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尔,就是发明电话的人。他1847年生于英国,年轻时跟父亲从事聋哑人的教学工作,曾想制造一种让聋哑人用眼睛看到声音的机器。
1873年,成为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的贝尔,开始研究在同一线路上传送许多电报的装置――多工电报,并萌发了利用电流把人的说话声传向远方的念头,使远隔千山万水的人能如同应对面的交谈。于是,贝尔开始了电话的研究。
那是1875年6月2日,贝尔和他的助手华生分别在两个房间里试验多工电报机,一个偶然发生的事故启发了贝尔。华生房间里的电报机上有一个弹簧粘到磁铁上了,华生拉开弹簧时,弹簧发生了振动。与此同时,贝尔惊奇地发现自己房间里电报机上的弹簧颤动起来,还发出了声音,是电流把振动从一个房间传到另一个房间。贝尔的思路顿时大开,他由此想到:如果人对着一块铁片说话,声音将引起铁片振动;若在铁片后面放上一块电磁铁的话,铁片的振动势必在电磁铁线圈中产生时大时小的电流。这个波动电流沿电线传向远处,远处的类似装置上不就会发生同样的振动,发出同样的声音吗?这样声音就沿电线传到远方去了。这不就是梦寐以求的电话吗!
贝尔和华生按新的设想制成了电话机。在一次实验中,一滴硫酸溅到贝尔的腿上,疼得他直叫喊:“华生先生,我需要你,请到我那里来!”这句话由电话机经电线传到华生的耳朵里,电话成功了!1876年3月7日,贝尔成为电话发明的专利人。
贝尔一生获得过18种专利,与他人合作获得12种专利。他设想将电话线埋入地下,或悬架在空中,用它连接到住宅、乡村、工厂……这样,任何地方都能直接通电话。这天,贝尔的设想早已成为现实。
屈原,一个可与日月争辉的人,一个为国为民的英雄,也是一部悲壮的史诗!
乱世
天地不仁。当春秋战国天下大乱之时,才人辈出,百家争鸣。而屈原,就在这么一个战争纷纷的年代出生。是上天设计好的命运,还是他自己注定得承受这痛苦:空有一身的理想,却不能得到施展;一身正气,却被小人陷害;一颗爱国之心,却最终只能看着国家灭亡……然而他在不断奋斗,奋斗,他坚信自己一定能够帮助国家兴旺起来……
诗
一首离骚,让天下人知道了帝王权贵的丑陋;一阙天问,唤醒了天下人沉睡的良知;一曲九歌,传唱了世间一切可传唱之事。他的诗词,没有李白的洒脱,没有李清照的婉约,没有辛弃疾的豪放,但正是他那脱俗的诗词,让人领略到了语言的精妙。“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土争先。”我仿佛感受到身穿战甲手拿武器的战士,抖落厚重的征尘,把战友的头颅搁置颈项的惨烈。这是屈原在悲歌,在祈祷。
爱国英雄
他,怀着报国的理想,带着满腹经纶来到政治舞台。这是英雄展示自己的舞台。他励精图治,大整朝纲,然而,正是他的正直,给他带来了灾祸:蒙受小人祸害,被两次流放,亲友相继被迫害……但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才造就了这么一位举世无双的英雄。
结局
然而,他也是人,即使他有卓越的贡献,脱俗的才华,还是摆脱不了世俗的结局:他走到汨罗河边,望着那滔滔的江水,“举世浑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苍凉的声音刺破了黑夜,弥漫在风雨中。万声寂静,星光早已隐藏起来。夜,更加幽寂;风,更加放肆;雨,更加张狂。屈原抱着一块石头,纵身跳到水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声音,在大地上空,久久盘旋。
这难道就是英雄的结局。
京张铁路修建成功,极大地振奋了中国铁路行业,推动了各省自办铁路 的进程。
