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海潮:曾将仰望星空的少年 终用奋斗圆梦
如果梦想有打开的方式,那一定是奋斗。36岁的施甸人桂海潮作为中国首位飞天的载荷专家,正是用他那敢于吃苦、勇于挑战的奋斗精神,驰骋于祖国大地,闪耀于星辰大海。
有梦就会有方向。桂海潮出生于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姚关镇,父母是农民,家庭普通,但是少年时代便因“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致力于航天报国的事迹而感动,在内心里埋下了一个航天梦。好奇心极强的他在课堂上如饥似渴地汲取文化知识,一套《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让他了解了从课堂上学不到的科普知识,从小学到初中,一直是学霸。在桂海潮成长的小城里,航天梦也许不是每个人都有,或者即使有也不敢想是否能够实现,而桂海潮却为之不懈奋斗。桂海潮的高中班主任杨兆东说,桂海潮的高考成绩可以报北大,作为他的班主任,也是希望他能报考北大,然而,矢志于航天事业的桂海潮最终还是坚持梦想。
为了实现自己的航天梦,他敢于吃苦,甚至自讨苦吃。比如到了饭点,其他同学一下课就冲去食堂打饭,而他从不去挤,会留在教室多背几分钟书,大家都在玩,而他却能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学习和体育锻炼上。每天早晨第一个走出宿舍到教室学习,最后一个从教室回到宿舍。“这在我的教学生涯中基本算是唯一一个,高中三年,不论大小考试,他都是第一名。”班主任杨兆东说起桂海潮,都是自豪感。
桂海潮带着心中的梦想和敢于吃苦的精神登上了成功的阶梯,但是他从来都不满足于眼前的成绩,他总在挑战自己,朝着目标笃定前行。面对国家重大需求,桂海潮瞄准航天动力学与控制领域继续深耕。“我曾经梦想着,有一天能把自己热爱的科研工作搬到太空去。”虽然36岁的他,已是北航教授和博士生导师,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主持科研项目十余项。但是当得知祖国要选拔首批载荷专家,时年31岁的他当即便报了名。航天员的选拔过程极其严苛,对身心综合素质都是极大的考验,桂海潮却能从大约2500名候选对象中脱颖而出。在此后的两年多时间里,又经受了8大类200余项科目的严格训练和考核,为飞向太空做好了技能上、身体上、心理上的准备,充满信心迎接挑战。
曾经在重重大山之中仰望星空的少年,现在终于能够上天去摘自己的星星了。积极、勇敢、坚持、刻苦……桂海潮用自己的双手把诸多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
桂海潮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已指导十余位硕士、博士毕业,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持科研项目十余项。
连日来,桂海潮的传奇人生受到广泛热议。从“6岁时躺在山坡放牛牧星”,到36岁时“真的去天上摘星星了”,从看到航天员杨利伟驾乘神舟五号飞船一飞冲天,便对飞往太空充满向往,到如今成为逐梦太空的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桂海潮的每一步都走得扎实,令人感佩。
36岁博导“上天了”,桂海潮的人生经历鼓舞人心。桂海潮飞天后,其家乡的学生说:“我感到非常振奋,桂海潮学长让我们明白了,只要努力学习,是可以遨游太空的,我也要用我的汗水和付出,成就自己的梦想,决胜高考,拥有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由此观之,桂海潮叩问苍穹,不仅给家乡带来了荣光,还让学弟学妹眼中有光、心怀远方,努力像他那样追逐梦想。
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跟随桂海潮这个榜样,青少年能够感受到什么、学到什么?首先感受到的是立志。“为学须先立志。志既立,则学问可次第着力。立志不定,终不济事。”成为杨利伟那样的航天员,这是桂海潮的志向,为了这个志向他奋力求索,高考时以第一志愿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桂海潮知行合一,为了梦想刻苦专注、高度自律、坚韧勇敢,这些可贵的品质也给人启迪,值得青少年学习。举个例子,经过层层选拔,他成功入选中国第三批航天员,而接下来的路无比艰辛。据报道,相比从空军飞行员队伍里选拔出来的航天员,他的体能素质和航天技能训练底子稍显单薄。怎么办?练!“循序渐进地训练,针对自己的弱项加强训练。”
体能训练中,那些老大难项目变为优秀的背后,是刻苦专注;经受住八大类、200余项科目的严格训练和考核背后,是自律和坚韧。诚然,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世上哪有随随便便的成功?很多人只看到桂海潮的风光,却不知道他为之付出了多少血汗。
