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橘逾淮为枳》教学教案

2024-07-16 来源:华拓网

篇1:橘逾淮为枳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橘逾淮为枳》是沪教版语文六年级下第七单元先哲智慧中的一篇,教学二课时。《橘逾淮为枳》讲述的是晏子出使楚国时,楚王三次羞辱晏子中的一次。这一次楚王是想通过齐人善盗来羞辱晏子,没曾想自取其辱。从楚王与晏子对话中看出晏子镇定自如,机智敏捷,能言善辩的使者风范。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初步阅读简单文言文的能力,但理解能力上还有所欠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文言文重点字、词、句的指导,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整体含义以及重点语句的含义。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句。

2、通过朗读及教师引导,体会晏子维护国家尊严的思想品质。

教学过程:

1、疏通文意找六名学生分段落疏通,提醒学生注意代词的指代内容。其他学生做纠错老师,指正疏通时出现的疏漏及错误。

2、复述课文找两名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讲解课文的大概内容。其他学生做纠错老师,指出复述时候出现的疏漏。

3、角色扮演四人一组进行角色扮演

一组:用古代汉语进行表演。

二组:用现代汉语进行表演。

4、人物分析

教师引导:如果老师是晏子的话,老师到楚国,楚王给我美酒喝着,给我美女看着,给我美食吃着,我随便楚王说什么,我也不痛不痒的,逍遥自在,开开心心的。我才不反驳,浪费那些口水和脑细胞干嘛?我这样同学们觉得怎么样?

预设:不行,你是使者,代表国家的,要维护国家的利益,不能给国家丢脸。

教师追问:那晏子是怎么做的?预设:说书上的例子。

教师追问:那晏子这样做结果怎么样?

预设:书上最后一句话。

教师追问:按理来说,自己没有羞辱到晏子,应该是很生气的,为什么楚王要笑着对晏子说?

预设:开放性的,意思符合即可。“无奈的苦笑”

教师总结:楚王没有羞辱到晏子,还称赞晏子是圣人,可见他对晏子佩服得五体投地,那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从这个对话的过程感觉,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预设:没有唯一答案,意思符合课文即可。机智聪明,能言善辩,淡定,镇定自若,勇敢。

篇2:橘逾淮为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晏子,积累实词及重要的句子。

2、通过反复朗读,借助工具书及注释,疏通文意。

3、理解晏子的比喻说理,感受晏子作为外交家的风范。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晏子,积累实词及重要的`句子。

2、通过反复朗读,借助工具书及注释,疏通文意。

3、理解晏子的比喻说理,感受晏子作为外交家的风范。

预习;

1、网上查阅资料,了解晏子其人及《晏子春秋》,重要的信息记在语文书上。

2、正确朗读课文三遍,把课文及注释在摘抄本上抄写一遍(注意格式)。

教学过程:

一、简介晏子及《晏子春秋》学生交流,老师总结

1、晏子,名婴,字平仲,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以有政治远见和外交才能,作风朴素闻名诸候。

2、《晏子春秋》是一部记叙春秋时代齐国政治家晏婴的思想、言行、事迹的书,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短篇小说集”,也可以说是一部最早的“外传”、“外史”。一般认为是后人集其言行轶事而成,明显含有夸张与虚构的成分。书中故事多以晏子为中心人物,语言简炼,情节完整,主题集中,讽喻性强,对后世寓言有较大的影响。

二、解题

橘逾淮为枳:橘子越过了淮河就变成了枳。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注意这些词语的读音

2、个别读,学生纠正

3、听朗读,感知故事

四、反复朗读疏通文意

晏子将至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译文:晏子将要到达楚国,楚王听说晏子要来,对身边的大臣们说:“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将要到我们国家来,我想要侮辱他,用什么办法?”身边的大臣回答说:“在他来的时候,请允许我绑一个人,从大王身边经过,大王问:“做什么的?”我回答说:“是齐国人。”大王问:“犯了什么罪?”我回答说:“犯了偷盗罪。”晏子到达楚国,楚王赐晏子酒,喝酒喝得正高兴时,两个官吏捆绑着一个人来到楚王身边,楚王问:“被捆绑的人是做什么的?”官吏回答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盗罪。”楚王看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擅长偷盗吗?”晏子离开座位回答说:“晏婴听说,橘子生长在淮南就是橘子,生长在淮北就变成了枳,只是叶子相似,它们的果实的味道不一样。这是什么原因呢?水土不同。现在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盗,到了楚国就偷盗,莫非楚国的水土让百姓善于偷盗吗?”楚王笑着说:“圣人是不可以戏弄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五、概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1、文章可以分为哪两个部分?第一部分(1-2节),写了写晏子使楚前夕,楚王与其左右策划侮辱晏子的办法第二部分(3-6节),写了写晏子智挫楚王,使其自取其辱。

