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水泄不通、人头攒动、挨山塞海、济济一堂、人千人万
3、万人空巷、座无虚席、人多势众、络绎不绝、人多嘴杂
4、张袂成阴、熙来攘往、人满为患、宾客如云
)
关键词:词汇;文化差异;指称意义;语用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3-0185-02
翻译是译者对所认识的事物的再认识和再表达,这种再认识和再表达常常是从不同的角度,按照译语民族的习惯方式进行的,所以说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同时也是文化的移植过程,文化的差异必定造成翻译的困难。王佐良先生曾经说过:“翻译的最大困难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1989)因此,解决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是保证译作成功的关键。本文拟从词汇的指称意义和语用意义来看英汉文化的差异及差异在翻译中的补偿。
一、英汉词汇层上的跨文化差异
(一)指称意义上的文化差异
词的指称意义即语言交际中所表达出来的词语的最基本的意义,也就是词的确切和字面的意思。由于客观事物本身的差异和人们在对客观事物做出反映和概括时,始终都受到本民族文化的影响,这种反映或概括就在不同的语言上表现出差异。
1.原语中的指称对象在译语文化中不存在或不常见。
英语中的一些词汇,如hot dog,hippy,fairplay,等都是汉语文化中没有的词汇,而汉语中的“天干”、“地支”、“楷书”、“赤脚医生”等也无法在英语中找到对应的词。(刘川,段跃萍,1998)
2.原语文化在概念上加以明确区分的实体,译语文化不加区分;或反之。
一种语言用单个词语明确标记的东西,另一种语言却可能兜圈子才能表述。文化重点(cultural load) 直接影响着语言词汇的多寡,特化程度和分化程度。
亲属称谓是语言反映文化的一个突出例证。例如,在英语中的brother是“兄”或“弟”,sister是“姐”或“妹”,汉语中没有一个字与brother或sister完全相等。在我们的文化中严格区别“兄”与“弟”,“姐”与“妹”,因为中国人看重“长幼有序”,“兄”和“弟”,“姐”和“妹”所处的家庭地位和所承担的家庭责任感都是不一样的。(柯平,1998)
3.由于注意或认知重点不同,原语和译语中同一个所指对象可能由字面意义不同的词语加以指称。
英汉两个民族在观察与思考上是存在着差异的。面对同一物体,经过思维所得的概念也有出入。如汉语中的“红糖”所对应的英语是brown sugar,“黄糖”对应的是light brown sugar。英语的brown bread是“黑面包”,不是“棕色面包”。汉语就茶水颜色而言,说“红茶”,英语则就茶叶颜色而言,说black tea。(柯平,1998)
(二)语用意义上的文化差异
同指称意义相比,语用意义具有更强的文化特异性。语用意义是指词的隐含意思,即词的情感和联想意义,它更能体现该民族所特有的民族文化和思维方式。
1.有着语用意义的指称对象本身不为译语文化所熟悉,因而语用意义也令人费解
《语言和文化》(邓炎昌,刘润清,1989)一书里有一个生动的例子,一个中国人形容游泳池里人太多,水太脏,说“简直象芝麻酱煮饺子”,外国人既没有吃过芝麻酱,也没见过饺子,就丝毫不觉得这个比喻幽默。西方人形容人多拥挤,说的是“It was packed like sardines”(塞得象沙丁鱼罐头),而没有见过沙丁鱼罐头的中国人也不一定能欣赏其妙处。
2.原语词语和译语词语的指称意义相同,但一个有语用意义,另一个没有
如英文的propaganda 常含有“撒谎,欺骗”等文化含义,而“宣传”则没有此义。反过来,中国古代文人多寄情山水花草,他们的作品中出现的植物许多都有象征意义,如梅花代表不畏苦寒,松竹代表高洁,它们都代表着中国的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念,它们所折射出的象征意义和联想意义往往无法在翻译中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
3.原语和译语词语的指称意义相同,但语用意义不同
这种类型的语义不对应,主要是由观念系统,特别是认知和思维习惯上的差异造成的。
如“自由主义”在汉文化中有强烈的贬义色彩,而其对应词“liberalism”在英美文化中却有明显的褒义。
再以“夏”和summer为例,这两个词的指称相同,都指一年四季中的一季,但他们的语用意义是不一样的。汉语“夏”常给人酷热炎炎的感觉,因此有“夏日可畏”的说法;而在英国,由于它所处的地域位置与中国不同,summer是最温馨怡人的季节,温暖如“春”而不炎热,因而在诗歌中常具有“温和,美好”等意义,比如把爱人比作summer’s day,把青春比作 summer morn,summer brave等。
二、文化差异的翻译
。在这里我们可以借鉴一下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Nida)的翻译观,奈达提出了转换生成翻译法,即强调将语言中的核心的东西译出来,即翻译的核心不是要翻译特定的文化特征,而是要将该特定文化特征所蕴涵的意义尽量用译文语言翻译出来。
根据这一观点,我们在翻译时不应该拘泥于直译或意译或其他某一种翻译方法,而是应该灵活地采用各种翻译方法,在保证最突出,最重要的意义优先传译的前提下,尽量全面的传达词汇的文化含义。
1.音译加注法
在翻译文化性强的术语,人名,地名时,因内容不能割舍,常不得不采取此方法。比如说“清明”一词是中国所特有的,很难用对应的英语进行翻译,这时可选用音译,将其翻成“Chingming”,然后再加个注解:
Chingming:a traditional Chinese holiday to commemorate the dead observed in late spring.