应该说,每个人的禀赋不同、兴趣有异,但在逐梦路上全力奔跑,跨越一个个难关,终能圆梦。再举个例子,桂海潮从小镇考入名校后,仍然刻苦学习,从本科开始一直攻读到博士学位,并赴国外从事博士后研究,一路向前,永不止步。有了这份韧劲和向上的冲劲,成功就是水到渠成之事。
追梦需要激情和理想,圆梦需要奋斗和奉献。其实,不独桂海潮,那些在奥运赛场上摘取奖牌的运动员,在科研中取得重大进展的科技工作者,在所在领域“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创于新”的大国工匠……哪一个不是靠拼搏、专注、坚韧而有所成就?也许努力不一定实现梦想,但不努力则永无可能实现梦想。
值得一提的是,桂海潮家乡一名小学生表示,想成为桂海潮那样的国之栋梁。要看到,桂海潮的梦想是个人之梦,也是家国之梦,两者是融为一体的,当越来越多的人把个人之梦与家国之梦交织在一起并不懈奋斗,成为国家栋梁,则人生出彩的同时也为国家发展出力,尤其值得点赞。
那些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为人民作出了奉献的青春,定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从这个角度讲,桂海潮的故事有太多可品读之处,将带给青少年无穷的激励作用。
航天员桂海潮的故事,激励着无数人的航天梦
5月30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3名中国航天员乘坐飞船进入太空,开始了为期6个月的太空生活。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七次飞行任务,也是中国空间站建设的第一次飞行任务。这次任务中,有一位航天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他就是桂海潮。桂海潮是一位36岁的大学教授,也是中国第一位戴眼镜上太空的航天员。他的故事,让许多人感动和鼓舞,也让许多人感受到了航天梦的力量和温度。(央视新闻)
桂海潮出生于1985年,是一名湖南人。他从小就对航天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热爱,曾经在日记中写下了“我要当宇航员”的愿望。他在学习上表现优异,先后考入清华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深造,并获得博士学位。他在大学任教期间,主要从事空间机器人、智能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多项成果和荣誉。他在2018年参加了航天员选拔,经过严格的测试和训练,最终成为了一名合格的航天员。他在这次任务中,担任飞行工程师,负责空间站的机电系统、机器人系统等方面的工作。
桂海潮的故事,展示了一位普通人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实现了自己的航天梦。他不仅有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使命感。他不仅有着勇敢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还有着谦逊的学习态度和团队意识。他不仅有着对航天的热爱和向往,还有着对祖国的忠诚和奉献。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航天员,什么是航天精神,什么是中国梦。
桂海潮的故事,也激励了无数人对航天梦的追求和向往。他让许多人看到了航天梦的可能性和可及性,让许多人感受到了航天梦的亲切性和温暖性。他让许多人认识到,航天梦不是遥不可及的幻想,而是可以通过努力和奋斗来实现的目标。他让许多人明白,航天梦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和分享的财富。他让许多人相信,航天梦不是孤立的个人梦,而是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的集体梦。
因此,航天员桂海潮的故事,是一则值得关注和传播的好故事。它既展示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和成就,也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它既展示了航天员的风采和品格,也展示了航天精神的内涵和价值。它既展示了航天梦的魅力和动力,也展示了中国梦的意义和方向。我们应该从一个客观和全面的角度,去理解和评价这一故事,既要看到它的积极意义,也要看到它的启示作用。我们应该支持和鼓励桂海潮航天员的工作和创新,让他成为一个真正服务于国家、造福于人民的航天员。
5月29日,神舟十六号飞行乘组名单对外正式公布,36岁的施甸人桂海潮出现在了公众的视野里,作为中国空间站的首位载荷专家,他担负着在空间站开展科学实验的重要使命。知道这个消息后,施甸沸腾了,施甸人的朋友圈都是惊喜、赞叹和骄傲。
“没错!是他!是他!就是施甸人桂海潮!”
