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除了做好常规实验室的室内质量控制之外,不能忽视实验室之外的影响因素如:临床医师列出医嘱,采集标本之前患者的准备,标本的采集过程、保存、运输等各个环节都会影响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但是在临床工作中很难避免由于患者未做好标本采集的准备、护理人员对标本采集知识掌握不充分等因素导致检验结果与临床症状不符,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本文统计某三级甲等医院2014-2015年住院患者不合格标本的情况,分析导致不合格标本的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旨在降低不合格标本的发生率,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14-2015年某三级甲等医院检验科不合格标本记录资料,统计不合格标本的数量、不合格的原因及全院中不合格标本发生率较高的科室。
1.2方法根据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要求,制定了不合格标本判断标准:(1)标本溶血;(2)脂血;(3)标本内有凝块;(4)输液时采血;(5)标本条码不清或条码错误;(6)采血管错误;(7)标本量少;(8)血气采集的静脉血;(9)24h尿蛋白未标尿量;(10)标本污染等原因。。1.3统计学方法采用Excel2007软件统计不合格标本原因发生的百分率;统计检验科各小组不合格标本所占比例;统计临床各科室不合格标本所占比例。
2.结果
2.1各小组不合格标本数量及百分率的统计2014年检验科不合格标本总数共892份,各小组占不合格标本总数的百分率依次为:生化室37%,临检室26%,微生物室18%,化学发光室12%,免疫室7%;2015年检验科不合格标本总数共522份,各小组占不合格标本总数的百分率依次为:生化室38%,临检室25%,微生物室12%,化学发光室12%,免疫室8%。2014-2015年不合格标本的数量比较,2014年各小组不合格标本数量明显下降(见图1)。
。2014年2月检验科对全院护理人员开展了标本采集的讲座后,2015年检验科的不合格标本数量明显较2014年下降(见图3)。
3.讨论
3.1不合格标本的原因分析2014-2015年某三级甲等医院检验科各小组不合格标本数量及百分率
的统计,发现生化室和临检室不合格标本数量较多,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生化室和临检室承担检验科检测的标本量较多。但2014年和2015年不合格标本各个小组数量相比,2015年的不合格标本数量从892例明显下降到522例,下降原因主要与检验科开展了对临床护士的标本采集知识培训讲座。不合格标本的原因主要见于标本溶血、标本脂血、标本出现凝块。;(2)标本运输不当,运送标本过程中剧烈震荡,也可能导致溶血;(3)标本采集后用力振荡以及分离血清时操作不当等造成的溶血现象。脂血的主要原因:(1)患者采集血标本前,医护人员没有向患者做好采集前注意事项的工作,导致有些患者高脂饮食,标本出现脂血;(2)患者采集血液标本前输入脂肪乳等营养液体后采集标本,导致标本脂血;(3)患者本身出现脂代谢紊乱,导致标本脂血。标本凝血的主要原因:(1)标本采集后,护理人员未将抗凝剂和血液充分混匀;(2)采集的血液和抗凝剂比例不符合要求易导致出现凝块;(3)采血管过期、采血不顺利、血流量小导致采血时间长易导致出现凝块。其他原因如输液时采血、条码不清楚、留错标本、标本量少、标本污染等原因占不合格标本的比率较少,原因可能有:(1)临床护士对标本采集的不规范,没有按照《标本采集和运输指南》采集;(2)对护理工作人员标本采集知识培训较少;(3)医护人员对采血患者没有告知采血注意事项;(4)对特殊人群采血存在困难,易导致不合格标本。
临床科室不合格标本数量最多的是新生儿科、儿科、妇科,2015年2月开展对全院护理人员开展了标本采集的讲座后,2015年检验科的不合格标本数量明显较2014年下降。
。新生儿皮下脂肪薄,血管过细、脆性大,血管过于表浅,血流速度过慢,抽血时较困难或某些新生儿溶血等患儿由于其自身原因,穿剌困难,不能顺利抽出足够的血标本。(2)护士操作因素。护士对采集血液时血管定位不准,采血时未能一针见血,来回穿剌,因针头的机械作用而造成红细胞损伤,外周及末梢血管过细不能一次性采出足够的血量,血流不畅时用力拍打穿剌点静脉,造成组织淤血、缺氧,使红细胞破坏引起溶血。护士使用过细的针头或头皮针,采血针内径过细,血液在一定压力下通过狭小的针径时受到挤压,血细胞变形或破裂,出现溶血。
儿科不合格标本的原因:穿剌时定位不准确,反复提插,损伤血管,造成抽血不顺畅。抽血时患儿剧烈哭闹,肢体固定不到位,造成穿剌困难。全院其他临床科室不合格标本的主要原因见于:(1)医护人员对标本采集的知识欠缺易导致不合格标本;(2)护士采集标本操作技术不规范常导致不合格标本;(3)特殊患者血管定位不准确或采集困难易导致不合格标本等。
广东做为中国改革的前沿地,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在如今知识经济日益崛起的时代。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广东的必然选择,科技创新能力是未来发展竞争的核心。本文主要从全要素生产率的角度测度广东的科技进步率,并简要分析1978-2012年广东科技进步率以及科技进步贡献率变动的特点。
【关键词】
广东;科技;全要素生产率
一、引言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成就巨大,举世瞩目。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得风气之先的广东,30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沧海桑田的巨变。30多年前广东GDP占全国的5.1%,2012年广东GDP总量达到5.7万亿元,约占全国的11%,连续24年居全国之首。
虽然广东的经济又一次登上了发展的新台阶,但昔日的先发、前沿之地也面临愈来愈大的压力。广东的需求结构不尽合理,偏重于出口,消费和投资拉动作用不足,这决定了广东易受外部经济影响。广东是一个外贸依存度很大的省份,目前由于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对商品的需求持续低迷,导致广东出口受到极大影响,许多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减少,大量以出口为主的制造加工企业订单锐减,销售收入大幅下滑,甚至出现大批出口导向型的企业破产的现象。给广东的经济和社会稳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国内环境的严竣形势也迫使广东采取措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科技进步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这是关系广东未来发展的战略性问题。
当前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中央和广东省都特别重视科技创新,增强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做为“珠三角”核心的广东省,在国内不仅有沿海的几大经济区的激烈竞争,在其后方――辽阔的内陆地区,大大小小发展各异的经济圈也在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加速科技创新的步伐,很多经济圈的中心城市在科技进步速率方面甚至已经超过广东。所以,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广东应该探索出一条新的科技发展之路。
二、研究意义
今天,广东的经济发展,走在全国的最前面,但却不能因此感到满足,而不做再进一步发展的打算。广东必须走向更进一步的对外开放和高科技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今后在经济发展总量与质量方面的优势。
新时期,在全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的前提下,经济结构转型是各地发展的必然选择。要转变经济发展结构,技术进步是一条不可避免之路。所以,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一个地区在全国大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
广东是一个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地区,为了使广东尽早实现“幸福广东”的目标,使广东各地人民普遍过上比较宽裕的生活,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改变大量消耗自然资源的粗放增长的模式,走资源消耗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是实现广东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根本出路。
广东无论是经济水平,还是科技实力,在全国都处于领先水平。但,如何在新的形势下继续保持这种领先,甚至扩大自己的优势,这是广东全省面临的新的挑战。在中国涌入世界经济的大潮之中,广东要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要向结构要效益,向规模经济要效益,向科技进步要效益。科技进步成为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核心。定量的评价科技进步率对广东经济增长的作用,测算科技进步对广东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衡量广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
三、广东科技进步的实证研究
1.科技进步率的说明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技创新能力是未来发展竞争的核心。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广东的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如何,关系到全省科技创新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