2、概括文章的内容本文记述了晏子出使楚国,凭着机智善辩,挫败了楚王的确诡计,维护了个人和祖国尊严的故事。

3、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从中看出楚王是个怎样的人?齐国称霸的盛世已过,楚国迅速跃居五霸之列,国力日盛。一个夕阳西下,一个如日中天,实力悬殊成为楚王骄横的资本。楚王:傲慢无礼、盛气凌人,结果自取其辱。

4、楚王与左右策划了什么办法侮辱晏子?先预设抓住齐人偷盗的情景,当晏子来到时,故意带到楚王面前,以此影射齐人都偷盗,从而戏弄晏子。

5、晏子是怎样挫败楚王的?从中看出了晏子是一个怎样的外交家?晏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晏子:擅长辞令、聪明机智、维护国家尊严。

篇3:《橘逾淮为枳》教学反思

《橘逾淮为枳》教学反思

这堂课的教学思路源于余映潮老师的“板块式”教学法,四个环节:讲一个故事——做一次研究——想一对问题——听一次讲座,很明显,分别要完成:整体感知——字词落实——内容析读——拓展积累,因此这堂课最大的优点是思路清晰,层次明显。但因为是初次这种教学设计方法,不足之处也相当多。

正如王校长指出的,首先,板书很差,当然这是因为自己的字从小写得就不好,后来也没怎么练过,就入职前练了一段时间,效果也不明显,有必要现在开始好好练了,毕竟这是优秀语文老师的基本素养。

其次,板块与板块之间缺乏衔接。当“做一次研究”完成之后,直接说“我们进入下一个环节:想一对问题”。这确实很突兀,不自然,如果有一段总结之前的内容,又能开启下面的活动的过渡性语句,就不会存在这个问题了。这一点,经常被我忽略,今后该是一个需重视的问题了。

再者,“做一个研究”,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一点固然很好,但在学生交流研究成果的时候,如果把他们的'文字投影,让大家看到,而不是用学生的答案来认证自己预设的媒体,那效果会好得多。因为自己预设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成不可能完全一致,这就导致我在呈现预设的时候没有和学生的成果协调起来。

此外,导入也可以更好一些。出示人名,学生可能不熟悉,如果用“完璧归赵”的成语来导入,那不但能达到先前的效果,还能帮助学生积累,有助于他们今后的考试。

还有许多细节方面的不足,比如复述故事的时候不一定要“起因+经过+结果”,也可以是“谁+干什么”,这种更简练的概括模式也要教给学生。还有“重要字词”不应该和“一词多义”、“通假”、“古今异义”等分开,事实是“一词多义”等本身就涵盖了“重要字词”,因此今后总结重要字词的时候只要从归纳的那几方面的文言现象来做就可以了。

