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江汉平原皮影戏历史起源及艺术特色介绍

2022-08-08 来源:华拓网

摘要:江汉平原皮影戏是一种古老的传统艺术。迄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是指流行在湖北中南部沔阳(今仙桃市)、天门、潜江、监利、洪湖、京山、公安等县(市)具有相同艺术特征的皮影戏,江汉平原皮影戏是江汉人自己的“土电影”,深受老百姓的喜爱。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详细的了解一下江汉平原皮影戏的艺术特色以及历史起源吧!

江汉平原皮影戏是指流传在湖北中部的沔阳(今仙桃市)、潜江、天门、监利、洪湖、石首、江陵、公安、京山等县(市),具有相同特征的皮影戏。江汉皮影尤以沔阳皮影戏最为著名。“皮影戏”,又叫“影戏”、“灯影戏”。表演的形式大致都是一样的,表演是先自制一块类似电影银幕的白色布幕,然后在幕后面加以灯光照射,表演者在幕后操纵事先按剧情雕刻并安装好活动的影人,把幕上的影子展现给幕前的观众,在配以音乐锣鼓及说唱,进行故事表演。

一.历史起源

它作为一门综合艺术,起源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问题,从这几个方面:

(1)民间传说

汉武帝设帷招见已逝爱妃李夫人;农历七月十五“鬼节”招魂,农俗还愿;宫妃哄太子,桐叶剪人型,照在窗纱哄其开心等等,还有很多类似的民间传说。

(2)宗教传说

与佛教有关,观音竹枝弄成影状来表演,吸引信徒,劝善说教;与儒教有关,传闻孔子样貌丑陋,讲学时挂着帘子,后来人们仿效其隔帘说书,称其“影子戏”,等等这些传说的依据极其少。

(3)史料记载

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皮影戏“始于汉、兴与唐、盛与宋”;另一种是以能查阅的资料显示,认为皮影戏是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发明兴起的。有明文记载,最早是宋代张耒著的《明道杂志》,上面写道:“京市有富家子,少孤、专财,群无赖百方诱导之,而此子甚好看弄影戏,每弄至斩关羽,辄为之泣下,嘱弄着且缓之。江汉平原皮影戏来源:根据潜江郭格皮影艺人刘年华的口述,大致是,认为皮影戏也是起源于汉武帝设帷见李夫人,再到唐明皇游园,以“皮影戏”讲史穿今,到明代流入阿拉伯半岛、欧洲国家,开始兴起、改革、创新,明(1508年)在京城举行了“百戏汇演”,汤格皮影有明确记载是在明朝万历年间。

二.艺术特色

(1)表演艺术

以一张白色幕布为道具,表演者站在幕后支配影人,呈现影像给观众,说、唱故事,表演者一般为两三人。

(2)唱腔艺术

江汉平原皮影戏唱腔艺术主要有两大主腔:歌腔和渔鼓腔。“歌腔”即鸡鸣腔,又称“阳腔”,源于潜江市境内的古阳(扬)水。“腔不腔、公鸡打鸣”,以雄鸡鸣叫发音为起音,尾音为拖腔,跳度高达17度,源于东周时期的楚国民歌,是我国传统音乐的“活化石”。它是潜江皮影戏的独特音调,分为六类音调板式:男腔、女腔、丑腔、杂花腔、天官赐福腔、八不就腔。

“渔鼓腔”因演唱器具“渔鼓筒”得名,沔阳渔鼓唱腔分平腔、悲腔、鱼尾腔(或曰凤尾腔)、琵琶腔、杂花腔五类。演唱者使用真假嗓音,音阶跳度大,音域宽,音色美,高吭,婉转,传情达意,十分动人。沔阳民间流传“看牛皮、熬眼皮、半夜回家撞鼓皮,老婆挨眉捏闷脾”的歌谣,足见皮影戏具有极大的诱惑力。