科技进步在人类社会中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经越越来越大,在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例已从20世纪初的20%左右上升到现在的50%―80%,定量评价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已引起国内外经济学界以及决策部门的广泛重视。
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简称TFP)是指广义的技术进步,它不单指科学技术进步或工艺水平的提高(即纯技术进步),还包括产业结构优化、制度创新、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劳动者能力的提高等。
2.科技进步率的测算方法
从索洛增长模型中我们可以推算出广东的科技进步贡献率。通常,对科技进步的贡献率的测算所采用的生产函数是基于柯步―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来测算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obb-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简称C-D生产函数),其形式如下:
3.基期固定资本存量
自1951年Goldsmith提出永续盘存法估算固定资本存量后,此方法已逐渐成为国际通用的资本存量估算法。由上一节所述内容知,要估算出各年资本存量,首先,要估算出基期的资本存量。
已有研究对基年的选择一般为1952年或1978年,本文选择的基年为1978年。文中借鉴Reinsdorf等(2005)的方法估算初始资本存量。
上式的,g为不变价投资的平均增长率,I′0是初始年份的不变价投资,δ为资本平均折旧率。由于广东统计年鉴中只有2000年以后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为了使在计量模型中的数据较为全面,以使模型误差较小,所以,2000年之前,使用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代替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由《广东统计年鉴》中的数据计算出1978年的消除价格因素影响后的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长率g=21.56%。
冯晓、朱元(2011)结合实际可获得的我国1994-2009年间经济运行数据,对固定资本折旧率作近似测算。分析结果表明,过去十余年间我国的固定资本折旧率约为5.9%左右。在本文的研究中,使用以上研究结果,δ=5.9%。根据公式可以计算出基期1978年广东的固定资本存量K0=1.5298亿元。
4.科技进步率与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
由上述方法,为了获得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对实际收入,就业人数以及不变价的的固定资本存量分别取对数。
用EViews6.0对取完对数后的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所得结果如下:
在固定资产投资存量这项中,由于广东统计年鉴中没有2000年之前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所以在计算不变价的固定资产投资量时,会产生一定的误差。最后,在图形上会反映出2000年之前的波动较大。
由上图可以看出,广东从改革开放以来,科技进步率与科技进步贡献率并无明显的变化规律。科技进步率快的年份,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也明显。此外,几乎每5年科技进步贡献率发生一个较大的变化。其原因之一是:科技进步贡献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伴随着相应的投入而发生的,而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阶段性,因此以年为时间段计算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必然随经济发展的稳定程度有着自身波动的态势。
四、总结
广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增长的典型,其增长的特征和发展路径有许多值得研究的地方。
值得注意的是,首先,上文中所测算的实际上是全要素生产率,它和技术进步率是有区别的,我们在对模型中全要素进行定义是,就已将全要素生产率TFP定义为扣除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的贡献以外其他所有能实现经济增长的因素贡献的总和,这个总和包括了制度创新、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规模经济、资源配置、政策法律、管理决策、教育进步、随机因素等等。其范围远远超出技术进步的概念。
其次,在上面的测算中,资本投入的贡献率指标α=0.8772。显得资本投入对产出的影响过大。由于我国主要是以投资驱动的国家,同样,广东在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引导下,从中央到地方,在珠三角这片土地上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使资本在广东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最后,从测得结果的拆线图可以看出,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发展水平的贡献有大有小,有正有负。从1978-2012年,广东经济的发展除了资本和劳动的影响外,还有许多其他的因素,有些因素会对收入水平产生促进的作用,而用些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所以,会使测得的结果有着很大的波动区间。
参考文献:
[1]于秀林,任雪松.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2]创新发展的战略预见[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3]罗伯特・J.巴罗,宏观经济学:现代观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4]徐杰,段万春,杨建龙.中国资本存量的重估[J].统计研究,2010(12)
[5]柯善咨,向娟,1996-2009年中国城市固定资本存量估算[J].统计研究,2012(7)
1.1农业科技进步的内涵农业科技进步是指人们应用农业科学技术去实现一定目标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它是一个经过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知识和技术扩散,把新知识和新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推动农业产出增长的过程。
1.2河南省财政支持农业科技存在的问题虽然河南省财政支持农业科技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目前河南省农业科技、农业科研的总体水平还不高,特别在农业科研的设备、设施和手段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很大的差距。随着农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和农业生产形势的变化,当前农业科技还不能完全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的需要。农业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依然存在,多元化的科技投入及回报机制尚不完善,农业科研单位自我发展能力较弱,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相对滞后等。这些问题如不能很好解决,将制约河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影响河南省农业科技进步的原因分析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农业取得了重大成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及农村经济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和发展。然而,河南省农业的科技应用水平还比较低。一般认为,目前河南省农业的科技贡献率约为48%左右,虽然高于国家40%的水平,而发达国家已达到70%-80%。这一方面说明河南省的农业靠科技增长的空间还比较大,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还大有潜力可挖;另一方面也说明,一定存在着一系列阻力因素影响河南省的农业科技进步。
2.1财政对农业科研投资力度不够和投资机制不完善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主要存在两方面的不足。一方面是农业科研投资不足;另一方面是投资机制不完善,投资主体单一。(1)农业科研投资不足。农业科研投资水平的高低与农业的科技进步有着明显的相关性。低水平的科研投资直接制约农业技术的创新,进而影响农业的科技发展水平。河南省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投入虽逐年提高,但农业科技三项费用的投资额在财政支农的各行业中比重极低,满足不了河南省农业需求地步伐。(2)投资机制不完善,投资主体单一。在我国,由于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农业企业规模小、企业科技意识淡薄等一系列原因,造成农业企业对科研的投资份额小和积极性不高。因此,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主要是政府财政支出,这样会造成政府财政压力大,用于农业科研的资金不够充足。
2.2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低,高级技术人才偏少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农业从业人员多,农业从业人员之所以影响农业科技进步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农业从业人员整体文化素质低,接纳新技术的能力差;二是高级农业技术人员偏少。