2.直译法
直译能反映出语言所代表的文化特征,因此有利于英汉文化的交流,并能丰富译文语言的表达力。如:
1)an eye for an eye, a tooth for a tooth――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2)hot dog――热狗
3)丢脸―― lose face
4)火上浇油――to pull oil on the flame
3.代换法
代换法指在保留原文交际意义的基础上,用译文中某个指称意义不同,但语用意义相近的词换原文词的方法。如:
1)to laugh off one’s head――笑掉牙齿
2)eat like a horse――饭量大如牛
3)Carry coals to Newcastle――贩卖陈皮到广州
4.增词法
在直译不能使读者理解译文时,为了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可在直译的基础上增加适当的解释性的词。(张培峰,1998)如:
1)The staff member folded like an accordion.
这个工作人员就象合拢起来的手风琴――不吭气了。
2)得陇望蜀
covet Sichuan after capturing Gansu――have insatiable desires or ambitions
5.意译法
一些文化意味很浓的词,直译不可能准确传达文化意义,更换之容易将译文文化强加到原文中去,增词太多又无异于解说,这时可用意译法。如:
1)When my ship comes――当我有钱的时候
2)take a French leave――不辞而别
不到黄河心不死――refuse to give up until all hope is gone
从以上的一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译文中补偿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便是“变通”二字。是否可以变通,如何变通,其实无一定之规,对于这类词处理的好与不好常取决于译者的水平与经验。多琢磨,多借鉴名家的译作对提高翻译水平应该大有益处。
参考文献
[1]母燕芳.英汉词汇联想意义的文化差异[M].国防工业出版社,2010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和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3]刘川,段跃萍.跨文化差异与词汇翻译,翻译译丛[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4]张培峰.文化差异与习语翻译.翻译译丛[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5]柯平.文化差异和语义的非对应.国俗语义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关键词:翻译;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2
一、引言
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信息专递,更多的是两种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碰撞。语言与文化之间在发展中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互动关系,每一种语言都是在具体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本身就打上了文化的烙印。某种语言其实就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的象征与标志,同时文化的发展与传承离不开语言这个媒介,因此,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文化性质是指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文化总体的组成部分,是自成体系的特殊文化;语言的文化价值是指语言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是体现和认识文化的一个信息系统。
二、中西文化的差异
西方文化价值观强调个体主义或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而中国文化价值观看重群体主义或集体主义。西方文化强调个人潜力的发挥、个人目标的实现以及个人利益的追求,个体本位的意识是西方文化最深层的内核,具有最高的价值。个性在西方文化中是极其重要的价值观念,个人潜能的发展、个人的志趣爱好以及个人的权力等常常是至高无上的。
中华文化注重群体关系的和谐、群体目标的统一和群体利益的维护。特别是孝忠一体的泛家族主义决定了中国传统的社会道德和价值取向。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言简意赅,也反映了中国人的整体思维,集体主义与权力的价值观。中华文化强调个体包含在整体之中,整体利益是每个个体所围绕的核心及追求的共同目标。古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手段,目的是为了实现“家”、“国”,“天下”的和谐,追求整体的利益,可以看出古代人以家、国、天下利益为重的群体价值取向。
三、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文化词汇翻译的影响
