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国际智商测试答案范文

2024-09-29 来源:华拓网

篇1

当然,只是智力的一个衡量手段。计算机在处理某些任务的能力方面仍然遥遥领先于我们,比如计算的速度等等。这项测试所要做的是评估人工智能是否能够合理地理解周围环境的能力。而在“自我意识”这一特定领域,智能系统跟人类相比仍然有一大段距离。

智商测试的范围和形式不尽相同。在这次测试中,测试者被问了“你可以在哪里找到一只企鹅?”或者“房子是什么东西”之类的问题。测试者可能被要求根据一些线索来确定,或者被提问“我们为什么要握手?”正如你所看到的,这些问题都是计算机可能觉得麻烦的问题类型。

但可怕的是趋势啊,大哥!

可怕的事是,人类的进化极度缓慢,而人工智能却在以一日千“年”的速度进化,而且近年来有加速度趋势。专家认为,人工智能在学习能力和自然语言能力上的改善会导致它们在今后几年里拥有跟人类一样的思维,比如苹果Siri、Google N ow和微软Cortana。

2014年2月,著名未来学家和人工智能专家、谷歌工程主管雷·库兹韦尔就预测称,电脑的智商将在2029年之前超过人类。到了2029年,电脑不仅能够理解我们的语言,从经验中学习,甚至能够和我们开玩笑。

篇2

关键词:情商 重要性 高教英语教学

一、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社会对掌握外语语言能力的人才需求亦不断扩大。其中,英语因其在国际上使用的广泛性而成为我国学生外语学习的重点。然而,我们往往会发现,在教材、教师及学时都相同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尽相同,有些学生看似轻而易举地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有些学生则是磕磕碰碰,成绩较差。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是否仅仅涉及到智力和学习方法这两方面的因素?其中还有没有别的因素在起作用呢?答案是肯定的。造成学生英语学习成绩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情商。智商是成功的基础,而情商则是成功的关键。在外语教学中,尤其是高职学校的外语教学中,必须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情商,以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

二、关于情商

情商是近年来心理学理论界针对智商说提出的一个概念,来自于英文Emotional Intelligence,也就是所谓的EQ,亦可译为“情绪智力”,是测试个人情感水平的一种指标参数。在过去,人们常常认为智商(IQ)是个人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对其极为重视。然而近年不断有研究表明,个人的成功并非全倚赖于智力,更多的是取决于一个非智力因素——情商。智商是指人的智力发展参数,用于表示人的智力系统,基本上是由遗传基因所决定,是先天性因素。而情商则是指人的心理素质,主要包括信心、恒心、毅力、乐观、忍耐、抗挫折、合作等一系列与个人素质有关的反应程度。简单地说,情商就是一个人对情感和行为的自我控制能力。

正式提出“情感智商”这一术语的是美国耶鲁大学的彼得·沙洛维教授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约翰·梅耶教授。他们认为“情感智商”包括:1)情绪知觉、评估和表达能力;2)思维过程中的情绪促进能力;3)理解与分析情绪,可获得情绪知识的能力;4)对情绪进行成熟调节的能力。(海云明,1997)。美国哈佛大学丹尼尔·戈尔曼教授在研究情感智商对人生的影响时,将各种决定人生成败的非智力因素综合到一起为情感智商。他认为情商是个体最重要的生存能力之一,主要包括对情绪的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激励、移情及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丹尼尔·戈尔曼,1997)。尽管心理学家对“情商”的具体定义还没有统一,但有一个观点是他们所公认的:情商对个人的成功起关键性作用。而这个观点同样也可以应用于英语学习。

三、情商对高职英语学习的重要性

如果说智商基本上是由遗传基因所决定,是先天性因素,那么“情商”则主要是由人在后天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积累而来。它主要开始于学龄前,逐渐形成于儿童时期和青少年时期,完成于成年时期(凌云、麦吉,1997)。大学生正处于由青少年向成年过渡的阶段,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往往形成于这一阶段,是心理发展、成熟的关键时期,因此在此阶段对大学生进行情商的普及和教育,使之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显得尤其重要。在另一方面,情商的高低也直接影响外语学习的效率。语言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效果往往会受到学习主体的动机、兴趣、意志、态度、性格等情感因素的影响。要想提高学习效率,应提高学习者的情商,尽量避免因学习活动中产生的情感困惑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就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情况来看,由于在智力、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差异,使得本科生与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英语语言知识掌握方面处于完全不同的层次。一般说来,本科院校的英语专业学生因其在中学阶段打下了良好的语言基础,英语语言水平比高职院校同专业学生要高,对同一教材的理解和消化也更为彻底、快速。因此,从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来看,人们普遍认为高职院校学生是稍为逊色于本科生。这样的观点在大学生就业方面亦有所体现。随着我国高校近年来不断扩招,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高职英语专业学生若想提高自身的社会竞争力,必须从“情商”这个非智力因素入手,努力提高自身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情商的培养