2.3科研活动的市场导向性不强,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低长期以来,河南省的科研活动是以政府计划指导为主,而不是遵循市场的导向,而是片面追求高、精、尖,使得科研活动脱离生产实际,科研成果的适用性也大大降低。其次表现在科研鉴定上。河南省科研鉴定往往流于形式,鉴定结果缺乏公正性和真实性,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科研成果脱离市场实际,不具备产业化价值,难以实现其向生产力的转化。
3完善公共财政对河南省农业科技进步促进作用的对策建议
针对河南省现阶段农业状况和农业科技存在的问题,需进一步提高人们对农业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作用的认识,改变长期以来农业靠天吃饭,自给自足的旧观念,将农业科技意识充分地融人到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去。特别是各级财政部门要深刻认识支持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意义,以财政支持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为契机,改革和完善财政支农工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3.1明确财政支持农业科技的主要环节和重点第一,实施优质专用农作物及优良畜禽新品种科技开发工程。加强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优良品种繁育、科学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无害、增产幅度大的特种化肥和施肥技术。第二,实施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科技工程。第三,实施绿色农业科技工程。积极开展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及其应用的综合示范,推广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第四,优质高效种植与产业化技术。第五,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研究。开展土壤环境综合调查与整治技术研究,为提高农产品内在品质创造条件。
3.2完善农业科技投入机制,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财政部门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农业科技投入要以各级政府投入为主,每年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的增长速度要高于其财政收入的年增长速度。在增加财政支农支出总量的基础上增加财政农业科技发展支出,提高财政支持农业科技发展支出的比重。
3.3大力支持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为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和推动农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财政部门应大力支持科技成果的转化,构造“科研十推广十农户”一体化的科技创新体系,实现科技和农业生产的紧密结合。支持建立以“主体社会化、形式多样化”为特征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充分利用经济、法律等各种手段,调动科技人员、农民和企业等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实现政府主导和市场引导的有机结合,建立“机制灵活、网络健全、技术实用”的推广体系。
3.4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应加大对农业科技推广项目及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保障公益性推广体系的事业费,加大种子工程,畜禽水产良种工程的投入,并设立专项资金,扶持重大农业技术,标准化完全栽培技术的示范推广。同时,推进国家各项农技推广投入向优势产品和优势区域集中,试点启动优势农产品良种补贴和优势地区农业生产者的直接补贴。对农业科研单位予以免税、信贷担保等政策优惠;对个人的农业科技成果转让合法收入降低所得税税率或提高纳税额度的政策优惠等。
【关键词】
增长模式;增长质量;环境问题;发展代价
。这从一方面反映出了经济增长是有代价的,而环境的破坏则是我们付出的代价之一。人们注意到在国家经济增长的同时,环境污染、资源耗竭、城市人口密集、生活质量下降等严重问题也随之伴随而来。E.J.Mishan于1967年的《The Costs of Economic Growth》从人的需求及社会幸福的角度认为持续的经济增长虽然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物质产品的增加,但它同时使人们失去了许多美好的事物。而人的幸福不仅仅由于物质财富的增加而增加,它同样会由于不易度量的“美好事物”如闲暇的时光、清新的空气的损失而减少。Mishan对“经济增长必然带来生活水准的提高”的论述进行质疑。Donella H. Meadows等人于1972年发表的《The Limit to 。Meadows认为增长存在着由于地球资源有限性所引起的极限,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需要限制增长的速度,实现零增长。
Mishan和Meadows都属于反经济增长学家,都关心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经济增长对自然资源环境所带来的众多负面效果,提出了应限制经济增长速度的观点。这些观点对于目前处于转型期的我国经济有着一定的参考意义。
二、中国的经济增长
现阶段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独特的要素组合优势和增长模式:在一个后起的已经有了一定工业基础且处在工业化中期的国家,超大规模的人口数量拥有成为世界上最大市场的潜力,人口中较高比重的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构造了低成本的格局,改革开放在使需求释放、供给增长的同时,也使中国引入国际先进生产要素、利用后发优势获得了机会。
刘世锦的论述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是以劳动力低成本和先进生产要素的引入为特点的。改革开放的制度变革中实现现有经济增长模式的先决条件。翟立功同样对改革开放的重要性给予肯定,认为中国经济长时间高速增长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体制变革。改革开放激活了市场需求,释放了供给潜力,从而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样刘伟在《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历史性变化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一文中同样肯定了改革开放的重要作用,认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首先在于技术创新,而技术的根本又在于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推动下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关键是使效率提高成为增长的动力。文章不仅认为改革是形成目前增长模式的原因,同样认为改革是处理目前社会矛盾,使经济增长模式再次进行根本转变的因素。
虽然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很快,但中国经济增长的数量与质量增长不一致,属于典型的资本驱动型和资源驱动型经济增长。从过去中国经济增长来看,其增长率高,波动性大,存在着明显的政治周期。 中国是一个后发的追赶型国家,其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本驱动而非技术驱动,因而中国经济周期背后的推动力不是技术变革引起的生产率波动,而是因政策变动造成的对经济系统的冲击和干扰。这种冲击和干扰影响着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沈利生通过研究增加值率认为中国的增加率在下降,反映了经济增长的质量在下降。2002年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工业变重,服务业变轻,使得经济增长质量变得更差。文章认为通过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利用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提高增加值率,把我国的增加值率进行提升。
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增长质量不匹配。经济增长主要是靠资本和资源驱动,改革开放的政治因素对经济增长质量有着较大的影响。
三、中国的环境问题
Lucas认为一国的长期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研究开发投入、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人力水平。强调技术进步的重要性,技术进步能够改善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并通过提高效率和效益来推动经济拉长,并非依靠增加资本、劳动等要素投入和能源消耗使产出增加。王国印则认为环境问题的人类根源:科技进步非对称性。自18世纪欧洲产业革命以来愈演愈烈的环境问题正是由不断强化的科技进步非对称性所导致的。科技进步在变迁中分化出A、B、C三种类型。
1、A 型科技进步是一种具有开发和生产功能而客观上却容易造成环境问题的科技进步。它能为其实施者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为经济增长做出贡献,但又会由于实施不当或实施规模过大而造成环境问题。