受到京张铁路的影响,四川、湖北两省,当地百姓决定集资自行修建自 四川到湖北武汉的铁路。这条铁路从四川省城成都出发,途经重庆、四川万 县,再到湖北宜昌,全程长约1200公里,其中从宜昌到万县是首段工程,沿 途经过水流湍急的三峡地带,还需要穿越崇山峻岭。地形险峻异常,工程艰 难,比起京张铁路有过之而无不及。两省经过商议后,湖北境内的铁路工程 由四川省代为修建。为了四川、武汉这段铁路能够修建成功,1907年,成都 成立了商办川汉铁路公司,两省人民呼吁当时正在修建京张铁路的詹天佑 来四川主持川汉铁路修建工作。
1907年,詹天佑被清政府任命为j11汉铁路总工程师,但由于当时京张 铁路尚未正式完工,詹天佑无法分身,便指派副手彦德庆离京赴川,前往宜 昌,代任川汉铁路的副总工程师。1911年,清政府因帝国主义的压力,宣布 铁路建设的所有权必须由国家控制。在这之前,因为四川有“天府之国”之 称,物产丰富,但交通不便,所以丰富的资源物产不能得到利用。英法等帝国 主义,早就准备从中国西南地区入手,通过对铁路修筑权的掠夺,希望控制 长江中下游地区,将四川等地纳人自己的势力范围内。
因此,当得知四川人民自办铁路的消息后,帝国主义立刻向清政府施 压,清政府迫于压力,只得下诏,收回铁路所有权,宣布铁路建设由国家操 办。四川人民听闻清政府将借大量外债修建铁路,并将铁路权拱手让给帝国 主义列强的消息后,四川人民立即激奋,四川市民鸣锣罢市,奔走相告,揭露 清政府卖国、卖路的行为。这一保路爱国运动很快演变成反抗清王朝封建统 治的革命运动,清政府为了镇压此次运动,从湖北调集了大量的军队镇压。 此次运动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护路爱国运动中,詹天佑也充分明白清王朝的腐朽,他逐步意识到, 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将腐败到骨头里的清政府,中国才能获得新生。所 以,在辛亥革命后,詹天佑很快就站到新政府一边。
京张路完成之后,受广东商办粤汉铁路总公司的邀请,詹天佑在次年担 任该公司的总经理。辛亥革命爆发之前,广东等地已经是政局动荡,社会处 于极度不安中。一些富豪嗔到革命气息,为躲避战火,他们纷纷逃往香港,甚 至是上海租界。广东商办粤汉铁路总公司的工作人员受到影响,很多人想要 逃走,詹天佑的朋友也劝詹天佑离开广东避祸。但詹天佑坚持留守岗位,并 劝公司内的工作人员坚守岗位,即使想要离开,也要将工作安排好。在詹天 佑的影响下,公司员工不再逃亡,公司在整个革命期间未曾遭受任何的损失。
辛亥革命后,南京“中华民国”政府成立,但是革命果实被清政府大臣袁 世凯篡夺。同盟会领袖孙中山意识到,一国崛起离不开交通的发展。所以在 1912年5月,他去视察广东省商办粤汉铁路公司,詹天佑率领公司的全体 员工欢迎孙中山,孙中山在视察报告中指出粤汉干路,关系民国的建设, 前途盛大,且大利所在,并为振兴实业之首务,望速图之。”同年九月,孙中山 在视察京张铁路后,宣布由詹天佑等人筹划建立全国的铁路网大动脉。詹天 佑为了振兴祖国的铁路事业,和其他中国工程师一起组建了中华工程学会, 他被会员们推为会长。
1918年,帝国主义列强之间出现内讧,第一次世界大战落下帷幕,帝国 主义战后重新瓜分世界,建立世界新秩序的和平会议,其实就是准备在大会 上分赃。此时的詹天佑巳经是百病缠身,但为了维护中国铁路的主权,詹天 佑不顾病重,他代表中国政府,冒着严寒的天气,赶到海参崴,参加远东铁路 国际会议,同日本代表进行了艰苦的谈判斗争,最终取得了我国管理中东铁 路的权利。
在回乡途中,詹天佑抱病登上长城,他看着在列强蹂躏下,已经变得满 目疮痍的中华民族,詹天佑忍不住仰天哀叹:“生命有长短,命运有沉升,初 建路网的梦想破灭,令我抱恨终天,所幸我的生命能化成匍匐在华夏大地上 的一根铁轨。”可惜的是,这位伟大的爱国工程师无法再同列强斗争,他积劳 成疾,在1919年4月24日,于湖北汉口病逝,享年58岁。