(一)词语的表面意义对翻译的影响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词语有其特定的含义。人们习惯于通过词语的字面意思来联想并推测其含义,由于对其文化意象不够了解,因此造成一些错译的现象。例1:…if I did,I would look like a bad sport.“bad sport”的字面意义似乎应该理解为“不擅长体育运动的人”,但其真正含义是指“有风度,拿得起,放得下的人”。这句话的正确译文是“如果我那样做,我就会显得像个心胸狭隘的,输不起的人”。例2:Those signs or cues include the thousand and one ways with which we are familiar in the situation of daily life.如果将“the thousand and one ways”直译为“一千零一种方法”,是望文生义的表达法。thousand and one在英语中用来泛指“多”的含义。此句应译为“这些标志和提示包括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熟知的很多办事的方式”。
(二)习语对翻译的影响习语、俗语、成语等习惯表达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习语和人们的日常生活、风俗习惯等息息相关,有着语言简洁、表达生动、含义精辟等特点,也是翻译的难点之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巨大差别使得文化内涵的差异在习语中的表现尤为明显,译者需要深入理解,克服其中的文化障碍。例3: It was a memory of tunnel vision.汉语中用“井底之蛙”形容人目光短浅,但英语表达方式却是“tunnel”,并非“well”。例4: In an emergency, an airline pilot may need to play it by ear if the normal techniques that he has been taught to use are not working.这句话中出现了一个俚语“play it by ear”。它的本意与音乐有关,指“不看乐谱演奏”,后引申为“在特殊情况下随机应变”。它被译为“在紧急情况下,如果平时所学的技术派不上用场,飞行员需要见机行事”。这一习语的正确理解离不开对其文化背景的熟悉。例5:……结果必然是半瓶醋。如果将“半瓶醋”直译为“half bottle of vinegar”,不通晓中国文化的人一定会对此感到困惑不解,因为在英语中没有在意义上与之对应的习语。译者根据文中的语境,将其意译为“I would have been a scholar with a smattering of knowledge…”,即在知识的掌握上略知一二,并不精通的人。
(三)宗教对翻译的影响
东西方的差异体现为西方人多信仰基督教,而佛教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宗教。因此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某些固定表达方式均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例如英语中的一些习语来自圣经故事或者古希腊罗马神话。例6:Butas a teenager, it was my“duty”to go against my parent s ten commandments.但是作为一个青少年,我有义务反抗父母定下的十条规矩。Adam s apple出自圣经故事。上帝警告亚当和夏娃无论如何不可摘取伊甸园中那两棵树上的苹果来吃,但禁不住毒蛇的诱惑,亚当和夏娃偷吃了树上的禁果。亚当在吃的时候有一块苹果卡住了喉咙,后来“亚当的苹果”Adam’s apple便成了“喉结”。此句应译为“我看到他的喉结在动”。
(四)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对翻译的影响动物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
英汉两种语言中均有大量与动物有关的词汇。但由于不同民族在历史、习俗等方面的不同之处,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例7:“…We have to be the best the-”“Top dog?”汉语中与狗相关的成语多带有贬义,如“狗仗人势”,“狗急了跳墙”等。但英语中的top dog却表示“最出色的”。例8:It was not butter flies. It was a feeling of sea sickness.汉语中的蝴蝶一词在英语中有了一个引申含义“紧张、心慌”。其文化内涵有着天壤差别。这句话可译为:这不是紧张,而是晕船的感觉。
(五)饮食文化对翻译的影响
中国有着历史悠久的饮食文化,但多年来中国菜名的英文翻译呈现杂乱无章之势。中国的饮食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一些菜名往往伴随相关的历史典故。如何将一道菜的特色与其文化内涵结合起来是译者必须克服的障碍。目前众多专家学者更倾向于采用直接音译为主,并在菜名后附加材料、味道或历史故事的方法翻译中国菜名。例9:麻婆豆腐——Ma po Tofu (Stir-Fried Tofu in Hot Sauce)例10:四喜丸子——Four-Joy Meatballs (Meat balls Braised with Brown Sauce)。
四、小结
文化词汇的翻译策略翻译的功能之一是向目的语读者介绍源语文化。因此,保持源语的文化特征是译者的首要任务之一。同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也必须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语言结构、语言习惯和语言心理。就文化词汇翻译而言,译者应尽可能地实现源语与目的语词汇的语义对等的目的。作为跨文化翻译的两种普遍采用的方法,归化与异化也大量应用于文化词汇的翻译中。
另一方法,而应根据具体的语境灵活运用。首先,翻译必须是易懂的,合乎逻辑,且能为目的语读者所接受。刘宓庆说,如果译文不能被目标语读者读懂,这样的翻译是没有意义的,也失去了其社会交流价值。因此,当翻译中出现文化冲突的时候,译者必须对译出相应的语言结构及文化方面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