2、 B型科技进步是一种具备环境治理和环境优化功能的科技进步, 属于环境科技进步的范畴。其实施能为社会带来环境效益和远期经济效益, 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C型科技进步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兼有经济功能和环保功能的“绿色”科技进步, 如清洁生产技术 、循环经济技术等等。 它被用于经济活动而不会对环境构成负面影响( 或对环境影响很小) 但它会通过科技进步的替代效应( 以 C 型科技进步替代 A 型科技进步) 减轻环境污染。A 型科技进步由于受到特别重视而得到有力的推动和规模化实施; 而B 、C型科技进步则往往不被重视而较少得到推动和实施。其结果是前者在水平、成果数量和实施规模上都占有绝对优势, 而后者则处于绝对劣势的地位。
中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现象。由于历史、地理和政策的原因,在1980年代中后期,我国的技术创新活动和工业化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的部分省市,从而扩大了地区间不平衡的工业化进程。反过来,工业生产活动的集聚地区推动了思想和技术知识的交流,进一步提高了集聚地区的技术创新水平。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反作用于不同地区面临的环境问题。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东部先进省份淘汰下来的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内陆迁移也将污染同时转移到了内陆。内陆落后地区面临着比东部发达地区更加严峻的环境问题。
四、政策建议
。过去“粗放式 ”的经济增长模式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使资源面临紧张和短缺,环境持续退化,经济增长的质量降低。 。
1、新进企业必须通过环评报告
在制定产业政策与产业规划时,要把各种产业、各种产品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作为重要的考量标准,积极发展低碳经济,严格限制能源消耗高、资源浪费大、污染严重的企业的发展。
2、推行清洁生产工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针对中国环境资源短缺、利用率低的现状,将资源节约放在首位 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3、强化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环境管理力度
将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的功能对接起来, 统济规律与生态规律相结合,在保持生态环境系统容纳能力的基础上,为生态系统提供最合理的环境支持,实现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
4、调整产业结构、减少结构性污染
调整产业结构、减少结构性污染,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利用政策倾斜驱动和政府推动来加速消除结构性矛盾。
【参考文献】
[1] E.J.Misha. The Costs of Economic Growth[M]. Weidenfeld & Nicholson,1993.
[2] Donella H. Meadows Dennis L. Meadows Jrgen Randers William W. Behrens III. The Limits to Growth[M]. Universe Books, 1972.
[3] R.E. Lucas.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 Joun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22:342, 1988.
[4] 任保平. 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观察与思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02.
[5] 刘世锦. 关于我国增长模式转型的若干问题[J]. 管理世界, 2006. (02)1-9、17.
[6] 刘伟. 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历史性变化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J]. 经济研究, 2006(01)4-10.
[7] 杨智斌,曾先峰.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问题研究综述[J]. 经济地理, 2010(06)899-905.
[8] 沈利生. 中国经济增长质量与增加值率变动分析[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9(03)126-134、160.
[9] 王国印. 环境问题探源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01)11-17.
[10] 简泽. 技术外部性、工业集聚与地区经济的非均衡增长[J]. 南方经济,2007.11.37-52.
[11] 翟立功. 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宏观调控[J]. 中国社会科学, 1997(04)86-101.
[关键词] 科技贡献率;资本;劳动;生产函数
[中图分类号] F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5)05-10-4
Research of the Contribu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n Fujian Province on the Economic Growth
Zhuang Hua Tang Yanzhao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361005)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lay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economic growth. It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realistic importance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on economic growth. The Solow residual method was adopted in this paper to measure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rom 1990 to 2013 in Fujian Province, the influenc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Fujian Province was analyzed and som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Key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ntribution rate; capital; labor; production function
目前,我国正处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经济常态下,科技进步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2013年,福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排名全国第五,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排名全国第七,综合科技进步水平位排名全国第九[1],福建省GDP质量排名全国第七位,地区生产总值以年均13.8%比例增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以年均13%比例增长,财政总收入以年均21.1%比例增长,以上三项指标均比2005年翻了一番[2]。福建经济在短短几年时间取得了快速发展,是外延经济与内涵经济等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通过考察科技促进福建省经济发展,积极探寻科技进步对经济的作用,以期找到对海峡西岸经济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和效率。
1 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文献综述
技术进步通常有两种,即狭义技术进步和广义技术进步。在实际应用中,大部分采用了以索罗余值为代表的生产函数法。如王天营[3](2003)通过推证经济发展指标,采用OLS估计总生产函数,测算1981-2002年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曹吉云[4](2007)以第三产业劳动力投入占比作为技术水平替代变量采用OLS方法估计生产函数,测算我国科技贡献率。周绍森等[5](2010)从人力资本、R&D、单位能源经济效益、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化程度等五因素来反映科技进步,测算1980-2007年各因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王利政[6](2012)等提出引入无形资本测算科技进度贡献率。吴建宁[7](2013)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思路去推导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以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产出弹性,采取索罗剩余模型测算我国的科技进步贡献率。有的学者围绕某一个行业的科技进步问题进行测算和分析[8-9]。有的学者对要素投入数量和产出弹性进行了改进和完善[10-11]。有的学者测算不同区域的科技进步贡献率[12-14]。总之,学者已经对科技进步贡献率问题展开广泛研究,取得的成果较丰富。但由于不同学者对科技进步的内涵界定不一,测算的生产函数不一、模型前提假设不一和数据收集和处理方不统一等诸多这方面的原因,导致测算结论不一致。
