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木兰诗范文

2024-09-29 来源:华拓网

篇1

我总在想,树和树之间会不会也有这样一种对话——和人一样?然而一样又怎么样?不一样又如何?对自己而言,就是这种生存状态。听着别人的话,而又活出自己。

是的,生命,总需要不停的回首和畅想。

木兰至少没有因为人们的漠视而枯萎——人们总是自以为是地认为只有花才代表着光彩的绽放。于是,又是一年木兰花开时,白的,粉的;淡的,浓的;疏落的,茂盛的;花骨朵的,盛放的;。

凝神看着,总感觉它的芯总是向着天——这澄净的天空中有些什么值得期待,如同这阳光下的木兰是游人们的期待一样,被一根树枝托着,像一个洋溢着生命的莲花灯盏,一直想要向上升开去。无故地望了一下天空,似乎,真的什么都没有。

……

晚风,细雨,灯下的木兰路,站了一排开着木兰花的木兰树。枝上一片,地上一片,还有融化了香味的雨,飘洒,没了喧哗。雨中,没有悲泣,没有欢笑,只有雨吻花、吻叶、吻大地的细微,还有花、叶与大地拥抱的细碎。

树和树之间会不会有和人一样的对话?

木兰静对。也许,它在享受这个过程,所有的过程。

是的,生命,确实需要不停地回首和畅想。

新的一天,也许是同样一群人,重复的往来宿舍、食堂、教室。我也一样,行走在木兰路上。木兰白了、粉红了一地,对于某些人来说,有些事情总来都是这么突然。可是,它们就这样铺着,像曾经开放在枝头一样,在大地上盛放。

如果,我是木兰,许是这土地也是我的生命延续的场所。它是我的依靠,当然,在某个层面上,我还是属于它,当然不是献身。就好像,土地,连同天空,还有这么一株木兰一起,才最终组成了这么一株木兰似的。

有人说,谢幕了。每一棵树、每一朵花都有这样的宿命,但是它们曾经至少绽放过。听着,所以总觉得有些悲凉。可是,生命之树常青;可是,幕布从未落下。

人,总好像无法懂得草木的心。明明在木兰的枝节上,努力地伸展出了细小的绿意,充满着生命的气息。和往常瘦小的枝、盛放的花一样,骨子里总透着韧劲。风雨里,阳光下,一个劲儿地生长。

因为生命,需要不停地回首和畅想。

篇2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木兰姑娘当门在织布。织机停下来不再作响,只听见姑娘在叹息。问姑娘在思念什么,问姑娘在惦记什么。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昨夜看见征兵的文书,知道君王在大规模征募兵士,那么多卷征兵文书,每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木兰愿意去买来马鞍和马匹,从此替父亲去出征。到各地集市买骏马,马鞍和鞍下的垫子,马嚼子和缰绳,马鞭。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但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声音。早上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燕山)脚下,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但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啾啾的鸣叫声。行军万里奔赴战场作战,翻越关隘和山岭就像飞过去一样快。北方的寒风中传来打更声,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有些牺牲了,有的十年之后得胜而归。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论功行赏)。记功木兰最高一等,得到的赏赐千百金以上。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不愿做尚书省的官,希望骑上一匹千里马,送我回故乡。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出城(迎接木兰)。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门梳妆打扮起来。小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打开我闺房东面的门,坐在我闺房西面的床上,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姑娘的衣裳,当着窗子整理像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花黄。出门去见同营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雄兔两只脚时常动弹,雌兔两只眼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别)。雄雌两只兔子一起并排着跑时,怎能辨别出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

2、木兰诗全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篇3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木兰诗》。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反思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学习《木兰诗》,要反复诵读,体会民歌明朗刚健的情味,在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基础上,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古诗内容,领会古诗情致。

品味曲折情节,深刻感受意蕴。

2.过程与方法目标:深情朗读课文,感受诗歌音韵。

赏析精彩语言,认识木兰形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品读人物形象,领会爱国之情。

新课标指出:“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爱国、爱家的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而七年级学生没有足够的生活阅历,还无法透彻理解木兰那女扮男装、征战沙场的爱国之情。因此,我把“理解人物形象,领会爱国之情”确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新课标又指出:“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本诗语言优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非常适合学生进行品读和赏析。所以,我把“赏析精彩语言,感受古诗意蕴”确定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教学方法