虽然这位心系祖国的铁路工程师去世了,但是他永远地留在了中国人 民的心中。1922年,詹天佑尸体被葬在京张铁路青龙站附近,1987年,中国 政府又在京张铁路附近修建了詹天佑纪念馆。2005年,为了纪念京张铁路动工一百周年,在京张铁路南口一站,立了一块高为2.8米、重达一吨的“中 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铜像,以供后人瞻仰。
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农历1930年11月20日出生于四川省中江县一个山村,他自幼家境极为贫寒,六七岁时父亲因受地主欺压,病恨交加而死。黄继光从小就给地主扛长工、割草放牛。1949年冬,家乡解放,村里组织起农会,黄继光不但成为农会第一批会员,用心斗争地主,还当上了村里的民兵。
1950年战争开始后,国内停止复员并超多征兵。1951年3月,中江县征集志愿军新兵时,黄继光在村里第一个报了名。体检时,他因身材较矮开始未被选中。来征兵的营长却被黄继光参军的热情所感动,同意破格录取。
到朝鲜前线后,黄继光被分配到第十五军第一三五团二营六连任通讯员。1952年4月,部队到五圣山前沿阵地接防,本想杀敌立功的黄继光却被分配到了连队后勤。经过副指导员细致的思想工作,黄继光明白了后勤工作的重要性,样样工作都干得很出色。1952年7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经上级批准,他荣立三等功一次。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开始。10月19日夜,黄继光所在的二营奉命反击占领597.9高地表面阵地之敌。当攻击部队受阻、伤亡较大时,已任营通讯员的黄继光挺身而出,主动请战,消灭敌人火力点。在战友负伤牺牲、自我所携弹药用光的状况下,黄继光毅然用自我的身躯堵住了敌人枪眼,为冲锋部队的胜利开辟了通路,牺牲时年仅22岁。
黄继光的英雄壮举,获得了战争中的荣誉――他被志愿军领导机关追记特等功,并授予“特级英雄”称号(另一特级英雄是杨根思);所在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黄继光最后长眠于沈阳市北陵烈士陵园。
历史上有这样一位让人惊叹的才子。他是14岁中进士的神童,是一生享荣华富贵的大官,他满负盛名,一身清风淡然。他,就是晏殊。
晏殊,出生于宋朝。那是个又官满天下的.时代。他自幼饱读诗书,年轻有为。考中进士后,一举成名,做了太子的陪读。他伴随着太子长大成人,是他的好朋友,好老师,自然在太子继承皇位后,一步步升官,竟还做到了宰相。要想,历史有名的诗人,何人有几人一生衣食无忧,生活自在安逸?
晏殊身上就好像有一种非凡的魅力,吸引着每一个人。他是那样的“诚实”“质朴”,在考试时如遇做过的题目便要求换题,令皇帝颇为欣赏。那时众官员家中都有歌妓供唱跳娱乐,问他为什么没有,难道是不爱?他回答说,没钱,买不起。他天生带着幽默劲儿,总让人开怀大笑或心生敬佩。这才有了那句“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晏殊做起事来是“严谨”的。皇帝寄来的信件,他都会粘在回信上一起寄过去,越发让皇帝对他大为放心、喜爱。他也才有“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无限感慨。
晏殊,众所周知,是个受欢迎的人。清代周敦颐曾评价他:“晏同叔赋性刚峻,而词语特婉丽。”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人们千古传诵。只有一个人——欧阳修因为在一个美好小聚会讽刺晏殊的一首诗造成了两人后半生的误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晏殊是欧阳修的老师。他们俩的思怨也是让世人叹惋。
他,就是晏殊。他的一生,是一个美丽的故事,是让人羡慕的“完美”影像,但我觉得,他的一生更是一个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