“原来小时候的梦想真的可以实现!”
1986年,桂海潮出生于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姚关镇姚关街,先后就读于姚关中心小学、姚关中学(施甸三中)、施甸一中,知道桂海潮即将出征太空,从他的老师、同学、朋友、亲戚到听说、知道他的人,纷纷点赞和热议,为施甸人能走出这样一个航天航空人才由衷赞叹。
积极、勇敢、坚持、刻苦是班主任杨兆东给桂海潮的评价。
“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他会是第一个首先大声回答的同学,即使他回答的这个问题可能要答错,但是他也会勇敢地说出来。”此外,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非常坚韧的品质,能够长时间学习、挤时间学习。“不会觉得学习苦,把打饭的高峰期错过,用这五分钟时间大声背书。”桂海潮把零碎的时间用在了学习上,并能持之以恒。同时,他品性很好,在学习生活中,同学喜欢、老师表扬,所有的老师都乐于帮助他。
“不管是测试还是考试,他都会把存在的问题及时和老师进行沟通、交流,直到融会贯通才罢休。与同学相处非常融洽,对一些基础较差的同学,会不厌其烦给予讲解。”桂海潮的高中物理老师段必星说起桂海潮,非常骄傲和自豪。
“努力上进、非常刻苦。学习效率,学习效果高,数理化考试经常接近满分”。说起桂海潮,高中同学李加位非常敬佩。
“勤奋专注是他成功的一大关键,除了他觉得劳累的时候进行必要的体育运动,其他时候都在刷题做题,研究感兴趣的数学、物理等题目。”桂海潮高中同学段锐说。
“学习累了他都会到球场上打篮球,后来他喜欢上了攀岩这样的极限运动。曾经我问过他为什么会选择这个专业,他很坚定地告诉我,希望能够在航天航空领域上有所建树。”桂海潮高中同学杨海飞说。
“记得他每天早上第一个从宿舍到教室看书,晚上最后一个从教室回到宿舍。”桂海潮高中同学杨继泽说。
在弟弟们眼中,桂海潮是个开朗、自律、做事很稳重的人。
“哥哥从小就酷爱读书,各种各样的书籍捧起来就爱不释手。我们在一旁玩闹,哥哥也可以静静地读书。”桂海潮的堂弟桂海鑫回忆,自己上小学三年级哥哥上初中的时候,一次到堂哥家玩,随手拿了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好奇地问这是什么书,哥哥就向他介绍了这本书的内容和作者,并让他拿回去好好读一读。
桂海潮的弟弟桂海益说,桂海潮读书时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他不仅对自己要求严格,也会以身作则给弟弟妹妹作出示范,耐心地辅导功课。“我们的父母都是农民,在学习上没有办法给予我们太多的帮助,但却非常支持我们,希望我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一点哥哥不仅做到了,而且成为我们的骄傲。”
“持之以恒”“学习刻苦”“努力”“品学兼优”“专注”“有目标”,读书时代的桂海潮给同学、亲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是拿奖状拿到手软的学霸。凭着这股不服输的钻研劲儿和远大的理想,出生于普通家庭的桂海潮于2005年以第一志愿考入北航宇航学院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他也是当年北航在云南省录取的理科最高分。
2005年至2014年,桂海潮本硕博就读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飞行器设计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14年至2017年,在海外从事博士后研究。2017年入选北航“卓越百人”青年人才引进计划,进入北航宇航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至今。承担《深空探测导论》《非线性控制理论》等本研课程教学任务。指导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10名,已毕业3名。主要研究方向为航天器动力学、制导导航与控制技术。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索引论文30余篇,多篇论文发表在航天动力学与控制领域顶刊。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主持科研项目十余项。
航天员的选拔过程极其严苛,对身心综合素质都是极大的考验。经过初选、复选、定选三个阶段的重重筛选,桂海潮从约2500名候选对象中脱颖而出,成为第三批18位预备航天员中的4名载荷专家之一,也是唯一来自高校的载荷专家。在此后的2年多时间里,桂海潮又经受了8大类、200余项科目的严格训练和考核,终于为“上天”做好了万全准备。
“了不起的施甸人,代表国家出征太空,国家英雄,施甸人民自信起来,向他学习,热爱家乡,建设家乡。”
“同样是一个地方出来的,别人如此优秀,我们也不能落后太多,继续努力,丰富自己的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为身边人带来正能量。我们施甸人出现这么优秀的人才,我们脸上都有光,为施甸人点赞。”
桂海潮成了家乡人民的荣耀。
桂海潮的父亲也通过电话向大家表示了感谢。桂海潮的父亲说:“谢谢大家对孩子的关心,谢谢大家的支持。”
5月30日,桂海潮将出征太空。家乡人民期盼桂海潮。
在神舟十六号发射前夕,一位特别的航天员突然走红,他不是飞行员,也不是军人,而是一名大学老师。
1986年出生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青年教授、博士生导师桂海潮,今年只有36岁,却成为中国执行载人飞行任务的首个载荷专家。
直播中的他带着黑色半框眼镜,看上去文质彬彬的,说话也慢条斯理,
看着这位“与众不同”的航天员,许多网友不禁发出疑问:普通人也能当航天员?戴着眼镜也能上天吗?
