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学的意义范文1
[关键词]心理疏导功能;大学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3 ― 0130 ― 02
大学是培育人才的摇篮,更是人们潜心读书的圣地。众所周知,每一所大学都要开展思政教育课程,这门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方法比较单一,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很好的吸引学生进行思政学习。其实,教育教学要从学生的心理出发,只有以学生为中心,摸透他们的心里想法做出实际教学行动,才能让学生很好的掌握思政知识。心理疏导让老师充当了知心人的角色,融入了学生的心里,在大学思政教育中心理疏导功能的运用使老师和学生双方受益。
一、心理疏导功能与大学生思政教育
有人认为心理疏导就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它和大学生思政教育没有关系。其实不然,因为心理疏导是根据原理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原则所进行的一种较为系统的心理疏通和引导的方法。由此看来,心理疏导功能并不是单纯的心理教育,它还有其它的功能。对于心理疏导功能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运用,我们应该采取积极乐观的态度,以专业知识的角度解读心理疏导功能如何更好的在思政教育中发挥最大优势。
我国经济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例如贫富差距,有些学生会因此仇恨社会,思想观念以及政治理想有可能朝着腐朽化的方向发展,这和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原意是截然不同的。所以,高校要做好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在教过程中落实好思政教育的基本目的和。根据社会的实际发展和学生的心理状况,学校、老师应该在思政教育中引入心理疏导功能,这样就可以结合优秀的教学传统共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二、心理疏导功能运用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原因
社会的不断进步促使人们的意识也在不断的提高,只有思想的不断发展才能让人们的思维更加的活跃,从而进一步促进社会进程。也就是说,如果继续进行传统的教学手法,学生肯定以各种行为表达对思政教育的不满。所以,老师在进行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同时运用心理疏导功能是有一定原因的。
原因一:大学生个性鲜明
大学生鲜明的个性需要在思政教育时运用心理疏导功能。大学生是一个个性鲜明的群体。当今的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90”后,面对这样一个群体社会褒贬不一。有学者认为当今的大学生个性太强、自尊心太高、目空一切,也有学者认为当今的大学生具有鲜明的个性可以促进社会的创新。其实这两种看法各有长处,就笔者本身看来,大学生鲜明的个性强烈的自尊心反而说明了他们害怕伤害,所以在用个性来伪装自己的心理状况。
身为老师不论面对怎样的学生都要对其进行思政教育,让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一些学生虽然个性冷酷很少与人交流,看似个性鲜明;其实有可能是家庭贫困,过度的自卑不得不让他伪装高傲。如果老师在进行思政教育的时候还要灌输式的教育他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价值取向,那就是没有走进学生的心里。学生肯定不会接受这种价值观,在学生的心里自己是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如果自己还毫无保留的为他人付出而忽略自身的生存需求,这简直就是有违伦理。所以,大学生思政教育在面对一些具有强烈个性同学时,更加需要心理疏导的功能来辅助教学。
原因二: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低
大学生较低的心理承受能力需要在思政教育时运用心理疏导功能。一方面大学生具有鲜明的个性,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如父辈。我们知道,父辈们开展了一系列的艰苦奋斗才有了今天优越的物质生活。家长经历风雨以后,按照中国人的传统父辈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受苦受累。再加上计划生育的作用,一些大学生是独生子女在各种呵护中长大没有经历过挫折,一旦出现了什么困难就寻死觅活,可见心理承受能力较低。
如果面对这样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老师还一如既往的在思政课堂上严厉的讲解知识叙述中国的发展历程,那么在优越环境中长大的学生可能很难理解这些思政教育。于是,一些大学生就认为思政教育太假、太空,这也说明这种思政教育方式是落后的是需要转变的。但是忆苦思甜的思政教育还是必须的,否则学生就会养成过度娇弱的习惯,老师应该利用心理疏导功能的教育机会帮助学生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原因三:大学生自我排解能力不强
大学生心理自我排解能力较弱需要在思政教育时运用心理疏导功能。大学生是天之骄子,家庭和社会对他们给予了厚望,这可能会导致他们的心理压力过大。我们经常从新闻中看到有大学生在毕业季跳楼自杀的新闻,这说明孩子们的自我排解能力不强。大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没有与人交流和沟通而是采取了一种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从这一方面来看,思政教育必须要运用心理疏导功能,只有老师在思政教育的过程中与学生进行交流,才能快速发现学生出现了何种倪端,从而利用思政教育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一些大学生投毒案件、杀人案件、虐待动物案件频频见报,说明一些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更加说明学生的自我排解能力不强,从而引发心理问题。如果在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课堂上,老师通过和学生的沟通,发现某些大学生具有三观不正的问题时采用心理疏导的方式纠正他们的是非观念,让他们可以合理发泄自己的情绪。这样一来,老师在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运用心理疏导功能就可以帮助大学生排解心中烦虑,从而避免悲剧的发生。
