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某些地方,端午节还有其它的特殊习俗,例如在湖南婚姻制度中,男女单身时会在端午节相互输送粽子,以互表爱意和情谊。现在随着小编一起往下看看作文留在记忆里的味道端午节,希望你喜欢。
当大街上卖粽子的小推车渐渐多了起来,我便知道,端午节又来了。
在我的记忆中,西安的端午节很不热闹。因为西安没有水,没有赛龙舟,只有三天的假期。这时我只好背上书包,飞快地奔回家。和奶奶坐在厨房,看奶奶包粽子。
奶奶是包粽子的好手,什么粽子都会包,比如:豆沙粽,蜜枣粽,红枣粽。奶奶每次买上几大包糯米,再买上几个大枣和几斤红豆。把红豆做成豆沙后,又买了几份蜜枣。最终,会再买上几片粽叶,望着那红色的大枣和豆沙,白色的糯米,绿色的粽叶,我的口水不禁从嘴角流了出来。奶奶看到我的馋样;笑着说:“你个小馋猫,等一等,奶奶马上开始包。”“奶奶,多包几个豆沙粽好不好?”“好,你去玩吧,奶奶一会儿就包好了。”我不肯走,坐在奶奶旁边,看着奶奶包粽子,只见奶奶双手拿起一片粽叶,左手一转,转出一个三角形,然后又轻轻地把糯米放进去,再放上几个大枣,奶奶右手再一转,好了。奶奶飞快地又包了几个,一边包,一边讲起了从前的故事,我坐在温暖厨房,被粽香包围。在我旁边,奶奶还在回忆往事,一句又一句话传入了我的耳畔。
厨房里,粽香弥漫。烟雾缭绕般,奶奶递上一个粽子,说:“尝尝,手艺怎么样?”我大口大口地吃着,说:“好吃!”
岁月蹁跹中,时光改变了你的容颜,不变的是粽香在心中氤氲着幸福的问道。
因为我的名字就叫做“端午”。
因为我出生在农历五月初五,同为教师的父母就给我起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名字——端午。
于是,从我记事起,我每年都要在端午节这一天过生日。每年端午节这一天,我都感觉是我最幸福最快乐的一天。端午节到了,我的生日也就到了。
我13岁的那年,妈妈教初三,每天早出晚归,有时我一整天都看不到妈妈。偶有时间,妈妈就会问起我的学习情况。我总是抱怨地说:“妈妈,你不要自己的儿子了吗?”妈妈也总是带着歉意的目光看着我说:“妈妈怎么能不要自己的儿子呢?可我在学校里还有四十几个孩子要管啊!”
这年的端午节马上要到了,我不知道多少次翻看日历,盼望着自己生日的到来。可是,就在端午节到来的前一个星期,妈妈却告诉我一个让我愤怒的消息:她不能陪我过生日了!
为什么?我大声呼喊。你真的连自己的儿子都不要了吗?妈妈看着我,眼泪在眼眶中打转。一会儿,她才哽咽着说:“今年的端午节,我要带领学生们去参加中考。妈妈不能扔下学生们不管啊!”
“我不管!你必须留在家里给我过生日。你必须在家过端午节!”我坚定地说。
可妈妈还是带着她的学生们在端午节前去市里参加中考了。我很失望,我很无奈,我很无助。妈妈呢!她的心中是怎样的感受?
端午节到了!爸爸一大早就把我喊起来:“祝你生日快乐!”可我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放学回到家,我期望着妈妈为我准备好生日蛋糕。可是,我看到的是书桌上的一封信:
端午:
妈妈祝你生日快乐!妈妈知道,你长大了,你一定会理解妈妈。你一定能比较出来,是你一个人的生日重要还是四十多个孩子的前途重要。我是你的妈妈,我还是四十几个学生的班主任老师,我是他们的主心骨啊!你一定希望妈妈的学生都能考上重点中学!
妈妈知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等妈妈回家再给你补一个生日吧!