当你看到桂海潮的人生履历后,相信大家心中就有答案了!
在2005年至2014年间,桂海潮在北航宇航学院飞行器设计专业,完成了本硕博连读,之后又前往加拿大进行了两年博士后研究。
在国外学习的时候,桂海潮得知国外有宇航员会面向社会招聘,这让他十分羡慕,那时他就在心里幻想,要是国内有这样的机会该多好,他肯定第一个报名!
2017年,桂海潮从国外学成归来,面对国内多所高校向他抛出的橄榄枝,桂海潮鉴定的选择了自己的母校,进入北航宇航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第二年,31岁的桂海潮已经担任博士生导师,而他没想到的是,两年前在国外许下的愿望,竟真的摆到了他面前。
2018年,我国开始招募第三批航天员,为了满足空间站的任务需要,这次在航天驾驶员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两类。
桂海潮得到消息后,毫不犹豫的便报名参选载荷专家。
经过层层筛选后,桂海潮从2500名候选对象中脱颖而出,成为18名预备航天员中的4名载荷专家之一,也是唯一来自高校的载荷专家。
但是当得知桂海潮的出身后,所有人都沉默了。
本是大学老师的桂海潮,如今却作为神州16号的航天员领命飞天,在得到这一消息后,一位自称是桂海潮邻居的网友分享了这么一个故事。
那时候他家的厨房正好对着桂海潮的卧室,每天黄昏吃饭的时候,都能听见桂海潮在大声的朗读背诵。
而他经常被老爸揪着耳朵,去看桂海潮是怎么学习的,透过那扇纱窗,他想不到的是,这会是一位宇航员的曾经。
桂海潮出生在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里,父母常年以务农为生,
或许是深知读书才能改变命运,桂海潮从小学习成绩就名列前茅。
在住校期间,桂海潮每天早上总是第一个去教室看书,晚上最晚回到宿舍,宿舍熄灯了,他还会打着手电躲在被窝里看书。
在同学们眼中,桂海潮是的绝对的“学霸”,他的数理化成绩常常接近满分。
2003年,正在读高二的桂海潮,从学校广播中听到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杨利伟成为中国飞天第一人的消息后,整个人都异常激动,这是他第一次感受到航天的魔力。
从那时起,桂海潮给自己定下了高考目标,那就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也是从那时起,在做完老师布置的作业后,桂海潮还会主动找老师要题做,近十年的高考题桂海潮不知道做了多少遍。
在高考模拟考的时候,桂海潮的成绩就在全市排名前二或前三的位置。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5年桂海潮以优异的成绩被北航录取,他也是那一年北航在云南省录取的理科最高分。
在考后复盘的时候,桂海潮的老师还表示,当年的高考题对他来说太简单了,还有点不适应。
施甸县是一个贫穷的小山城,直到2020年才完成脱贫,因此当年桂海潮考上北航的时候,全县都轰动了。
后来桂海潮前往北京读书,一路读到博士后,虽然这些年因为学业和工作忙碌,桂海潮鲜少回到家乡,但是施甸县关于他的“传说”却一直都在。
走在桂海潮家所在的那条老街上,随便问一家店铺的老板认不认识桂海潮,得到的答案都是:他是这条街有名的大学生,这个娃娃出息的很!