教法:朗读教学法、讨论点拨法、品读鉴赏法、迁移拓展法

教法是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的,教师通过指导朗读营造良好的氛围,通过讨论点拨突破难点,通过品读鉴赏突出重点,最后通过迁移拓展,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达到学以致用。

学法:朗读法、圈点勾画法、合作探究法

本堂课所选择的学法,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与景,营造氛围美”、“诵读木兰诗,感受音韵美”、“认识诗中人,品味形象美”、“欣赏诗中话,领会意蕴美”、“细数英雄事,感悟精神美”。下面我将具体分析这五个环节:

1.创设情与景,营造氛围美。

?今天让我们一起认识这位不让须眉的巾帼英雄――花木兰。

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吸引学生快速进入文本,使学生对木兰这一人物形象,有一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导入新课水到渠成。

2.诵读木兰诗,感受音韵美。

请同学们分段朗读课文,仔细揣摩每段所表现的人物情感,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语调。

(学生分组讨论、朗读,教师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

大家都知道,朗读是走进诗歌世界的捷径。。本诗语言优美,教师范读前两段,拉近学生的距离,也为本诗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感情基调。

后面几段由学生自己分析、体会、大声朗读,并积极展示,力求体现诗歌的音韵美,同时在读中加深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让诗中质朴的情感在学生的朗诵中得以渗透。

3、认识诗中人,品味形象美。

让学生用“我从_______看出木兰是一个_______的人”的句式,品味木兰的形象美。

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本诗情节曲折、意蕴深远,值得品味。

本环节,教师先为学生提供一个范例,引导学生赏析一处语言,如:我从“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中看出木兰是一个勇敢、孝顺的人。既为学生提供了方法依据,也大大降低了学生评析的难度。学生接下来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细心品味,深深领会诗中人物形象美。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性的基础上,在巡视中用富有指导性的话语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适当加以点拨,给予学习上的信心。

要求从课文中找依据,主要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寻读和思考,跟古诗的情感相融,相信一定能从诗中看似质朴的语言中,体会到木兰深深的爱国之情。

本环节突出教学重点,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思考、探究、合作、交流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更有利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4.欣赏诗中话,领会意蕴美。

设置两个问题:

(1)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安排?

(2)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对学生的大胆想象与创造,我们要肯定。学生的想象力丰富了,诗词的内容也丰富了,学生就能体会诗词的意蕴,领悟诗词的意境,对诗词的了解会更深。

五、拓

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必须经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所以我提倡学完一首诗词之后,不妨来一个拓展,其实这个环节也可以贯穿在上述每一过程,处处寻找契机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渗透人文精神。

语文教材里的古诗词,蕴含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渗透着浓厚的人文精神,我们必须把握这些古诗词,读出内涵,得到熏陶。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可以提出进一步的要求――读读相关的诗文。如我们学习了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后,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杜甫的《兵车行》、《垂老别》、《石壕吏》等作品。

篇4

首先,从军,使木兰得到了同男子一样可以施展智慧和才能的机会。十年的战火考验,使木兰从一个善良,热情能干的闺中少女,成为一名建立显赫战功的“壮士”(策勋十二卷)。战争胜利了,国家安定和平了,木兰何去何从??在一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里,历朝历代的文字竟然能留下这样一个另类女子的足迹,着实是个奇迹。原因可能有多方面。木兰是一个“当户织”的劳动妇女,代父从军,“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男人能做到的,木兰能做到;男人不能做到的,木兰也能做到。妇女并不亚于男子,她们的才能智慧,胆略见识,是决不在男子之下的。木兰是这一英雄形象的代言人。

第二,《木兰诗》的主题虽然是控诉战争的罪恶,但木兰父亲年老力衰仍然服兵役不可,这个情节客观上反映了战争给民众带来的沉重负担,但从全诗看,它的调子是明快而不是低沉的,木兰的情绪也是积极奋发而不是忧郁颓唐的,木兰出征前的焦虑,在征途上的思念,是由于她是一个女子的特定身份,而不是从根本上写她厌恶战争。但是,这并不排斥我们适应喜剧性的故事,从中体会到实际隐藏着的悲剧性的现实。这首诗出现于战祸连年中的北朝,本身已经暗示了这个问题。