看着妈妈的信,我忽然感到自己太自私了!我后悔自己和妈妈怄气!我拿起了电话……
记忆中,那个端午的味道是孤独的。但我知道:我长大了!
端午节前夕,商店超市都开始叫卖着粽子,价格几元、几十元,上百元不等,甚至出现天价粽子。一边是商家为促销而打着漫天的广告,一边是国家三令五申的严查买粽子送礼。不知什么时候,粽子这么神圣的食物也和腐败挂上了勾。
记得小时候,剑阁乡下过端午节是不吃粽子的。粽子是南方特产,是为纪念屈原投江而喂鱼的祭品。剑阁因地处川北,大多数地方山高缺水,水稻产量又低,糯米很少种。剑阁是没有粽子的。
剑阁农村过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分三次过,农历五月初五,十五,二十五分别叫大端阳、中端阳、末端阳。而一般的家庭只过大端阳。大端阳也是最隆重的节日。出嫁的女儿会在端午节回娘家看望父母。而父母招待女儿女婿最隆重的形式就是蒸馒头。头一天发好酵面,端午节一早就开始和面。馒头做成各种各样的形状,有的像桃子、有的像斑鸠、有的像喜鹊、有的像青蛙…条件好的还会蒸各种馅的包子。当然是素菜的,或是米拌的。孩子们回到外婆家,挑最喜欢的斑鸠,它最形象,拿在手上舍不得吃,看了又看,摸了又摸,闻了又闻,爱不释手。直到馒头冷了,才掰了斑鸠的小腿慢慢品味着,回味无穷。
我们村是有名的贫困村,一年粮食不够吃,大女孩都远嫁绵阳等富裕地方。在大集体那个年代,我们村很少有人家蒸过白面馒头。
端午时节,正是麦收季节。经历了青黄不接的二三月,每个人都翘首期盼着这个可以吃饱的节日。金黄的麦子,飘着诱人的麦香,飘荡在村庄的每个角落。
在端午节的前两天,生产队就会把还未晒干的麦子,折算斤两后分几十斤给各家各户,让人们可以过一个饱胀的端午节。在那样一个机械化落后的时期,要把这些还带着水分的麦粒,磨成白面,几乎不可能。而乡下人自有办法,他们不用晒干麦子,就把这些麦子用筛子去掉麦壳,淘干净后和着井水,用石磨磨成浆,那连着麦皮的面浆,白中带黄,从石磨流出来,就像小小的瀑布挂着。这时候,院子里热闹开了,每家每户都忙着推腰磨子,大孩子帮着妈妈推磨,小孩子则围着石磨转圈、叫喊着、兴奋着。一会儿,父亲开始抱着麦秸,把锅烧热;婆婆则熟练的用高粱做的锅扫把,沾一点菜油,刷一下锅,然后用勺子舀一勺麦浆倒进锅里,用锅铲轻轻一刮,很快,一张有软又香的水摊面馍就起锅了,放进干净的竹筛子里凉一下。一张两张,还不等凉好,就被围着锅台的孩子一抢而空。婆婆一边叫着:“慢点,慢点,别烫着”。孩子们则不管,早就饿瘪了肚子,就等着去填饱。他们也不去计较那白味的水摊面的味道,只觉得它软软的,香香,甜甜的,真好吃。婆婆则站在锅台边,不停地刷着,直到刷完为止。她也不会提前尝一口。孩子们都差不多了,就把后面剩下的面皮,切成小块,放一些盐葱吵一下,那便是端午节上的美味。