而令他们没想到的是,这个当年走出去的大学生,在十几年后,竟然给了他们一个更大的惊喜,他们这个无人问津的小县城,竟然出了一名宇航员!
桂海潮当年的老师得知这个消息后,十分激动的表示,她一直都知道桂海潮非常的优秀,会有一个很好的未来,但实在是没有想到,有一天自己的学生会出征太空。
桂海潮一位同学也表示,现在很多人都在说‘小镇做题家’,如今桂海潮的事迹告诉大家,向施甸这样的小县城,不只有做题家,还能走出航天员!
桂海潮何尝不是证明了,读书真的可以逆天改命,大山走出去也可以是星辰大海!
如今我们看到他兴奋的摆手,直呼坐火箭也太爽了,而我们不知道的是,他为这一天的到来准备了多久!
2018年,桂海潮通过层层筛选,成为国家预备航天员之一。
作为唯一一位从高校中选拔出来的航天员,桂海潮是幸运的,但是幸运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降低标准。
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航天员,不仅要专业知识过硬,身体素质也得跟上,这对于桂海潮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
毕竟与从空军飞行员队伍里选拔的航天员来比,桂海潮的体能素质和航天技能训练底子稍显薄弱。
在离心机训练中,对于航天员的标准是8G的过载,这比在选拔时多了2G,而这2G对于门外汉桂海潮来说,无疑是巨大的一步。
“干就完了!”桂海潮默默地给自己加油打气,为了达到标准,桂海潮在每次训练结束后,便找有经验的师兄请教,想尽各种办法努力克服心中的紧张。
最终他不仅成功克服了2G的差距,训练成绩也从二级提高到一级。
除此之外,成为一名合格的航天员,还要经历各种之前从没体验过的考核。
体能训练强度很大,但是桂海潮都咬牙坚持了下来,当完成所有的训练后,桂海潮也对自己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经过两年零三个月的训练,桂海潮最终得到了去外太空探索的机会。
更加令人敬佩的是,在进行封闭训练的时候,桂海潮也没有忘记自己的“本职工作”,在训练间隙他还不忘给自己的学生们批改论文,指导学生科研,帮忙推导关键的理论公式
而就在神舟十六号发射的发布会上,桂海潮在短暂的休息时间里,催学生们赶紧叫论文。
不少网友得知桂海潮这番操作后,忍不住调侃桂海潮的学生们:认真写论文,你们的导师在天上看着呢!
他是小镇做题家,他是年轻的博士生导师,他更是一名航天员,你看!努力会有回响,光芒有迹可循,从大山中走出去,也可以抵达星辰大海!
“参与到载人航天事业,发挥专业所长,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桂海潮说。
桂海潮是我国执行载人飞行任务的首个载荷专家。高考时他以优异成绩考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就读宇航学院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一路攻读拿到博士学位,又做完博士后,凭借扎实的学术成果,桂海潮回到母校,成为宇航学院的一名副教授。2018年,年仅31岁便担任博士生导师。听说选拔第三批航天员的消息,桂海潮第一时间报名,通过了层层严苛的选拔。
身份虽是载荷专家,但各类训练标准没有降低。转椅训练中,桂海潮起初有些不适反应,冒虚汗,恶心,头晕。他每天练习20分钟“打地转”——一只手抓着另一侧耳朵原地旋转。加练多练用心练,训练成绩也从二级提高到一级。
作为乘组中的载荷专家,桂海潮承担了较多的实验项目。训练中,他要知其然,了解操作流程,还要知其所以然,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
桂海潮年少时有个航天梦。成为航天员后,桂海潮说,常梦见驾驶飞船,在各个小行星之间穿行……如今,他的太空之旅即将启程。
(本报记者喻思南、刘诗瑶、林渊,占康参与采写;航天员照片均为本报记者林渊摄)
5月29日11时,执行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的3名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集体亮相并回答了记者提问。
戴着一副近视眼镜,可能是桂海潮在外表上与其他中国航天员最大的不同了。
5月29日,随着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名单的公布,36岁的桂海潮出现在了公众的视野里。细心的人很快发现,他佩戴着眼镜,这将是我国首位戴眼镜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
