景中区别出来。比如,为了让幼儿观察红花,教师要以绿树为背景。教师的板书、挂图等应当突出重点,加强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二是对象的活动性,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觉为对象。因此,教师应当尽量多利用活动模型、活动玩具以及幻灯、录像等,使幼儿获得清晰的知觉。
三是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在视觉刺激中,凡是距离上接近或形态上相似的各部分容易组成知觉的对象。因此,教师在绘制挂图时,为了突出需要观察的对象或部位,要注意拉开距离或加上不同颜色。教师讲课的声调应有抑扬顿挫。
四是教师的言语与直观材料相结合。词的作用可以使幼儿知觉的效果大大提高。因此,教师对直观材料的运用,必须与言语讲解正确结合起来。
22.试述记忆的保持和遗忘规律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应用。
22.【参考答案】
(1)记忆的保持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
(2)根据遗忘规律科学地组织复习
①及时复习;
②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③利用记忆恢复的规律。
(3)排除影响“保持”的因素,科学地安排识记材料
①排除学习材料之间相互影响的干扰;
②排除疲劳的干扰。
23.说谎行为是幼儿成长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现象,是幼儿的心理行为问题之一,请论述幼儿说谎行为产
生的原因。
23.【参考答案】
(1)无意说谎的类型及成因:
①想象与现实混淆。由于认知水平的限制造成的判断性失误。人的大脑皮层是逐步发展和完善的。而幼儿的大脑皮层发展不够完善造成其判断思维能力不稳定。
②表达能力限制引起的说谎。由于幼儿词汇量有限,在用词方面,便存在很大的困难,常常词不达意,
被误认为是说谎。
③理解能力的限制引起的说谎。幼儿由于思维水平的限制,理解能力差,如果家长和教师提问孩子问
题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可能造成孩子不理解而被动说谎。
(2)有意说谎的类型及成因:
①自身因素:开脱责任,逃避惩罚。幼儿的这类说谎往往是恐惧心理所致,由于孩子年龄小,自控能
力差,做错了事情或有什么过失,为了开脱责任,避免惩罚因而说谎;幼儿有时想取悦家长和老师往往会
出现有意说谎现象。
②成人影响:家长说谎,幼儿模仿。
24.试论述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趋势。
24.【参考答案】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趋势表现为:
(1)情绪的社会化。
幼儿情绪的社会化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
动因不断增加、情绪表达的社会化表情是情绪的外部表现。幼儿的情绪发展逐渐分化和发展,与人际交往
的关联不断加深。
(2)情绪的丰富和深刻化。
幼儿的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情绪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逐渐出现了与感知觉、记忆、想象、思维、
自我意识相联系的情绪。
(3)情绪的自我调节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幼儿对情绪过程的自我调节越来越强。这种发展趋势表现在三个方面,情绪的冲
动性逐渐减少,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情绪从外露到内隐。
25.简述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
25.【参考答案】
(1)从依从性的评价发展到自己独立评价
幼儿初期的孩子还没有独立的自我评价。他们的自我评价依赖于成人对他的评价。他们往往不加考虑地轻信成人对自己的评价,自我评价只是简单地重复成人的评价。如“老师说我是好孩子”。
(2)从对个别方面的评价发展到对多方面的评价
4 岁左右的孩子有一半以上可以进行自我评价,但主要是从个别方面或局部来评价自己。例如,他们在回答好孩子的原因时,说“我不打人”;5 岁左右的孩子则进一步,如“星期天我帮妈妈扫地、抹桌子、刷碗”;6 岁的孩子则能从多方面进行评价,如“我是好孩子,客人来了我主动问客人好,上课发言好,帮老师收拾积木”。
(3)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向对内心品质的评价过渡
