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儿子寒假躺平摆烂,我才惊醒:最愚蠢的教育,就是“狠不下心”

2025-01-26 来源:华拓网

作者:主创团·哎呀妈

一学期紧张学习下来,我心想,儿子好不容易放假,就让他歇段时间,享受一下假期。

毕竟过去经常写作业写到晚上10点多,睡都睡不够,确实辛苦。

于是,放假第一天我就跟儿子说:

“妈妈不管你作业了,你自己安排时间完成,确保能交作业就行。”

儿子欣喜地答应了。

接下来几天,他睡懒觉我没管,他躲在房间里干什么我也不过问,还帮他关掉手机的睡眠模式,允许他每天刷两三小时视频。

然而,就在我彻底放手不管了两周后,后悔的事情发生了。

那天我加完班回家,一开门就看到儿子慵懒瘫在沙发上,一只手玩手机游戏,一只手拿着身上的薯片袋,“咔擦咔擦”吃得倍儿香。

见我回来,应也不应一句,问他今天看书了没,他还不耐烦了:“不是说我安排时间吗,你就别管太多……”

强忍着身体和精神的疲惫,我走进房间翻他的作业。

好家伙,一个字都没写,练习手册新得跟刚买的一样。

我是想让他放松,给他机会释放下压力,恢复下状态,可如今看来,儿子的心真玩野了。

静下心反思,想搞清楚问题究竟出在哪?

毫无疑问,是我共情孩子过了头,老觉得他学习太辛苦太高压,给他彻底释放天性的机会

然而,过度的自由和纵容,只会令孩子失控,他根本管不好自己

教育孩子,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随便放养他,更不要指望他会自觉。

真心为他好,少不了要多监督、多引导。

父母克服自己和孩子的惰性,狠下心教育,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托举。

狠抓孩子的学习

想起有次开家长会,班主任就反复提醒:各位做父母的,不要太溺爱孩子。

不少父母跟我就陷入过这种误区:

学习太苦了,学校要求太高了,孩子开心快乐最重要,又不是当学霸争第一,差不多得了。

便纵容孩子没完成作业,上课不好好听讲甚至捣乱,老师投诉上门了,也不以为然。

到头来,孩子学习倒数的,就是我们这群护犊子心切的父母。

等孩子上初中,面临高中分流,看着眼前学习毫无动力和目标的孩子,才知道“快乐教育”有多坑。

学习,既然是孩子现阶段最重要的任务,身为父母,就不该掉以轻心或偷懒。

狠抓孩子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培养他对学习的正确认知,才能帮孩子真正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一位清华学霸聊起父母的教育方式时说,从小父母很严的一点是,她必须写完作业才能做其他事。

即使她无数次想先玩,可父母不允许,她只能乖乖照做。

而父母这份严格的管教,却培养了她很强的自控力,哪怕没有外人监督,也能自己专注学习。

另一位学霸,重庆高考理科状元谢欣颖,她父母的教育一样“狠”。

从谢欣颖一年级开始,父母就非常注重培养她的学习习惯,让她独立完成作业。

同时还要求她,做作业的时候一定要做好,学习和玩都要一心一意。

抓孩子的学习,本身就不是件容易轻松的事情。

但不趁着孩子习惯还没养成的阶段,花心思引导,帮他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约束他的惰性,就算他天赋再高再聪明,以后也可能一事无成。

正如日本教育专家大川繁子在书里写的:

“让孩子学会自律,这样他未来受伤的机会一定少,成事的机会一定多。”