三、心理疏导功能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运用方法及意义
我们应该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进行思政教育的同时运用心理疏导功能,以学生的利益为教学的立足点。老师在思政授课时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以及实际情况,采取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总体发展。而这种生活化方式的思政教育要以心理疏导功能的运用为前提,这样才能将思政教育与心理疏导功能有机的结合起来。。
(一)思政教育时注重心理疏导功能的评价和鼓励
大学生由于自卑的心理可能会对降低自我评价。例如,思政教育时老师让学生起立回答问题,一些个性鲜明的大学生会在课堂上直接拒绝回答问题。其实,这些学生可能由于家庭原因、普通话原因而感到自卑没有勇气回答问题。如果这个时候老师没有仔细观察同学就不分青红皂白的批评他们,实则是对学生的进一步伤害。
针对这种由于自卑而产生的个性鲜明的心理失调,老师在思政教育时应该通过心理疏导的功能对学生进行正面评价和积极鼓励。思政教育老师可以尝试评价学生思政试卷的字体干净、整洁,给予学生信心的暗示。同时老师可以对其进行心理疏导,鼓励的说道:“同学可以自由发言,没有关系不用害怕回答错误,如果没有想好答案可以先坐下,等一下在发言。”
正面的评价与积极的鼓励是心理疏导功能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具有重要影响力。。那么,学生通过这种心理疏导的方式会在心底里默默记住老师的殷切希望,从而在以后的思政课堂中积极回答问题,感谢老师的评价和鼓励。
(二)思政教育时注重心理疏导功能的成功体验
老师在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尝试着运用心理疏导功能的成功体验进行教学,一步一步的让学生理解困难和挫折的正面作用,提高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大学思政教育课堂应该制造机会让学生表现自己的才华,在困难中享受成功的经验,例如老师让学生自己制作PPT向同学们展示课堂内容。
学生自己制作课件需要先了解书本的知识点,那么学生就会主动的预习思想政治知识。。最后,当学生向大家展示思政教育成果时,老师应该带头给予掌声,让学生体会成功的经历。
这种心理疏导方式看似没有和学生进行沟通,实则不然。学生在制作课件时遇到了一些小小的挫折,通过大家的帮助和自身的努力成功的完成了思政学习任务,并且还学会了新的技能,这种成功的体验会让学生对思政教育更加感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懂得了成功必然要经历磨难,思想有所顿悟,提高了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思政教育时注重心理疏导功能的积极交流
高校思政教育,老师和学生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交流也是心理疏导功能运用的一种重要手段。当学生的自我排解能力不强时,思政教育老师需要利用交流的心理疏导功能来分散学生不正常思想的注意力。
当然,我们所说的交流不是单一的对话,它还包括许多形式,例如写信交流。当老师发现学生在思政教育课堂上精神恍惚不定时,可以寻找它的同学询问情况,如果大家都很排斥这位同学,那么老师更加要对他进行心理疏导。老师可以通过写信的方式与这位同学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尽量让他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出来,避免他心理冲动而激情杀人。
写信交流的这种心理疏导方式,可以让自我排解能力较弱的学生有一个知心说话人,利于思政老师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教育学生不要做违法犯纪的事情。老师可以在信中开导学生正视自己的问题,培养自己的爱好,让学生慢慢变得自主独立。这样学生的心理注意力就不会长时间的停留在人际关系之中,孩子也会变得宽宏大度起来,这正是思政教育心理疏导功能运用所取得的效果。
四、总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今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要以学生为核心,抓住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心理因素,进行心理疏导功能的运用,开拓学生的精神文化搭建学生的心理精神家园。总而言之,老师在进行思政教学时要意识到心理疏导功能对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的意义以及影响。只有这样,心理疏导功能才能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张艳琼,范明丽,李红丽.心理疏导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应用〔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02).
〔2〕解丽君,郝学武,韩忠治,王岩.运用心理疏导方法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0).
〔3〕吴远,童曼.心理疏导的方法和应用〔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09).
〔4〕周艳荣.论心理疏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1).
〔5〕王锦栋,邢洪儒,冯蕴.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心理疏导方式与途径作用研究〔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04).
