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欺诈的处理方式是受欺诈方有权请求撤销,使其自始不发生效力。诈骗罪与民事欺诈的区别在于目的和态度。民事欺诈不涉及非法占有,且行为人通常会履行合同;而诈骗罪则涉及非法占有和不履行合同。民事欺诈的法律后果包括无效行为、财产返还、折价补偿和损失赔偿。欺诈行为可能触犯多个法律部门的规定,导致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
法律分析
一、民事欺诈怎么处理
民事欺诈的处理方式是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是指民事行为虽已成立并生效,但因意思表示不真实,可以因行为人撤销权的行使,使其自始不发生效力的民事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四十九条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使一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欺诈行为的,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二、诈骗罪与民事欺诈区别是什么
诈骗罪与民事欺诈的区别如下:
1.民事欺诈不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而合同诈骗罪是以签订经济合同为名,达到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
2.民事欺诈行为人在签订合同之后,总会以积极的态度创造条件履行合同;而合同诈骗罪根本不准备履行合同,或根本没有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或担保。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三、民事欺诈法律后果有哪些
1.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被撤销或者确定不发生效力后,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
2.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
3.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损失;
4.各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在《民法典》中欺诈也是致使民事行为无效的行为。欺诈行为常常因触犯多个法律部门的规定,从而将使行为人承担民事的、行政的乃至刑事的责任。
结语
民事欺诈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在处理上应遵循相关法律规定。根据我国《民法典》的规定,受欺诈方有权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撤销欺诈行为。诈骗罪与民事欺诈的区别在于目的和行为方式。诈骗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而民事欺诈则不具有此目的。对于民事欺诈的法律后果,无效的民事行为应予以撤销,相关财产应返还或折价补偿,有过错方应赔偿对方的损失。欺诈行为可能涉及多个法律领域,因此行为人可能面临民事、行政甚至刑事责任。在处理民事欺诈时,必须依法进行,确保公平正义。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第四章电子商务争议解决第六十一条消费者在电子商务平台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与平台内经营者发生争议时,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应当积极协助消费者维护合法权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2013修正):第七章法律责任第五十三条经营者以预收款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应当按照约定提供。未按照约定提供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履行约定或者退回预付款;并应当承担预付款的利息、消费者必须支付的合理费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2013修正):第八章附则第六十二条农民购买、使用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生产资料,参照本法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