第三,在封建社会中,追求功名利禄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传统思想。而木兰经过十年的紧张战斗之后,凯旋而归,却拒封辞赏,愿意解甲归田,重过劳动人民的耕织生活,这充分反映了劳动人民质朴谦逊的品质。木兰的这一行为,本身就是对热衷功名利禄的封建士大夫的有力讽刺;或者在于该诗反映了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因为《木兰诗》并不像大多北朝民歌那样用愁苦的情调、悲剧的形式来表达,而是别开生面地用女子代父从军的喜剧的形式来表达。。“忠孝两不渝,千古之名焉可灭”,这是古人常用来说木兰的句子,如果诚如某些史料所言,木兰对天子尽忠之后,有守节之事的话,那么,木兰就成为封建社会“节烈”的代表,便涂上浓厚的礼教色彩,各处对其立庙的现象就不难理解。

第四,女扮男妆,在封建制度下,被人视为反常现象。“男治乎外,女治乎内”是封建礼法的一条戒律。木兰可以在非常时期秘密代父从军,并发挥出她那潜在的智谋和才能。然而,她却不能随着战争转入和平,继续留在朝庭为治理国政而做出新的贡献。不然的话,所谓“牝鸡司晨”的恶名就会落在她的身上。由此可见,木兰的还乡,也可认为,绝非什么不慕功名富贵的问题,也不是什么热爱劳动的问题,而是封建社会压迫,歧视妇女的必然结局。。。

篇5

【扑朔迷离】

出自《木兰诗》 雄兔脚扑朔 ,雌兔眼迷离

指难辨兔的雌雄.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

【磨刀霍霍】

现多形容敌人在行动前频繁活动.

出处:《乐府诗集·木兰诗》:“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延伸阅读:《木兰诗》写作特色

《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历代传诵,这除了得益于它的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丰满外,也与它多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是密不可分的。本文巧妙的运用大量的排比、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从而取得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比喻。通过具有相似点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可以使事物更生动、形象和具体。“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这里以双兔为喻,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既幽默风趣,又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从而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妥贴活泼,且具有浓厚的民间生活气息。

夸张。“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通过对战斗生活的夸张,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是对数量、程度的夸张,这些夸张手法的运用,既成功地烘托了木兰的英雄形象,又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意将加官进爵。这就有力地衬托了“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的思想,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在文章结构上,也为后文木兰不图功名利禄坚决辞官还乡作了铺垫。

对比。“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通过对比渲染,更集中、更加鲜明的突出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

对偶。“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两句对偶,描写边塞夜景,通过艰苦环境的烘托,表现出木兰木兰守卫边塞的艰辛。“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等对偶句的大量使用,使得这些句子整齐对称,节奏感强,有力的突出、表现了木兰的人物形象。

篇6

意外闯进娱乐圈

刘诗诗出生于北京市宣武区的一个回族家庭,父母都曾是工厂工人,后母亲因健康原因内退,而父亲则下海经商。由于母亲喜欢芭蕾的缘故,刘诗诗6岁便开始在中央芭蕾舞团业余舞蹈学校学习芭蕾舞,小学四年级时考上北京艺术学校,从普通小学进入北京艺术学校中专部进行专业芭蕾舞训练,并开始了住校生活。

2002年,在结束了五年的中专学习后,年仅15岁的刘诗诗凭借自身扎实的芭蕾基础顺利考入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系。由于身体条件所限,她逐渐放弃了最初成为芭蕾舞者的梦想,打算在毕业后成为一名芭蕾舞老师。

就在她准备转型,这个梦想开始“打折”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误闯”进演艺圈做了演员。2004年10月,刘诗诗在北京舞蹈学院读大三,《月影风荷》剧组到学校挑演员,原本只是去面试现场看热闹的她被意外选中,由此开始了自己的演艺之路。“那时我还在北京舞蹈学院上学,有一天同学跟我说有个《月影风荷》剧组的导演在选演员,我就去凑凑热闹。。其实我那时只有17岁,拍的时候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把导演急得直冒汗。”?

