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怎么读
读音:lǐ,释义:1.“其”的古字。《墨子涮荨罚骸吧硭亡,天下笑,子亓慎之。”一本作“丌”。2. 姓。 h代
亓什么意思
“亓”字的产生演变源远流长。最早当由“丌”字衍生而来。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丌部》:“丌,下基也,荐物之丌,象形。凡丌之属皆从亓。读若箕同”。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平而有足,可以荐物”。“荐”古指祭祀时,献牲祭品。丌即指古代放置祭品的祭器。
词语释义
出自复姓丌官氏,为丌官姓所改。据《姓氏寻初都演化成单姓亓。源》载:“亓与笄同,掌笄官之后”。亓,古“齐”字,也作“丌(古音 Qí 其,今音 Jī 姬)”。丌官,即亓官,原先是官名。为古代专门掌管笄礼的官(当时,笄与亓相同),笄礼是少年年至十五岁时,在头发上插笄的仪式,作为由少年正式传为成年的象征。因此,古人十分看重这个仪式和官职。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都设有这个管职。丌官姓就是这种官的后代为记念先人而出现的,称丌官氏。后来,在明初朱元璋登基后的改姓运动中,“丌官”复姓被改成了单姓“亓”。孔子在十九岁结婚时娶的夫人,就是丌官氏的后人。因此,亓氏和丌官氏源流一样,姓源相同。
得姓始祖:笄(丌、亓)官。春秋时,各个诸侯国都有笄官这个官职,因此亓官氏的始祖不止一人。
“亓”是古代“其”字的一种较早的写法。
“亓姓”,也就是“其姓”的另一种写法。只是后来这一写法被家族沿用下来,就成了“其姓”之后的另一姓氏。
其姓是以地名为姓,战国时齐太公后裔有其氏。但唐代时有亓志绍。
古语云:“身死国亡,为天下笑,子亓慎之”
------《墨子》
爬山的乐趣不在于踏上顶峰征服它,而在于爬山的过程。
马亓山位于莒县中楼镇,与莒南县搭界。虽然马亓山没有泰山的巍峨壮观,没有家乡九仙山的神奇秀丽,但它原生态的自然景观给了我难忘的体验。对我而言,这不仅是一次旅行,还是一次挑战呢!
刚一下车,我就想“嗖”的一下飞上山顶。我按捺不住那愉快的心情,我问爸爸:“什么时候能到呀?”爸爸神秘兮兮地说:“至少要用两个小时呢!”我不屑一顾地说:“我一个小时就能上去。”爸爸意味深长地笑了。
开始登山了。我以百米冲刺的速度“飞”到了第一座庙前,慢慢地,慢慢地,我一点力气也没有了,像泄了气的皮球坐在庙前,一动不动。“什么山嘛,只有石头、枯草和假佛,白费力气了。”我无奈地说。
爸爸来到我身边,亲切地说:“你听,风儿吹过栗子树发出‘沙沙’的声音。”我循着风儿的声音走去,看见一棵棵高大的栗子树上面挂着一只只可爱的“小刺猬”原来是还没有退皮的栗子。有的裂开了嘴,露出了棕色的小栗子,有的还羞涩着不肯露出“牙齿”。
不知不觉中,我们爬上了半山腰。漫山遍野的松树千姿百态,它们昂首挺立,笔直挺拔。我发现有的松树是从石头缝里长了出来,它的周围没有松软的土壤,也没有丁点的水滴,这样不屈不饶的精神不正是我们身上缺少的品质吗?
山路越来越陡峭,我们手脚并用地往上爬。突然,我们眼前一亮,终于到了山顶,一阵山风吹来,我站在山顶的巨石上,看到了密密麻麻的人群,像蚂蚁似的。真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次爬山,我体会到只要有了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就能克服困难,走向成功。
我的家乡沂蒙山,有许多名胜古迹,比如高大的蒙山、奇异的马亓山、绚丽的沂水地下大溶洞……但我更钟爱家乡的马亓山。
马亓山位于莒南县城东北20公里处,山上有座奇石,外形真像张开嘴的马头,人们称之为“马口石”,也称“马鬐”,山因此而得名,山的西北面被湖环抱,人们称这片湖水为天马湖。我们在天马湖西岸坐上游轮大约20分钟就到了山脚下,远望马亓山,层峦叠嶂,怪石嶙峋,山被花草树木点缀,更加奇秀俊美!我们沿着山路拾级而上,路上一会儿出现一条小溪,一会儿冒出一串瀑布,从高处直泻而下,就像一挂门帘,泛起雾气和水花,山上每块石头都让人觉得奇特好玩,有的像龟,有的像虎,有的就像母子相抱,奇石间花草星星点点,竟然有蝴蝶和蜜蜂在那里翩翩起舞,小鸟在树林里欢歌笑语,一切令人心旷神怡!