幼儿的自我评价基本上是对自己外部行为的评价,还不能深入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到了 6 岁左右,才开始出现向对内心品质评价过渡的倾向。如“我不撒谎,上课坐得好,我不想欺负小朋友”。但这还不是真正对内心品质的评价。
(4)从具有强烈情绪色彩的评价发展到根据简单的行为规则的理智评价幼儿初期的孩子往往不从具体事实出发,而从情绪出发进行自我评价。如当问孩子谁画的画漂亮时,绝大多数孩子都会说自己的好,而事实并非如此。到了 4 岁左右,孩子开始能够初步运用一定的行为规则评价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好坏。如问到为什么要多分一些糖给妈妈时,说“妈妈工作忙,辛苦”。
总之,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是与他们认识水平的发展密切联系着的。
26.简要论述 3—6 岁儿童口语培养措施。
26.【参考答案】
学前期是儿童口语发展的敏感期,在该阶段,教师应该重点发展幼儿的口语能力。
(1)激发幼儿言语交往的需要。幼儿本身言语交往的需要,对其言语发展非常重要。为儿童创造言语
交往的条件包括以下方面:亲子之间的言语交往;同伴之间的言语交往;师生间的言语交往。
(2)讲究教法。儿童学习语言的两条途径:一是模仿;二是强化。模仿有即时模仿和延迟模仿两种,要在语音、语法、词汇方面提供正确榜样;强化有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强化原则多用于指导孩子学习说话、练习说话和纠正不良的说话习惯。
(3)鼓励言语创造性。儿童学习、使用语言中的创造性不可低估。在言语活动中,把主动性和积极性,模仿和创造性相结合,根据儿童自己的经验去创造。
(4)培养“前读写”兴趣。幼儿期在书面语言方面处于准备期。在为读写做准备中,应以培养前读写兴趣为重点,对读写要求不要过于严格,多鼓励幼儿,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肯定他们的学习态度和成绩。
27.简答幼儿与幼儿的交往对其社会性发展的积极影响。
27.【参考答案】
幼儿与幼儿的交往对其社会性发展的积极影响包括:
(1)同伴关系构成了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重要背景;
(2)稳定的同伴关系是满足社交需要、使其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
(3)同伴交往经验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28.试结合理论评析蒙台梭利的感觉教育思想。
28.【参考答案】
在蒙台梭利教育中,感觉教育是重要内容。她认为 3—6 岁是儿童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幼儿的各种感觉先后处于敏感期(儿童心理的发展有各种敏感期,在发展过程中经过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某种心理的倾向性和可能性,过了特定的时期,其敏感性则会消失),因此,必须对幼儿进行系统的和多方面的感官训练,使他们通过与外部世界的直接接触,发展敏锐的感觉和观察力,为高级的智力活动和思维发展奠定基础。
蒙台梭利的感觉教育是在重视所有感觉器官训练的基础上,特别重视视觉、听觉、触觉的训练,而且把对触觉的训练放在最为重要的位置。为此,她专门设计了一套教具,如用以辨别物体形状、大小、高低、长短的镶嵌板,辨别声音、音色的音筒,辨别味道、气味的瓶子,练习小肌肉活动的钮扣板等等。教具的特点是:简单,幼儿能自我纠正错误、教师容易掌握指导时机。幼儿常常自由地选择教具,并专注地和独立地反复进行自我学习。
评价:蒙台梭利的教育理论也受到不少批评,主要是指责她的教育偏重智能而较忽视幼儿情感的陶冶,忽视幼儿的社会化活动;其感觉教育教具脱离幼儿的实际生活,过于狭隘、呆板,操作法过于机械等等。然而,尽管如此,蒙台梭利教育的伟大功绩,对世界幼儿教育的巨大贡献是不可否认的。她的理论的基本精神,特别是重视幼儿身心发展特点,重视幼儿的自主性和自我学习,重视环境的作用,以及她对教师作用的观点等等,无论在蒙台梭利时代还是在今天都具有不衰的生命力。
29.试简述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要点。
29.【参考答案】
(1)在幼儿观察前,教师要明确观察的任务和要求,对幼儿进行有目的地指导,讲清楚观察的内容。
(2)教给幼儿相适应的观察方法:有序观察法、比较观察法。
(3)提出问题,引导幼儿观察:问题要有启发性,具体明确,有层次性等。
(4)鼓励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
(5)教会幼儿作观察记录,鼓励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观察结果。
30.教师引导幼儿对美的表达与表现的核心要点有哪些?