回忆起那时的岁月,刘诗诗觉得还是挺好玩的。有记者向她提起同是学舞蹈出身的章子怡和周迅,问诗诗是不是也希望将来和她们一样,诗诗的眼睛亮了起来:“如果有这个机会,我当然希望!”?诗诗的原名是“刘诗施”,现在的名字是处女作《月影风荷》的导演平江锁金给改的,好记又充满艺术性。

当时的刘诗诗缺乏表演经验,演技也相当生涩,所以导演特意安排的是她去男主角家做客这样一场没有什么台词和表演的戏。出于剧情的需要,还为刘诗诗夺身定做加了经典芭蕾舞――《天鹅湖》选段,显示了她的特长。之后在2005年,平江锁金还让刘诗诗主演了自己的另一部作品《飞花如蝶》,在剧中饰演棋儿。之后,还参演了两部电影。

2006年3月5日,大型古装题材电视剧《少年杨家将》开拍,刘诗诗在剧中饰演温柔贤淑的“罗氏女”。。

2006年12月,《聊斋奇女子》开拍,在剧中刘诗诗一改往日给人留下的柔弱形象,在最具青春气息的第二单元《辛十四娘》中挑大梁,化身为一名活泼、狡黠、美艳的狐仙辛十四娘。长袖善舞的她在剧中还发挥所学优势自编了一段群舞,以惊艳的造型亮相,这段剧情在播出时广受观众好评,被誉为《辛十四娘》的点睛之笔。该剧在播出后,百度贴吧中刘诗诗等主演的《辛十四娘》单元在“你最喜欢哪个单元”的投票调查中,以40.6%的票数位居第一。据新浪网数据显示,该剧在四川卫视播出时打破了2007年的收视纪录。

新“四小花旦”

。同时,也使得非表演系科班出身的刘诗诗逐渐积累起了大量的表演经验,正式由一名舞者转行成为一个职业演员,开始在影坛崭露头角。

2008年,上海唐人电影公司宣布于8月开始拍摄电视剧《仙剑奇侠传三》。在该剧中刘诗诗饰演具有双重性格的龙葵――温柔文雅的“蓝葵”和刁蛮泼辣的“红葵”。刘诗诗身上的古典气质给龙葵这个角色增色不少,也得到了剧迷们的认可。而刘诗诗也承认自己有人格分裂,有多重性格。因为从小学习芭蕾,持之以恒,所以周身散发出的贵族气质,与龙葵的公主身份十分契合,再加上细致的五官及柔美的眼神,对于蓝色龙葵可以说是本色出演,但要表现一个性格暴躁,善妒,妖媚的红色龙葵,对年仅二十岁的她来说却是个不小的挑战。在电视画面上能看到的蓝葵变红葵可能只要半秒钟的时间,但事实上,现场需要换发型、换妆、换服装、带红色隐形眼镜,要花费将近1个小时。在现场换妆的过程虽然繁琐,但诗诗很享受这一过程:“变成红色以后,我就不叫景天哥哥了,改叫小子,感觉很好玩。”对此刘诗诗表示,红蓝龙葵性格上的巨大反差是激发她演出潜能的最大动力,在定妆时第一次在镜子里见到红色龙葵,妖冶惹火的造型把自己都吓了一跳,但正因如此,她也能借助这个造型来更好的演绎红龙葵的内心世界。?

2011年,刘诗诗第一次担当主演的穿越剧《步步惊心》在湖南卫视播出。这部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作品从开拍起就伴随着巨大的话题,在播出之后更是迅速掀起热潮。该剧为她带来了演艺事业的一波高峰,成为其代表之作。刘诗诗也借此人气飙升,在当年收获了众多奖项,次年由于此剧在亚洲其他地区的播出和口碑的发酵,刘诗诗更是获得了更多荣誉和肯定。

《步步惊心》不但获得了韩国首尔国际电视节“最受欢迎海外电视剧”大奖,还在“2012年韩国内人气电影与电视剧”评选中,居“Best海外电视剧”中的首位。刘诗诗还凭借《步步惊心》获得了2012华鼎奖“最受媒体欢迎女演员”奖,第二届中国大学生电视节“最受喜爱电视剧女演员”,第十八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具人气女演员奖”,以及第六届腾讯星光大典“内地年度女演员”一系列奖项。2012年9月7日,第九届金鹰电视艺术节开幕,刘诗诗凭借《步步惊心》、《轩辕剑之天之痕》所带来的超高人气,担任了该届金鹰电视艺术节的“金鹰女神”,是继刘亦菲、李小璐、王珞丹之后,金鹰节历史上的第四位金鹰女神。。