与往次飞行任务不同,神舟十六号是我国第三批航天员将首次执行飞行任务,也是我国航天员队伍“新成员”??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的“首秀”。这其中,作为我国执行载人飞行任务首个载荷专家的桂海潮,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名教授,主要负责空间科学实验载荷的在轨操作,在科学、航天工程等领域受过专业训练且具有丰富操作经验。
黑瘦的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桂海潮深有感触地说,“能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以致用,参与到载人航天事业中是一件幸福的事。保持好奇心、探索未知是我前行的动力。”
2003年10月15日,航天员杨利伟驾乘神舟五号飞船一飞冲天,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圆。当时,桂海潮正在云南施甸县城中学读高中二年级,从校园广播里听到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时,他开始对飞向太空充满向往。
但在那时,他并没想到,这项神圣的职业在近20年后竟然跟自己产生了关联。
从小,桂海潮对科学就有着浓厚的兴趣,一套《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是他少年时代最为心爱的科普读物。在这套书里,他学习到了很多航天的入门知识,特别是看到“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致力于航天报国的感人事迹后,桂海潮崇拜不已,也在心里埋下航天的种子。
心怀理想,学习便有了动力。高考时,桂海潮以县城理科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
9年时间,桂海潮一路从本科攻读完博士学位,继而赴国外从事博士后研究,并在国际顶尖期刊发表近20篇SCI学术论文,成绩斐然。
3年后,桂海潮带着丰硕的学术成果学成归来,国内多所名校纷纷向他抛出了橄榄枝。最终,桂海潮选择回到自己的母校,成为北航宇航学院的一名副教授。
2018年,31岁的桂海潮担任博士生导师。正当他在自己的领域打算大展拳脚时,又迎来了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
2018年的一天,桂海潮所在的学院召开大会。会上,院长宣布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国家开始招募第三批航天员,跟以往不同的是,这次选拔的航天员分三种类型,即: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其中,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从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选拔。
听到这一消息,桂海潮心花怒放。在国外留学期间,他听闻科研人员可以报名航天员,并进入国际空间站开展科学实验。那时,桂海潮一边做实验,一边畅想:随着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中国的科研人员进入太空也一定很快变为现实。
“如果有一天能把自己热爱的科研工作,搬到太空去。太有意义了!我一定要试一试,将我这么多年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自己的幻想变成了现实。桂海潮第一时间就报名参选载荷专家。
通过层层严苛的选拔后,桂海潮以载荷专家的身份加入我国第三批航天员队伍。
第三批航天员是幸运的,他们赶上了空间站阶段密集的飞行任务,给每个人都提供了舞台和机会。
幸运并不代表他们的训练标准会降低。他们的训练内容多,训练强度大,训练进度紧,挑战比较大。对于桂海潮来说,比起从空军飞行员队伍里选拔的航天员,他的体能素质和航天技能训练底子上显得稍微薄弱。
“干就完了!”桂海潮轻描淡写地说。
离心机训练中,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选拔标准是6G的过载,比航天驾驶员标准低。但是,入队后所有训练标准都要达到8G的过载,这2G的差距对桂海潮来说,也是一段艰辛的跋涉。