30.【参考答案】
教师引导幼儿对美的表达与表现的核心要点有:
(1)为幼儿提供审美感受的机会;
(2)在审美体验中尊重幼儿的独特感受,不要将成人的审美标准强加于幼儿;
(3)支持幼儿的审美情趣和爱好。
小学篇
1.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1.【参考答案】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2)小学教育的基础性;
(3)小学教育的义务性;
(4)小学教育的全面性。
2.观察法的优缺点。
2.【参考答案】观察法的优缺点:
优点:
(1)可以在自然状态下获取教育事实数据;
(2)不干扰观察对象的自然表现,可以获得客观、真实数据;
(3)可以对同一观察对象进行较长时间的跟踪研究。
缺点:
(1)取样小,教育观察法一般限于小样本的研究;
(2)所获材料具有一定的表面性;
(3)观察缺乏控制,不能说明所观察到现象的因果关系。
3.简述行动研究的基本步骤。
3.【参考答案】行动研究的基本步骤:
(1)发现问题;
(2)分析问题;
(3)设计研究方案;
(4)研究实施与资料收集;
(5)总结与反思,确定下一步研究问题;
(6)整理和分析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4.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4.【参考答案】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
(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水平、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和人才规格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5.简述教育对生产力的作用。
5.【参考答案】教育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必背简答题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学中师好课程 做中国好老师 2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3)教育是创造和发展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
6.简述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
6.【参考答案】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
(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3)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7.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7.【参考答案】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原因包括: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8.简述确定小学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8.【参考答案】制定小学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1)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根据;
(2)人的自身发展特点与需要也是确定教育目的的重要依据;
(3)教育目的制定者的教育理想与价值观;
9.简述建立学制的依据(影响学制的因素)。
9.【参考答案】建立学制的依据(影响学制的因素)包括:
(1)学制的建立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
(2)学制的建立受社会制度的制约,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
(3)学制的建立要考虑到人口状况;
(4)学制的建立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
(5)学制的建立要吸取原有学制中的有用的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
10.简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应如何转化?
10.【参考答案】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的角色转变如下:
(1)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4)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5)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践行者。
11.简述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
11.【参考答案】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
(1)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2)评价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
(3)评价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
(4)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
(5)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
(6)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
(7)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
12.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2.【参考答案】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间接性规律);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能力)相统一的规律(发展性规律);
(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的规律(教育性规律);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规律(双边性规律)。
13.简述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
13.【参考答案】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
14.简述维持学生有意注意的条件。
14.【参考答案】维持学生有意注意的条件包括:
(1)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
(2)合理组织活动;
(3)对兴趣的依从性;
(4)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15.简述如何培养小学生想象的能力?
15.【参考答案】培养小学生想象的能力可从以下方面展开:
(1)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2)丰富学生知识,扩大表象储备;
(3)创造想象情境,引发想象;
(4)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唤起学生的想象。
16.简述如何培养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16.【参考答案】小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论的训练;
(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3)加强语言交流训练;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
(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17.简述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17.【参考答案】多元智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这九种智力是:
(1)言语智力,包括说话、阅读、书写的能力。
(2)逻辑—数理智力,指数字运算与逻辑思考的能力以及科学分析的能力。
(3)视觉—空间智力,包括认识环境、辨别方向的能力。
(4)音乐智力,包括对声音的辨识与韵律表达的能力。这种能力多来自天赋。
(5)运动智力,包括支配肢体以完成精密作业的能力。
(6)人际智力,包括与人交往且和睦相处的能力。人际智力高者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7)自知智力,包括认识自己并选择自己生活方向的能力。
(8)自然观察智力,指人们辨别生物以及对自然景物敏锐的注意力。
(9)存在智力,指陈述、思考有关生与死、身体与心理世界的最终命运等的倾向性。
18.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8.【参考答案】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有:
(1)问题情境;
(2)定势;
(3)功能固着;
(4)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
(5)个体相关因素,已有的知识经验、情绪与动机及个体的智力水平。
19.简述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小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19.【参考答案】提高小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5)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
20.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20.【参考答案】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七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
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又称社交需要)、尊重的需要(又称自尊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
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人的需要层次中,最基本的是生理需要,自我实现是最高级的需要。
21.简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1.【参考答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措施包括: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维持好奇心;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22.简述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22.【参考答案】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
(1)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因素或相似性;
(2)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程度;
(3)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4)学习的定势和态度;
(5)认知结构的特点;
(6)学习策略的水平;
(7)智力与能力;
(8)教师的指导。
23.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 7-11 岁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征。
23.【参考答案】7—11 岁小学生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中的具体运算阶段,其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