《步步惊心》给刘诗诗带来的不仅仅是人气的飙升和奖项的肯定,此剧相较她之前作品制作水准的提升以及有经验的资深合作演员在演技上的指点更大的丰富了她之前稍显生涩的演出层次,让她从此对表演有了更大的信心和更高的追求。

2013年6月21日,由刘诗诗等主演的悬疑动作喜剧电影《不二神探》全国公映,刘诗诗饰演女主角刘金水。该片与好莱坞巨片《超人:钢铁之躯》同期上映,但仍然取得了公映三天票房近亿元,最终票房近3亿元的成绩。该片也是刘诗诗首次担任大制作商业电影的女一号,在其大银幕作品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认真的北京妞儿

刘诗诗不是科班出身,也不是天生的演员,但却是一个肯下苦功夫和非常走心的演员。。她剧本背得不快,但是吃的很透,经常为了剧本一个人默默熬到半夜,而演出时一有机会也经常向其他资深演员请教。早年出演《射雕英雄传》中的穆念慈时就向饰演其父亲的老演员翁家明学习古装剧的特有表现方式,后来的《步步惊心》中她从搭档男演员吴奇隆和郑嘉颖的表演中琢磨出更好的镜头机位感和情绪的配合,而非独自投入表演。客串《精忠岳飞》的搭档吴秀波让刘诗诗体会到对角色塑造的独到性的自信,这让她的后续的演出中对自己的角色有了更大的掌控力,常常会自己主动要求看回放或多拍几条。和不同的班底合作,多样化的演出形式,让刘诗诗的表演越来越成熟和细腻。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这首诗的民歌特色。

2、掌握诗文的含义。

3、了解木兰形象。

教学时间:二教时

第一教时

一、解题。

简介这首诗产生的年代和木兰其人。

①这是一首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经过文人润色后用文字记录下来。民歌是可以歌唱的,这首诗最后四句是歌唱者对诗中主人公木兰的颂赞之辞。

②这首诗一般都认为产生在北朝北魏的统治期间(386—557)。北魏(又称“后魏”)曾跟当时北方的柔然族多次交战,诗中提到的“黑山”“燕山”正是作战的地点,在魏太武帝期间战争尤为惨酷,至449年才彻底击败柔然。

③木兰可能实无其人,所以姓花、姓朱、姓魏、姓木兰之说均系猜测或捕风捉影,我们用不着追究。北方民族尚武,女子也不例外,木兰女英雄的形象可能是据此创造出来的

二、正音、解词。

三、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后讨论这首诗的民歌特色。

步骤是:(1)教师范读后提出问题:这首诗在语言风格上跟前一个单元里的文人诗歌有什么不同?

(2)学生齐读一遍后答问。

(3)根据学生答问情况再提问,再齐读全诗,进一步认识民歌的叙事手法。

①诗中大部分都是口头语,特别是人物的语言如“阿爷无大儿”两句、“可汗问所欲”四句、“同行十二年”两句,跟平时说话并无二致,可见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也有个别书面语句如“万里赴戎机”四句,这是诗在流传过程中经文人修改、润色的结果。

②民歌叙事常抓住重点加以铺排,铺排的办法很多:

排比:如“爷娘闻女来”六句、“东市买骏马”四句。

复沓:如:“问女”二句、“女亦”二句、“旦辞”八句(复沓跟叠句的区别是:叠句不换字,而复沓可以更换个别词语。)

顶真(又称“联珠”):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③民歌的基本形式是四句一节,偶尔也有六句一节的。本诗共14节(可让学生自行划分,除第8、11、12三节各6句而外,其余都是四句一节)。

④民歌中有三种基本手法:叙述,称“赋”;比喻,称“比”;由一事物(往往有具体的形象)引出本题,称“兴”。(可让学生先分析开头两句和结尾四句,提出“兴”和“比”;再说中间——这就是“赋”。)