本文研究前期先进行大量数据试算及结果分析,最后采用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法基础上的索罗余值法测算福建省科技进步贡献率,该方法科学性强、普适性高,研究成果能与真实情况相符。
2 福建省科技进步对经济贡献的测算
2.1 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原理
在测算科技进步对总产出的贡献率时,常选用的是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D生产函数),即:
Y=AKαLβ (1)
其中Y是产出,A是常数,K是资本投入,L是劳动力投入,α和β表示资本和劳动力产出的弹性系数。α和β的组合决定规模报酬的类型:α+β1,表示规模报酬递增;α+β=1,表示规模报酬不变。
假设α+β=1,则模型变形为:
LN [L][Y]=LNA+αLN [L][K] (2)
由上述生产函数及索洛增长速度方程式法的测算原理,用“余值思想”测算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其模型为:
a=y-αk-βl(3)
其中a,y,k,l分别表示科技进步速度、产出年增长速度、资本投入年增长速度、劳动力年增长速度。科技进步EA、资本EK和劳动力投入EL的增加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
EA= [Y][a]×100% Ek= [Y][αk]×100% El= [Y][βl]×100% (4)
2.2
2.2.1
数据资料主要来自《福建统计年鉴2014年》,选取的样本区间为1990-2013年。
2.2.2 数据指标的处理
2.2.2.1 总产出量指标y。选用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产出量,运用GDP指数IGDPt对GDP数据进行处理,换算成以1990年为基期不变价的指标数据,计算公式为:
GDP1990年物价水平下n年数值= [IGDP1990][GDP以1990为基期n年数值] ×GDP1990
2.2.2.2 劳动投入量指标L。由于目前缺乏有效劳动时间统计资料,因此,采用历年社会就业人数作为劳动投入量指标。
2.2.2.3 资本投入量指标K。资本投入量是直接或间接构成生产能力的资本总存量,有的学者将资本存量作为资本投入量,有的学者将固定资本存量、固定资本折旧和固定资本投资作为资本投入量的。除从统计年鉴获得固定资本投资数据外,其余指标数据都需经过处理才可获得。综合考虑数据计算的合理性,本文选取福建省资本存量作为资本投入指标,采用单豪杰[15]的研究成果来计算资本投入量。
通过以上换算得到数据结果如表1所示。
2.3 弹性系数的估计方法
测算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时,研究学者提出了许多方法,但是,这些解决办法均是各有利弊。回归分析法是通过研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依存关系,采用计量学回归的办法得出各变量结果,较符合实际情况[16]。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本文采用回归分析法计算资本和劳动产出弹性系数。
根据表1中1990-2013年福建省有关测算数据,利用公式(2)采用Eviews6.0软件对资本和劳动产出弹性进行回归分析测算。回归结果:
LN [L][Y]=0.7 641 675+0.770 220*LN [L][K] (5)
(39.56 081)*** (45.86 982)***
模型R2=0.989 652,调整R2=0.989 182,说明模型整体的显著性较好。(括弧内为t统计值,*、**、***分别表示在1%、5%和10%的水平上显著)。但根据D.W=0.324 119判断模型存在自相关性,进一步运用广义差分法对模型进行估计,结果如下所示:
LN [L][Y]=0.659 674+0.701 739*LN [L][K][AR(1)=0.682 257](6)
(33.795 68)*** (24.343 65)*** (8.021 585)***
模型R2=0.998 670,调整R2=0.998 535,P=0.00,说明拟合效果很好;且模型显著性较好,D.W=1.841 793,判断模型基本不存在自相关性。
从式(6)可以得到,1990-2013年福建省资本产出的弹性系数α=0.701 739,说明当资本投入变动1%,产出变动0.701 739%;劳动力产出的弹性系数(β)=0.298 261,说明当劳动力投入变动1%,产出变动0.298 261%。
2.4 贡献率的测算与分析
首先利用公式(3),先求出福建省1990-2013年的科技进步速度a。再运用“索洛余值法”并结合公式(5)测算按五年区分的各生产要素的贡献率,结果如表2及图1所示。
从表2的计算结果可知,科技进步贡献率值降低,这不能断言科技进步在该期间对福建省的经济增长影响效果减弱,原因是这一年劳动力增长速度和资本增长速度较快,而产出的增长速度较为平稳,即要素投入多,但是,有效产出少,造成了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减弱的现象。
3 结论及建议
基于上述对福建省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测算研究,分析资本、劳动和科技三者间对福建省经济发展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及建议:
3.1 总体经济对资本的依赖性依然很强
1990-2013年期间,福建省科技进步贡献率均值24.89%,劳动投入贡献均值达6.9%,资本投入贡献均值达68.21%,表明福建省经济的拉动作用主要靠资本要素投入。因此,要把握好经济增长和资本投入的关系,发挥资本投入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资本投入增加科技产出,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营造良好科技投入环境,保持适度的投资规模,注重规模经济促进经济持续增长。
3.2 劳动力对经济的贡献有待提高
从研究结论来看,科技和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较低,表明福建省劳动力投入的增加对经济的增长作用不明显。从长远来看,福建省经济要逐渐转变为集约型增长,应该继续加大人力资源开发,要更加重视劳动者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重视劳动质量的改善,积极引导其对科技的促进作用,加强在职业教育培训、制定项目科研等方面的政策,直接提高福建省经济增长和经济运行的质量。
3.3 科技进步促进福建省经济发展作用需进一步加强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有重要作用,福建省科技对经济的贡献呈先下降后上升并逐渐趋于稳定趋势,表明自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开始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施“科教兴省”的战略,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加产品中科技含量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效果逐渐显现出来。福建省需要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发展新型科技产业,鼓励采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实现福建省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提出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 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福建居全国第5位[EB/OL]http:///article/difang/fujian/201302/20130200
038040.shtml.
[2] 福建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2011-2015)[R].
[3] 王天营.我国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贡献率的计量分析巨[J].生产力研究,2003(5):49-52.
[4] 曹吉云.我国总量生产函数与技术进步贡献率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11):37-46.
[5] 周绍森,胡德龙.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0(2).
[6] 王利政,高昌林,朱迎春,英英.引入无形资本因素对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的影响[J].中国科技论坛,2012(12).
[7] 吴建宁,王选华.中国科技进步贡献度测度:一种新的视角[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8):10-17.
[8]Capalbo SM.Measuring the components of aggregate productivity growth in US agricultural[J].Westem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1988(13):53-62.
[9] 朱希刚.我国(九五)时期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J].农业经济问题,2002(5):12-13.
[10] 杨少华,郑伟.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的改进[J].统计与决策,2011(8):22-24.
[11] 陈挺,陈建华.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度及原因分析[J].经济数学,2013(3):46-50.
[12] 饶光明,吴忠俊,丁思颖.重庆科技进步贡献率增长中的直辖效应[J].软科学,2008(1):42-46.
[13] 李兰兰,诸克军,郭海湘.中国各省市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4):55-61.
[14] 潘烽,吴俊.粤、苏、鲁、浙四省科技进步贡献率比较分析田[J].科技管理研究,2012(12):27-70.