思政教学的意义范文2
关键词: 实践技能 高职思政教学 必要性 现状分析 模式改革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分。而高校思政课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中承担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因此,推进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已成为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高职思政课教学以实践技能为导向的必要性
以实践技能为导向的高职思政课程教学并非强调技能训练的重要性,忽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而是要求实践和理论之间真正融合在一起。在课程目标维度上,实践技能导向的思政课目标是促进学生技能的实践能力培养,让学生真正“会做”、“能做”,较好地完成相关工作中的任务。在课程内容维度上,实践技能导向的思政课以工作任务需要的实践能力组织课程内容。在课程实施维度上,实践教学过程在实践情境中展开学习过程,即开展实践性学习。在课程评价上,实践技能导向的思政课以反映实践能力为重,提倡真实性评价,强调从多种情境中收集学生学习信息进行评价,评价的作用在于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与反思的机会[1]。在我国倡导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背景下,以实践技能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和创新,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实践意义。。。在开放的、具有时代特征的社会实践中进行思政课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以实践技能为导向的思政教学可以将学生学习的知识模块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课程知识链,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为大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提供良好的平台,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为大学生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创新素质教育构建一个实践平台,成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二、高职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高职教育越来越重视思政课建设,高职思政课的地位不断提升,思政课程得到进一步规范,教学效果明显增强。但目前高职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困境,主要表现在:
1.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分离。
高职思政课教学目的是知识层次的目的,通过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个体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但是在思政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组织比较困难,为了便于操作,一般高校都将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分开实施,如有些院校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实践教学上,仅仅让学生利用寒暑假撰写社会调查报告等,并没经过理论讲授―实践结合―理论升华的过程,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没有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2.教学模式单一,缺乏实效性。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的思政课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讲授的内容缺乏新意,有的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解释,单一地从书本理论出发,忽视社会实际的应用,课堂缺乏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教学效果不佳。这种被动的教学模式影响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调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
3.部分学生对思政课不太重视。
当前,高职学生的思想观念日渐多元化,他们更关心自身的发展,对学习目的趋于实际化,存在实用主义思想。许多高职学生学习知识以就业为目的,漠视思政教育的功用,认为学好专业尤为重要,而思政课似乎上与不上都一个样。由此,部分学生思想上产生不认同、逆反的心理,表现为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不积极、不主动,缺乏学习热情。
三、以实践技能为导向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
1.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我们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模块教学法、案例研讨法、演讲辩论法、问题探究法、情境体验法等。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作为教学活动主导的教师,要善于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精心设计、组织每一堂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如情境体验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感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情境,以引起学生对新课学习的欲望和一定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带着情感感知具体情境,领悟教材内容,达到陶冶情感之目的的教学方法[2]。要使教学成功,就必须创新教学模式。好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参与动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教师如能从本学科特点出发,采用现代教学手段,把学生思维带到情境中。另外,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需要,采用模拟生活情景的教学方式,通过创设一些真实的情境,把现实生活通过课堂教学展示出来,给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和探讨的空间。
2.拓展社会实践渠道。
高职院校主要培养面向一线的技术性应用型人才,在重视课堂理论教学的同时,应该增加更多的社会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亲身体验,包括社会调查、社区研究、市场考察、企业参观、人物采访、座谈等。结合不同专业的实际情况,整合多样化的专业实践教学资源,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促进学生对理论的全面理解,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真实工作场景的实践教学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具有说服力和感召力。因此,思政课实践教学只有同企业、行业结合,充分利用企业、行业资源,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以实践技能为导向,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要求我们充分利用和整合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课堂教育和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以更好地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3.建立实践考核体系。