四、诵读练习。

步骤是:(1)归纳各段大意,再合并为四大段,分段进行背诵练习;(2)每段先齐读,再以点拨方式作诵读指导,然后自由练习背诵;(3)检查背诵。下面只写出诵读指导的要点。

第一段(第1至4节):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要先设想这个五口之家在征兵令下达后的困难处境。

①前两句写木兰平日在家劳动的情形,应读得缓慢些,读后作稍长停顿。为什么?(要让读者想象她不仅勤劳,而且技巧娴熟。)

②“不闻”——谁“不闻”呢?(父亲)这是木兰见到“军帖”之后,出现了不寻常的情况:停机而叹。父亲感到奇怪——这正是情节的开端,当轻声徐徐而读。读完,径直接读“问女”二句。

③木兰答父问的基调是深沉的,但其间又有变化。木兰本有所思,为什么偏要说“无所思”、“无所忆”?(宽慰老父)“昨夜”一节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忧国忧家)如此低沉的诗句该怎么读呢?(低而缓)到段末,感情有变化吗?(转为坚定)“愿为”两句应当读得恳切些。

至此,木兰已说出自己的打算,可是父亲(还有母亲、阿姊)同意吗?(同意)但诗中不提,这是一次“跳跃”。为制造悬念,读后可作稍长停顿。

第二段(第5至7节):木兰置办战具后奔赴战场。

要设想青年人纷纷置办战具的热烈图景和北方广阔原野的画面,但最重要的是,要在自己头脑里出现木兰策马飞奔的英雄形象。

①“东市”一句是承上文“市鞍马”而来,但中间又有“跳跃”,该怎么读呢?(要突然振起)下面三句呢?(要加快节奏)为什么?(军情紧急,刻不容缓。)

②第6、7两节既有叙事,又有抒情,诗中是怎样叙述万里征途的?(辞爷一宿黄河;辞黄河一宿黑山,两天就走完了,概括得多好。)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思亲;向往战斗)“黄河流水鸣溅溅”给人怎样的感受?(悲壮)“胡骑鸣啾啾”呢?(战斗的激情。)

叙述和抒情二者哪一件为主?(抒情)思亲和向往战斗二者哪一种为主?(向往战斗)可见,这段当用抒情的调来读,既刚强又柔婉。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熟练地掌握诗文的意思。

第二教时

一、继续分析诗文。

1、第三段(第8至10节):十年战斗生活,入朝受贺,辞宫不就。

这三节课本原作两段,有两个场面。读第8节,要设想出“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杜甫《后出塞·其二》)的图景;读第9、10节,要设想出朝廷庆功盛典的情况。(李白诗句“隐隐五风楼,峨峨横三川。王侯象星月,宾客如云烟”可资参考。)

朗读前还要解决一个问题:诗中写十年战斗生活,为什么只写战场夜景而不写木兰作战中的表现?目的是通过两处侧面描写(“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可以看出,无论是最高统治者还是普通战士,都把木兰视为出类拔萃的战斗英雄。这样,木兰的英雄形象在学生心中就变得更加鲜明了。

①“万里”两句写木兰到战场后回忆此番行军历程(上文“闻燕山胡骑鸣”表明已到战场),读时须有苍凉慷慨之感,中速。

②“朔气”两句概括了木兰十年战斗生涯,宜用悲壮声调读,引发听者的想象,用慢速;然后急转直下,读“将军”两句,可加快速度。

③“归来”四句,由庄严转为热烈。

④“可汗”之问要读得亲切,木兰答语要读得朴实无华、自然平易,才能再现女英雄的本色——她只是代父为国效力,毫无居功之心。

2、第四段(第11至13节):家人亲切欢迎,木兰恢复女儿妆。

要设想出家人迎接的具体图景:理红妆、杀猪宰羊,当在“出郭”之前;出郭相迎的岂止爷娘?姊、弟、乡邻必当一同前往。还要设想木兰家中居室的分布状况。诵读的基调是热烈、欢快,但其间亦略有变化。

