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是一本很深刻的书,大家读后有什么感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读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有感,希望大家喜欢。
为了深入了解中共党史,感受革命领袖的伟人风采,我近期阅读了著名红色作家叶永烈的《历史选择了毛泽东》一书。
该书是从独特而新颖的视角-领袖史来写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的。作者认为,领袖是党的舵手,党的成败深系于此,但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诞生之后,却没有成熟的领袖,因此早年左右摇摆不定,像走马灯似的更换领袖:从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到瞿秋白的左倾盲动主义到李立三的左倾冒险主义,到王明、博古的左倾教条主义,走过“一右三左”的曲折道路。毛泽东是中共“一大”代表,是中共创始人之一,尽管一开始在党内地位并不显赫,在1927年的八七会议上仅排名第十一位,但却坚持了一条正确的路线,即坚持武装斗争,创立红色根据地和红色政权,运用游击战术和运动战术,粉碎了蒋介石的多次围剿。虽然他多次受到左倾中央的批判、打击,以至被剥夺军权,但实践证明他是正确的。特别是1934年冬的长征途中,在左倾军事路线指挥下,红军大败于湘江,博古和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威信扫地,党内、军内要求毛泽东主持中央工作的呼声日高。这样,在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上,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乃是历史的选择。事实表明了历史对毛泽东的选择是完全正确的: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35年遵义会议,这十四年间经历了一右三左的挫折;从1935年遵义会议,到1949年新中国诞生,也是十四年,在毛泽东领导下,中国共产党打败了蒋介石,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前十四年和后十四年的鲜明对比,表明了毛泽东的正确,表明了领袖的重要作用。
该书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从中既可以读出中共党史,又可以读出革命领袖的伟人风采。
作者并没有把毛泽东作为一个孤立的领袖人物来叙述,而是通过他和历史的互动,展示出中国革命生动而曲折的历程。诸如,从毛泽东在秋收起义失败后率部上井冈山的过程,看出中国革命面临的向何处去的大思考、大选择;从毛泽东在中央苏区时期的遭遇,看出党内“左”倾教条主义的实质和危害;从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上的复出,看出党和红军的命运处在怎样的生死存亡关头……把这些连接起来,事实上就是一部线索清楚、主题明了的党史。
书中主角为毛泽东,所有重大历史事件都是围绕他的经历、思考和决策来展开叙述的,从中不难读出毛泽东作为革命领袖的伟人风采。诸如,大革命失败后党领导的起义,都先后遭受挫折,为什么是毛泽东而不是其他人,在遭受挫折后率先把队伍拉向山里,由此探索出中国革命的道路;毛泽东在党内几经沉浮,他是怎样对待个人不平遭遇的;他不是打仗出身,为什么在游击战争中能够那样快地成长为卓越的军事家;中国革命的实践那样丰富和曲折,在党内熟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也不少,有的比毛泽东还要熟悉,为什么是毛泽东而不是其他人那样善于从理论的高度进行阐发;在我们党应对各种严峻挑战与困难时,他体现了怎样的巨大勇气和政治智慧。
遥想当年民国时期,敌国环伺,军阀割据,战乱频仍,民生凋敝,中华民族深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泥潭,其间奔走呼号者、著书立说者、躬身实践者、奋起革命者、舍身求法者不可胜数,历史老人为何独降大任于毛泽东,使其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实现人民当家做主,实现民族独立自强?个人以为,主要原因有两点:中国人民选择了共产党,就有了革命的中坚力量;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领袖毛泽东,就有了正确的革命航向。
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日益成为残酷剥削和严重压迫劳苦大众,阻碍社会进步、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的反动力量。这一时期的社会矛盾主要体现为人民群众寻求解放的进步力量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维护剥削与压迫的反动力量之间的矛盾。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通过领导辛亥革命开创了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打开了社会进步的闸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并为此后革命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但由于自身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先天软弱性使其同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同占中国人口最大多数的下层劳动群众严重脱离,并害怕发动他们。这样,就使得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力量更没有勇气把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进行到底。在这种历史洪流中,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革命政党用先进的革命学说宣传群众、武装群众、发动群众,并带领群众走出迷雾走上一条获得自身解放的光明大道。诚如蔡和森在1920年9月16日写给毛泽东的长信中所阐述的那样,“我以为先要组织党--共产党,因为他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以中国现在的情形看来,须先组织他……”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人有了共同的理想信念、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民政权,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但当革命形势、革命力量和革命对象以及由此所决定的革命道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摆在共产党人面前时,却出现了不同的选择,尤其是在共产国际的影响下,当共产国际的指示与中国国情出现矛盾,甚至出现尖锐矛盾的时候,该何去何从、如何取舍就成了能否领导中国革命胜利的关键所在。正是在这个关键点上,陈独秀、瞿秋白、李立三、王明和博古等人或忽视武装斗争或过分强调武装斗争,或主张接受国民党领导,放弃领导权或主张直接攻取大城市,在一省或数省率先取得革命胜利,总之,都没有从中国真正实际出发,犯了“一右三左”的路线错误,从而偏离了正确的革命航向。相比之下,毛泽东既没有盲目迷信经验也没有盲目迷信教条,而是在革命实践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尤其是在国民大革命失败和进攻大城市受挫的革命教训中不断总结思考,即使屡遭打击、批判,仍然坚持从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从而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__周年。抚今追昔,感概万千。
90年前,在那万马齐喑、风雨如磐的沉沉黑夜里,上海嘉兴南湖上的一艘小船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宏大梦想悄然起航;84年前,在那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中,巍巍井冈山上的缕缕炊烟点燃了华夏革命的星星之火;76年前,在那千钧一发、形势万分危急的关键时刻,遵义会议的真理之剑劈开了历史阴霾,把革命火种远播万里;66年前,在那陕北高原的窑洞里,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高高飘扬,引领着抗日革命和国内革命高潮的到来;62年前,在那雄伟的天安门城楼上,一位伟人的庄严宣布,开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崭新征程;33年前,在神州上下掀起的“真理标准”大讨论中,一位老人用坚定的回答,吹响了改革开放的时代号角,谱写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
90年的风雨历程中,一个个英勇无畏的共产党人,以舍我其谁的革命豪情书写着一篇篇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史诗;90载的苦难辉煌里,一批批埋头苦干的人民公仆,以大公无私的奉献意识描绘着一幅幅启山林、换新天的壮美画面;90岁的春秋华年间,一支支艰苦奋斗的建设大军,以改革创新的开拓精神演绎着一曲曲创奇迹、凯歌还的时代旋律。
猜你感兴趣:
1.读《毛泽东选集》心得感悟3篇
2.毛泽东读后感作文
3.读毛泽东诗词读后感
4.毛泽东论述读后感范文精选
5.精选毛泽东传读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