历史和国际经验表明,要实现农业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应用,必须要有一个布局合理、运转高效的农技推广体系。农技推广体系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重要载体,是农业支持与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国现行的农业科技推广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难以满足农民增收致富的需要。农技推广工作存在机制不活、手段单一、投入不足、科技与生产脱节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我们要加快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步伐,积极探索加快科技成果推广的新模式。加快构建和完善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要理顺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明确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承担的公益性职能,合理设置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另外,要发挥各级各类农业科研、教学等单位和涉农企业的作用,引导和鼓励科研、教学、推广、农民组织、农业企业和社会中介机构联合执行科技推广项目。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鼓励和引导他们进入农业技术服务行业和领域,参与基层经营性推广服务实体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运营,不断增强农业科技推广转化能力。
农民是农业发展的主体力量。建设现代农业必须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全面提高生产经营主体选择、采纳和应用先进技术的能力,促进科技向现实生产力主动渗透、转化。为此,应充分发挥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院校和社会各方力量,适应农民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建立由政府组织、农业部门主导、农科教结合、社会广泛参与的农民教育培训网络系统。要大力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抓紧启动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继续推进农民科技书屋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努力把广大农户培养成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
要鼓励高素质农民进入村级基层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中,发挥他们的传、帮、带作用,加速先进适用技术的扩散。要通过参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主持的科技项目,以委托培养、在职培训、技术指导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科技示范户和农民科技骨干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他们技术推广和科技致富示范带头作用。各级农业行政、科研、教学、推广单位要创造条件,营造氛围,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积极投身于依靠科技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伟大实践中。
推进农业科技进步,要有具体行动,要有落实措施。农业部制订了现代农业“十大行动”方案,每个行动都体现着对农业科技进步的支撑和保障。各地应按照这个思路,形成当地切实可行的推进方案,扎扎实实地安排和部署好当前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的各项工作。
关键词:科技进步;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关联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4-0088-01
一、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定义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是中国人民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采用各种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所创造的人工造物的总称。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以其悠久的历史、高超精湛的技艺,为整个人类的文化创造史谱写了充满智慧和灵性之光的一章。
二、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发展历程
(一)石器时代
据记载,造物的起源是在170万年前的原始社会,当时我们的人类祖先就开始用兽皮、象牙、羽毛来装饰自己,尤其是新石器时代,石器的制造艺术发展到了顶峰,出现了大量的彩陶,其造型各异。
(二)商周战国时期
在商代早期,采用多范分铸法制造大型的青铜器,到商代晚期,青铜铸造技术高度发展。春秋战国时代的青铜工艺,从铸造技术到艺术风格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铸造工艺由传统的渐铸发展出了蜡模、焊接、镶嵌等工艺,形制由传统的礼器向着生活日用器转化,神秘的宗教色彩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是轻松自由的新风格,并出现了许多精美绝伦的青铜工艺器。
(三)秦汉三国时期
从中国古代青铜工艺发展的总趋势来看,秦汉时期是一个走向衰落的时期,与战国时代相比,秦汉时期的青铜器无论在数量还是品类上都减少了,造成这种现象比较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其它工艺门类的发展。
(四)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唐朝国力空前的强盛,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稳定、最强大的国家。这使唐朝的工艺美术显得多姿多彩。最著名的莫过于唐三彩了,它是烧制的一种低温铅彩釉陶器,很好的证明了当时的科学烧制技术促进出工艺水平的提高。
(五)五代两宋和辽金西夏元
宋代的瓷器艺术飞跃的发展,瓷器在生活中的应用面明显增大,饮食器、茶具和酒具是宋瓷重用量最大的。到了辽代,建筑以建筑体量的视觉范围来设计总体布局。西夏以佛教为国教,印刷业很发达,并且运用了活字印刷技术。金代后期,陶瓷也有所发展。元朝是多文化交汇的时代,来自草原的蒙古族喜爱繁丽的装饰和金等贵重的工艺材料。
(六)明清时期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强盛的时代。明代工艺美术承继了宋以来的美学追求,具有端庄、简约、健实等审美特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各个门类在清代更加完善化,其品种之繁多、手法之丰富都远远超过前代。
三、科技进步的含义
科技是改变资源以满足人类需求的知识总和;科技也是人们控制和改变自然环镜的手段和方法。所谓科技进步就是我们运用用科学、材料和人力资源,以达成人类期求目标的历程;科技进步就是运用我们的知识、工具、和技能以解Q实际问题并扩展人类的能力。
。工艺美术依靠摆脱实用功能的束缚来追求精神的人格自由;而科学技术则是在不断满足人体对物质的需要。
(二)科学技术的独立性
科学技术也有其相对的独立性。“有用即美”的理论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把使用价值向审美价值的有条件的转化作为简单的统一。相反,如果把形式美作为技术美的全部,客观上又否定了科学技术的相对独立性。也就排斥了技术美,这也是不正确的。
科学技术以实用功能为要素,也就是不以艺术美的实现为目的;有其相对的独立型,科学技术与工艺美术在它们产生起,就是一对不可分割的矛盾。工艺美术讲求个性的体现,而科学技术在于大众,科技的进步来自生活,而其作品又服务与众人。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科学技术有其相对的独立性。科学是新艺术产生的内在驱动力,也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智能建筑的历史虽然只不过短短二十几年,但却引起了国内外建筑界的广泛注意。一般认为,世界上第一幢智能建筑是1984年在美国哈特福德市由美国联合技术公司下属的联合技术建筑系统公司建成的一幢智能大楼.它实际上是对一幢旧楼的改造,对该楼的空调、照明、防盗、电梯等设备采用计算机进行监控,并为该楼用户开设了语言通信、文字处理、电子邮件、资料检索等信息服务。其后日本和西欧等国家紧随美国之后,对智能建筑感到兴趣;接着东南亚各国对它也显示出了异常的热情。在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自然也会对智能建筑给以垂青。各地方的智能建筑已初具雏形。本文拟就此话题谈一谈本人肤浅的看法。
一、智能建筑的优势和潜力
(一)传统建筑的特点;
众所周知,建筑是人们用建筑材料人为地建成的一个与室外隔开来的室内空间.是自己能在其中平安地生产和生活.从而避免大自然各种恶劣气候的侵扰,并防止危害人类的各种破坏力量的伤害。在传统建筑中,构成这个室内空间的东西一般分为三大类:建筑配件(屋面、楼面、地面、墙,隔断、门窗等)、结构构件(梁、板、柱、楼梯、基础等)、设备部件(上下水管、暖气、空调、电灯电线、卫生器具等)。不管什么建筑,都可由以上三大类构配件组成。传统建筑的特点是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活和需要,建筑功能远远跟不上科技的进步和人们的需求。