我们继续爬山,山路越来越陡,一阵子让人大汗淋漓,气喘吁吁,经过半天功夫我们才登上山顶,老远就看见了“马口石”,我不顾劳累三步两步就奔了过去,原来它又高又大,就是一座耸立的山峰呀!我想爬上去看看可就是找不到落脚的`地方,真是太陡峭了!我向四周望去,远处还有那么多山峰一座一座就像画家的一幅山水画!我向山下眺望,远处的村庄和田地一块块就像是棋盘上的格子,道路和溪流一条条就像解开的鞋带子,近处的天马湖一望无边,烟波浩淼,偶尔有几艘游船往来穿梭。我站在山上真有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听大人讲马亓山是座历史文化名山,民族英雄杨妙真就是带领她的部下把守在山上抗击倭寇的,演绎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山顶上有块空旷的平地,据说是他们演练的地方。对面山腰上隐隐约约还可以看见一座寺庙,那就是古老的甘露寺,不知在那里又曾发生过多少迷人的故事…。今天的马亓山已经成为我家乡的旅游胜地,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前来观光游玩,一睹马亓山的奇异风采。马亓山是我家乡的骄傲,我喜爱马亓山。
亓庆良毕业于青岛医学院,谢绝留校机会回到家乡工作;他是主任医师,再次放弃大城市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主动请缨返乡到农村;他是淄博名医,大力实施“三名”战略,充分发挥名医带动效应,使面临倒闭的乡镇卫生院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源泉中心卫生院的十六年,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以坚定的信念投身山区卫生事业,十六年筚路蓝缕、艰辛奉献,他用精致的手术刀传递人间大爱。他培养造就了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引进更新了一大批先进的医疗设备,实现了医院又好又快持续发展。目前,源泉中心卫生院坚持“小综合大专科”的办院模式,年门诊达30000余人次,住院5000人次,业务收入达多万元,净资产增值2000万元,与十几年前相比,资产增加40倍,床位增加30倍,业务工作量增加30倍,业务收入增加近60倍。从他上任前的博山区乡镇卫生院业务萧条、难以为继,发展成为全区综合实力最强的乡镇卫生院。
单位负责人在带领大家学习并介绍亓庆良的先进事迹后,要求大家在今后的工作中向亓庆良同志学习,学习他恪尽职守、默默奉献,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热爱家园、关心他人,坚持原则、不徇私情,忘我工作、服务群众.
干部职工纷纷表示:对照亓庆良,深感不足,现在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较之当年亓庆良强之百倍,要倍加珍惜,努力工作,用奉献和辛劳筑牢社会之基,换来人民群众的幸福和安康。
“一把手术刀,两袖清风;三尺手术台,四季悬壶。”这是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源泉中心卫生院院长亓庆良从医多年的真实写照。
作为医学院的高才生,亓庆良从医45年,38年坚守在农村;近两万例手术无事故,从未收取患者一次红包;把一个连续10年年业务收入不足30万元的卫生院,发展成年业务收入4000多万元、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数字的背后映照着亓庆良的精神境界:一生的坚守只为了农村的卫生事业和山区群众的健康。
已经65岁的亓庆良一直坚持着雷打不动的习惯:每天早上参加科室早会、查房、手术,没有手术,就坐门诊,讨论病例,解决疑难杂症。下午他才能到办公室办公、开会,解决日常工作中的事情。
其实这种超乎常人的“拼命”源于失去母亲的心结。亓庆良回忆说,1958年腊月初五,家里欢欣雀跃,准备迎接另一个小生命的到来。可就在即将分娩时,母亲本来已经好转了的心脏病又加重,导致心力衰竭。终因缺医少药,救治无效,母子双双倒在了家里的土炕上。那年,母亲26岁,亓庆良只有6岁。
后来他渐渐明白,失去母亲的根源就在于山区农村缺医少药。所以,从懂事起他就暗下决心,长大后要当一名好医生,为山区百姓防病治病。
1971年,正值全国“高考中断”时期,学习成绩优异的亓庆良并没有机会上大学。村党支部看到他忠厚朴实,上进心强,把他送到源泉卫生院培训,从此他成为一名年轻的“赤脚医生”。由于勤奋好学、服务周到,1975年亓庆良被选拔进了青岛医学院深造。在大学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医学知识,刻苦钻研医疗技术,各科成绩都名列前茅。大学毕业时,学校选拔他留校任职,他婉言谢绝;分配到城市大医院,他又自动放弃。最后,他义无反顾地选择回到院址还在大山里的博山区医院工作。
“我在山区长大,山里农民看病难的情况我最了解,城里的大医院不缺我一个人,但山区医院、乡镇卫生院却非常需要像我这样的医生,我只想在山区当一名好医生。”亓庆良告诉记者。
1993年,博山区医院从山区迁往城里,山区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日益突出。1997年亓庆良主动请缨到面临倒闭的山区卫生院担任院长。“那时我在博山区医院任外科主任、副主任医师,是‘博山区十大名医’,正是外科技术到了炉火纯青的时候,但一想到缺医少药的农村卫生事业,我还是愿意返回源泉卫生院工作。”回忆起过往,亓庆良淡然一笑。
在他的带动下,源泉中心卫生院半年实现了脱贫,一年走向快速发展,三年从全区乡镇卫生院倒数第一跃居全区榜首,并形成了目前的“防、医、康、养”四位一体的新型办院模式。
为最大限度地让利于民,这些年来,亓庆良先后降低了上百种药品价格,并免费接送病人。“为了让患者看病报销得更多,亓院长每次开会都强调,绝不允许大夫开大方,更不能开新农合报销范围之外的药品。”卫生院副院长焦素宁说。
常年大量的手术,导致亓庆良的颈椎严重变形,压迫臂膀疼痛难忍,有时衣服都穿不上、脱不下,但是一上手术台,他就忘记了自己也是一个病人,眼明手快,全身有使不完的劲儿。截至目前,他实施手术两万例无差错,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博山外科一把刀”。
亓庆良的付出使他获得了“全国医院优秀院长”“全国乡镇卫生院优秀院长”等多项殊荣,源泉中心卫生院也先后获得“全国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全国‘三好一满意’活动百家示范医院”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