在思政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摈弃那种传统的、由教师单方面做出评价的考核方式,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采取内容上注重能力考核、形式上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查评价体系。实践教学活动本身就可以看做对学生的考核,通过观察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和沟通能力,对其行为等做出综合评价。而这种评价方式可以要求学生自评、互评,通过建立考核体系,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考核,既重课内学习,又重实践教学。这种考核方式不但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还使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大大增强了。
总之,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要把重点放在学生的主体性上,以实践技能为导向,既实现学生知行的统一,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思政教学的意义范文3
[论文关键词]SYB教学法 高职高专思政理论课 启发
。如何提高思政理论课的实效性,使之真正进入学生的头脑,变成他们所理解、接受和喜欢的东西,从而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和政治理论素养,使得他们成为符合社会要求,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创新、创造、创业型人才,是摆在每一位思政理论课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SYB是近年来旨在“以创业带动就业”开展的一项创业教育,SYB面向大学生,目的是通过创业教育中包含的理想信念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艰苦创业教育和团结协作意识等教育内容,激发学生的创业动机,提升其创业素质及其面对社会生活各种严峻挑战的综合能力。SYB独特的教学法对提高高职高专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一、SYB项目及其教学法概述
20世纪末,针对发展中国家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的趋势,国际劳工组织专门组织专家开发了《创办你的企业》(Start YourBusiness,SYB)培训项目,目的是支持发展中国家微小企业的发展,以创业促就业,实现就业的倍增效应。
SYB项目是创业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于2000年引进中国。教育部从2003年开始,在全国部分高等院校实施创业教育改革。据专家分析,从目前到2020年期间,由于受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仍面临最严峻的考验,大学生就业市场寒流暗涌,竞争激烈,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学生面临就业压力仍然很大,自主创业将成为大学生在新时期的发展趋势。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提出:“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我国也于1999年1月公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把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党的十七大把“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作为新世纪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在报告中明确下来。
SYB培训丰富多彩,从内容上看,SYB培训通过创业意识培训与创业计划培训,帮助学员了解什么是企业,创办企业所需的基本素质和要求,引导有创业意向的学员一步步梳理创业的思路,从发现并开发创业构思到能用系统的知识去计划、演算,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创业计划书。
从方法上看,SYB教学方式新颖独特:SYB培训的场所设计为u字型,并实行小班教学,使得教学中教师与学员的交流更为宽泛,使教学更具针对性;SYB课堂培训主要采用高度创新的参与性互动培训方法,角色扮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员的学习热情,而模拟创业实际过程,使学员强烈感受未来创业的真实世界,使整个教学在生动、活泼、趣味中进行,在自评和互评的环节还可以激发学员思考在创业实践中可能遇到的技术和道德方面的深层次问题,实现教学的最优效果。
二、SYB教学法对高职高专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启发
(一)教学主体间的平等性
SYB教学强调教学双主体,即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上的主体。SYB在课堂内的教学主要采取参与式教学方法。参与式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通过开展积极的交往与互动,达到认识上的共鸣。参与式教学方法是一种新的教学双边关系,强调教与学在教学中的和谐和充分发挥。它的出发点是让每个有着不同背景、不同个性、不同知识经验和不同智能类型的参与者都能积极有效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SYB教学场所的设计为教学主体间的平等交流提供了便利:小班教学,u型座位设置,每位学生的名字被制成简易的卡片摆放在课桌右上角,教师授课的区域主要是在u型范围内,在教学中便于师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和情感交流。通过平等交流,师生身上现有资源容易产生文化知识和经验的碰撞与互动,产生一种可以促使对方积极思考的张力,最后通过教师的科学引导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正式职能之外,他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鼓舞。”
传统的思政理论课在师生关系中,教师是主体,负责向学生灌输知识和理念,处于主动和控制的地位;而学生则是客体,单向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和经验。这种独白式的教学往往容易导致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教师的教学只是从自己的需要出发,无的放矢;另一方面,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心理和情感的交流,使得思政理论课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学校德育的主要功能在于将受教育者作为道德教育的主体,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主体人格、主体品德的能力,培养不仅适应而且能够超越和改造现实社会的人。”因此,对高职高专思政理论课而言,只有从“独白”走向“对话”,才会使学生在被尊重、被理解、被关怀中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
(二)教学过程的体验性
SYB常规教学中有一项特殊的角色扮演形式,即SYB游戏。它为学员模拟企业运行的真实环境,学员以分组的形式进行游戏,主要是让学员亲历企业决策的过程和结果,并在游戏过程中体验、建构作为创业者应具备的道德内容。
尤其值得高职高专思政理论课教学借鉴的是SYB游戏结果的评价模式,SYB游戏结果的评价首先体现为小组的自我评价。这种基于学生自我的总结有可能会涉及诸如职业道德中的团队协作精神、诚信、服务意识等内容,是学生在游戏过程中的内心体验、自我认知和自我反思。
其次是小组之间的互相评价。这种评价可以看成是德育实施中自我监督和舆论监督的结合。它改变了以教师“施教”为主的传统德育教育方式,提升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也使其社会责任意识不断增强,实现德育教育以学生“求学”为主的转变,德育教育完成由“他律”到“自律”的教育目标。
最后是教师点评的环节。通过教师对学生在游戏中经验和教训的概括总结,引导学生从游戏回到现实,进行道德的深层次思考,帮助他们分析自身的优点与不足,引导他们培养自信、自强、自立和诚信守法的优秀品质,从而发挥教师对德育教育的引领。