(二)智能建筑所追求的目标:
1.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一个方便、舒适、安全、卫生的环境,从而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情趣。
2.满足不同用户对不同建筑环境的要求。传统建筑大多根据建设单位要求的一定使用功能进行设计建造,一旦建成,很难改作他用。而智能建筑则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能迅速而方便地改变其使用功能,必要时也能重新布置建筑物的平、立,剖面.充分显示其可塑性和机动性强的特点。
3.能满足今后的发展变革对建筑环境的要求,人类社会总的趋势是越往后发展变革越快,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十分惊人.而智能建筑能够适应这种科技进步的发展需要.以及由于科技进步而引起的社会变革的要求,为未来的发展留有余地.提供今后改造的可能性。
(三)智能建筑的内涵:
1.电力供应与管理系统:保证有充分、安全、可靠的电力;;
2.照明控制与管理系统:智能建筑对照明的要求是根据人的需要能很方便的调节.而不浪费能源;
3.空调系统的检测与控制系统:除了要使用户感到舒适以外,特别要注意节约能源以及室内通风的数量和质量;
4.给排水系统的检测与控制系统:保证引用水的卫生,节约用水,重视水的重要利用以及污水处理;
5.交通运输系统的管理:对电梯群实行计算机群控.达到优化传送和节约能源的目的,对进出的汽车进行自动化管理;
6.防灾系统的监视与控制:对火灾及煤气进行准确检测、自动报警、自动启动消防设备.确保人身安全;
7.防盗系统的监视与控制:利用自动监视、自动记录、自动控制、自动识别、自动报警等先进手段来防止偷盗和暴力发生;
8.物业管理:做到自动计量、自动操作并自动检测房屋和各种设备的老化情况;
9.信息网络:借助于先进的办公设备将信息的生成、传输、接受、保存等处理过程加以完成,从而免去人的手工劳动:
。
二、智能建筑亟待完善何改进的概述
关键词:江西省高校;科技贡献率;高校科技贡献率
中图分类号:F20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2-0261-01
在知识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高校是社会发展的助推器,高校科技实力的不断增强,对促进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作用。据统计,2010年全国高校从事科技活动的人数为36.1万人,两院院士41%来自高校;国家三大奖中全国高等学校共获得198项,占总数的71.5%。近年来高校的科研实力不断增强,优秀科研成果日趋突显,在我国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贡献越来越大。
江西是经济欠发达省份,要实现中部地区的崛起,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技竞争力是关键。高校作为科技创新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如何发挥各种学科优势和资源优势,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对江西省经济的快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江西省高校科技投入产出分析
1.江西省高校科技投入情况
在科技分析中,投入的两个关键指标是科技人力和科研经费的投入,近几年江西省高校科技活动人员稳步增加。江西省高校教学与科技人员从2001年的12421人增加到2008年的16891人,科学家与工程师从11798人增加到16276人,9年增加了38%;研究与发展全时人员从2030人增加到3936人,9年增加了93.9%;R&D成果应用及科技服务全时人员从216增加到2008年的957人,增长了343%。江西省高校科技人员资源的投入呈增长态势。
2.江西省高校科技产出情况
从2001-2008年,江西省出版科技专著和数量空前提高,出版科技专著由2001年的84部增长到2008年的266部,年均增长率为1.18%; 2001年江西省高校在国外学术刊物只发表138篇文章,到2008年在国外学术刊物发表1298篇学术论文,年均增长率为1.38%;国家级项目科研数目也在稳步上升。这表明江西省高校科技新知识新发现能力明显增强,学术水平有较大提高。
江西省高校从2001年到2008年的专利产出能力也获得了很大提升,2001年仅授权了20项专利,2008年江西省高校专利授权达到106项,年均增长率1.27%,特别是自从2004年后,专利授权增长迅速。科技成果转让也有明显的提升,2001年科技成果转让当年实际收入为128.3万元,2008年高达8898万元,年均增长率为1.32%(见表五)。但是,专利等科技成果转让成实际效益,也存在较为严重问题,江西省高校专利授权项目有明显提升,但专利出售情况不容乐观。自2001年以来,只有2005和2006年分别有3项和2项专利合同,其他年份都没有专利出售。
二、江西省高校科技贡献率分析
1.科技进步贡献率
科技进步贡献率是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它是衡量区域科技竞争实力和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综合性指标。对于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主要采用生产函数法。这是目前国内外理论界广泛采用的一种方法,如生产函数模拟法、索洛余值法、CES生产函数法、增长速度方法、丹尼森增长因素分析法等 。一般根据C-D生产函数得出科技进步速率方程Y=A+α×K+β×L。C-D生产函数得出科技进步速率方程Y=A+α×K+β×L。其中Y为产出的年均增长速度,A 为科技的年均增长速度,K为资本的年均增长速度,L为劳动的平均增长速度,α为资本产出弹性,β为劳动产出弹性 通常假定生产在一定时期内α、β为一常数,并且α+β=1,即规模效应不变。令 E=A/Y×100%,即为科技进步贡献率。由科技进步速率方程可导出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的一般公式:E=1-(α× K )/Y-(β×L)/Y。根据学界对于α、β的取值,一般采用经验法。历年来许多学者把α和β定为0.4和0.6。
2.江西省高校科技贡献率
根据C-D生产函数科技进步速率方程E=1-(α× K)/Y-(β×L)/Y,在α和β的取值上,采用经验值分别为0.4和0.6。设定高校科技经费的投入为资本增长,教学和科研人员为劳动增加,科技专著、科技论文以及专利作为科技产出。在年均增长率上,科技专著、国外发表科技论文以及专利授权数算出各自的年均增长率后,采用平均值30.5%。通过对1999-2009年十一年的数字统计,计算出2009年江西省高校的科技贡献率41.6%。
三、江西省高校科技贡献率低的原因分析
从几年来江西省高校科技贡献率情况看,江西省高校科技贡献率处于较低水平。;从投入的相对规模看,江西省高校科技经费投入仍然很低。以2008年为例,江西省高校科技经费投入的相对规模仅为0.1169%,远远低于全国0.1942%的平均水平。;。三是在科技经费投入的结构不合理,基础研究投入薄弱,影响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2001-2008年江西省高校科技总投入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中所占比例平均分别为22%、48%、31%。国外发达国家高校在基础研究经费中占高校科技总投入的6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90%。从高校科技经费投入的结构分配看,基础研所占比例低于偏低。四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这是导致江西省高校科技贡献率低的直接原因。
四、提升江西省高校科技贡献率的对策思考
1.完善江西省高校科研经费投入机制,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经费的投入总量、投入结构会影响科技成果产出的总量与结构。因此,要提高江西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高高校科技贡献率,就要完善高校科技经费投入机制。。第一,增加科技经费总量,合理配置科技经费比例结构。科技经费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比例结构上,适当提高基础研究科技经费的投入比例,使科技经费投入比例结构更加合理。第二,拓宽高校科技经费的筹集渠道。。。
2.完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完善,是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机制方面,从科技管理机制、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机制、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机构等要进一步完善。在科技管理机制上,改变过去单纯的政府主导型科研管理机制,从完全的计划转向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让课题更接近市场需求,从而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在科技成果评价机制上,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研究的评价上,应有不同的评价体系,对于科技成果转化产生显著经济效益的科研人员,在工作量计算、待遇、职称评定方面给予倾斜,通过政策引导和鼓励科研人员把科研成果转化成实际生产力;在科技成果管理机制方面,高校通过设立专门的科技成果管理部门,负责科技成果的转化管理,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加强科技中介机构平台建设,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陆琦,平扬,武晓东,高蕾.高校成为我国科技创新主力军[N].科学时报,省略/zhuan_jia_ping_shu_1113/20110125/t20110125_573571.shtml.