有:
(1)具体逻辑思维。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具体逻辑思维)和群
集运算,但仍局限于具体事物,缺乏抽象性。
(2)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3)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等方面的守恒关系。
(4)儿童逐渐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去自我中心。
24.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24.【参考答案】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2)学生在活动与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规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25.简述小学德育工作中说服教育法的内涵及运用要求。
25.【参考答案】说服教育法是借助语言和事实,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
使其明辨是非,提高其思想认识的方法。运用说服教育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1)明确目的性;
(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
(3)注意时机;
(4)以诚待人。
26.简述实施榜样教育的基本要求。
26.【参考答案】榜样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运用榜样
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1)选好学习的榜样;
(2)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3)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27.简述实施小学德育的主要途径。
27.【参考答案】小学德育实施的主要途径有:
(1)思想品德课(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劳动与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4)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组织的活动;
(5)班主任工作。
28.简述小学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
28.【参考答案】小学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4)协调好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5)操行评定;
(6)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
(7)建立学生档案;
(8)组织课外、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
29.简述小学教师撰写操行评语的注意事项。
29.【参考答案】小学教师在撰写操行评语时应注意:
(1)针对性。评语应写具体,并有典型事例。如针对学生的年龄、性别、个性等特点,充分体现学生的特长,防止千篇一律。
(2)全面性。要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出发,从德、智、体等各个方面来评价学生,防止以偏概全。评语中包括优点、缺点、今后努力的方向等。
(3)发展性。要以动态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充分肯定学生的成长与进步,防止一成不变。
(4)鼓励性。要满腔热情地反映学生的优点,避免采用严肃冷峻、古板生硬的语言,防止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5)可接受性。一是指出的问题不仅真实可靠,而且还要有一定的艺术角度。二是评语用词尽量简单明了,贴近学生的年龄和文化水平。
30.简述《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所提出的基本理念。
30.【参考答案】《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提出的基本理念有:
(1)师德为先;
(2)学生为本;
(3)能力为重;
(4)终身学习。
中学篇
1.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参考答案】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
(1)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社会政治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2.【参考答案】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教育政策、教育制度及内容体系等。
3.简述教育的政治功能。
3.【参考答案】教育的政治功能包括:
(1)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
(2)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3)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
4.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4.【参考答案】教育的文化功能包括:
(1)传递和保存文化;
(2)筛选和整理文化;
(3)交流和融合文化;
(4)更新和创造文化。
5.简述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观。
5.【参考答案】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观包括: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学生观的另一种表述:
(1)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做到悦纳错误、多宽容;
(2)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乐观估计学生的天性,做到多看优点、多赞美;
(3)学生身上蕴藏着巨大的潜能,认识到学生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做到相信学生、多期望;
(4)学生的成长需要人文的关怀,认识到学生是人,做到尊重学生、讲民主。
6.简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应如何转化?
6.【参考答案】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的角色转变如下:
(1)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4)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5)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践行者。
7.简述现代教学观。
7.【参考答案】现代教学观:
(1)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
(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
(4)教学更关注人而不只是科学。
8.简述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
8.【参考答案】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
(1)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2)评价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
(3)评价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
(4)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
(5)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
(6)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
(7)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
9.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9.【参考答案】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间接性规律);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能力)相统一的规律(发展性规律);
(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的规律(教育性规律);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规律(双边性规律)。
10.简述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
10.【参考答案】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
11.简述贯彻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统一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
11.【参考答案】贯彻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统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2)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4)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
12.一堂好课的基本标准有哪些?
12.【参考答案】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包括:
(1)目标明确;
(2)重点突出;
(3)内容正确;
(4)方法得当;
(5)表达清晰;
(6)组织严密;
(7)气氛热烈;
(8)板书有序;
(9)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是上好课的最根本要求)。
13.简述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
13.【参考答案】提高记忆效果可通过:
(1)明确识记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14.简述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14.【参考答案】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以发散思维为核心。它的特点如下:
(1)流畅性,是指在限定时间内产生观念数量的多少。在短时间内产生的观念多,思维流畅性好。
(2)灵活性(也叫变通性),是指摈弃以往的习惯思维方法而开创不同方向的能力。
(3)独创性(也叫独特性),是指产生不寻常的反应和不落常规的能力,此外还有重新定义或按新的方式对所见所闻加以组织的能力。
15.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5.【参考答案】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包括:
(1)问题情境;
(2)定势;
(3)功能固着;
(4)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
(5)个体相关因素,已有的知识经验、情绪与动机及个体的智力水平。
16.简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基本方法。
16.【参考答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方法包括: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维持好奇心;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17.简述如何在教学中促进学生学习迁移?