严格要求孩子的学习,本质是培养他学会自我管理,在重要的事情上不懒散,能自控。

这样他日后无论去到哪、做什么,都会内驱自己去行动,不容易因为外在的诱惑行差踏错。

狠管孩子的生活日常

知名学者余世维发现,很多父母知道要规范孩子的行为,但做不到。

这最大的原因就是:做不到严格要求,习惯姑息纵容

在家里,他就是“严父”。

小时候女儿做事拖拉,到了饭点也不吃饭,一直盯着电视看,动都不动一下。

为了“治”女儿这毛病,他跟妻子商量,就做两个人的饭菜好了,不再催女儿过来吃。

结果女儿看完电视姗姗来迟,发现饭锅是空的,冰箱也没零食,苦苦哀求妈妈煮东西吃。

妻子态度很决绝,说没吃的了,外面也买不到,气得女儿呜呜哭着跑回房间。

半夜,女儿又跑来找妈妈,喊着“我快饿死了”。

看到妻子心软,有动身煮东西的迹象,余世维立马抓住妻子的手,示意她要坚持到底。

就这样,女儿只好哭着回房间继续睡。

神奇的是,第二天天还没亮,女儿早早起床坐在厨房里边,左手拿着筷子,右手拿着勺子,盼着妈妈做早餐。

从那以后,每次只要父母喊她吃饭,她再也没拖拉了。

为此余世维一再强调:父母讲的话,绝对不打折扣,狠下心,才能管得住孩子的行为

反观身边不少父母,包括我,总舍不得孩子受半点委屈,不愿他们吃生活的苦。

对孩子日常的拖拉懒散,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算看不过去出声教育几句,也没有任何下文。

一旦孩子求个情,卖个惨,就放弃自己的标准和原则,随孩子的性。

俞敏洪老师也提过,如果父母定下的规矩随意摇摆,随心情改变,那孩子就不会惧怕了

想孩子日常的一举一动有规有矩,对父母的教导有敬畏心,最关键还是建立起父母的权威感。

让孩子明白,生活中的小事,父母可以放手,随他去。

但原则性的问题,父母会严管,不纵容、不妥协,从而一点点约束他、引导他学会自我控制和管理。

狠逼自己抽时间陪伴

陪伴孩子的重要性,我曾经忽略了。

一是觉得儿子大了,不需要天天在他身边盯着他;

二是不知道怎么陪才好,和他待在一起,好像也起不到什么作用。

直到我看到正面管教专家周励的一段话,瞬间恍然大悟:

原来青春期的孩子,表面再高冷,装得不需要父母,可家依旧是他们内心最需要的安全港湾。

也就是说,不管孩子看起来多成熟,想法多独立,他终究是孩子,需要父母坚持陪伴的时刻。

教育专家林为千任职微软高管时,工作虽然繁忙,但依旧花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在孩子身上。

甚至拒绝了好几次升职机会,不愿用高薪剥夺他陪伴孩子的时光。

为了更好陪孩子,他学习玩足球和棒球,做孩子的教练,在运动的过程中,教导孩子为人处事的规则。

与此同时,他会为孩子制定清晰的原则,及时执行奖励和惩罚措施,以身作则培养孩子是非观和价值观。

比如,要求孩子去冒险,突破自己的极限。

孩子害怕失败,他会真诚暴露自己过去的失败,还自嘲调侃,引导孩子跟自己做新的尝试。

如果是他犯错,他会抢先道歉,让孩子看到这是多正常普通的事情。

在他的陪伴下,孩子们特别尊重他,乐意效仿他的好品质,不断努力精进自己。

对于大部分父母来说,陪伴孩子意味着要牺牲自己的娱乐和工作时间。

但孩子的成长就这短短十几年,错过了就没有了。

再说了,所谓的陪伴,不单单是花时间守在孩子身边,关注他成长的时刻。

更重要的是,给孩子和父母情感链接的机会,在拥有足够安全感的同时,孩子从父母身上学到成熟稳重、脚踏实地、兢兢业业的素养。

就像孩子身边多了经验丰富的引路军师,在他茫然失措的时候,知道该怎么求助、调整自己。

因为孩子在前18岁,无法完全靠自己的力量和认知,去探索和行走自己的人生路。

而是需要灯塔和路标,适时输送智慧和指引,让他自省、觉察,从而顺利完成自己的蜕变。

有位教育专家说过:“小孩子都会任性,但大人不可以放弃督促的责任。”

深刻反思自己过去教育上的误区后,我决心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对自己和儿子狠一点,不再得过且过,放任教育的懒。

趁现在放假过年期间,抽时间陪他走出家门,调整心态和视野;制定规矩,和他一起培养生活和学习习惯。

或许刚开始有难度,但只要相信一切能往好的方面发展,认真学习和提升,我和孩子一定会有变化和成长。

而这些,才是我给孩子最好的人生礼物和宝藏。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