可以说SYB游戏法是体验式教学的典型表现。体验式教学是让教育者置身于具体的情境之中,感受、理解、领悟和接受,形成内心情感的过程与状态。“道德教育若要真正成为一种抵达心灵、发育精神的教育,一定要诉诸情感。因为精神发育是内在的,是生命内部的过程,而不是外在的知识输入,也不是外部的行为强加和控制……”根据思想道德产生的历程,如果人的内心体验到一定的思想道德事件的某种价值,就会产生认同感、敬畏感或厌恶感、羞隗感,这样思想道德学习和教育才能实现较好的效果。这个过程要通过主体的直觉、体验、洞察力和反思能力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才能完成。。 在传统的思政理论课教学过程中,通常是教师单方地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偶尔提问,学生也常常是拘谨地作答,学习过程既抽象又乏味,教学效果不佳。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借鉴SYB游戏法,可以实现教学过程从“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到“知识共建”的转变,但“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平等首席的教师的作用没有被抛弃,而是得到了重新建构,从外在于学生情境转化为与这一情境共存”。在这种教学形式下,教师仅是“导演”,教育者本身也是体验者,在学生学习中只起指导作用。学生才是课堂中的主角,当学生亲自参与到思想道德建构过程始终,并在这个过程中体验思想道德知识、情感知识行为的生成,学生(主体)才能逐渐得以觉醒,情感得以激活,心灵得以唤醒,道德行为习惯得以逐渐养成,思政理论课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得以增强,从而实现高职高专思政理论课教与学的“双赢”。
(三)教学效果的实效性
对于SYB培训机构而言,学员就是它的客户,“像任何优秀的企业家一样,只有你向你的客户提供了他们所需要的东西,满足了他们的需求,你的商品或服务才会有市场……同理,SYB培训只有满足培训对象的需求,根据他们的特点提供培训,使他们真正受益,他们才会向朋友和其他人传颂你所提供的培训。。
SYB常规教学中还有一项活动,即在每日课后由学生填写《sYB培训每日意见反馈表》,对当日的教学过程及内容进行自我评价,教师经过认真分析、总结学生意见后,于第二天上课时对学生提出的建议给予细致、明确的答复。这不仅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融洽关系,还可以提高学生对任课教师的信任,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热情,增进教学的效果。
思政理论课教学是一个师生思想、情感交流并相互了解的过程,在高职高专思政理论课教学实践中,借鉴SYB教学法,在课前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成长过程中的困惑,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挖掘教育新主题和新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德育教学的参与热情,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着重要作用,从而使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实效得到进一步提高。正如陶行知先生而言:“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三、SYB教学法在高职高专思政理论课中运用的保障
(一)实行小班教学
SYB培训是具有高度参与性的,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有大量的讨论和交流,为了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互动教学活动中,SYB采取小班教学。另外,在课堂讲授时课桌摆放成“u”型,在讨论时可以灵活搬动和组合。高校扩招后,由于学生数量大增,很多学校从经济效益角度出发,主要以大班形式开展思政理论课教学,少则七八十,多则一两百人一个班。大班授课使SYB中的每一位学生都参与互动式教学、开展头脑风暴等教学法难以开展,高职高专思政理论课难以做到真正面对所有学生,思政理论课实效『生大打折扣。因此,如何在经济效益与教学实效之间寻找一个切合点,成为提高高职高专思政理论课实效性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综合素质
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为人民服务,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自觉地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勤奋学习,勇于探索,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因此,“教育者必先受教育,不但要学专业知识、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学政治知识,实践知识,以不断丰富和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水平。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真正为人师表。”高校思政理论课的内容一般而言比较抽象、枯燥,学生在理解和把握上较为困难,对思政理论课较为排斥。这对思政理论课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首先要提高专业理论知识水平。把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结合在一起,设计和实施符合当代学生需要的教学内容,从而增强思政理论课对学生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其次,参与式互动教学要求思政理论课教师提高课程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方法实施、课堂教学应变和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的能力。。
思政教学的意义范文4
关键词:理工类大学生;实用主义;思想政治教育
。(天津300191)
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津理工大学校级进修基金项目资助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6-0114-02
一、理工类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用主义态度的表现及原因
高校思想政治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肩负着用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国情和改革发展等现实问题、促进大学生提高政治鉴别力和增强政治敏锐性、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笔者作为一名思政课的专任教师,深切感受到在理工类大学生中存在的以实用主义解读思政课的学习态度:不少理工类大学生简单地认为思政课与自己今后所从事的行业无关,与就业不挂钩,可用之处甚少,仅仅因为是必修课而不得不学,因而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产生厌学心理;工具化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视其为入党、考研的辅助途径,所以只关心成绩,并不在意学习进程和学习所得;。。
1.弥漫于大学校园中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氛围所致
。在这种氛围中,大学生对个人价值和未来发展的思考日趋现实,择业与就业成为压倒一切的重心,围绕这一主攻方向而热衷于各种实用技术和技能的学习,热衷于考证、考“碗”、过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理论价值意义和深远影响极易被遮没,沦为无足轻重的课程。
2.文理分科的应试教育体制使得理工类学生对思想政治及人文艺术课程产生严重的疏离与隔膜所致
高中求学阶段,由于实行文理分科教育,理科生能接触到的思想政治及人文艺术等社会科学知识甚少,即使学习,也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被割裂成条块分割的知识点,以被动记忆的方式强行记住来应付考试,鲜有品味、欣赏、理解等引申性的教学环节存在,造成理科学生对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误区,对社会科学所能形成的提升个人素质及精神境界功能的忽视。。
3.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难如人意,对自身的存在意义和重要作用凸显不足,降低了其在理工类学生心中的威信和地位所致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在理工类院校中常被视之为汽车的第五个轮子,边缘化现象较为突出,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难以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具体工作量计算、课程编排方面常常处于弱势地位,从而心理极为失落,职业成就感不强,会严重挫伤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而且,理工类院校社会科学基础薄弱,社会科学研究氛围不够浓厚,于校内校外建立起来的、供思政课教师进行学术探讨、交流、培训以提升科研水平的平台严重不足,研究环境的制约让教师在科研方面常有孤军奋战,力不从心之感,事倍而功半,科研水平难以迅速提高。