以上是从这节课中看出的一些问题,今后若都能改善,教学效果当更上一层楼。

篇4:《论语》《橘逾淮为枳》复习教案

《论语八则》《橘逾淮为枳》复习教案

《论语》及〈橘逾淮为枳〉复习【教学目标】: 1、通过梳理文言常用词语,掌握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性活用、关键词等类型的词语解释。 2、掌握判断句、省略句、宾语前置等特殊句型的翻译。 3、掌握两篇文章的文学常识和中心。 【教学过程】: 一、文学常识积累: 篇 名 选 自 文  化  知  识 《论语》八则 《论语》是儒家经典,是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是语录体。“论”:论撰;“语”:言语。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语录体的特点:言简意赅,富有哲理意味和启发性。 3、“四书五经”:“四书”指《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橘逾淮为枳》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晏子春秋》是一部记载春秋末期齐相晏婴思想言行的著作。 晏婴是春秋末期齐国的政治家。《晏子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全书分为《内篇》、《外篇》。 二、梳理加点词: (一)、通假字: 1、不亦说乎 2、是知也 3、无欲速 4、缚者曷为者也 (二)、一词多义:         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时习之   知  知之为知之  而 人不知而不愠   是知也 其不善者而改之         学而时习之 欲速,则不达   之  则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可以为师矣 知之为知之   以  为   以思,无益 可以为师矣       晏子将使楚   使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楚王闻之     之   齐之习辞者也       为其来也     何为者也   为   生于淮北则为枳   橘生淮南则为橘 (三)、古今异义: 1、寡人反取病焉 2、其实味不同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5、是知也 6、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7、何坐 (四)、词性活用: 1、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五)、关键词: 1、学而时习之 2、人不知而不愠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4、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5、吾尝终日不食 6、终夜不寝 7、必有我师焉 8、择其善者而从之 9、无益 10、温故而知新 11、齐之习辞者也 12、今方来 13、酒酣 14、齐人固善盗乎 15、晏子避席对曰 16、叶徒相似 17、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18、吏二缚一人诣王 三、翻译句子: (一)、判断句:翻译时要加“是” 如: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二)、省略句:翻译时要将省略部分还原 如:可以(之)为师矣 (三)、宾语前置:翻译时要将宾语放到后面 如:何为者也=为何者也 四、梳理两文: (一)、《论语》八则所阐述的观点:分别阐述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以及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 1、第一则阐述了学习的方法、乐趣和态度。 2、第二则阐述了学习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3、第三则阐述了学习由浅入深的境界,以学为乐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4、第四则阐述了学习方法和态度,即学习要多看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不足。 5、第五则阐述了成为老师的窍门,间接点明了经常温习是学习的好方法。 6、第六则阐述了为学为人的道理,处境艰难方显为人的品德。 7、第七则阐述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做事要目光远大才能达到目标。 8、第八则阐述了学习中“思”和“学”的关系:学习比无益的思考来得重要。 (二)、出自《论语》八则的成语: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温故知新;欲速则不达。 (三)、《橘逾淮为枳》用类比法来阐明道理: 橘  生  淮南则为橘 橘  生淮北为枳                 生活环境影响人的成长   齐人生长于齐 不盗  齐人入楚则  盗 (四)、《橘逾淮为枳》中人物性格分析:       1、楚王:“欲辱”  “视晏子曰”(得意洋洋,胸有成竹,轻视晏子)  “笑”(无可奈何,认输了,苦笑)   2、晏子:“避席”(当时很愤怒,但是有君子风度,有理有节)   由此可见,晏子是一个机智善辩,镇定从容,热爱祖国的人。                      

篇5:初中语文文言文《橘逾淮为枳》教案

初中语文文言文《橘逾淮为枳》教案

教学目标:

掌握文言实词,正确翻译全文,理解类比、对比、反问在说理中的作用。

准确把握文中楚王和晏子的人物形象,感受晏子有利有礼有节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实词,正确翻译全文,理解类比、对比、反问在说理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文中楚王和晏子的人物形象,感受晏子有利有礼有节的爱国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时代背景介绍:齐景公在晋国访问时的狂妄态度,引起了晋国的不满,于是派出军队攻打齐国几乎兵临城下。通过这次教训,景公意识到单凭齐国的力量是无法与强晋抗衡的,于是他将目光放到了南方的楚国,决意与楚修好,共抗晋国。在这种情况下,具有外交才干的晏子作为使者访问了楚国。

此时楚国由楚灵王执政,他目空天下,狂妄自傲,因此打算羞辱一下齐国的使节“身材矮小,其貌不扬”的晏子,于是便有了“晏子使楚”这个故事。

2、楚王想出了一个怎样的阴谋?晏子又是如何化解阴谋的`?

二、初读翻译

1、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2、自读课文,圈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3、互助翻译,疏通课文

三、理解课文

1、楚王要“辱”谁?(真的是为了辱晏子吗?)

“齐之习辞者”VS“习辞者”

2、楚王为了“辱”成功,做了哪些准备?

与左右大臣合谋

安排演员

选择时机:酒酣

3、在宴席上正式“演出”时有没有破绽呢?

4、“王视左右曰”,此时的楚王可能有怎样的语气神情?

5、面对楚王的别有用心的刁难,面对国家尊严受到威胁,晏子是如何应对的?晏子运用了哪些方法技巧进行反击?

对比 淮南为橘VS淮北为枳

类比

对比 在齐不盗VS入楚则盗

弊在楚

5、“王笑曰”,楚王此时是一种怎样的笑?

6、从全文来看,体现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晏子为什么要“避席”?

