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一号”作为中国核电走出去的主打品牌,是我国唯一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产品。在“华龙一号”首批项目中,中国一重承制所有3个项目6个机组的主要设备。其中核反应堆压力容器、蒸发器、主泵泵壳、主管道等高难度锻件的锻造重任落到了刘伯鸣肩上。作为我国首台“华龙一号”堆型示范项目,主泵泵壳为特厚异形大锻件,它不仅要满足普通锻件的均匀性、纯净性和致密性要求,还要满足整体性和仿形性的特殊要求,仿形锻造后的核电锻件要具备纤维流线连续、变形均匀、均质性好、使用寿命长、材料利用率高等优点,是锻造行业的高端技术。
为完成主泵泵壳锻造任务,刘伯鸣与专业技术人员协同作战,依据已有的核电锻件技术基础和生产经验,不断完善基础工艺数据,攻克了各种操作难关,圆满完成了“华龙一号”主泵泵壳锻件首件制造,泵壳性能试验一次成功。这标志着中国一重具备了“华龙一号”主泵锻件制造能力,为实现中国核电设备国产化迈上了新的台阶。
刘伯鸣担任劳模创新工作室组长后,带领团队围绕生产重点、难点开展课题攻关,先后完成《加氢筒节减余量》《提高支承辊钢锭利用率》《提高长筒类锻件表面质量》等多项课题,通过改进工艺、创新、合理使用工附具,细化操作方法最终使支承辊平均钢锭利用率由60.8%提高到64.75%,为企业节约钢水1028吨,节约成本1000余万元。
刘伯鸣遇到的第一个重要任务——为第三代百万千瓦级核电站生产国产锻件以及锻造出国内最大的首件CAP1400锥形筒体。生产一旦成功,将填补我国核电装备制造中仿形锻造技术的空白。
2015年的中国一重由于企业亏损,人心浮躁,刘伯鸣周围的老同事,纷纷收到“南方”企业的邀请,以翻三倍的薪酬被挖走。他看到身边大量的老同事、老同学和从小一起在富拉尔基长大的玩伴,陆续离开一重,离开了东北。
这一年,刘伯鸣没有离开,他一心扑在工厂和工作室,反复揉搓着面团,演示锻件的锻压工艺。
第二年,刘伯鸣遇到了一位改变中国一重命运的人——刘明忠,此时刘明忠被党中央任命为中国一重董事长、党委书记,并同时兼任新兴际华董事长(至2017年10月)。刘明忠曾经带领一家面临破产的企业——新兴际华,破浪疾行进入到世界500强。
29年的锻造生涯,刘伯鸣屡创先河,也因此多次受到各级组织表彰和奖励,全国技术能手、黑龙江省首届龙江大工匠、省级劳动模范、黑龙江最美工作者、第五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等等荣誉接踵而至。在2019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中,刘伯鸣是10位获奖者之一,成为一名“大国工匠”。
刘伯鸣“出名了”,很快就有企业找到刘伯鸣,想要重金聘请他,但被刘伯鸣婉拒了,身为党员的刘伯鸣在面对荣誉的时候,想到的不是个人而是集体。刘伯鸣说,“作为新时代的产业工人,我认为衡量个人价值的不是企业给了多高的薪资,而是看自己能回报给企业、社会和国家什么。荣誉不重要,继续钻研专业,努力做好‘传帮带’,为建设制造强国作出贡献,是更重要、更有意义的事。”
核电锻件是核电机组建设的关键部件。彼时,核电锻件制造是世界范围内绝对的高精尖科技,也是我国急缺的关键技术。
“造出来,我们不仅能突破封锁,更能降低成本,赢得广大的市场!”刘伯鸣和工友们立志要为撑起中国制造业脊梁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为支撑国家重要核电项目的关键部分,核电锻件吨位大、质量要求高,制造工序相当复杂,从冶炼、锻造、热处理到机加工、无损检测、性能检验……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将前功尽弃。
刘伯鸣带着十几个人吃住在单位,进行夜以继日的技术攻关。在水压机锻造厂车间里,加热炉内最高温度可达1250摄氏度。高温炙烤下,刘伯鸣常常大汗淋漓,有一天下班他发现当天体重减了好几斤。 揉着面团反复模拟锻件形状、深夜两三点打电话和技术人员讨论模拟结果、反复计算板坯厚度和直径……刘伯鸣“着了魔”,在火花和热浪的“陪伴”下修炼着“铁上绣花”的功夫。
终于,当重锤最后一次落下,硕大的锤头精确地控制着锻件的每一丝形变,核电锻件一次锻造成功!刘伯鸣和工友们首创了同步变形技术,填补了国内行业空白。
在他师傅范友国眼里,“伯鸣是个急性子,肯钻研,天生就是个‘打铁人’”;他的徒弟张欣宇说,师傅“胆大心细”,毫无保留地把知识传授给青年职工。
记者日前走进中国一重水压机锻造厂的厂房采访,刘伯鸣正在指挥操作手通过水压机把烫得发红的巨大钢锭塑成轴、辊、筒等各类锻件,这些锻件将被应用到核电、石油、化工等重大国计民生领域。水压机每一次锻压的时间、强度、角度,都分毫不差。
就在这间厂房,刘伯鸣带领团队突破外国技术封锁,为中国核电锻件制造擦亮了招牌。
奉献是无私的,是无悔的。刘伯鸣说,身处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代,奉献岗位、奉献社会,绘好新时代“一重人”的精神坐标,应该是我们每个“一重人”追求的方向与目标。
2017年以来,刘伯鸣针对生产瓶颈,先后设立“缩短制造流程,加快筒节产出”和“固化封头操作,确保产出时间节点”等课题,在降低制造成本、压缩生产周期、提高产品质量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其中“缩短制造流程,加快筒节产出”课题,每件加氢筒节生产周期至少缩短加热时间9小时,每件筒节节约成本3600元,生产的108件加氢筒节,共节约成本约40万元。常规岛低压转子钢锭重715吨,面对如此庞大的钢锭,刘伯鸣在每一火次锻造之前都会科学的安排设备的使用顺序和操作方法,在保证工艺要求的前提下巧妙的利用其它附具完成锻造。随着715吨常规岛低压转子、7.6米超大过渡段、9米超大筒节等多项超大锻件的成功锻造,不仅提升了中国一重制造实力,也打破了国外大锻件的常年垄断,为中国在超大锻件制造领域赢得国际话语权。
