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戚(拼音:qī)是汉语常用字,最早见于商代,古字形像边缘带齿的斧钺,本义是斧钺,古兵器名。假借指亲近、亲戚。又借用来表示悲伤、忧愁,后也写作“慽”或“戚心”,这两个字也与“戚”通用表示亲戚。现代汉字整理时,“慽”和“戚心”均作为“戚”的异体字被淘汰。
2、文字溯源:“戚”原为象形字。甲骨文“戚”字像边缘带齿状装饰的斧钺,商代金文也是如此。
3‘《礼记》载:“朱干玉戚,冕而舞《大武》。”意思是拿着红色的盾、玉制的戚跳舞——可见这是一种比一般斧钺更华丽的戚,是作为一种高规格的礼器使用的。
4、“戚”本意是一种斧钺,后假借指忧愁、悲伤等义,“慽”由此分化。“慽”是个形声字。从心,戚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