众所周知,教学既包括“教”,也包括“学”,这两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的统一因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尤其是高等教育阶段的教师则主要处于主导地位,其作用体现于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又会反过来促进教师的教学。对于同一智力层次的学生来说,教学效果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和学生双方情商的高低。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情商的培养应涉及到教师和学生这两个方面。

(一)提高教师的情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主导地位,是教学活动的主持人和设计者,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常言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对学生其示范作用,要提高学生的情商,必须先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首先,教师应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高素质的外语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和较强的外语语言能力,还要具备涉及学术道德、创新、教学管理和组织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能力。在外语课堂教学的人际关系中,这种非智力因素能力对学生的影响尤其重要。由于语言习得的特殊性,外语课堂必须强调师生的交流,而良好的交流只能建立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上。对于大学生来说,由于其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与强化,往往倾向于接受具工作责任心、平易近人、幽默风趣、客观公正及关心、理解、爱护学生的教师。而教师的这些品质亦有助于建立真诚、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便于教学管理和组织的同时也能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促进学生交际能力的发展。

其次,教师应加强对情绪的自我调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绪对课堂气氛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师积极高昂的情绪有助于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和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但教师与其他普通人一样,在生活和工作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不如意的事,如果把由此引发的消极情绪带到课堂教学中,必然会给正常的教学活动带来不利影响,进而影响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并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确保自己在教学中始终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不能把生活或工作中的消极情绪带到课堂上,也不能因自己的喜好而偏好某类型的学生,避免和尽力改善由自己性格、形象中的缺点而对学生造成的消极影响,以饱满的热情和高度的责任心投入到教学中去。

篇3

快乐学习

找规律神题

;10;5、9;2、4、6,问是按什么规律划分的?”聪明的你,看出这些数字之间有什么规律了吗?

还没看出规律的同学可以先把这些数字一组一组地念出来。第一组:1、3、7、8,都读一声;第二组:10,读二声;第三组:5、9,读三声;第四组:2、4、6,都读四声。现在,答案一目了然了吧!

要知道,这道神题可是难倒了一大批大人。!”

全家人都答错的神题

一名一年级学生在写作业时遇到这样一道数学题:

我在排队,排在我前面有5个人,我后面的人比前面少2个人,队里总共有几人?

当时该学生填的答案是8,但是爸爸认为应该是9个人,孩子一定是忘了把自己算进去。后来,家里所有大人都算了一下这道题,每个人的答案都是9。于是孩子把答案改成了9。结果,这道题答案错了。那么正确答案是多少呢?改卷的老师说,此题答案为共8人排队,因为“我”是兔子,兔子不算人。亲爱的同学,你又是怎么算的呢?

谁是外星人? “谁是外星人?”神一样的数学题。这是一道选择题,第一排给出四个外星人的图案,第二排给出四个不是外星人的图案,根据这两组信息,在第三排的五个图案中圈出哪个是外星人,题目如下图所示。

据称这是一道小学二年级的数学题目。!”

说实话,哈哈乐见到这个题目时,也是一头雾水。不过在经过一番思考之后,哈哈乐终于得出了答案,外星人是第四个。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外星人的共同特点是:外面有三只脚,里面有一个三角形。根据这个规律,可以推知第三排只有第四个是外星人。据说,有11位数学老师也被此题测试了一番,最后给出正确答案的是5位,觉得题目没有意义或者开玩笑的有3位,此外还有3位老师觉得无从下手。当然,老师们对神题的态度也不一样,一部分老师认为,这类题目没有任何意义;另一部分老师认为,这类题型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可以开拓思维,培养兴趣。

让人想撞墙的神题

去年5月,有人在网上发了条求助微博:“这是一道小学二年级的数学题,实在做不出来,在线等答案!”到底是道什么样的数学题呢?