刘伯鸣深情地说,我和工友们见证了国家超大锻件国产化、产业化的全部历程。没有“以一为重、永争第一”的中国一重大舞台,实现梦想是不可能的。无论是普通工人、班组长、还是副厂长,职务虽然在变,但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为公司发展不遗余力的奉献精神永远不会变。当镌刻着“中国一重制造”的一台台核岛设备将裂变而出的无尽核能置换为亿万千瓦强大的电流,输向神州大地,我们知道,这千里繁华夜、万家灯火中,就闪动渗透着“一重人”坚定的信念和产业报国的忠诚。
刘伯鸣的“传、帮、带”精神,培养了一批优秀员工,为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及节能降耗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一个在生产一线工作30多年的基层创新带头人,刘伯鸣申请了两项个人专利和两项集体专利。
他认为,现在的中国一重是“最好的时刻”,每周四,创新工作室的技术人员都会聚在一起,讨论新技术的可操作性。
中国一重这样评价他:“刘伯鸣充分发挥劳模的示范带头作用,在厂领导和工会的支持下,组建了劳模创新工作室,围绕生产重点、难点积极献计献策、发明创造,取得了丰硕成果,有效扩大了劳模创新工作室的辐射面和影响力。”
在《加氢筒节减余量》创新课题攻关中,刘伯鸣通过课题立项、数据分析与研究及课题成果实践检验。
获得了荣誉,刘伯鸣更注重的是对青年工人、青年党员的“传帮带”,将自己的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拿出来,只为了在大装备制造行业培养和留住更多的人才。通过建立劳模创新工作室,刘伯鸣带领工作室成员开展“劳模工匠讲堂”“名模带高徒”“创新联盟互学互促”等活动。为了让“理论联系实践”,刘伯鸣将课堂搬到了压机旁、炉台边、机床上,近年来,组织各种有针对性地培训活动近百场,受益职工2000余人次。团队成员中2人荣获中央企业技术能手等荣誉,2人从普通职工成长为副班长和大班长。
既要有千钧之力,又要心系“毫厘”之间,如今的刘伯鸣,正带领整个创新团队朝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全力迈进,在百吨级的“大零件”上做足“绣花功夫”,一心一意为了“大器早成”、为了助力我国的锻造事业攻坚克难、也为挺起民族工业的脊梁,贡献着工人的力量。
近年来,刘伯鸣团队已设计创新课题86项,研究成果为中国一重降本增效2亿元以上。中国一重制造的锻件远销国内外,锻件制造水平迈向世界前列。
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2019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荣誉称号、第五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这些年,荣誉纷至沓来。刘伯鸣说,培养接续奋斗的大国工匠,是他的迫切心愿。现在,“刘伯鸣技能大师工作室”会定期开展业务研讨,“传帮带”蔚然成风。
“创新无处不在,只要用心去观察,用心去琢磨,就没有什么咱攻克不了的东西!”接受完采访,刘伯鸣又重新迈进重锤起落、铁臂穿梭的厂房。那里记录着他的创新与坚守,也见证着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壮大的火热年华。
刘伯鸣,是共产党员,是打铁的人,更是“铁打的”人。
刘伯鸣说,企业为了鼓励大家科研创新的积极性,还设立了数额不同的奖金,哪怕是一个最小的革新,一重都在鼓励大家,“我们经常对提出科技创新的人给予1000元、800元、500元到优秀奖,数额不同的奖金。金额不多,但是带动了我们的创新氛围。”
刘伯鸣的“传、帮、带”精神,培养了一批优秀员工,为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及节能降耗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刘伯鸣劳模创新工作室还完成了《创新生产方式加快生产节奏》和《转变方法提高长筒类锻件质量》两项课题,节约附具资金达87.25万元。通过课题攻关,将2016年长筒类锻件合格率从2015年的86.7%提高到93.9%,优级品率从13.2%提高到18.9%,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刘伯鸣出色完成三代核电锥形筒体、水室封头、主管道、世界最大715吨核电常规岛转子等超大、超难核电锻件和超大筒节的锻造任务20余项。在两台万吨水压机的接续中,一大批大国重器从他所在的制造厂发出,在秦山2期、三门2号、福清5号、CAP1400项目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中发挥重大作用,为促进核电、石化、专项产品国产化和进口替代、提升我国超大型铸锻件极端制造整体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做出了突出贡献。刘伯鸣专攻核电、石油化工大型锻件等世界公认综合性能要求最高、技术难度最大的热加工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