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发展历程范例6篇

2024-09-29 来源:华拓网

发展历程范文1

佳洁士牙膏的如下:

1996年的6月,风靡全球的"Crest"来到了中国,并拥有了一个典雅的中文名佳洁士,先后在广州、北京等地上市,并于97年1月起开始在全国全面推出打入市场;

Crest诞生于1955年,一直在全球享有美誉。因其独创的氟泰配方具有卓越的高效防蛀功能,所以成为第一支被世界权威牙防组织,美国牙医学会认可的防蛀牙膏,这被视为世界牙膏技术发展史上的一大里程碑;

1985年,Crest又革命性地推出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支防治牙石的牙膏,从而真正成为了

发展历程范文2

关键词:谱牒;家族;氏族

        。

一、“谱牒”的由来

“谱牒”一词,先秦时代就出现了。司马迁在作《史记·三代世表》时就利用谱牒,其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本于兹,于是略推,作《三代世表》第一。”又说“余读牒记,黄帝以来皆有年数,稽其历谱牒终始五德之传,古文咸不同,乖异。”。由此可见,先秦时代多有谱牒之书,而谱牒是记载帝王世系、谥号并有系年的著作。

    我们今天讲的谱牒、谱牒学,是指专门记录家庭、家族内部血缘关系的文献、簿籍,战国以前称为世系、世本、等,魏晋至隋唐称为族谱、家谱、姓谱等,宋以后则通称为族谱、家谱等。这众多的谱牒,不同时期包含着不同的内容,而且有着不同的形式,但它们的性质基本上是一样的,都是记载家族内部血缘关系的文献。

二、谱牒的发展历程

谱牒的编纂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在不同的时期呈现不同的时代特点。本文主要从《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收录的书作为三个时期概括一下官修谱牒的发展过程。

1、《汉书·艺文志》中的记载

  汉朝之前是谱牒的萌芽兴起时期,著述甚少,因而见载于《汉书·艺文志》中关于谱牒的书也是少之又少并且没有将其作为专门一类进行介绍,只有一个笼统的“历谱类”。本人在《汉书·艺文志》中所能找到的谱牒之书有三本。其中《帝王诸侯世谱》二十卷、《古来帝王年谱》五卷收入历谱类,这应该说比较合理。然而,还有一本比较特殊,也更具历史意义的书就是《世本》。

    裴骃《史记集解序》中有司马贞《索隐》转录刘向的话:“《世本》,古史官明于古事者之所记也。录黄帝以来帝王诸侯及卿大夫系谥名号,凡十五篇也。”可见,《世本》是记录战国以前帝王和诸侯大夫世系的,是一本不折不扣的谱书。。因它并不是一部单纯的谱牒,而是一部包含上古谱牒在内的、内容十分庞杂的古代历史资料汇编。所以本人认为班固在收录此书时将其作为了一部史书,而当时史部还未出现,所以将史书大多收录于春秋类。

2、《隋书·经籍志》中的记载

   在魏晋南北朝直至隋唐时期,谱牒的发展可以说是达到了高峰,这从《隋书·经籍志》中的记载就可以看得出来。首先,在《隋书·经籍志》中已有了关于谱牒的专门类别,即在史部出现了“谱系”一类。其二,范围扩大,书籍大量增加。《隋书·经籍志》中所收录的谱牒书已不仅仅局限于帝王诸侯之世系等,其包括族谱、官谱、氏族志等多方面。由此可见,在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谱牒编修大规模增加,而且受到很高的重视,其原因我们将在下重点分析。

3、《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的记载

    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的总序中有这样的记载:“旧有《谱牒》一门,然自唐以後,谱学殆绝。玉牒既不颁於外,家乘亦不上於官,徒存虚目,故从删焉。。