第一次训练时,桂海潮感觉胸腹部有被牢牢压住的感觉,每一次呼吸,胸部都有被撕扯的感觉,心率也偏高。
桂海潮对自己的表现极不满意。训练结束,他便找有经验的师兄请教。爱琢磨的桂海潮还找出了自己成绩不佳的症结所在??由于心里紧张、身体素质、技巧不足,从而导致呼吸对抗动作做得不到位。
为此,他在以后的练习中不断修正,不但克服了2G的差距,训练成绩也从二级提高到一级。
训练的苦和难,对桂海潮来说,比不上在体验其过程中所获得到的各种乐趣。他说:“这是个非常有意思的过程。”
野外生存训练对航天员来说,也是充满乐趣的一次挑战。成为航天员后,他们在巴丹吉林沙漠进行了一次沙漠训练。
晚上,桂海潮负责值班,监测环境温度、湿度和风速后,躺在沙漠里看着繁星点点的星空。他想到几年前,自己还在大学校园里做着航天相关课题的研究时,航天员这3个字对他来说,既神秘又遥远,而在不远的将来,他就会飞向那深邃而又神秘的星空。
他不禁感慨:人生真的很奇妙,你的未来超乎你的想象。但只要有一颗好奇心,你一定能探索到更多的未知。
经历两天两夜的沙漠生存训练后,第二天一早,他们收拾行装,负重数十公斤,准备在茫茫大漠中徒步行走5公里到达目的地。可不巧的是,走在半路上,桂海潮的鞋底脱落了。
事实上在前一天,他的另一只鞋底已经脱落,桂海潮利用有限的救生物品??军刀当针扎孔,降落伞绳当线硬把鞋底缝上了。没想到,在这关头,另一只鞋底也宣告罢工。
桂海潮只能穿着“张开大嘴”的鞋子,强忍着滚烫的沙子钻进脚底带来又疼又痒的感觉,一走就是两个小时。
“回到营地后,头发里的沙子怎么也洗不干净,吃了口西瓜,发现西瓜真甜。”那些天的经历他永生难忘。
2022年6月,桂海潮被确定执行神舟十六号任务。能和三次飞天的景海鹏一起执行任务,他感到非常幸运。
2008年,景海鹏执行神舟七号飞行任务时,他已是一名大四的学生了。当时,他对景海鹏只能深深仰望。没想到若干年后,自己竟然能和飞天英雄共同执行任务。
桂海潮非常珍惜这次机会,但也充满压力。
“要是现在让你飞,你是不是有信心?”乘组刚成立时,景海鹏这么问,桂海潮选择了沉默,他说他的底气不是很足。
在训练过程中,景海鹏仍然会经常对他进行这样的“灵魂拷问”:你准备好了没有,你具备了飞天的能力吗?
这次任务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新阶段后的首次载人飞行,将要承担非常繁重的空间科学试/实验任务,将是目前开展在轨试实验项目最多的载人飞行任务。作为乘组中的载荷专家,桂海潮承担了较多的实验项目。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经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由指令长景海鹏、航天飞行工程师朱杨柱、载荷专家桂海潮3名航天员组成。
其中,出生于1986年,目前担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的桂海潮,是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姚关镇人,高中时曾就读于施甸县第一完全中学。
当桂海潮入选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时,他的家乡沸腾了。
5月29日,从早上到下午,走在姚关镇的大街小巷,在乡亲的闲谈中,随处可以听到关于桂海潮的消息。“学习好”成为大家口中公认的印象。
桂海潮的发小、现为姚关镇个体户的赵银回忆,桂海潮“学霸”的形象,从小学时就深深刻在他的脑海里。
“上小学时,老师都让我们向桂海潮学习。现在成家立业后,我又会用桂海潮的事迹鼓励我的两个孩子,要他们向海潮叔叔学习。”赵银说。
赵银的铺子,离桂海潮家不远。他介绍,桂海潮工作以后,回来得少了,工作后至今只见过他两次。不过,赵银并没有从桂海潮身上看到太多变化。
“他的姚关口音还没有变。”回忆最近一次见到桂海潮的情景,赵银感觉就像身边人一样。
“早上(5月29日)有熟人发消息给我,我才知道这件事。作为他曾经的班主任,我感到很高兴。”桂海潮曾经的高中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杨兆东表示,桂海潮在高中时表现相当好,各科成绩都很全面,是各科老师都赞不绝口的好学生。高中三年,不论大小考试,他都是第一名,在全校算是风云人物。“这在我的教学生涯中基本算是唯一一个。”