而我们家小时候姊妹多,分的粮食少。婆婆管家,为了节约麦子,一年最多只能有一次这样的享受。婆婆为了让我们能吃上水摊面膜,就鼓励我们和她一起去拾麦穗。因为大集体劳动,有的麦子很成熟,加上太阳晒,就有麦穗掉在地上。很多老年人和小孩就会去拾麦穗。别人睡午觉时,我们就戴顶草帽,跨一个竹篮子,和婆婆一起去拾麦穗。有时候运气好,一个中午就能拾一篮子。估计队里出工的时间,就回家。(因为怕队里发现没收),然后把那些麦穗晒在自家院子里,等积累多了,再用小锤去捶。看着那些胜利果实,心里向往着下一个端午节的美味。
那飘着麦香的端午节,已留在了记忆深处,而那美味的水摊面也留在了时代的记忆里。
初一吃糕;
初二吃粽子;
初三吃螺;
初四持艾草;
初五吃一天。
唱着这首不很和谐的童谣,又迎来了端午节。
端午是传统节日,在莆田就有这么一首不和谐的童谣,五月初一便拉开了端午节的序幕。从初一开始,家家户户都开始忙碌起来,准备端午节的用品,虽然不是很多,其中最让人眼馋的自然要属端午中的美食了。
一提端午节,最先想到的应该就是粽子了。粽子长得玲珑可爱,有咸味的和甜味的。我对于肉粽子不感兴趣,却对糯米粽情有独钟,尤其是里面大大的枣子,家里自己做的总是包的大大的。糯米的浓香夹杂着缕缕蛋草叶子的清香沁人心脾,咬一口,含在嘴里,越嚼越有滋味。逢过端午,奶奶动要包上N个粽子让我这只馋猫大饱口服。街上也有到处吆喝的,不过卖的粽子比家里的要小很多,却很贵,糯米粽里的枣子也不大,貌似插俩花生大的就了事了。有时嘴馋了,就道街边买一个解馋,却再也没有那种余香了。
除了香喷喷的粽子外,穿新衣也是一大美景。用五味草煮上一大锅热水沐浴,然后再换上新衣,显得格外清爽。虽然我穿的依旧是穿过N次的衣服,不过香味仍然无法抵挡。
我们这儿瞧不见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大遗憾。不过我们很快又找到了新的乐子――举办砸蛋大赛。端午节的蛋不再是拿来吃的,而是拿来砸的,或两两相碰比谁的更硬,有或者拿来当子弹,瞄准射击。当砸蛋大赛落下帷幕时,只留下满地疮痍,一股腥臭,确实其乐无穷。
端午节那天,妈妈都会用根根细绳细致地编成筐,按以往的习俗,编8个层,奶奶煮好蛋后就拿出3个最光滑的。底层放一个,接着是桃子。每种都是3个,用了6层。第2层就是一个步老虎,是看护这些东西的。最后挂在门口,按照长辈说的,纪念屈原。取下来时,就把筐整理好,放在一个盒子里,与比她早出生的姐妹团聚。
而就在初五吃一天的享受中,端午节就顺利闭幕了。
一位伟大的诗人成就了一个传统节日;一个传统节日让我们更深刻地品味人生。
自战国时期以来,端午节的风俗一直流传至今,它裹挟着历史的风尘走来,浸润着现实的色彩前行。端午节,本身就是爱国教育的一笔财富。在这一天,我们吃粽子、赛龙舟、祭奠伟大的诗人屈原,在这些传统活动中,你是否闻到了那源远流长而又奔流不息的中国味?