7、楚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8、分角色朗读

四、总结

1、通过这篇文章,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2、复习文言文知识

篇6:《橘逾淮为枳》阅读答案

《晏子春秋》

①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

②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③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④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

⑤晏子避席对曰:“晏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⑥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问题】

8、(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注意加点词的含义(4分)

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

(2)第⑤段中,晏子面对“齐人固善盗乎”的挑衅,通过四句话便得出了“【 】”的结论,完成了漂亮的反击。(2分)

9、以下分析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3分)

A.“晏婴,齐之习辞者也”这句话在下文得到了充分的印证。

B.“酒酣”是晏子完全放松警惕的时刻,因此楚王选择在此时发难。

C.“晏子避席对曰”的'一番话展现了他的机敏和智慧。

D.晏子成功破解楚王设下的难题,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参考答案】

8.(1)我想要羞辱他,该用什么办法呢?(3分,要点:欲、之、何以)

(2)楚之水土使民善盗(2分。摘录“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或用自己的语言回答得1分)

9.B(3分)

篇7:《橘逾淮为枳》阅读答案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

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9、解释加点的字.(4分)

⑴吏二缚一人诣王 诣:( ) ⑵寡人反取病焉 取:( )

10、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11、“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现象给我们的启示是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9. (4分,每空2分)⑴往,到…去 ⑵招致(获得)

10.叶白白地相似,它的果实却不相同。(2分 )

11.人的成长受到环境的影响,在不同的环境里,就会成长为不同的人。(2分)

篇8:《橘逾淮为枳》阅读答案

橘逾淮为枳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yàn)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

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

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⒀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解释下面加点词。(2分)

寡人反取病焉 取:

2、晏子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为喻,把_______比作“淮南”,_____比作“淮北”,不盗之民比作“橘”,______比作“枳”,从而推论出“楚之水土使民善盗”。(3分)

3、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晏子机智地应对楚王的刁难,成功地化解了困局。

B楚王不知道晏子是善辩之人,自以为可以设计羞辱晏子。

C 晏子,名婴,字平仲,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

D 楚王狂妄自大地导演“齐人坐盗被缚”一幕,却自取其辱。

参考答案:

1、获得

2、齐国 楚国 盗贼

3、B

篇9:《橘逾淮为枳》阅读答案

橘逾淮为枳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

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

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9.上文选自(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3分)

齐人固善盗乎?

11.晏子巧妙地反击了楚王的挑衅,用“枳”的形成来说明。(3分)

参考答案:

9.(2分)《晏子春秋》

10.(3分)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盗吗?(关键词2分:故善;句式1分)

11.(3分)楚国不良的风气会影响百姓的为人

篇10:《橘逾淮为枳》阅读答案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

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

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盜,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8.本文选自,晏婴即该书的主人公。(2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10.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楚王君臣几次提到“齐”“齐人”,可见他们是想借羞辱晏子来羞辱齐国。

B.晏子“避席对曰”的行为,既不失礼节,又显得胸有成竹

C.晏子一席话巧妙设喻,诙谐幽默又无可辩驳,充分体现了他的机智善辩

D.楚王对晏子的评价从“习辞者”到“圣人”,说明他被齐国人彻底征服。

答案:

8、晏子春秋(2分)

9、莫非是楚国的水土让老百姓变得善于偷盗了吗?(4分)

10、D(3分

篇11:《橘逾淮为枳》阅读答案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人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

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8、“橘逾淮为枳”的意思是(2分)

9、晏子一番话的主要目的,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告诉楚王“橘生准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是客观现象。

B分析“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现象产生的原因。

C巧妙回敬了楚王的侮辱。

D智慧化解了楚王的困惑。

10、选文结尾处画线部分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

8、(2分)橘树生长在淮北就变成枳树

9、(3分)C

10、(4分)神态上写出楚王的尴尬(1分),语言上写出了楚王的自嘲(1分),反衬出晏子的机智善辩(2分)

篇12:语文课文《橘逾淮为枳》教学反思

语文课文《橘逾淮为枳》教学反思

今天下午,我在周浦育才学校借班上课完成了《橘逾淮为枳》的公开课教学任务。反思下来,觉得以下几个环节进行较多的思考和处理,也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