三、谱牒编纂增减变化的原因

上文中已提到谱牒的编纂在不同时期增减变化比较大,下面我们就以不同的历史时段作为分期粗浅的分析一下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1、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是官修谱牒的黄金时代,这是杨殿珣在《中国家谱通论》文中的说法。两晋南北朝统治者都重视谱牒,不断地修纂谱书。

⑴、政府重视,是出于政府选择官吏的需要。在“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时代,政府按名望取人,因此大肆修谱,并严格要求谱牒资料的准确性。

⑵、通婚的依据。门阀氏族的特点就是氏族们内部通婚,因而谱牒在这里就发挥着重要作用即作为联姻的依据。

⑶、避讳之风盛行。六朝时期避家讳之风盛行,在与人书信、交谈中要避免对方家讳,否则会惹麻烦。

2、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是官修谱牒的总括时代。唐初谱牒盛行,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唐朝政府的三次大规模地修纂谱牒。

(1)唐太宗时期修纂《氏族志》

李渊、李世民宗族门望不高,为巩固皇权,亟待提高自身及功臣的地位,贬抑旧贵族,于是以兴修谱牒为实现这一愿望的手段。唐太宗时吏部尚书高士廉等将二百九十三姓,一千六百五十二家,区分为九等,但仍以山东旧士族为第一姓,唐太宗看了不满意,进一步说明他所以重编谱牒,为的是“崇重今朝冠冕”,而非为旧士族,遂指示撰稿人,“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乃至《氏族志》纂定,以皇族为第一等级。

⑵ 唐高宗、武则天时修纂《姓氏录》

   唐高宗时期,曾经赞成废王立武的宠臣许敬宗,以太宗时所修的《贞观氏族志》没有叙明武后的本望,李义府也为其家未列入《贞观氏族志》而有所不满,二人遂建议修改《氏族志》,于显庆四年改《氏族志》为《姓氏录》。高宗为该书亲自写序,并规定了类例。《姓氏录》共收录二百四十五姓,二千二百八十七家,分为九等,当时五品以上的官员全部收入,皇后四家被列入第一等。

唐中宗时,因门胄兴替不常,命左仆射魏元忠、左散骑常侍柳冲等依据《氏族志》改定谱书,至玄宗先天间书成,名《姓族系录》(《姓系录》)二百卷。

3、唐朝以后

  直到唐代中叶,维系世家大族式家族和门阀士族制度的谱牒,还在不断地重修,谱学还相当兴盛。可是,在唐中叶以后,尤其是唐末五代以后,情况就完全变了。这时谱牒已经散亡,谱学已经衰绝。这说明世家大族式家族组织彻底瓦解之后,维系它们的统治的谱牒和谱学已完成它的历史使命而消弭于世了大多毁于战火。所以说,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删去了“谱牒”这一类。

四、结语

古代谱牒已如前文所述,那些功用,无论是选举、婚姻或是伦常教育,都是在它出现与存在的那个社会应用的,起着改变人们的身份地位和生活面貌的实际作用。历史发展到今天,时代巨变了,作为古文献的谱牒自然也失去了它的实用价值,不能再像历史上那样起到它的政治作用了,但它所保存的宝贵的资料,可供历史学、社会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人口学、优生学等学科的学术研究利用,因而有着巨大的学术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

[2]《新唐书》中华书局2003年出版。

[3]《旧唐书》中华书局2002年出版。

发展历程范文3

    1944年,美国数学家冯·诺伊曼(Von Neumann)和摩根斯坦(Morgensien)合着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系统的博弈理论的初步形成。该巨着汇集了当时博弈论的研究成果,将其框架首次完整而清晰地表述出来,使其作为一门学科获得了应有的地位。同时身为经济学家的摩根斯顿首先清楚而全面地确认,经济行为者在决策时应考虑到经济学上的利益冲突性质。该书详尽地讨论了二人零和博弈,并对合作博弈作了深入探讨,开辟了一些新的研究领域。更重要的是将博弈论加以空前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经济学上,由于博弈论数学上的严整性与经济学应用上的广泛性,一些经济学家将该巨着的出版视为数理经济学确立的里程碑。