记得去年的端午节,我第一次亲手包了一个粽子。清新的粽叶,洁白无瑕的糯米再加上笨拙不堪的我,便成了一个卖相不好却意蕴深长的粽子。当时,我手握着三片粽叶,轻轻地握成一个锥状,之后便小心翼翼地往里面填着糯米,填满后,我把粽叶慢慢地扣过去,尔后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把粽叶绕着粽子握了又握,再拿线艰难地捆上,于是一个粽子便完成了。我把它放入了冒着氤氲之气的沸水中去,待它熟后,我拿起那带着沸水余温而又散发着清香的粽子静静地打开,轻轻地咬了一口,在口中轻轻地咀嚼着……口中是那一如往既的清香,可我仿佛又尝到了那历史的味道。那只有棕叶和糯米所包成的粽子,渐渐地俘获了我的味蕾。留意着口中清香的同时,心底因怀念而泛起苦涩。
说到端午节,谁能不想到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战国时期的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就这样,带着悲怨,一位爱国主义诗人投江自尽了。人们带着无限的哀伤悲怨送走了这位伟大的诗人,并以此而设立了端午节。那时的端午节是悲伤的味道吧。
待口中的清香殆尽后,我忽然感觉到了屈原当时悲愤的心情,仿佛那一切,我早已洞悉、明了。手中粽子的宁静淡泊,清新所致的温文儒雅、刚正不阿和屈原仿佛也有几分神似。中国历史上的文化所凝结成的屈原的爱国精神,我们哪能不去学习、品味、深知、回味呢?屈原因对祖国的悲伤而投河,他也是一个大写的“人”。他那份爱国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灵,也激起了我的爱国情怀。他,使我再一个热血澎湃,再一次为之动容。
记忆中的端午节,给了我一次对两千多年中国文化的深刻体验,给了我一次对人生的认识,让我难忘。
小的时候,我对端午节的记忆,是从吃粽子和黏米饭开始的。
说起粽子和黏米饭还有一段有意思的故事,那是大约我3岁的时候,那一年的端午节,幼儿园的小朋友‘‘鹏鹏’’神神秘秘的对我说;我会包粽子了,我和妈妈一起包的。我说;那有啥呀!下学后我也和妈妈包粽子。晚上我迫不及待的把想包粽子想法说给了妈妈,妈妈真就买了。江米。小枣。苇叶。马莲等等包粽子的东西。恰巧姥姥去太姥姥家了。我们倍感无助。多亏 妈妈还算懂行,先把米用水泡好,把苇叶。马莲。小枣煮了。我们就开始包了,心想这有啥呀,不就是把米和小枣往里包吗,由于妈妈也没包过粽子,就出了洋相,妈妈不是把苇叶弄坏了就是捆不住米和小枣。我就更别提了用挺大的苇叶就捆了一小点米,连小枣都没放进去。
就这样我们两个人包了半天都没弄成,妈妈说咱们这样吧!把苇叶平铺在笼屉上,把泡好的粘米和小枣放在上面蒸。当然粽子是没包成但是蒸了黏米饭,味道也不错。粽子吗还是姥姥从太姥姥家回来后,她老人家给包的,那天我在姥姥手把手的指导下,终于包成了像样的粽子。
小小的粽子,看似简单其实这里面有大的学问,做人做事都是一个道理。看似简单的事是要认真地对待的。
梅子熟透以后,端午的脚步款步而来。“她从花明柳暗细雨如丝的江南走来,从绿阴如盖柳树含烟的梦中走来,从我深深地凝眸中走来了。”这是当代词作家丰桦对端午节的赞美。农历五月初五,是家乡最有特色的日子----端午节。虽然端午节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无论在中国南方还是北方,都有过端午节的习俗,但我感觉,南方的端午节要比北方的更有意思,气氛更浓郁,更能表现端午节特色。
端午节是个非常热闹的节日,家家包粽子、吃粽子,这是端午节必定的习俗,各式各样的粽子都有形状多多,在农村,我们还会包个书包形状的送给弟弟妹妹们挎在腰边带回学校边走边吃。味道多多,有甜的、咸的、香的、辣的,甚至连苦的都有。不过好像因为地方不一样,包出来的粽子各味不相同,每个地方的人基本上只习惯于自家包的,对于其他地方包出来的味道些许人都不太习惯的。比如说我就不习惯,因为馅料不一样,我还是喜欢吃自家包的粽子。
在端午节还有一个不可缺的活动——划龙舟。在宽广的江面上,放下三四条龙舟,十几个人奋力划动船桨,一人坐龙首敲锣,一人坐舟中打鼓,众人齐喊“一、二”“一、二”,其阵势可与惊涛骇浪相媲美。岸边围观的群众顶着热辣的阳光,还依然不忘为自己喜爱的龙舟呐喊助威。再观向江中,几条龙舟犹如猛斧破江早已赛得你死我活。外国来的友人纷纷拿起相机快速地拍下这一幅幅壮观的场面,生怕以后再也见不到如此的伟观。
记忆中家乡也要泡端午酒。再下过春天的第一场雨后,家家户户就已经将端午酒放入地下深埋发酵。里面放6样东西,那就是:北枣,荔枝,枸杞,橄榄,桂圆和杏仁。端午酒入嘴清香,可谓“泉香而酒洌。”端午酒还可以让人长生不老呢!