一开始听说另两位教师都上文言文,于是也就决定上文言文,有助于一起探讨学习文言文的教学。那么,上哪一篇呢?《论语八则》属于语录体形式,内容不够集中突出:《天时地利人和》偏向议论文,六年级的孩子几乎不懂这种文体结构;《吕氏春秋》两则,属于寓言小故事,浅显明白,自我感觉不能短文长教。于是最终选定里《橘逾淮为枳》这篇文章,虽然文章很长,但是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学生都比较喜欢,应该在学习时有较多的共鸣。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六年级是个起始阶段,学生开始初步接触文言文,因此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及良好的学文言的习惯至关重要。于是我预设了教学目标;

1、通过质疑讨论掌握重要实词;

2、通过朗读品味语言,理解文中人物形象。

重点:培养良好的文言学习习惯,理解 “橘逾淮为枳”的深刻含义;

难点:学习晏子凭自己超人的智慧和善辩口才驳倒楚王、维护齐国尊严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的落实。

虽然是借班上课,但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维,踊跃举手,课堂上师生互动比较热烈。

1、周恩来的睿智小故事的导入,一下子紧紧抓住了学生们的心,也为他们了解外交家的风范做了铺垫。

2、自读课文后,检测生字词的朗读,让同学们明白了文言字词的正确的朗读、字正腔圆的读是非常重要的。

3、合作学习,质疑问难。学生的疑问及同学的多方解答,活跃了气氛,加深了对重要实词、一字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的.理解,教师的课外词语的及时补充,更进一步帮助学生由熟悉的现代词语的理解过渡到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年逾古稀、家徒四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等)。

4、反复的朗读及分角色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生通过品味语言,在品读、感悟、熏陶、迁移中,理解了“橘逾淮为枳”的深刻含义。分角色朗读,进一步让学生轻松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个性,也构建了一种合作探究的比较高效的课堂模式。

5、作业布置。一种是整理课堂笔记,从六年级起始阶段开始,着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文言文的习惯。一种是排练“晏子使楚”的课本剧,学生自己编剧,自由组合,在活动中揣摩体会晏子、楚王、左右的人物性格,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

总的来说,这节课注重文言知识的扎实积累,注重在朗读中品味理解,注重文言学习方法的指导。虽然课堂上不够有趣生动,课外知识拓展延伸不多,但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却是比较实用实效的。遗憾的是因为借班上课,师生之间的不熟悉不了解,课堂上的互动和拓展还不够充分,思想的碰撞的火花不够精彩突出,尚未达到我理想中的语文课堂。希望今后有更多的机会锻炼自己,也恳请各位同仁多提宝贵意见,以便我进一步完善和更好的提高。

篇13:桔逾淮为枳

【寓言典故】桔逾淮为枳

晏子代表齐国出使楚国,楚王设宴招待,酒过三巡,只见两个小官捆着一个人走了进来。楚王故意问:“你们捆着的是什么人?”小官禀报说:“是齐国人,盗窃犯。”楚王对着晏子说:“齐国人都是惯于偷东西的吧?”晏子站起来说:“我听说,桔子长在江南就结出桔子,移到淮北,就长成枳实,叶子虽很相似,果实的味道却大不相同。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水土的差异,

小学生作文大全

老百姓长在齐国,从来不会偷东西,到了楚国却会偷盗,请问:这是不是因为楚国的水土使人善于偷盗呢?”

[教学内容]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简要分析]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外部条件,才能实现事物的发展。有时这种外因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水土的差异,对于桔子的生长来说,虽然只是外因,但是“长在江南就结出桔子,移到淮北,就长成枳实”,正体现了这一点。

篇14:文言文习题集之橘逾淮为枳

文言文习题集之橘逾淮为枳

《橘逾淮为枳》加点字解释A卷

1、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 )( )

2、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 )

3、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 )( )( )

4、为 其来也,臣请 缚一人,过王而行( )( )( )( )( )

5、王曰:“何为者也?”( )( )

6、王曰:“何坐?”曰:“坐盗。”( )

7、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

8、缚者曷为者也?( )( )

9、齐人固善盗乎?( )( )

10、晏子避席对曰:( )

11、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 )( )( )( )( )( )( )

12、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 )( )

13、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 )( )( )( )( )( )

14、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 )( )

《橘逾淮为枳》句子翻译测试卷(B卷)

1、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2、吾欲辱之,何以也?