杨兆东回忆,桂海潮是一个很能吃苦、能持之以恒的学生。他除了天赋,最重要的就是坚持,高中三年能一直保持好的学习状态。到了饭点,其他同学一下课就冲去食堂打饭,桂海潮从不去挤,他会留在教室多背几分钟书,争取一切能争取的时间来汲取知识。
桂海潮选择航天领域,还与神舟飞船有关。
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篇校内新闻内容显示,桂海潮曾谈及自己选择航天事业的初衷:2003年10月15日,当从校园广播听到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的消息时,当时还在读高二的他激动万分,自此对航天事业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在高考结束后毅然填报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航天飞行器设计专业。
对此,杨兆东还说了一个小插曲。
“当年桂海潮的高考成绩可以报北大,志愿填报截止时间为晚上12点,我和他以及他的父母聊到晚上11点,作为他的班主任,当时我是希望他能报考北大。”杨兆东回忆,矢志于航天事业的桂海潮最终还是坚持梦想,填报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我明天会准时观看桂海潮的出征直播。希望他能一切顺利,为国家作出更大贡献。”杨兆东说。
“有天赋,能吃苦,还很勤奋。”毕业近二十年,谈起桂海潮,他的高中物理老师段必星依旧连连称赞。
他介绍,高中时,桂海潮对物理很感兴趣,高考理综考了275分。但他从不偏科,科科成绩都十分优秀。
“课后他总是追着老师提问。”在段必星的记忆里,桂海潮总会在测验结束后,拿着试卷,追着老师讨论难度比较大的题,平时还会与老师讨论一些比较前沿的物理问题。
段必星表示,他曾带桂海潮到昆明参加了全国物理奥林匹克竞赛,最终桂海潮获得了全国三等奖。
能够入选航天员,体能自然要优于常人。
桂海潮高中时的体育老师何子兴虽然任课不多,但是对桂海潮印象还是很深刻。他介绍,高中时的桂海潮很朴实,不但学习好,体育锻炼也没有落下。“他在中长跑上比较突出,每年都会积极参与学校的运动会。”
“希望桂海潮能在航天事业上发展得越来越好,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多作贡献。”桂海潮飞天在即,何子兴对桂海潮表达了衷心地祝福。
在神舟五号的激励下追梦航天,到神舟十六号上圆梦太空,桂海潮的成长蜕变历程,正是我国航天事业飞速繁荣发展的一个生动注脚。
桂海潮出生于施甸县姚关镇姚关社区,一大早,村里的乡亲们就赶到桂海潮姨妈杨美平家的小院中,等待观看直播。村民们都在谈论,这个曾经黑瘦的邻家男孩,转眼就成为了代表祖国出征的航天员,言语间充满了自豪。小院里围坐着30多名村民,他们手举小国旗,期待见证这一重要时刻。
“昨天从电视里得知这个消息,作为亲人我们既激动又担心。今早在电视上看到他状态还不错就放心了。”桂海潮的表弟刘辉说,早上7点多,村民们就陆续开始来到家中。一直只知道桂海潮在大学任教,家人也只知道桂海潮最近要外出一段时间执行任务,没想到是代表国家出征,前一天得知这个消息,全村人都非常激动,村委会更是凌晨6点多就开始布置场地,方便村民观看。
当发射成功后,村民们挥舞着手中的小国旗,一片欢呼。
桂海潮曾经的母校——施甸县一中和三中 也组织了学生集中观看直播,尤其是进入发射倒计时环节,学生们难掩激动之情,纷纷欢呼鼓掌。
“电视上看到他,依然保持着学生时代的活力和自信,神情还有些调皮。”桂海潮曾经的高中生物老师钱国庆说,母校的师生都为他感到骄傲。
曾经的高中班主任杨兆东老师感慨:“在教育并不算发达的小县城,桂海潮出征太空,对于国家而言意义非凡,对于小县城的学子们而言,也是一种莫大的鼓舞。”
今天上午,在北航校园, 同学们一起在屏幕前共同关注火箭发射,并为桂老师加油“祝我导圆满完成任务!”“出征顺利!圆满凯旋!”
刚刚,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其中,36岁的桂海潮,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青年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负责空间科学实验载荷的在轨操作,是我国航天员队伍“新成员”。
桂海潮的发言难掩激动之情:“坐火箭太爽了!”“相当漂亮!”“很舒服!”
今天上午,在北航校园,同学们一起在屏幕前共同关注火箭发射,并为桂老师加油“祝我导圆满完成任务!”“出征顺利!圆满凯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