①家人欢迎一节要有喜庆的气氛,节奏最快。

②木兰一到家,就是一副天真的女儿情态,节奏稍稍放慢,宜轻声读,以表现木兰对故居的亲切感和对女儿妆的喜爱。读到“贴花黄”,应作一顿,为蓄势。

③“见伙伴”一节是全诗,首句说木兰,宜读得平缓,至“惊忙”要突然振起;伙伴语的重音在“十二年”“不知”上,“十二年”后应作一顿。

3、歌者赞辞(最后一节)

前三句都是铺垫,最后一句才是正意所在,语调当由平缓发展高昂。“安能”句本可写作“安能辨雄雌”,但这样写语意就平淡无奇了,加上“我是”二字,才能表达出歌者对木兰的崇敬感情;此句当读得字字清晰,掷地有声,切莫“吃掉”其中任何一字。

二、分析木兰形象。

1.让学生想象木兰形象前后的变化。拟将课文分三个部分让学生口头描述,凡合理的想象都应加以肯定。

(1)参军前的木兰(第1至4节):是一个勤劳勇敢的少女,.平日除织布而外,也练习骑马射箭,“褰裳逐马如卷蓬”;她关心国家大事,体恤父母的艰难;她代父从军,是经过反复深思的。

(2)参军后的木兰(第5至10节):木兰穿上戎装,横刀跃马,英姿飒爽,与男儿无异。在行军途中,她走马如飞,“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夜晚宿营,她既思亲又渴望参加战斗,心潮澎湃如黄河流水。在战场上,她左右驰突,剑动而敌奔,“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在朝廷的庆功会上,她颜色平易,毫无居功之心,深得天子喜爱,她只向天子陈述自己惟一的愿望:要回到父母身边。

(3)到家以后的木兰(第11至13节):她生活在一个充满亲情的家庭里,她换上了女儿妆,依旧是父母膝下活泼可爱的女儿。

2.让学生说说这首诗千余年来脍炙人口的原因。

要点有二:①木兰是人民大众理想中的英雄,她在祖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时挺身而出,替父从军,这种勇毅的精神受到世世代代人们的敬重;尤其重要的是,她勇敢作战,战功赫赫,不是为了贪图官爵,而是视为自己对祖国,对人民应尽的责任,她是真正的人民英雄。②木兰又是个感情极其丰富的人,在征兵令下达后,她为父亲年老又无大儿而停机叹息;在行军途中的夜晚,她回忆起爷娘呼唤自己的亲切声音;在庆功会上;她却急于回到故乡的土地上,跟家人团聚,跟故乡人民一同过和平劳动的生活,如此美好的感情在世世代代人们的心中也能引起强烈的反响。

三、解释诗中的“互文”。

意思是一联中的两句互相补充,须合解,正式名称叫“互文足义”,例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说的是,有些将军和壮士战死沙场,另一些将军和战士胜利归来。此类“互文”甚多,须用心发现。二是诗中的数字如十、十二、百、千等,无非是言其多,不能看作确数。这两种情况,不只是在本诗中有,在其他古代诗篇中也有。

四、布置作业。

1.熟练地背诵全诗。

2.从下面的题目中任选一题编一段故事,

木兰在战场上

篇8

第二天拂晓木兰就辞别爹娘出发了。木兰东奔西走做好了出发前的准备工作,唯一不舍的,还是爹娘啊!“爹,娘!多保重啊!儿未能在身边照顾二老,是儿的不孝啊!”木兰面对着滚滚黄河水,一座座高山,不禁失声呐喊。

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飞一般地度过了一座座山。生活中诸多的不便与困难,并没有让木兰倒下。一阵阵凶杀,一场场战役,木兰运用智慧和勇气过关斩将。十年的战役,虽艰辛,但也值得-----木兰与将士们胜利归来了!

木兰胜利而归,使皇上开心不已,皇上当即策封木兰为尚书郎。木兰笑而不接。皇上笑问木兰想要些什么奖励。木兰说:“愿皇上恩准,送臣还故乡,与家人团聚!”皇上见她归乡心切,便恩准了她。

篇9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jiān jiān)。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啾(jiū jiū)。

万里赴戎(róng)机,关山度若飞。朔(shuò)气传金柝(tuò),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qiáng)。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jiāng);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huò huò)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zhuó)我旧时裳(cháng)。当窗理云鬓(bìn),对镜帖(tiē)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b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译文】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就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水流水声。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飞起来那样迅速。北方的寒气中传来打更声,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给木兰记很大的功勋,得到的赏赐有千百金还有余。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每间房都打开了门进去看看,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对着镜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面部贴上装饰物。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伙伴,伙伴们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木兰是女孩。

