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谭千秋救人事迹素材

2024-07-16 来源:华拓网

谭千秋事迹

2020年新冠病毒疫情蔓延全国,人们经受了疫情对生活各方面的不利影响后,纷纷认识到我们需要崇拜的是那些在平凡岗位上做出利国利民业绩的真英雄。12年前的汶川地震中也出现了这样一位平民英雄。

家贫志不贫

我们今天要讲述的这位平民英雄叫谭千秋。他1957年8月出生于湖南省祁东县岩前村。在那个年代,人们的物质生活普遍非常贫乏。饮食上都是咸菜粗粮粥,就算是这样的伙食,大人辛勤劳动一整天,都不一定能让孩子们吃饱穿暖。

生于农村的儿童的命运好像已经被安排好,长大、种田、结婚、生子,新出生的孩子继续父辈的命运。要想改变贫穷的命运,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读书考学,进入城市找一份城里的工作。

谭千秋的父母是普普通通的农民,收入微薄,一共要养五个子女。从小,谭千秋就十分懂事勤奋,他深知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平时,他要帮父母做农家活,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已经十分辛苦,但是他的学习成绩却十分优异。他付出了常人不能付出的努力。谭千秋的父母也深明大义,没有一点守旧的思想,他们积极支持儿子的学业,在贫困的生活中,节衣缩食供谭千秋上学。

谭千秋没有辜负父母的付出,没有辜负自己的努力。他在1978年考入湖南大学政治系,成为了一名大学生。全村的人都为谭千秋而高兴。谭千秋的荣誉不只是自己的、家人的,也是全村的。他带着全村人的希望开始了自己的学业。

上大学时,谭千秋同样勤奋努力。毕业后,学校领导希望他留校任教,但是谭千秋喜欢四川,他选择了去四川工作。1982年,他进入四川绵竹市东方汽轮机厂工作,在这个工厂下属的东汽中学任政治老师。在四川工作时,他结识了爱人张关容,两人组成了幸福的小家庭。

由于在工作中,谭千秋认真负责,教学成绩突出,他升任教导主任,依旧负责学校的政治课教学。

由于小时候自己上学时很艰辛,谭千秋十分了解学生的辛苦,他对学生们非常关心爱护。学校里的人都知道,谭千秋常常捡起地上的小石头,因为他怕学生摔倒会被石头硌伤。他也因此被同事们称为“最爱学生的人”。

灾难中的英雄

2008年5月12日,谭千秋像平日一样给高二的学生们上政治课。学生们都津津有味地听着谭老师的课程。突然,校舍晃动了一下,教室里所有的人都察觉到了这一情况。谭千秋立刻反应过来这是地震了。他马上喊到:“同学们,快往外跑,不要带任何东西,快跑,这是地震。”学生们听从老师的呼喊跑出了教室。

谭千秋在无比危急的时刻,心系学生,他发现还有四个学生没有跑出出。此时,房屋上已经开始有掉下的墙块。谭千秋在这生死关头,拼尽力气,把四个学生塞入桌子下。他接下来做出了更伟大的动作。他双手紧紧抓牢桌子的边缘,像一只雄鹰一样,张开臂膀,俯身在桌面上,用自己的身躯给桌子下的同学搭起来一道保护伞。

剧烈的地震,震毁了房屋,巨大的水泥块和钢筋砸向了谭千秋。当救灾员们搜救到这个学校的时候,他们发现谭千秋保持着俯身的姿势,趴在桌子上,双臂已经僵硬。他保护的那四个同学都幸存了下来,而谭千秋牺牲于这场地震中。

谭千秋的妻子张关容得知了丈夫牺牲的消息后,痛不欲生。她见到谭千秋的遗体后,趴在上面忍不住地痛哭。她一点点地拭去丈夫遗体上的灰尘和石块。没有人不为这一场景而动容。汶川地震,使太多人经历了痛苦的生死离别。太多人的心需要慰藉。然而,此时人们能感到的只有悲痛。

东汽中学全校的师生都以谭千秋为荣。他们都深深地怀念这位老师、同事。市民们也知道了谭千秋的事迹,他们走上街头,手捧鲜花,祭奠这位身边的英雄。很多人自发地参加谭千秋的葬礼,为他献上鲜花,同时深深地鞠躬表示敬意。国家授予了谭千秋全国抗震救灾优秀党员、抗震救灾英雄、革命英雄的荣誉称号。

时间慢慢流逝,地震带给人们的伤痛静静地平复。现在,在谭千秋工作的东汽中学里有一座他的金色雕像。雕像肃穆沉静,谭千秋的面容被刻画得坚毅而刚强。那是一种博爱的力量,是因为对学生抱有无私的爱,才能让谭千秋老师做出这样舍己救人的举动。但愿,路过那里的人都能去看看这座雕像,记住谭老师的博爱深情。

英雄的家人

谭千秋的牺牲换来了四个花样年纪学生的生命,给浮华的社会带来了温暖的力量,但是留给他家人的却是深深的长久的悲痛和怀念。

谭千秋的爱人张关容也是一名人民教师。在丈夫牺牲后,她依然从事教师工作。她以谭千秋为荣,像他一样尽自己所能做好本职工作,力所能及地关爱着每个学生。她常常去丈夫的墓前,和丈夫诉说最近的生活情况。

谭千秋有两个女儿,他牺牲时大女儿在上高中,小女儿才刚刚一岁。大女儿叫谭君子。在父亲去世后,她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因为她之前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父亲相处,当她想找父亲撒娇时,父亲已经去世了。