    接下来的一段时期对合作博弈的研究有了长足进步。按豪尔绍尼(1966)的观点,如果一博弈中意愿表示——协议、承诺、威胁——具有完全的约束力并可强制执行,则该博弈是合作的。如意愿表示不可强制执行,则为非合作博弈。非合作博弈随后发展起来,纳什、泽尔滕和豪尔绍尼因此而获奖,但当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合作博弈上。事实上,合作博弈可视为非合作博弈的特殊情况,它略去非合作个体之间建立合作关系的过程而着重研究合作的可能性与形式。由于省去从非合作到合作过程中繁复的难以尽述的细节,合作博弈能对合作问题有更清晰的把握。为了解决合作博弈中所遇到的问题,这一期间提出了联盟博弈、稳定集、解概念、可转移效用、核心等重要概念与思想。1950年代是博弈论的成长期,纳什为非合作博弈的一般理论奠定了基础,提出了博弈论中最为重要的概念——纳什均衡,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非合作理论发展起来,如阿尔·塔克的囚徒困境、重复博弈概念等。合作博弈理论在这个阶段得到进一步发展,如沙普利值概念、核概念等。博弈论的研究队伍开始扩大,兰德公司在圣基尼卡开业,在随后的许多年里,这里成为博弈论的研究中心。此经济学逐渐成为博弈论最重要的应用领域。1960年代是博弈论的成熟期。不完全信息与非转移效用联盟博弈那样的扩充使理论变得更具广泛应用性。常识性的基本概念得到了系统阐述与澄清。博弈论成了完整而系统的体系。更重要的是,博弈论与数理经济及经济理论建立了牢固而持久的关系。例如,等价性原理说明博弈论与经济理论间存在竞争市场经济的价格均衡与相应博弈的重要解概念之间的对应关系。豪尔绍尼与泽尔滕正是在这一时期开始他们的工作,豪尔绍尼提出了不完全信息理论,泽尔滕开始其均衡选择问题的研究。1970年代至今是博弈论的丰富壮大期。博弈论在所有研究领域都得到重大突破。博弈论开始对其它学科的研究产生强有力的影响,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研究复杂与涉及大规模计算的博弈模型发展起来。在理论上,博弈论从基本概念到理论推演均形成了一个完整与内容丰富的体系。在应用上,政治与经济模型有了深入研究,非合作博弈理论应用到大批特殊的经济模型。同时博弈论应用到生物学、计算机科学、道德哲学等领域,如随机策略这样的概念得到了重新解释。渐渐地,博弈论变得大众化起来。不再是仅为少数研究者所知。要对每年所发表的有关博弈论数以千计的文献进行了解已不是件容易的事。至今,博弈论仍在不断发展与深化,预测其可能出现的创新与成就是很困难的。

    在博弈论的发展过程中,纳什奠定了非合作博弈的理论框架与概念基础,他的名字与博弈论的中心概念——纳什均衡联在一起;豪尔绍尼与泽尔滕则致力于博弈论的进一步发展与应用。