另一方面,理工类院校的领导者往往因袭自然科学的管理模式看待思想教育课程,具体教学环节要求整齐划一,课程改革强调进程短、见效快,不理解思想教育的渐进性及内化结果,对教师业绩考核重量不重质,不认可教师课下的大量潜隐性付出,片面追求课题项目、科研经费及等量化指标,这种管理模式只能导致教师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之余少有精力耦合自己的教学风格,总结、积淀教学经验,对自身知识结构拾遗补缺,也缺乏深入了解学生思想需求的兴趣,惟有炮制些短平快的科研成果,进行边边角角、形式花哨的表面化改革来满足考核要求,所以,从教师的角度来讲,理工类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确实会存在因循守旧、得过且过、科研创新不足而导致的教学内容陈旧空泛,刻板灌输教学方式依旧未被深入触及,忽视学生主体诉求等许多突出性问题。另外,从学生的角度来说,理工类学生由于社会科学课程少,使其更希望思想政治教育课能为其释疑解惑,并且这种要求往往比文史类学生来得更为直接、实际,基本指向其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更渴望思想教育有别于其他的知识技能培训,能成为一个通俗易懂、丰富多样、较为感性的认知和情感体验过程。这样一来,教与学双方所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抽象空泛与学生现实需要的矛盾,教学方式简单灌输与学生接受信息主体化、感性化、多样化的矛盾就十分突出,极大地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降低了其对理工类学生本应产生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使学生无法充分感受到思想教育于己、于家庭、于社会、于国家的重要意义,也就有了学生对课程的质疑、疏远与漠视。
二、改变理工类学生实用主义态度的积极措施
“思想、观念、意识的产生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①所以,理工类学生中存在的实用主义虽形成原因复杂,但与其环境影响、学科特点不无关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而要从根本上改善理工类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态度,也必须立足于这一点从多方面着手。
第一,理工类院校要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办学理念,通过积极营造浓厚的校园人文氛围,有效抵制、冲淡功利主义及实用主义影响,以提升学生的学养素质,创设思政教育所需的环境条件。
作为理工类院校,虽然以自然科学见长,但决不能忽视浓厚人文氛围的建树,因为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不但可以消除对人文社会科学的误解和偏见,主动接受其形象思维的启发,实现思维模式的完善与创新,而且人文社会科学的良好浸润与熏陶,能让学生更加正确地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懂得生命的存在及其价值,从而影响他们的精神境界和志趣爱好,形成对过分物质化的人生追求以及工具化学习态度的有效纠偏。。所以作为理工院校的领导者一定要善于培养“文气”,努力净化校园氛围,重视培育大学精神,这些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宣示其意义、拓展其影响、发挥其作用的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
为此,理工类院校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现有人文社科类二级学院的特点和作用,不以盲目的经济指标和创收任务泯灭其灵性和追求,伤及本校的人文基础,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外交流与合作,通过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大量开设语言、文学、艺术、历史类课程,鼓励理工科学生主修和辅修人文社科专业;;利用自身优势搭建网络教育平台;大力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设施建设等多项措施,实现校园氛围的有效改善。
第二,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以课程本身在说服力、感染力和影响力方面的重大突破,赢得学生的真心喜爱和认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通过加大科研和教学改革力度,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面向时代、面向社会、面向学生等基本原则方面的重大突破,彰显其与时俱进的时代创新,和社会现实密切衔接的敏锐思考以及向大学生活空间拓展的人文关怀,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真正成为广大学生释疑解惑的“主心骨”。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疑难众生、瞬息万变的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仍旧抽象空泛,与现实疏离,和实践脱节,止步于对理论体系条条框框式的僵化解说,自然难以令学生信服和喜爱。;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对他们在把握客观规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如何生活、如何做人做事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不可忽视的重大作用。学生才会在真心喜爱、真学、真懂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科学的政治信仰和道德标准,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其次,改进教学方式,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发挥理工类学生善于探究的主体特点,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可见,成功的教育应该是一个深深触动被教育者生发感悟与体验的自然过程,基于自身的特殊性,这更是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一切理想、信念的形成与内化,缺了学生主动的思考和体验,仅靠外力推动则难以完成,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建立平等、开放、合作、民主的学习氛围,创设更多研究性学习环节,以便让学生的主体意识、个性特点得到充分尊重,能够顺畅地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见解,实现师生间因平等交流,精神上产生碰撞与融合而达到的教学相长的目的,促使学生增强自行分析、判断并选择、吸收的能力,使其享受主动探求所带来的学习乐趣,从而变一边倒的枯燥灌输为生机盎然的精神发现探索之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学习态度从敬而远之的“要我学”转变为想学、爱学的“我要学”。
第三,根据理工类学生的特点,积极寻求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的融合之道,向思政课堂之外的学生生活和学习延伸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以促使学生自然内化、践行思想政治教育所得,从而实现知行合一的教育目的。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班全体学员座谈时特别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绝不仅仅是知识的教育、理论的教育,从根本上而言是一种实践的教育、养成的教育,所以,仅有课堂上的影响力还远远不够,必须促使学生把课堂上的感动转化为实际的行动,不再把理论学习和实际生活处理成“两张皮”,能够做到学以致用,才是真正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具备课堂之外的拓展和延伸,深入触及思政课堂之外学生生活和学习。生活原本即教育,从实际生活入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素为理工类学生所喜闻乐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于专业学习之中,以弥补其科技伦理和价值理性的缺位更是现实所需,所以,对于喜欢以感性事实为依据的理工类学生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与现实生活、专业学习乃至未来的职业发展融为一体,其所带来的效果甚至超过课堂教学。。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参考文献:
[1]虞玲红.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矛盾探析[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5).