看,这就是我家乡的端午节!
今天是端午节,朋友圈里有晒龙舟的,有晒假期生活的,但更多的还是晒吃和晒娃,再不然就是晒娃吃东西。
很多照片里,都是晒的小朋友拿的蛋袋,还有拿小粽子,桃子,还有漂亮的荷包一样的饰品。
想起了小时侯的蛋袋,那时没有这么花里胡哨绣着漂亮的图案,却是简单又接地气的很。
那时候妈妈会用五颜六色的毛线绑成一个蛋袋,然后每个小朋友都能分到一个用艾草煮过的鸡蛋,一个桃子放在蛋袋中,袋子是一格格的镂空的,都能看到里面装的东西。
于是乎,一群小朋友开始在院中攀比起自己的小蛋袋。看看谁的颜色好看,谁家的鸡蛋大个,谁得毛桃新鲜。有的小朋友蛋袋大个,能钻下两三个鸡蛋或者毛桃,那得意劲,可真是别提了。
即使是很嘴馋,那也是先得瑟过了再说吃的事了。
以前端午节,都会用艾草水洗澡,现在因为沐浴露的普及,基本上艾草水用来洗手洗脸的居多了。
艾草煮沸的香味也很好闻,人家把晒干的艾草也插在大门的两旁,有着节庆的意义。
有关这传统的节日,有很多种说法。在此我只想说我家乡的端午节。
自从我能跟在哥哥,姐姐后面跑开始到离家工作几乎每个端午节都是在村子西北的最高的沙丘上过的。
有很多年,我爷爷都黎明前就挑过来无根水,又上山采回艾蒿草放在窗台上,夹在门把后,还夹在我们姐弟几个的耳朵上。这过节的气氛就是在这艾草的淡淡清香中弥漫开来。无需任何华丽的语言,满是对儿孙健康,幸福的祝福。
有时我爷一给我夹上我就能醒过来,而有时却是闻到那艾蒿的阵阵清香后慢慢才从睡梦里醒来。不管咋醒这天早晨没喝无根水以前是不能说话的。平时叽叽喳喳闹个不停的我们几个这天都很乖的,喝完无根水,象征性的用无根水洗洗脸,下一个程序该分鸡蛋了。鸡蛋是我妈或我姑起早煮好的,但得分好。那时鸡蛋不是天天有,不是想要多少就有多少。大哥是男孩,爷爷奶奶总分给他s十个,而我们姐妹几个能分到六道八个。每每这时看我撅嘴奶奶也能偷偷的多给我一两个,还不忘在我后脑勺上轻轻拍一下。
我们揣好分得的鸡蛋,叫上左邻右舍的小朋友很早就出发。必须在日出前爬到北沙丘的最顶端,然后回头再看日出。五月末六月初的家乡已绿成一片,每家每户的孩子,还有邻村的都从四面八方往这赶。
男孩们领着小狗,吹着口哨从我们身边呼啸而过,看谁能第一个爬到最高呢。往上爬时不穿鞋的,网上裤腿就上,有时还倒滚回去。每爬上一个小山丘拿出鸡蛋相互磕一下谁的现碎现吃她的鸡蛋,所以分鸡蛋时都挑红皮儿的小一些的。
登上最高处的都很自豪的跟下面的挥手,喊叫,就这样边吃鸡蛋边上。四五个人扯着手唱着歌上,春风伴着欢笑飞舞,春日迎着我们升起。北沙丘的每一粒沙子也都欢快地在震动。
等疯累了,玩够后,满身是沙子的我们回到家时,香喷喷的韭菜卧鸡蛋,还有我妈烙的荞面饼已经摆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