3、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4、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5、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6、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7、圣人非所与熙也。

《橘逾淮为枳》阅读理解卷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

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

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本文选自 。晏子,名 ,字平仲, 时期齐国的政治家,以 著称。

2、本文记述了 的故事。课文共分两部分:

第二部分(3-6节) ,

3、课文最大的特点是通过 来刻画人物性格。楚王表面上夸晏子为“习辞者”,却敢“辱之”,这充分表明他 晏子面对楚王的阴谋,将计就计,以“ ”为比喻,以反问句 指出 。本文描写了楚王的平庸愚昧是为了衬托晏子的 《橘逾淮为枳》加点字解释A卷答案

1.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出使)(代词。可译为“这”)

2. 晏婴,齐之习辞者也(助词。相当于“的'”)(善于辞令,很会说话。)

3. 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将要来)(使受耻辱;侮辱)(疑问代词。相当于“什么”、“怎么”)

4.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于,在)(代词。他)(请允许我做某事)(捆绑)(经过)(行走)

5. 王曰:“何为者也?”(什么)(做)

6. 王曰:“何坐?”曰:“坐盗。”(犯------罪)

7.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拜访,谒见)

8. 缚者曷为者也?(同“何”)(做)

9.齐人固善盗乎?(本来,原本)(善于,擅长)

5、晏子避席对曰:(离开座位)

6、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代词,这句话)(草木生长)(是)(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和对象。可译为“在”)(变为,成为)(表示除此以外,没有别的;仅仅)(代词。指橘和枳。)(果实)

7、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如此,这样)(疑问代词,相当于“什么”“怎么”“为什么”)(不同,不同的)

8、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活着,生存)(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和对象。可译为“在”)(进入,与“出”相对)(莫非)(助词。相当于“的”)(使,让;致使)(善于,擅长)

14、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同“嬉”,戏弄。)(取得,获得,招致)(辱)

《橘逾淮为枳》句子翻译测试B卷答案

1、晏婴,齐之习辞者也。晏婴是齐国最擅长外交辞令的人。

2、吾欲辱之,何以也?我想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

3、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树。

4、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只是叶子相似,它们的果实味道却不一样。

5、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水土不一样啊。

6、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使人变得善于偷盗吧?

7、圣人非所与熙也。圣人是不可以随便戏弄的。

《橘逾淮为枳》阅读理解卷答案

1、本文选自《晏子春秋》。晏子,名婴,字平仲,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以善于辞令著称。

2、本文记述了晏子出使楚国,凭着机智善辩,挫败了楚王的确诡计,维护了个人和祖国尊严的故事。课文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1-2节),写晏子使楚前夕,楚王与其左右策划侮辱晏子的办法。第二部分(3-6节),写晏子智挫楚王,使其自取其辱。

3、课文最大的特点是通过对话来刻画人物性格。楚王表面上夸晏子为“习辞者”,却敢“辱之”,这充分表明他目空一切,不把晏子放在眼里。晏自面对楚王的阴谋,将计就计,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为比喻,以反问句“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指出是楚国的“水土”使民善盗。本文描写了楚王的平庸愚昧是为了衬托晏子的机智善辩。

篇15:《橘逾淮为枳》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橘逾淮为枳》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橘逾淮为枳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yàn)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

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

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⒀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解释下面加点词。(2分)

寡人反取病焉 取:

2、晏子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为喻,把_______比作“淮南”,_____比作“淮北”,不盗之民比作“橘”,______比作“枳”,从而推论出“楚之水土使民善盗”。(3分)

3、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晏子机智地应对楚王的'刁难,成功地化解了困局。

B楚王不知道晏子是善辩之人,自以为可以设计羞辱晏子。

C 晏子,名婴,字平仲,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

D 楚王狂妄自大地导演“齐人坐盗被缚”一幕,却自取其辱。

参考答案:

1、获得

2、齐国 楚国 盗贼

3、B

篇16:小橘灯(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小橘灯(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湖北省汉川市城关中学读写说综合教学课题小组

(执笔人:曾凡雄  431600 )

[课文解读]

《小橘灯》是我国著名的现代女作家冰心在1957年所写,它是一篇玲珑剔透、诗意盎然的散文精品,全文不过千把字,写的是发生在抗战年代,重庆效外极为平常的一件生活小事:“我”去访友偶遇一个贫穷的八九岁姑娘;这女孩的父亲因参加地下党工作而“失踪”,母亲遭特务殴打而卧病在床。“我”帮助小女孩打电话请大夫,并到她家探望。小女孩亲手制作了一个小橘灯给“我”。作者通过这一看似平凡的人和事,独具匠心地表现了一个严肃、深刻的主题,那就是:揭露旧中国的黑暗现实,歌颂新社会的美好生活。

[教学设想及依据]