思政教学的意义范文5
一、更新观念,以先进科学的教育思想为指导
。
1、明确政治课教学是为培养“四有”人才打基础的,它肩负着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奠定基础的光荣使命。只有从这样的高度认识自己的工作,才能教着“今天”,想着“明天”,提高教学的积极性。
2、要更新观念,改革教法,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同时,愉快地获取思维方法。
3、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建立民主、平等、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改变唯教师为中心的教法,为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创造条件。
二、深研教材,把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是备课和上课首先要明确的问题,它决定着教学内容、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只有在深研教材的基础上才能准确把握教学的目标和要求,这也是确定教学重难点的前提。
三、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除知识对流的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对流的主线。教学活动是在知识、情感这两条主线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下完成的。只注意知识的讲解,而忽视情感的交流是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师生这种情感的交流,民主、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是愉悦和谐课堂环境形成的基矗。
怎样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
首先,把微笑带进课堂,微笑是教师职业的需要。教师微笑的面容、的目光、大方的仪表,会给课堂定下一个愉快而安祥的基调,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其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处于积极探索新知识的状态,就必须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处于学习的主动之中,这正是教师为课堂教学创设的理想环境。
再次,建立平等、民主和友好有师生关系。平等、民主和友好的师生关系是创设和谐愉悦课堂气氛的基矗这种关系的建立关键在于教师,学生要亲其师,教师必先爱其生。热爱学生是师德的集中反映。
四、用教学艺术的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学是一门艺术。思想政治课是具有情感性、抽象性、独创性的特殊艺术。教师要善于将政治教学中的教育性和科学性,用艺术化的形式诉诸于学生,使之入心入脑。
具体来讲:
首先,以开讲艺术萌发学生的求知欲。一堂好课的开头如同一出好戏的序幕。开讲得好,就能先声夺人,造成学生渴望追求的心理状态,激发起强烈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起“探究反射”。开讲一般从“情、趣、疑”入手。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教师应以饱满的激情、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方式,导入新课,达到酝酿情绪,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目的。疑是思维的开端和启动器。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趣是激发心理活动和思维活动的兴奋剂和催化剂,它能使学生情绪高涨、思维高度活跃。
思政教学的意义范文6
社会的经济发展,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也给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像整个社会的道德素质就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在校园建设中尤其需要注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的道德素质关系到学生自身的未来发展,同时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未来发展情况。
第一,缺乏明确的理想信念。学生的学习,主要是为了考研、考证或者出国留学等,虽然也在不断地学习,但总体上来讲,学生的学习目的比较茫然。很多学生学习是随波逐流的学习,看见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自己也在学习,自身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目标。另外还存在一部分学生崇尚功利主义,根据一份针对大学生的调查报告显示,当代大学生的人生理想和人生追求方面,排在第一位的是家庭幸福,其次是事业成功、身体健康,末尾是纯真爱情以及国家强盛,由此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目标普遍转向了金钱、物质和权力等方面,而对于国家的强盛以及爱情则缺乏信任的态度。
第二,荣辱观念淡薄,心理承受能力降低。荣辱观念是对一个人进行道德判断和价值取向评判的标准,当代的大学生受网络以及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并不注重自身道德素质的提高,像考试作弊、生活懒散、我行我素等观念在当代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另外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另一个现象是心理素质的降低。当代大学生大多是80后,大多是独生子或者独生女,从小受到父母的关爱,缺乏社会磨砺经验,也缺乏相关的心理调试以及心理调理能力,在社会中遇到重大挫折时很多学生产生了极端心理现象,像马加爵事件就是心理问题的一个体现。
第三,大学生普遍迷恋网络,没有明确价值取向。网络的发展提高了人们与社会接触的速度,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内容,但同时也影响了大学生接触实际生活的能力,对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带来双面影响。当前大学生接触的社会信息主要来自网络,网络的复杂性影响本来就很少接触社会生活的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判断能力,往往使得涉世不深的大学生陷入价值紊乱的生活状态。
二、国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第一,国学教育能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中国传统的文化中有很多非常优秀的东西,对于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怎样在社会中接人待物都有很重要的启示作用,像《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等,教导我们在生活中要以善心去对待周围的每一个人,因为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弟子规》中讲“父母教,须敬听”,教导我们要听父母的话,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可能父母的话已经不符合社会发展及自身发展的大趋势,但我们也要采取合理的方式去跟父母沟通,这些都是对我们的成长有着重要意义的教导。另外当今时代随着网络的发展,高校学生基本都是通过网络得来信息,但网络上内容复杂,学生不容易辨别信息的准确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国学教育,可以使学生学会明辨是非真伪,从而提高学生接受信息的准确性,国学通过基本经典故事的教育,可以提高学生接受信息的能力,和对信息的判断评价能力。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通过国学的教育使学生养成尊师重教、爱护朋友、懂礼仪的习惯,提升学生基本的道德礼仪修养。