    在非合作博弈论和经济分析里所应用的博弈论思想中,纳什均衡都处于核心地位。克雷普斯(D.Kreps)教授认为,如今在每一个经济学领域及与其相关的金融、会计、市场学甚至政治学等领域,在消化其近期研究成果过程中,对纳什均衡概念的理解均起着重要作用。虽然作为先驱者的古诺(Cournot)已在其研究中开创这一思想的先河,但其目前的形式则是纳什独立完成得出的卓越成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家和统计学家纳什。从1950年至1954年,他发表了多篇论述博弈论的文章,为非合作的一般理论和合作博弈的谈判理论奠定了基础。他规定了非合作博弈的形式,并定义了着名的“纳什均衡点”。纳什最先对合作与非合作进行了区别。纳什认为以前的理论包含着某种被称为合作类型的n人博弈思想,它以一种对能由局中人形成的不同合作之间相互关系的分析为基础;与此相反,纳什认为他自己的理论则“以缺乏合作为基础,在其中假定每个参与者都各行其是,与其他人之间没有合作与沟通”。该思想拓展了博弈论的研究范围,并增强了其应用性。在阐明了合作与非合作之间区别的基础上,纳什定义了着名的“纳什均衡点”,并对它的存在进行了证明。纳什均衡的定义一般是通过简单确定一个正常形式的有限局中人和行动的博弈来给出的。在纯策略中,它是指这样一种策略分布:假使其他局中人不变换其策略,则任何一个局中人都不能以单方面变换自己的策略来增加其效用。纳什还证明,在一个有限局中人和行动的博弈中,至少总存在一个纳什均衡,虽然当我们考察混合策略时才能完全保证其存在,因为有例子表明,存在着没有纯策略均衡的对策。这一定义实际上包含着一个前提假定,即局中人对游戏结构有充分的了解,也就是说拥有完全信息,以便能够导出他们自己的预测。纳什均衡的意义直到现在仍是探讨与争论的题目。一般认为,它是随不同情况而变化的一种过程。例如,假设在某种博弈中,局中人通过某些非强制手段就局中人的策略选择达成协议,这项协议具体确定了每个局中人选择的策略。由于协议无强制力量,局中人如果能通过违背协议而获得利益,则该协议无效。所以,为了保证协议有效,必须有一种局中人不可能因单方面违背协议而获益的机制,即形成一种纳什均衡。即,纳什均衡使得协议能够自我约束,无外力作用下也能保证协议的生效。这里纳什均衡的意义在于保证协议的自我强制执行。但这并不是说每个纳什均衡都具有自我强制性,就多个局中人背信问题而言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此外,这里并未讨论协议如何实施及无协议时的情况。纳什均衡在上述情况中的含义是有差别的。纳什均衡刻画了人们理性选择的结果:利益冲突达到一种稳态以至无人会单方面加以改变。纳什均衡并未对这一结果做出福利上即总体上优与劣的判断。这就允许存在一种情形:由于人们的不合作使得每个人都达不到可能的最大收益。在囚徒困境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其中唯一的纳什均衡是双方均交待,因为在其它策略组合下均有一方能因改变策略而获益。但是这一局势中的帕累托最优是双方均不交待。这表明,帕累托最优并不一定能在纳什均衡点上实现。也即,在存在利益冲突的情况下,利己主义个人理性选择的结果在总体上可能并不是最有效的。进而,西方经济学中在经济人假设下,市场经济会达到或者趋向帕累托最优这一结论在引入利益冲突后有可能无法成立。在囚徒困境中,双方虽可在均不交待的情况下达到帕累托最优,却难以实现这一结果。这是由于缺乏对对方的信任。因对方可把策略改为交待而使自己获释得利,故无法信任对方会信守承诺。每个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这个理性人假设更使这种信任失去基础。这说明,个人利己的理性选择并不能保证人们的处境都得到改善,结果可能对大家都不利。就此而言,纳什均衡揭示了利己理性的弱点。在人人求得自利的同时,如何防止对一切人均不利的结果出现,这已成为今天博弈论和经济学中研究的热点问题。

发展历程范文4

关键词:CDS;危机;信用违约

历史背景

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掉期与衍生工具协会(ISDA)提出了信用衍生原理、机制,CDS的雏形开始出现。1995年JP摩根利用CDS将埃克公司的信贷风险转移给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并获得内部风控认可。至此CDS开始被应用,它以其本身交易成本低、合约灵活性强、有效地转移信用风险和帮助投资者套期保值等优势很快占据了美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主要份额,成为金融市场最具代表性的金融工具。1999年ISDA创立了标准化的CDS合约。信用违约互换自投入市场后迅速发展,交易总额从1996年的400亿美元发展到 2007 年的62.17 万亿美元。