1、用分析法、讨论法、朗读法结合,分析小姑娘的语言、动作、外貌,感受并理解其性格特点。

2、用比较法揣摩词语的用法,换一个词或去掉一个词与原文比较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从而体会其表达作用。

3、用讲析法与朗读法相结合分析重点段落。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1、了解作者,疏通字词。

2、理清文章结构层次,了解作者思路。

3、揣摩修饰词语对增强语言表现力的作用。

4、学习复述课文。

5、学习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

情 感 目 标:学习小姑娘在艰难处境中表现出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培养

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发 展 目 标:在全面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复述全文,以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

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资源]《中学语文》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http:// www . ruiwen . com)

[教学方略]

一、教学内容:

1、掌握生字词,了解作者。

2、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分析人物的形象。

3、通过讨论分析、引导学生揣摩词语的用法。

4、让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口述全文。

二、教学重难点:

1、分析小姑娘的语言、动作、外貌,感受并理解其性格特点。

2、修饰词语的表达作用。

3、小橘灯的象征意义及其对表现小姑娘性格的作用。

[教学用具]录音机   投影仪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  了解作家背景

1、我们的童年生活是美好的,八九岁时,可以在父母的怀中撒娇,感受家庭的温馨;可以在老师的教育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感受社会的温暖;可以在儿童乐园里尽情地玩耍,享受现代文明带给的幸福。那么,解放前,儿童的生活情形是怎样的呢?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冰心曾在1959年1月19日《中国少年报》上发表了一篇散文,给我们讲述了发生在1945年春节前夕重庆郊外的一个小姑娘的故事,让我们认识到在“黎明的黑暗”时期儿童的生活情况和精神面貌,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散文。(板书:《小橘灯》)

2、作者作品简介及时代背景。

(1)作者简介:冰心(1900 C 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省福州人,现代女作家。1913年到北京,次年进北京贝满女子中学学习。后人燕京大学,1923年毕业。“五四”运动时,在大学任学生会文书。在革命浪潮激荡下,开始创作散文、小说、诗歌,影响很大。代表作有:散文:《寄小读者》、《小橘灯》,小说:《两个家庭》、《分》,诗集有:《繁星》、《春水》等。她的主要作品收在《冰心选集》里。

(2)背景介绍:抗战即将结束,社会处在国民党反对派的黑暗统治下,他们逮捕、迫害、暗杀革命群众,重庆在白色笼罩之下。

3、出示投影仪,掌握字词注音释义。

仄仄(zè)  无聊(liáo)  血痕(hén)  瓤(ráng)  打量(liàng)  板铺(pū)  挪动(nuó)

挪动:移动位置。挪:挪动。

阴沉:天阴的样子。另外也比喻脸色不好看。

无聊:由于清闲而烦闷。另外还指(言谈、著作、行动等)没有意义而使人讨厌。

安慰:用作动词,使人心情安静舒适。用作形容词,心情安静舒适。

赞赏:赞美、赏识。

镇静:形容词。遇到紧急情况不慌不乱。镇:安定。用作动词,使镇静。

乐观:精神愉快,对事物的发展充满信心。观:对事物的认识。

失踪:动词。下落不明(多指人)。踪:踪迹。

二、听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要求学生这看课文边听录音。以“我”的行动为线索,理清文章的思路。

思考:除了开头和结尾外课文中间可分几个层次?主要写了小姑娘哪几件事?

讨论归纳:(第1 C 4自然段)我初遇小姑娘的.情景。

(第5 C 10自然段)我探望小姑娘的经过。

(第11 C 13自然段)我深深地怀念小姑娘。

[解决这个问题,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清记叙文的要素,使他们懂得,记叙文必须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写清楚。]

三、跳读全文,感知人物形象。

要求学生用跳读的方法,边圈点边解决如下问题:

1、提问:文章从哪些方面描写小姑娘?

讨论并归纳:外貌描写:只有八九岁光景,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头发很短,穿一身很破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

外貌描写:(1)打电话:挪动、登、摘、缩、爬下、点头……

(2)做小橘灯:拿、削、揉捏、掏、挑、放、点……

语言描写:写小姑娘小小年纪,见生人不惊慌,不拘谨,对答如流。

2、提问:“我”为什么要去探望小姑娘和她生病的妈妈?