第二,通过国学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国情以及国家历史,增强学生的爱国情结,提升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国学内容中很多关于国家历史的介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国学的教育可以让学生理解国家历史,通过历史了解国家的文化底蕴,在感慨国家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同时也让学生知道我国在历史长河中发展的不容易,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感,鼓励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来为国家的未来发展做出贡献,提高我们的综合国力,提高我们的国际地位。
第三,国学教育还可以丰富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要求我们拓宽学生接受文化知识的途径,扩展学生接受文化内容的范围,国学的教育就可以部分满足这个要求。国学的知识内容,都是几千年中国文化的积淀成果,有着浓厚文化蕴感。对国学教育的实现途径主要是通过研究经典书籍,通过书籍的研究开展中华文化经典传承的教育,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国学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实现了校园文化的丰富,更有利于高校建设。
第四,国学教育也是促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进行的辅助手段,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的德育工作开展起来千头万绪,在当代社会经济的大环境背景下,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学生成为每个学校都不可避免的一个课题,在教育过程中可以借助国学当中的部分内容,像《弟子规》中的道德规范就与学校的基本道德规范一致,而且当中的内容大多是三字一句,更方便学生记忆,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
三、当前我国国学教育的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的国学教育基本上是依赖课堂教学的方式,主要是进行国学知识教育的传授,辅之以伦理道德教育的方式。这样的教育方式可以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到理论知识,提供了让学生学习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平台,但同时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我们也发现这样的国学教育方式存在一定局限性:
第一,国学的教育实践不应为学习知识而学习,国学的教育还应考虑到学生的未来发展。国学的教育实践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我们的国学教育在实践中一定要紧紧结合社会现实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学教育者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也要深刻考虑国学与现实之间的结合点,让国学的教育能够深深扎根在现实的土壤中,通过与现实的结合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与现实的结合,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也对学生本身的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当前的国学教育在教育实践中表现出重技术、轻道理的倾向,这不符合国学教育的最本初的意义。诚然,在教育实践过程中重视技术的发展有助于学生的社会技术适应能力,但只重视技术的发展,忽视道德层面的教育却也不能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国学的教育仅仅停留在道德教育的层面而不进一步挖掘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道德文化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是不能起到国学应有的教育意义的,而且这样的国学教育也是肤浅的,不具备教育的可持续性。
第三,国学教育实践中教师应对学生的教育实行系统性地跟进,教课形式也应当以经典阅读、学术讲座等形式为主。但目前我国的国学教育在经典阅读方面以及文化遗产参观等方面都受到资源方面的限制,国学要求的教育资源与现实中的实际不符合,对于国学教育知识,学习者只能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很难实现主动地。自觉地接触国学知识。
四、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国学教育的途径
当代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都呈现出极为复杂的多样化模式,思维模式中有叛逆的部分存在,国学教育中应该将重点放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上,通过融合促进国学教育的实现。
第一,坚持以伦理道德为本位的国学教育方式。在教学的技术层面上,坚持深入挖掘文化的深层次理论,注重发觉文章背后的思想意义和道德价值,更重要的是要将这些内容与大
。
第二,坚持社会实践,深入贯彻国学教育。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也越来越密切,人们精神层面的文化需求量也在加大,同样学生精神层面的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发展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案例教学,解决社会上存在的文化需求;通过聘请专业的国学讲师来讲解国学内容,通过专业讲解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对教师的考核来考量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单位时间内指导的学生成果作为考核教师业务能力和水平的标准。
第三,在国学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心灵上的关怀。教学的方式主要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以及对话,国学毕竟是一门学生从未接触过的科目,而且国学的教学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必采用说教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内容上也不宜照本宣科,要根据听课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开展教学;学校在教学师资力量的配备上,也要以专业的教学老师和心理辅导老师为主,两种类型的教师在教学上进行互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在接触知识方面、在精神文化层面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就给国学的教育意义提出了明显的较高要求。。。
总体而言,国学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并且国学的教育是通过具体的形式来进行,有利于学生的接受。但同时国学的教育也要渗透到学校教学的方方面面,让学生在各方面的学习中都能体会到国学的魅力,通过国学的学习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张家明.国学教育与大学生信仰心态研究[J].学理论,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