这是一道数学试卷上的附加题,分值是10分,题目是三组数,第一组:3、9、6、4、5;第二组:6、25、17、15;第三组:18、47、31。要求:找出这几组数的规律,填上第二组数和第三组数的空缺(如下图)。

?实在做不出来,这也太难了吧!。其实,这是一道思维训练题,这三组数字的规律是,(第二组+第三组)÷第一组=8,比如,第一竖栏里,(6+18)÷3=8;第二竖栏里,(25+47)÷9=8;第三竖栏里,(17+31)÷6=8……所以,按照这个规律,就很容易求出第四竖栏的第三组数是:4×8-15=17。第五竖栏的两组数则没有固定答案,只要相加等于40(因为5×8=40)就可以了。

题目都看不懂的神题

。。

题目是这样的:根据节奏,写出乘法算式(一组拟声词):

1. 叮叮叮,叮叮叮

2. 啊,啊,啊,啊

3. 呜呜呜,呜呜呜

4. 喵喵,喵喵,喵喵

。。。。有小学数学老师说,此题的正确答案分别是3×2;1×4;3×2;2×3。这位老师说,乍看此题让人一头雾水,其实并不难。小学生和成人的思维是不同的,而且学生在课堂上受过类似的教育。如果把此题中的拟声词换成水果或者其他实物,以图示人,估计绝大多数能找出规律。这种以文字的叠加出现来出题,难度稍大,而大人的思维会更复杂,将简单问题复杂化。

6÷2(1+2)=?

。有很多人回答是9,也有很多人回答是1,还有其他五花八门的答案,那么究竟是什么呢?你认为正确答案是多少呢?先认真做一做,别急着看答案哦。

我们来看看专家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一位数学特级教师在仔细看了题目后说:“缺少符号连接,题目错了。”他说,中学数学在数学算式上的规定没有小学那么严格,在不会造成歧异的情况下,单出的算式“2(1+2)”是成立的,中间的乘号可以省略。“这个‘6÷2(1+2)=?’之所以引起这么多争议,关键问题是复杂算式中缺少符号连接,造成了算式多种可能的歧异,这样的算式写法本身不严谨不规范,如果答案是‘9’,正确的算式写法应该是‘(6÷2)×(1+2)=?’;如果答案是‘1’,正确的算式写法应该是‘6÷[2×(1+2)]=?’。”

看数学算式猜成语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广东一小学小升初的数学题目。

要求猜出五个成语:

1. 20/3 ( )

2. 1/100 ( )

3. 9寸+1寸=1尺 ( )

4. 12345609 ( )

5. 1、3、5、7、9 ( )

篇4

学习本身是艰苦而又漫长的过程,更是提高和深化知识的过程。现代教育要求,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才能。这个艰巨而又漫长的过程,无不渗透于教师教学活动中的每一堂课、每一次师生互动、每一次鼓励、每一次对学生的肯定评价之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英语在全世界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已经不再满足于课本上传授的知识,他们更迫切、更主动地渴求知识,以便以课本为窗口,更多地了解社会、认识世界;他们希望把课本上学到的知识能够实际运用,达到交际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要以课本为依托,以身边的人和事物为题材,让学生通过身边的实际生活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发展思维,拓展知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灵活运用教材,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不断更新知识,掌握新技术。除此之外,教师还要不断积累素材,寻找合适的切入点,把教材和课外资料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更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乐于将他们看到、听到、读到的新知识、新内容经过思维加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新知识,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用英语思考的习惯,从而激发起他们更大的学习兴趣。

一、创设情境,鼓励实践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学习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也要在学习实践中通过创设情境,鼓励实践来进行。只有通过实践,让学生体会语言本身的交际功能,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力创造条件,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实践,去大胆运用语言。中学英语许多功能项目,比如“购物(Shopping)”、“问路(Asking the telephone calls)”、“问候(Greetings)”、“介绍(Introduction)”、“告别(Farewells)”、“邀请(Invitation)”、“祝愿和祝贺(Expressing wishes and congratulations)”、“提供帮助(Offering help)”、“约会(Making appointments)”、“就餐(Having meals)”、“就医(Seeing the doctor)”、“谈论天气(Talking about weather)”、“同意和不同意(Agreement and disagreement)”、“偏爱和爱好(Preference and hobbies)”、“意愿和打算(Intentions and plans)”、“希望和愿望(Hope and wish)”、“高兴(Happiness)”、“原因和结果(Cause and effect)”等等,教师在教学和复习时,可以创设一些真实语境,让学生自由谈论(Free talk),开展各种活动,举行各种Party等等。学生通过在各种场合中使用英语,不断积累运用英语的经验,掌握一些语言技巧,这样,学生会越用越有兴趣,英语实际运用能力越用就会越提高。