(3)歌词创作

多来自文学创作,小说、文学诗集、各朝代的民间故事。脚本一般很简短,都是表演者根据故事展开情节和刻画人物,即兴作词。语言艺术,也多为方言。 江汉平原北依汉水,南临长江,是荆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皮影戏在这里找到了滋生和繁荣的土壤。虽然其源头尚无法考证,但早在明末清初这一带凡举办谢神会事,逢年过节都有唱皮影戏的习惯,日积月累便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雕镂特色。

江汉皮影所操作的皮影,影子长70厘米至80厘米,属“门神谱”类大皮影,大多使用的是“皮格”、“汤格”、“郭格”和“杨格”四种风格。“皮格”为仙桃绣花堤皮思金、皮思银兄弟二人所创,影子制作细腻,正反如一,呈剪纸风格;“汤格”为潜江王场皮影雕刻师傅汤玉堂所创,其皮影以花草图案精细见长;“郭格”为潜江三江口郭大彪之父(生卒、姓名不详)所创,尤以人物造型逼真传世;“杨格”为原沔阳皮影队成员杨双林所创,影子身形较其他风格影人细长、孔大、透光性好。雕刻材料多为牛皮。

三.传承人

江汉皮影“皮格”,有蔡海林、夏祖勤等人,江汉平原皮影戏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江汉皮影“汤格”,汤先成,江汉平原皮影戏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汤格”皮影第八代传承人,2008年二十七岁的儿子汤瑞华已成为“汤格”皮影第九代传人;江汉皮影“郭格”,刘年华,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传徒何良田、赵善信、朱代雄、刘执慧等人,长期带领土地在江汉平原一代巡演,刘年华之女,江汉平原皮影雕刻艺术的下一代传人之一。

四.保护现状

雕刻精美,唱腔高亢的沔阳皮影曾给仙桃人带来不少欢笑和荣耀。建国后,仙桃成立了湖北省第一个皮影戏剧团。1953年,皮影艺人龚本槐创作、演出的《武松打虎》在全省和中南局获得一等奖。抗美援朝期间,4位皮影艺人赴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鼓励将士们英勇杀敌,保家卫国。1955年3月,赴省会演,沔阳皮影戏《武松打虎》荣获会演一等奖;1988年,西德国家皮影代表团在沔阳观看了皮影戏后,索取两个皮影像带回国内,并陈列在该国博物馆内;1981年5月,中央文化部及全国木偶皮影协会的的领导同志到沔阳,观看了皮影戏《火焰山》后,对该剧的唱腔极为赞赏。省电视台也前往拍摄了一组介绍沔阳皮影戏的纪录片。一时间,全市皮影队发展到40多支,从艺人员达到300多人,创造了“村村垸垸演皮影”的景观。 而近些年,由于大批有影响的皮影艺人或年事已高,退出舞台,或相继谢世,导致许多技艺、流派失传,再加上观众断层,皮影演出团体锐减,仙桃全市仅有皮影艺人近100人,其中仅有近20人坚持常年在农村演出,近30人在进行业余演出。

皮影戏的濒危状况引起了仙桃市政府的关注。仙桃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振兴皮影戏种的事宜。仙桃市文化部门指导成立了市民间皮影艺术家协会和民有民营、自负盈亏的沔阳皮影艺术剧团。市财政以“以钱养事”的方式,对皮影艺人给予适当扶持,重点培养了李瑞志、龚金庭、张静平等10多个皮影戏文化中心户。

尤其是近两年来,仙桃成立了工作专班,积极申报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通过各种有效方式,推介、保护沔阳皮影戏。先后组织了“好邻居”皮影戏纳凉晚会、体育广场“文化遗产日”皮影戏展和市政广场“文明城市创建迎检”皮影戏汇报演出等大型演出活动。

全国“八艺节”期间,市文化部门还特地组织皮影作品在省博物馆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展出,提高了沔阳皮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去年一年,全市3个专业团队演出皮影戏1050多场,观众达30多万人次。2006年5月20日,江汉平原皮影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仙桃市的渔鼓皮影戏入选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更多湖北相关文化:湖北传统习俗文化知识大全>>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