17.【参考答案】在教学中促进学习迁移需要做到: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18.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8.【参考答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包括:
(1)知识观: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2)学习观: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3)学生观: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4)教学观:教学不再是传递客观和确定的现成知识,而是激发出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促进知识的“生长”,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以促成知识经验的重新组织、转化和改造。
19.简述动作技能的训练要求。
19.【参考答案】动作技能的训练要求包括:
(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20.简述认知策略的种类,并简单进行列举。
20.【参考答案】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三种。
(1)复述策略,常用的有:①利用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②多种感官参与复习;③复习形式多样化;
④画线;⑤排除相互干扰;⑥整体识记与分段识记;⑦适当过度学习。
(2)精加工策略,包括:①记忆术;②做笔记;③提问;④生成性学习;⑤运用背景知识,联系客观
实际。
(3)组织策略,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归类策略,用于概念、语词、规则等知识的归类整理。一种是纲
要策略(主题纲要法、符号纲要法),主要用于对学习材料结构的把握。
21.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一阶段有哪些主要特点?
21.【参考答案】皮亚杰基于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四阶段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 岁),主要表现是:
①感觉和动作出现分化;
②儿童的思维开始萌芽:一是主体与客体的分化;二是因果关系的初步形成;
③儿童大约在 9—12 个月获得“客体永久性”(物体恒存)。
(2)前运算阶段(2—7 岁),主要表现是:
①出现了语词或其他符号;
②思维具有刻板性;
③思维具有不可逆性;
④儿童尚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
⑤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⑥泛灵论。
(3)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主要表现是:
①具体逻辑思维。②思维可以逆转;③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等方面的守恒关系;④去自我
中心。
(4)形式运算阶段(11—15 岁以上),主要表现是:
①思维以命题的方式进行,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者演绎的方式解决问题;
②能够进行假设—演绎推理;
③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
④思维具有可逆性和补偿性;
⑤思维具有灵活性;
⑥具备了反思能力。
22.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22.【参考答案】埃里克森把人的一生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具体的发展任务和存在的心
理社会危机,并分析了这一危机解决成功和解决失败分别带来的影响,并给出了引导每一阶段走出危机、成功发展的方法。具体如下: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 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信任感;
(2)自主感对羞怯感(1.5—3 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3)主动感对内疚感(3—6 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2 岁),这一阶段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岁),这一阶段发展的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6)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18—30 岁),这是建立家庭生活的阶段,这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
独感阶段;
(7)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30—60 岁),这是获得创造力感,避免自我专注阶段;
(8)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60 岁—死亡),这是获得完美感,避免失望感阶段。
23.良好态度与品德常用的培养方法有哪些?
23.【参考答案】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而有效的方法包
括: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价值辨析;
(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除了上述方法外,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等方法对于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和改变都是非常有效的。
24.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24.【参考答案】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2)学生在活动与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规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25.简述教育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的内涵及其贯彻要求。
25.【参考答案】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
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
的的要求发展。贯彻要求:
(1)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2)要统一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3)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
26.简述长善救失原则的内涵及其贯彻要求。
26.【参考答案】长善救失德育原则是指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以达到长善救失的目的。贯彻要求:
(1)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
(2)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3)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
27.简述疏导性原则的内涵及其贯彻要求。
27.【参考答案】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
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贯彻要求:
(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28.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运用榜样法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28.【参考答案】运用榜样法的基本要求:
(1)选好学习的榜样;
(2)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3)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29.简述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
29.【参考答案】班主任的工作内容包括: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4)协调好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5)操行评定;
(6)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
(7)建立学生档案;
(8)组织课外、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
30.简述班主任培养班集体的主要措施。
30.【参考答案】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班主任的工作目的和主要任务。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