教师在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实践时,要加强对学生的兴趣进一步稳定和提高。首先,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对中学全部内容都要进行情境设计。。比如教学单词时适当创设情境,把词法、句法知识结合在造句运用中;教学对话时,把课文对话和实际生活及英汉不同表达习惯与情境相结合。这样做能够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知识运用能力的提高,又能有效地稳定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在设计情境时,要把学生的成就感放到首位。兴趣总是伴随积极的情感体验,能使学生的学习需要得到满足、产生愉悦和惊喜等积极情感体验的活动容易激发兴趣。因此,教师要多找学生的闪光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教学目标,创造条件,让所有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就感,这也是稳定和发展学生已经形成的英语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二、注重课内外活动相结合

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已经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记、学生机械训练的模式。。例如,在教学初三第30课CHRISTMAS DAY时,让学生准备以SPRING FESTIVAL为主题演讲。教师事先一定要作好安排,指导学生准备好演讲的主题和材料,既要达到锻炼学生的演讲能力,又要让学生体会课文内容,适当拓展课本知识,起到灵活运用英语的作用。

学生喜欢的课堂活动,还可以通过更多的途径,借助于课外活动来组织和实现。比如每天上课前两、三分钟的表演,学生自由组合,形式不限,内容不限。学生利用这两、三分钟的时间讲故事、表演对话、唱英文歌曲,甚至教同学唱歌、谈论生活中有趣的事情、做游戏等等。圣诞节到了,教师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圣诞节的资料,与同学互相交流,要求学生准备的所有内容都必须是英文写的。。然后师生一起将所有的材料都在墙报上展示出来,这样既能使学生从多渠道获得信息,又能使他们自己搜集的资料与人共享,还能装扮教室,烘托节日气氛,学生完全沉浸在英语环境中。班级每学期还组织了英语周,这也是学生展现自己英语才华的最佳时机。英语周的讲故事比赛,由于名额有限,教师可采用自由报名、自由组合,代表小组参加班级最后的决赛。学生报名踊跃,自己选材,自己改编故事。小组报名人数较多的话,小组比赛,选出最好的参加班级决赛。这样不仅扩大了参与面,学生的表演也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博得师生一致赞扬和鼓励,更是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了学生浓厚的英语学习兴趣。

课内外英语活动的开展和结合,使学生英语学习的平台得到延伸,知识得到扩展,能力得到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得到进一步激发。

三、注重课堂与时事结合

1.新闻素材

访美、克林顿访华、“9.11事件”、中国大陆航空升天……等等都是很好的新闻素材。(不是新闻了)建议重新穿插新闻素材!

教师在教学初三THE UNIVERSE AND MAN―MADE SATELLITES一文时,可就大陆航空升天新闻事件问学生:Do you know Mr Yang-Yang Liwei?What did he do?What place did he visit?Where is he from?

在教学“visit sb/visit some place”句型时,教师可根据上述新闻事件问学生:Did President Jiang Zemin visit USA last year?When did he visit USA?What places did he visit?Who visited China after that?Did President Clinton visit Beijing University?

初三第46课课文中出现了universe,satellite,spaceship等生词,学生对这些词感到生疏。。学生对此兴奋不已,理解生词和课文就直接得多了。

3.新闻人物及相关资料

在教学“be good at/do well in/be strong in”等句型时,教师通过远程教育网络的相关资料,向学生展示姚明、孙继海、李铁、邓亚萍、布什等新闻人物的照片,让学生根据照片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谈论新闻人物。学生们看到这些熟悉的公众人物,欣喜不已,他们争先恐后用英语表达:

They are football players.

Sun Jihai is good at playing football.He is playing in England.

Yao Ming is a good basketball players.He is playing in NBA.

Li Tie is strong in running.

We like watching football and basketball matches.