但是她没有一蹶不振,努力的学习和生活,考入了北京大学法学院。她正是以这种积极的方式慰藉父亲的在天之灵。从北大毕业后,谭君子又进入哈佛大学深造,现今,是美国一所律师事务所的律师,为好莱坞的人士提供法律服务。

谭千秋的小女儿叫谭仙子,现在,她刚刚上高中,学习成绩也十分优异。有这样一个优秀的爸爸,她一定也会和姐姐一样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我们常常抱怨社会浮躁、人情冷漠,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都没有人来帮我们一把。但是,谭千秋这样的平民英雄以他们的生命告诉我们,我们的社会是有爱的,温暖的。愿英雄长留心间,照亮前路。

《感动中国》观后感

很早以前,我的学校就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开学第一天,全体师生都要一起观看《感动中国》,今年也不例外。过去的2008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中我们抗击暴风雪、抗震救灾、举办奥运会、神七航天员太空漫步……在这些事件中,我们经历了太多悲沧和喜悦,但是我们用坚忍、勇敢、智慧向中国和世界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获得2008年《感动中国》荣誉的人物是:奔忙在冰雪地震灾害前线的志愿者唐山十三农民;累死在救灾前线的青年战士武文斌;带领群众抗震救灾的北川县长经大忠;冒着生命危险在救灾前线抢险的消防队员李隆;维护奥运圣火尊严的残疾人火炬手金晶;把圣火送上地球最高点的藏族火炬手吉吉;成功实现中国首次太空行走“神舟七号”航天员团队;扎根悬崖小学18年的支教夫妻李桂林、陆建芬;照顾瘫痪女友34年的苏州市民韩惠民以及张艺谋奥运导演团队。

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悬崖小学的支教夫妻李桂林、陆建芬。他们教学的地方在甘洛县乌史大桥乡二坪村,是凉山北部峡谷绝壁上的彝寨,村民上下绝壁都要攀爬5架木制的云梯,进出极为艰难,村民一年难得下绝壁一次。在如此艰险的环境下,他们却义无反顾地在那里教书十九年。如果没有他们,二坪就不可能成为如今的"文化村";如果没有他们,149名学生就不可能看见世界的美;如果没有他们,中国就失去了一片希望;如果没有他们……

这是感动中国为他们所写的颁奖词:“在最崎岖的山路上点燃知识的火把,在最寂寞的悬崖边拉起孩子们求学的小手,19年的清贫、坚守和操劳,沉淀为精神的沃土,让希望发芽。”李桂林老师、陆建芬老师,你们用你们那赤诚的心,唤醒了多少迷茫,哺育了多少自信,点燃了多少青春,催发了多少征帆。我崇拜伟人、名人,可是我更急切地想把我的敬意和赞美献给两位普通的人,那就是老师你们啊!祝愿你们“桃李满天下”。

感动中国颁奖晚会颁奖词

与时间赛跑的北斗三号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

王宁:仰望星空,我们头顶上的北斗七星,自古以来就为我们指引着方向。而如今,苍穹之上又添了一个北斗,它是由55颗星组成的,它是中国航天人创造的奇迹。

颁奖词:

滴答,滴答,中国在等待你的回答。你的夜晚更长,你的星星更多,你把时间无限细分,你让速度不断压缩。三年一腾飞,十年一跨越。当第五十五颗吉星升上太空,北斗,照亮中国人的梦。

人物事迹:

2020年6月23日,随着北斗三号最后一颗组网卫星顺利升空,北斗全球组网就此完成。中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而打造北斗就像攀登太空中的珠穆朗玛峰一路艰难曲折。

2006年,刚刚起步不久的北斗二号就差点夭折,时任北斗二号卫星总设计师的谢军对此记忆犹新。根据联合国国际电信联盟的规则,北斗卫星必须在2007年4月17日前成功升空并传回信号,中国才能拥有自己的卫星导航信号频率,而星载原子钟是导航卫星的核心部件,没有它卫星就上不了天。在背水一战的形势下,不依赖进口,改用国产原子钟是唯一的选择。但是,仍处于研发阶段的国产原子钟与已经成熟的进口产品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攻下难关是谢军团队必须接受的挑战。

谢军带领的国内数家科研院所同时行动,他们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实现技术突破并成功生产出中国自己的星载铷原子钟。

2007年4月14日4时11分,北斗二号首颗卫星发射升空,并于16号晚10点传回信号,此时,距离国际电联规定的频率启用最后时限仅剩下2个小时,北斗几乎是在大门即将关闭的最后一刹那终于挤进了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俱乐部,而这份胜利的背后是超乎想象的付出。

在北斗二号首颗卫星升空前,由于长期连续工作,经常几天几夜不眠不休,谢军三次晕倒在卫星发射现场,每一次醒来后他都立即赶回岗位。

2009年北斗三号卫星开始布局,作为首席总设计师谢军进一步提出北斗三号所有关键器部件必须全面国产化,这个目标对于起步晚、研发中的中国北斗来说要想实现非常艰难。

十多年来,谢军带领团队与全国400多家科研院所,30多万名科研人员一起披荆斩棘一路向前,北斗终于爆发出磅礴的力量。从2017年11月开始,中国在32个月内发射了30颗北斗三号组网卫星和2颗北斗二号备份星全部顺利组网,创造了100%成功率的新纪录,为中国增添了又一件大国重器。

今天的北斗三号,已开始为全球上百个国家上亿用户提供智慧城市、交通运输、减灾救灾、农林渔业、气象环境等方面多样化的服务。

如今,出色完成了北斗三号组网任务的谢军和他的团队正在向新的目标发起挑战。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