实际上,CDS并不能完全转移信用风险,CDS的买方看似通过买入合约将债务人的违约风险转移给了CDS出售方,但CDS的出售方也可能违约,甚至在违约事件出现前已经申请破产。随着系统性风险上升,CDS信用保护的有效性必然大打折扣,数百家交易对手持有数百万个CDS交易,形成密集的多角债务,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金融市场混乱和金融危机蔓延。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CDS的市场规模从2008年开始下滑,2009年末降至25.4万亿美元。

中国版CDS雏形

2010 年 10 月 29 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协会向外界公布《银行间市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试点业务指引》,这标志着中国信用衍生品的诞生。中国债券市场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市场,因此推出相应的信用衍生品是完善金融市场的必经之路。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分为两种,即信用风险缓释合约(CRMA)和信用风险缓释凭证(CRMW)。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主要参考标的为短期融资债券和中期票据。信用风险缓释合约也是一种场外交易合约,交易商只需将交易信息向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协会报备即可。信用风险缓释合约某种程度上就是单一债券为标的的信用违约互换。而信用风险缓释凭证可以理解为信用风险缓释合约的标准化合约。这一创举也被视为中国信用衍生品对世界金融业的一大贡献。信用风险缓释凭证可以在中国银行间市场进行交易。

在发展中国自己的信用衍生品的同时,配套的监管机制和管理机制也是非常严格的。。在已签署《中国银行间市场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主协议(凭证特别版)》的22家金融机构中,银行占16家,主要是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部分外资银行,券商只有华泰证券、国泰君安、平安证券和中信证券4家;2家其他机构为中债信用增进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四大国有银行均未签署主协议,保险公司和基金公司仍未获批参与CRM交易;在国外成熟的信用衍生品市场,银行、对冲基金、保险公司以及养老基金和共同基金是主要参与者。

对于核心交易商、交易商和信用风险缓释凭证创设机构的严格要求,使得早期风险缓释技术参与者只是少数金融机构,这样子可以有效控制风险。但是,与此同时,市场积极性也受到很大的影响。例如,CRMW业务推出后,只有 9 只信用风险缓释凭证先后问世,目前已全部到期。现在市面上并没有新的凭证创设,CRMW业务已无人问津。CDS便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中国债券市场违约爆发式增长

在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核查风暴后,2014年,债市得以反转,呈现出货币政策性利好刺激下的大牛市行情。然而,在投资者享受流动性盛宴的同时,层出不穷的信用风险事件亦拉开了中国债市的违约大幕,债市“刚性兑付”时代宣告终结。2014年是中国债券市场的信用违约元年,投资者经历了一个从零风险、隐风险逐渐扩展到显性风险的转变过程。

从3月初“11超日债”因无法偿还8980万元债息打破债市“零违约”神话,到7月金泰私募债3300万元本息违约,再到银行间市场4亿元华通路桥短融在最后一刻方得到偿付。概言之,信用市场中违约事件的发展大致呈现了从私募到公募、从民营企业到国有企业、从久期较长的非标项目到短期标准化债券的发展路径。

自2014年3月份首例公募债“11超日债”违约以来,2015年实质违约信用债再增8起。信用违约风险的冲击波正不断扩散。

2015以来,信用风险深入债市腹地,信用风险爆发路径已经从民营企业蔓延至央企、地方性国企。过去似有“不败金身”的央企,近期却一再成为债券违约事件的主角。2016年以来,债券违约进入高发期,截止目前已有超过20只实质性违约债券,赶超2015年全年违约数量。

中国版CDS再次升级启动

自从中国债券市场在2014年打破刚性兑付后,信用债的估值将更多地反映其风险水平,瑕疵债的信用利差也呈现系统性的上行,债券违约的原因千差万别,但对投资者而言,所希望的都是对冲风险,减少损失,这都为中国版CDS的推出提供了条件。

