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事迹

2024-07-16 来源:华拓网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事迹精选篇1

他28载隐姓埋名,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为氢弹突破作出卓越贡献。

他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崇高荣誉,盛名之下保持一颗初心:“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

于敏,一个曾经绝密28年的名字,“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起了关键作用,“国产专家一号”——人们这样亲切地称呼他。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事迹精选篇2

“国产专家一号”人们这样亲切地称呼于敏。

没有留过洋,无碍他成为世界一流的理论物理学家;在原子核理论研究的巅峰时期,他毅然服从国家需要,开始从事氢弹理论的探索研究工作。

那是上个世纪60年代。一切从头开始,装备实在简陋,除了一些桌椅外,只有几把算尺和一块黑板。一台每秒万次的计算机,需要解决各方涌来的问题,仅有5%的时长可以留给氢弹设计。

科研大楼里一宿一宿灯火通明,人们为了琢磨一个问题,常常通宵达旦。于敏的报告,与彭桓武、邓稼先等人的报告相互穿插,听讲的人常常把屋子挤得水泄不通。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事迹精选篇3

于敏1926年8月16,出生于河北省宁河县(今天津市宁河区)芦台镇。父亲是当时天津市的一位小职员,母亲出生于普通百姓家庭。于敏7岁时开始在芦台镇上小学,中学先后就读于天津木斋中学和耀华中学。

1944年于敏考上了北京大学工学院,1946年,他转入了理学院去念物理,并将自己的专业方向定为理论物理。1949年于敏本科毕业,考取了研究生,并在北京大学兼任助教。1951年于敏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钱三强、彭桓武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事迹精选篇4

对于业界公认的“中国氢弹之父”这一美誉,于敏本人并不乐意承受:“核武器是成千上万人的事业,必须精诚团结,密切合作,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相比较,他更喜欢“国产土专家”的称谓,因为在中国核物理的几位开创者中,于敏是唯一一位没有留学背景的人。 

于敏的低调正是其座右铭“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折射。应国家需要,他于上个世纪60年代放下即将取得重大成功的原子核理论研究,从零开始投入氢弹的研制。相比原子弹,氢弹性能更优越,为了粉碎核大国的武力威胁,中国必须要拥有自己的氢弹。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事迹精选篇5

1926年8月16日于敏出生在天津市宁河区芦台镇(原属河北),父亲是一位政府的小职员。于敏自幼聪明好学,记忆力惊人,从小学到大学一直是学霸,除了数学、物理,于敏最喜欢的是唐诗宋词和历史演绎,他喜欢杜甫的忧国忧民,喜欢苏轼的豪迈旷达。由于于敏年轻时经历了军阀混战和日寇入侵,看到的都是满目疮痍的国家和备受欺凌的民众,所以最崇拜运筹帷幄的诸葛亮和精忠报国的岳飞,幻想着有一天能够依靠自己的智慧荡平虏寇,重振山河。1944年于敏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北京大学的工学院,两年后转入自己喜欢的理学院理论物理专业学习。1949年于敏以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张宗遂、胡宁教授的基础物理研究生。

1951年研究生毕业后,于敏被钱三强、彭桓武等科学家看中,分配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等职务,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工作。当时这一研究领域在国内还是空白,于敏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虚心请教前辈科学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1957年,日本原子核物理和场论研究专家朝永振一朗(后获诺贝尔物理奖)访华时,于敏参加了接待工作,于敏的才华给对方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回国后发表文章称赞于敏是中国的“国产土专家一号”,前途光明一片。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事迹精选篇6

于敏,1926年出生于北京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在青少年时期就展现出了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尤其是在物理学方面。然而,由于当时国内战乱不断,于敏无法继续深造。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他才得以进入清华大学学习。

1957年,于敏加入了中国原子能研究所,开始研究原子核理论。在此期间,他发现了氢弹原理的关键性突破,为中国的核武器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为了保护国家和科研人员的安全,于敏的名字和成果被严格保密,甚至连家人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这种状态持续了整整28年。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于敏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事迹精选篇7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