[2]何裕宁,何华生,邱其霖.江西省高校科技投入与产出的实证分析[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1(0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技司,编.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Z].2000-2010.
[4]王元地,潘雄峰,刘凤朝.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及预测实证研究[J].商业研究,2005(03).
。
何华生(1980-),男,汉族,江西南康人,景德镇陶瓷学院工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农业科技;水平;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技术的发展,不仅仅带动了农业的发展,同时也优化了我国的整体产业结构,推动了经济发展的同时造福了广大人民群众,解决了人民食不饱腹的想象。。
一、起点发展较为困难
农业技术进步的水平绝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农业技术基础的水平的,因为技术是对具体形式与途径的改良,农业上的技术更是要在经济良好、政治环境合理、文化和谐、自然资源丰富以及其他一些条件的前提下得到发展,并且由于这些因素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技术进步对一体化的要求是必然的,然而我国的现状就是这些基本的条件是不能够完全满足的,他们会不同程度的受到技术种类以及过程等因素的限制。此外,技术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具有高度多元化的特点,在开发新的品种时会受到技术的制约,在改良已有的品种时也会受到技术水平的影响,因此,可以知道科学合理的技术对农业种植方面来说是多么重要,好的技术水平可以让制度创新进行的游刃有余,更可以让化肥等农药发挥出最大的效用与价值。之所以说基础薄弱是因为对农业技术进步的诠释要从啷个方面考虑,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对生产者自身条件的考虑,主要的考察方向是文化水平以及以往的种植经验,因为经验是直接影响使用先进技术的顺利程度,丰富的经验可以让技术的推广工作顺利的完成。另一个方面就是生产者在使用农用的机械时的生产效率与水平,因为这是影响技术实施的最直接因素,生产者不仅要符合对生产效率的要求上,更要对其自身有一个良好的规划,以此来建立一个技术
二、农业技术科研和推广体制存在障碍
我国农业技术的科研和推广主要是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的,难以适应市场化发展的需求,其问题主要表现资源配备不合理和有效供给不足两个方面。在资源配置中,我国在机构重复设置、人力财力分配失调等方面的问题表现得更为突出并不能合理的满足人们的需求,我国的科研体制衍生出大量分属于不同部门、不同系统的同类科学单位,造成了科研机制的大量重叠设置,并且这些科研机构没有一个统一的规模和体系,各自为政,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技术科研的进展,且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农业科研与推广的有效供给不足,一些农业科研项目的成立主要有一些政府官员和少数专家说了算,而政府官员和专家大多是缺乏实际经验,只处于理论知识,而那些真正有效的科研项目却得不到帮助,致使科研成果质量和实质性不加佳,应变能力变得十分的薄弱。
三、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水平
农民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力量,同时也是农业技术应用和农业市场的主体。农业技术的推广都应该建立在农民的基础上,尤其是需要建立在农民的高素质基础上。因此,在整个农业技术推广中,应该将农民素质的提升作为首要工作。首先,应该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工作,让农民成为农业科技应用的内行人,结合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采取有效的培训措施提高农民对技术应用的层次性。例如,可以通过让农民参与培训讲座给他们传授农业推广技术的应用,还可以通过广播或者是电视的形式实施技术教学,使用多种改革发展方式实现技术推广。其次,应该做好科学技术示范工作,农民在任何工作中都注重实际性,对于看得见成效的技术比较信任,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应该彻底打破他们长时期观望的态度,让他们相信科技的力量,尝试实践创新,通过科技示范经营促进农村脱贫致富。
四、职位、责任分配不明确
某个机构或者组织能否发挥其在体系中的具体作用,必须能够认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才能有效的发挥出自己的作用,才能推广体系制度的改革。目前,县乡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应该认识到自己的4项责任,即行政执法、中介服务、营利管理、技术推广思想基本职责。然而由于基础农业技术管理部门的监督体系存在着巨大的缺陷,导致各个部门之间存在着职能分配不明确、职责重复等严重影响农业技术推广的职责混乱问题。有些职责分配到许多部门综合执法,但是这些部门之间又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导致在执法过程中的摩擦与矛盾不断,因此阻碍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又例如有些职责分配没有落实到位,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地负责对象没有明确规定,则会导致该项职责的缺失。
五、农业科技创新的物质不足
技术创新资金不足是各公司都有目共睹的,而在农业上资金不足已成为不可逾越的鸿沟。其中,国家的科研经费不足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最近经济发达国家也是出现资金不足等现象。出现农业资金不足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人们对农业创新的希望不够,都在看重大城市,而忽略了农业的巨大利益。这也是现在有很多人不看好农业的原因。据不完全统计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农业方面的资金补贴严重不足。用在农业方面的每年有很多的财政负收入,但是后来都是以亏损而结算,渐渐的也不再重视农业的创新投入了。投入的资金不但不会创造出效应而且把投入的资金还都损失了,久而久之,就没有了对农业的大力投入了,从而使得农业进步的十分缓慢,要想在农业上有所建树就必须有一定的投资政策,以便使得农业创新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总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对国家发展和安全稳定至关重要,我国是农业大国,促进农业发展是我国的重大使命。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科技兴农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途径。然而我国的农业科技水平虽有进步还十分不足,文章对此进行了具体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对推动我国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文章的研究具有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