(提着兔子耳朵悬在半空中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分辨。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注释】

1. 唧唧(jī jī):纺织机的声音

2. 当户(dāng hù):对着门。

3. 机杼(zhù)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机:指织布机。杼:织布梭(suō)子。

4. 惟:只。

5. 何:什么。

忆:思念,惦记

6. 军帖(tiě):征兵的文书。

7. 可汗(kè hán):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君主的称呼

8. 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确指。。

9. 。

10. 愿为市鞍(ān)马:为,为此。市,买。鞍马,泛指马和马具。

11. 鞯(jiān):马鞍下的垫子。

12. 辔(pèi)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笼头和缰绳。

13. 辞:离开,辞行。

14. 溅溅(jiān jiān):水流激射的声音。

15. 旦:早晨。

16. 但闻:只听见

17. 胡骑(jì):胡人的战马。 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18. 啾啾(jiū jiū):马叫的声音。

19. 天子:即前面所说的可汗。

20. 万里赴戎机:不远万里,奔赴战场。戎机:指战争。

21. 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度,越过。

22. 朔(shuò)气传金柝: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朔,北方。金柝(tuò),即刁斗。古代军中用的一种铁锅,白天用来做饭,晚上用来报更。

23. 寒光照铁衣:冰冷的月光照在将士们的铠甲上。

24. 明堂:明亮的的厅堂,此处指宫殿

25. 策勋十二转(zhuǎn):记很大的功。策勋,记功。转,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十二转:不是确数,形容功劳极高。

26. 赏赐百千强(qiáng):赏赐很多的财物。百千:形容数量多。强,有余。

27. 问所欲:问(木兰)想要什么。

28. 不用:不愿意做。

29. 尚书郎:尚书省的官。尚书省是古代朝廷中管理国家政事的机关。

30. 愿驰千里足:希望骑上千里马。

31. 郭:外城。

32. 扶:扶持。 将:助词,不译。

33. 姊(zǐ):姐姐。

34 理:梳理。

35. 红妆(zhuāng):指女子的艳丽装束。

36. 霍霍(huò huò):模拟磨刀的声音。

37. 著(zhuó):通假字 通着,穿。

38. 云鬓(bìn):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

39. 帖(tiē)花黄:帖通假字 通贴。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

40.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扑朔,爬搔。迷离,眯着眼。

41.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两只兔子贴着地面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42. 火:通伙。古时一起打仗的人用同一个锅吃饭,后意译为同行的人。

篇10

花木兰的事迹传至今,主要应归功于《木兰辞》这一方民歌绝唱,是这篇长篇叙事诗歌颂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现在更有许多人将它拍成了电影,千古流传。

战争产生英雌,在世无男英雄的情况下,便会有女英雄,北魏与柔然战争没有突出的男人,就有了突出的女英雄花木兰。 她本是个柔弱的女孩,可他为了年老的父亲,就不再柔弱;她本是个织布女子,但她为了父亲,就参军打仗。她从不向男的低头,大声告诉了世人:巾帼不让须眉。花木兰就要出征了,是多么的急促紧张,是多么的昂扬士气,行军多急,军情多紧张,军令如山倒,作为一个少女离开闺阁,投入战场,何异投入另一个世界。她与男人同吃共住,吃一样的苦,受一样的累,却干出与男人不同的事迹,创出了与男人不同的辉煌,同时也证明了“女子哪里不如男?”

花木兰回来了,这很不容易。她重视生命的可贵,更加懂得家庭的温暖。她拒绝了天子的赏赐,也不愿在朝为官,将荣华富贵轻轻地抛下,她愿驰千里足,早日还故乡。

她回来了,年迈的父母搀扶着出来迎她,姐姐理妆相迎,弟弟磨刀霍霍向猪羊,以实际行动迎接姊姊的回来。看到这一切,花木兰由衷地高兴,十二年的沙场出生入死,多难。十二年的乔装而不露痕迹,多难,然而这一切都过去,花木兰内心的精神力量,该是何等地伟大。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