面对大量违约事件,市场急需对冲信用风险的工具,CDS的启用将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近期,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近期向相关市场机构下发了《银行间市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试点业务规则(征求意见稿)》, 该征求意见稿的主要内容包括,创新推出CDS及CLN两个新产品,同时,降低所有信用风险衍生产品参与者的准入门槛,并简化部分流程。目前处于征求意见阶段。协会金融衍生品专业委员会就银行间市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RM)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CDS业务指引,此次通过审议的业务指引主要明确了CDS产品交易时确定的信用事件范围至少应包括支付违约、破产。根据参考实体实际信用情况的不同,可纳入债务加速到期、债务潜在加速到期以及债务重组等其他信用事件。另外,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业务参与者在开展CDS交易时应确定参考实体,包括但不限于企业、公司、国家或国际多边机构等。市场化方式化解债市风险的时代即将来临。当然,目前我国法律制度、信用风险计量、交易结算制度等尚不成熟,相关标准文本和配套机制尚不健全,中国版的CDS的推出进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在期待CDS到来的同时,更要时刻警惕CDS所产生的风险,避免美国金融危机的事件在中国重演。

参考文献

[1] 刘亚,东,黄亭亭; 信用违约互换与债券市场发展[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02).

发展历程范文5

关键词:工程造价咨询;发展历程;潜在问题;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TV55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我国工程造价咨询业的发展历程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我国的经济制度逐渐有了一定的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获得一定的进步,业主和承包商相互间潜在的利益矛盾开始显现,客观上需要工程概预算人员持有客观的态度,工程造价咨询业务量大幅增加。。

1998年,造价工程师考试在全国逐步实施。2000年初,建设部公布了工程造价咨询部门经管方法,在这一年中,我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和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发出规定,要求工程造价咨询单位与政府机制完全脱钩。2001年底,对工程造价咨询单位的脱钩改制工作基本全部结束。2005年,我国的工程造价咨询业全面向世界开放,国外企业被允许在中国设立工程咨询服务机构,国内工程造价咨询业长期保持的市场占有和垄断形势被打破,必须面对来自国外工程造价咨询业的激烈竞争。

工程造价咨询对于工程科学技术有着很高的要求,它要求从业工作人员具备高水平的专业能力、法律、经济等知识的同时,还要一定要拥有很好的职业道德水准。从目前现实状况来分析,我国的从业人员在编制或者审核工程概算的时候展现出来的专业素质还有待提高,提供的咨询服务较少,对工程造价控制作用力有限,难免引起建设单位的不信任,不利于工程造价咨询业的发展壮大。

2 工程造价咨询业存在的矛盾

2.1管理机制不健全

针对当前的现实状况来分析,许多工程造价咨询单位管理上还处于刚刚发展的阶段,管理上有很多不规范的地方,缺少良好的监督制度对从业人员进行有效的约束,管理的法制化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了工程造价咨询单位资质管理办法(试行),将对造价咨询单位的管理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但是,工程造价咨询行业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导致行业出现一些扰乱市场秩序的现象,使行业规则遭到破坏,也让工程造价咨询行业的整体社会形象受到不良影响。

2.2工程造价咨询服务的业务范围狭窄

工程造价咨询单位的咨询服务业务涉及的内容有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项目经济效益分析、工程全过程的造价控制等。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大部分咨询单位将重点放在了审查工程结算上,侧重于财政审计和财政投资管理。工程造价咨询业提供的服务内容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没有完全发挥出工程造价咨询业应有的市场作用。国家发展工程造价咨询行业,目的是使其能在工程建设各阶段发挥造价控制作用,从而推动造价管理体制的改革完善。因此,工程造价咨询行业应革新服务理念,扩大咨询服务范围,在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做好造价控制工作,协助建设单位实现对工程造价有效的监控和管理。