讨论并归纳:因为“我”喜爱、怜悯小姑娘,小姑娘这么小小年纪,在妈妈生病的情况下,却能表现了如此勇敢、镇静、懂事,使“我”钦佩,又挂念她生病的妈妈。所以想去探望。

3、提问:到了小姑娘家,“我”了解到小姑娘的家境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家境贫寒,又遭不幸。①住的:屋子很小很黑。②用的:小炭炉、小沙锅、小凳子、小矮桌。③吃的:红薯稀饭--我们的年夜饭。

4、生活重担压在八九岁女孩子身上,小姑娘表现出怎样的性格?

讨论并归纳:通过外貌、动作、语言描写表现出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

四、总结归纳

本文以小姑娘为中心人物,按“初遇、探望、怀念小姑娘的思路展开叙事,通过对小姑娘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赞美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题。

2、作业优化设计(供选用)。

(1)给下边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赞赏(     )  A、欣赏 B、奖赏 C、常识 D、鉴赏

②镇定(     )  A、安定 B、坚定 C、安静 D、平静

③失踪(     )  A、足迹 B、踪影 C、踪迹队脚印

(2)简答题。

①文章是怎样描写小姑娘的外貌?其作用是什么?

②作者是怎样描写小姑娘家境的?这对表现小姑娘的性格有什么意义?

③小姑娘是怎样一个人?你从她身上感受到什么?

第   二   课   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作家,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初步感知了小女孩的形象。这节课我们重点分析8 C 10段,并复述全文。

1、精读第8、9、10三个自然段,质疑。

(1)找出第8自然段中小姑娘做小橘灯的动词,想想这些动作表现了小姑娘什么?

讨论并归纳:动词有拿、穿、挑、拿、放、点、透。这些动作表现小姑娘心灵手巧、动作麻利,关心体贴他人。

(2)第9自然段,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说:‘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时我的妈妈就会好了……我们大家了都好了!’加点的“一定”表现了什么?两个“好”字各有什么含义?

(3)第10自然段写“黑暗潮湿的山路”指什么?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表面上写自然环境,实际上也暗指国统区的黑暗统治。文章用黑暗反衬朦胧的橘红的光,使朦胧的橘红的光更显得鲜艳突出,使“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作者用象征手法揭示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必将灭亡,一个光明的新中国必将诞生。

2、提问:文章以“小橘灯”为标题的含义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课文用“小橘红”作标题,着重描写小橘灯,在“黎明前的黑暗”时期给人一线光明,使人联想到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精神的可贵,从而给人以鼓舞的力量。文章运用象征手法。用“小橘灯”作标题,文中对“小橘灯”的描写起到突出,深化中心意思的作用。把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性格刻画得更加可爱、可敬。

3、提问:文章第11自然段写“我”与朋友的对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通过“我”与朋友的对话,交代了当时重庆疯狂镇压革命者,白色恐怖的政治气候,也交代了小姑娘的父亲的情况,这些交代反衬了小姑娘镇定、敢敢、东观的精神的可贵、可敬,也说明了作为革命后代所受到她父亲的教育和影响。

4、提问:请归纳文章的中心意思?

讨论并归纳:文章经小橘灯为线索,赞美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反映了国统区人民生活的痛苦和对光明的渴望,表达了作者对新社会的热爱。

5、复述课文。

指导学生在复述前先拟出提纲,并在课文中划出关键词语: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并运用联想和想象复述全文。

二、总结

作者满怀深情塑造了一个小姑娘的形象,用小橘灯象征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用朦胧的橘红的光,象征在国民党黑暗统治下的一线光明。揭示国民党反劝派的黑暗统治必将灭亡,一个光明的新中国必然诞生。文章抒情与叙事交融,叙事展开的过程,也正是作者感情深化的过程。

三、作业

课后练习二、三题。

[教学后记]

本课的教学设计着力将学生置于学习主人的地位,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出发点,在读写说中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让学生乐意参于到共同的学习活动中来,供他们感到获得成功、进步和发展的快乐。从而树立了学生乐为学习主人的意识。由其是复述课文,给予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机会,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板书设计]

背景:十几年前 前后照应

八、九岁、瘦弱  幼小

破旧、光脚    瘦弱

苍白、发紫    贫苦

动作:挪、登、爬、缩--懂事

揉捏、掏、拿、穿、挑→(制)   渴望光明

点、照、画、按→(赠)   充满信心

给我的感受:朦胧→光明[镇定、勇敢、乐观]

引起的怀念:十二年过去了,好了 首尾一致 作者邮箱: clp_520@sina.com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