2.3 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

对咨询服务机构来说,市场对其的要求是能够提供高智能密集型的服务业务,人才是保证服务质量的基础。就现在工程造价咨询机构从业人员的实际素质水平来看,和市场期待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工程造价咨询的主要目标是解决建设单位遇到的经营管理或者项目造价控制方面的问题,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或者投资效益。在这个过程中,会运用到许多专业、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相应地,也对咨询单位的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熟悉概预算业务,还要掌握项目投资估算、项目可行性研究等业务[2]。只有高素质的从业人员队伍才能保障高水准的服务质量。

3 工程造价咨询业发展策略浅析

3.1对工程造价咨询市场管理进行规范

要不断地完善工程造价咨询行业的法律体系,从而对行业市场管理进行规范。各地要以工程造价咨询单位资质管理办法(试行)为根本依据,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一系列可以行之有效的规范、准则。加大对工程造价咨询单位的管理力度,严格执行市场准入制度,严格执行对各个咨询机构的年度审查工作。对于潜在的强制客户接受服务、收费违规、出具假报告假数据等现象的咨询单位要给予相应处罚;对违反职业道德、肆意更改造价的从业人员进行严肃处理。另外,对建设项目的有关程序进行严格管理,加强对工程招投标环节的管理,不断完善施工合同的审查备案制度,对工程的标底价、合同价和结算价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控制。

3.2积极拓展咨询服务的业务范围

就工程造价咨询机构的现实情况来看,境外的工程造价咨询提供的服务业务范围较广,它通常会为委托方提供涉及项目全过程、全方位的系统性项目咨询服务,因此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国内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受投资管理体制的影响,工程业务咨询范围较为狭窄。工程造价咨询服务机构应积极拓宽服务业务,不能仅仅将目光放在工程竣工后的审查结算上,可以将对工程的前期可行性分析、工程中协助招投标、合同管理等纳入业务范围,全方位为委托方提供工程咨询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在面对外资咨询服务机构是做到从容应对,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3.3 提高工程造价咨询从业人员素质

从根本上说,工程造价咨询从业人员是影响工程造价咨询行业的核心因素。从业人员全面的专业、经济、法律知识是为客户提供服务的智力源泉。

工程造价咨询机构要加大力度引进人才,还要为本单位从业人员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开展各种培训活动,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专业知识。另外,要求工程造价人员对国家及地区的造价资料和发展动态做到全面了解,及时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工程造价管理经验,在参与造价管理的实际工作中,要善于不断总结经验,收集造价有关的资料和数据,分析影响造价变化的各种因素,从而把握造价的科学性和真实性,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同时,咨询机构要为高水平的造价工程师提供再发展的机会,鼓励他们向国际水平的专业人员看齐。加强开展国际学习交流活动,组织专业人员到工程造价咨询业发达的国家进行学习和考察,让他们亲自体会中外程造价咨询业的不同之处,在对比中发现差距和优势,促使从业人员自觉树立提高业务能力和专业素质的意识[3]。

4 结束语

伴随着当下的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较为成熟的国外咨询服务机构开始进驻中国市场,我国工程造价咨询业开始面对更加严峻的挑战,唯有不断完善有关法律制度、规范行业市场准则,才能确保有秩序地开展行业市场行为。除此之外,我国工程造价咨询机构要不断拓宽服务范围、提升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才能强化本单位的实力,在当下竞争激烈中获得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波.谭芳敏.罗斌,工程造价咨询业状况分析与策略研究[J].价值工程,2010(28):85-86

发展历程范文6

关键词:集成创新 技术

集成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早已存在,但集成作为一个科学概念被人们所认识和明确提出则是近来的事,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集成是指一种创造性的融合过程,即在个要素的结合过程中,注入创造性思维。从技术集成的角度看,美国学者macro Iansiti 认为“通过组织过程把好的资源、工具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应用成为技术集成”。因此从本质上讲,集成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集成单元集合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和行为结果。

一、国外的发展历程

集成创新(Integration Innovation)的思想可以追溯到1912年Joseph Schumpeter首次提出的创新理论。他认为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 。整个社会不断地实现这种组合,就促使经济向前发展。

集成创新的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70 年代。为应对动态环境给企业技术创新带来的挑战,Dillon、Dosi、Utterback等分别从内部技术创新要素集成的角度探讨了企业技术、组织、制度、管理、文化的综合性创新,指出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成效的关键在于合理协调上述各种要素的匹配关系,发挥协同作用。他们的研究促进了创新集成化思想的传播和发展。

1982年,美国学者R.Nelson和S.Winter在生物进化理论的启示和借鉴下,提出了创新系统演进的观点。他们认为:技术创新过程的集成促进了各种资源要素经过优选,并以适宜的结构形成一个有利于资源要素优势互补的有机整体。Freeman则在更广范围上展开对技术、组织、制度、管理、文化的综合性创新研究,他认为:技术创新在经济学意义上包括“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装备等形式在内的技术向商业化实现的首次转化。”这表明创新管理的集成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集成的思想和原理逐渐在科技管理实践中得到推广和应用。

1998年,哈佛大学教授Marco Iansiti提出了“技术集成”(Technology Integration)的理念,而这也被大多数学者认定为集成创新概念的首次提出。他认为“通过组织过程把好的资源、工具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应用称为技术集成,它为提高R&D 的性能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Nancy Staudenmayer把集成创新界定为按照社会和市场需求,系统地组织内外部优势资源 (如技术、知识、信息等)而产生具有功能倍增性技术发明和创新产品的过程。Philip Sadler则认为,在当今企业创新管理中,构建柔性的组织结构、流程和创新型文化以快速响应环境的变化,更利于集成创新。这表明,在创新管理领域中,更高层次的集成及技术创新与组织、制度等由分化走向融合的趋势更加明朗化。

H·K·Tang指出,集成创新思想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不是技术供给本身,而是日益丰富、复杂的技术资源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脱节。集成创新的逻辑起点是把握技术的需求环节。在创造符合需求的产品与丰富的技术资源供给之间创造出匹配。Best 则基于Marco Iansiti的研究成果,从国民经济和地区发展的角度提出了“系统集成” 的概念,并以Intel公司为个案进行研究,研究证实了系统集成既是企业新产品开发的驱动力,也是企业生产的组织方式。Best 的“系统集成”进一步明确了“集成”模式或方法的普遍适用性。

二、国内的发展历程

我国学者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专注于集成创新的有关研究。集成创新是近几年来企业管理领域里出现的一种新的创新模式,主要讨论微观层面的创新问题。Autio与Hameri则建议可以从个体、组织、部门 (或产业)以及国家(或全球F)的四个层面对技术系统进行研究。

1.企业集成创新。在科技资源配置方式和管理方式建立改革初期。我国企业大多数的创新是基于对现有产品的改进性创新,其创新水平还处于粗放式水平上,主要表现为主观实体自身运动、变化中的一种序化过程。企业单独进行创新,大部分的创新项目是由企业自己或企业内的工作小组完成的。

2.技术集成。随后由于技术的复杂性及市场需求的复杂性,使得技术创新日益成为一种复杂性活动,单个企业不可能独自完成越来越复杂的创新活动,因而必然寻求企业间的技术集成,不只是国内各企业的联合也包括国际企业间的联合,还可以是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联合,即企业间的组织集成。组织集成的形成主要集中解决了产品技术的研发,从而缩短了研发时间,降低了成本。

3.知识集成。但是在高科技时代背景下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尤其在研究与开发方面,随着技术越来越逼近极限,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技术突破的难度不断增大。技术的相对有限性日益成为制约创新成功的瓶颈,因而现实中的“集成式”开发活动越来越多。继而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的集成发展成为新的联盟形式,即知识集成。

4.产业集成创新。。

参考文献:

[1]陈劲.集成创新的理论模式,2007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