This is Deng Yaping.She is one of the best ping-pong players in the world.She won championships of the Olympic Games many times

……

四、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和设备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1.录音机、VCD的运用

学生喜欢上英语课,除了由于英语能够充分表现他们的才华,给他们带来兴趣,还因为他们通过英语可以接受更多的信息。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加强听力测试和训练,还要让学生自己选择他们喜欢、熟悉的英文歌曲和节目来收听。在选择时,一定要要求学生选择健康的、充满活力的歌曲,要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比如The Big World 、The Shining World 、My Heart Will Go On、The Greatest Love 、Yesterday Once More等等。。

2.多媒体及因特网的运用

计算机的普及,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扩大了师生的信息采集面。。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搜集资料,进而内化知识,使自己真正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运用自己的电脑操作知识,制作精美的课件。。。学生选择的人物有Bill Gates,Bill Clinton,President Bush,Jordon等等。说到Bill Gates,学生描述到:Bill Gates is the richest man in the world.He is good at making money.He has many companies.Microsoft is one of his biggest companies.说到Jordan,男生更是激情澎湃:He is the best basketball player in the world.I like him best.He is strong in playing basketball.He plays basketball beautifully.He is getting old,but he is still the best one.His number is 23.I think that’s a lucky number.这些简单的句子已经完全超越课本。虽然学生在表达上还会有不尽完美的地方,但强烈的表现欲望已经使他们充满自信,沉浸在学习的快乐中,体验着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结语:综上所述,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心理,充分利用教材,不断挖掘、整合教学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达到极大地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唐自杰.基础心理学新编.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1.

[2]赵连山.中学素质教育研究与实验.华南理工大学,2001.

[3]周雪莲.英语课堂交际化中的师生关系.中小学外语教学,2002(1).

[4]卢莉.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实验研究.中小学外语教学,2002(3).

篇5

在一个“右利手”占大多数的社会里,“左利手”显得有些异样,就连名称都变成了“左撇子”。不管是习惯用右手,还是左手,它们背后的共同概念是偏手性。换言之,偏手性是指日常生活里某只手相对于另一只处于主导地位。

每遇到一个左撇子,人们最常脱口而出的问题是:“你为什么是左撇子?”这也成为科学家所要解决的科学难题。关于左撇子的成因,目前的解释有很多个版本。上世纪80年代,有学者曾提出一个颇有趣的观点——胎儿发育时,靠近嘴巴举起的手会成为利手。不过,这个观点未能得到验证。

来自遗传学的研究表明,大约有25%的偏手性是由遗传导致的。一种叫做LRRTMI的基因,可能与左撇子形成有关。携带这种基因的人,左撇子比例更高。不过,遗传并不能解释全部,理由是有些同卵双生双胞胎的用手习惯也不一样。几年前,丹麦奥尔胡斯大学的研究者将目光聚焦在准妈妈隆起的小腹上。他们发现,产妇年龄偏大或婴儿体重偏低时,出现左撇子的几率更高。此外,准妈妈怀孕期间若一直承受较大压力,如抑郁症,生育左撇子宝宝的机会也更大。后天环境也会影响左撇子的出现。部分右手长期无法活动或使用的人,很可能出现左手优势,这便是一种补偿机制。

从科学上讲,严格意义上的左撇子非常罕见。毕竟,手的动作有很多方面,如:拉、抛、握、持笔等等。一位写字只能用右手的人,唱歌时左、右手拿话筒都很顺畅。为了方便研究,科学家们制定了区分左、右利手的标准。中国的标准是通过10个方面测试来确定,也就是执笔、执筷、掷东西、刷牙、执剪刀、划火柴、穿针、握钉锤、握球拍和洗脸。

左撇子为何这么少?

尽管有越来越多的左撇子登上世界政治、体育、娱乐等领域的舞台中央,但一直以来,左撇子在人群中所占的比例基本都维持在10%左右,科学家也一直困惑左撇子缘何如此稀少。从遗传学的角度而言,用手习惯与大脑不对称性颇有关联。不过,科学家在大脑不对称性的理解上,依然非常浅显。

前不久,美国西北大学研究者提出的新观点,不禁让人眼前一亮。据发表于英国皇家学会《交界》期刊上的论文称,左撇子之所以稀少,完全是人类进化中平衡合作与竞争导致的。换句话说,在一个愈发趋向合作的社会里,人群的用手习惯越趋向一致。新的问题接踵而至,为何大部分人形成右利手,而左撇子成了少数呢?很遗憾,西北大学的研究人员也没能给出答案。来自进化心理学家的一个有趣观点是,人类在古老的冷兵器时代,左手持盾防护,右手拿矛进攻。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心脏位于胸腔左侧。

更靠谱的观点来自于考古学界。至少在20万年前,史前人类已经开始出现右利手倾向。研究者通过旧石器时代遗址中的石片来分析人类早期用手习惯,结果发现,当时的人类大多已习惯用左手承托石头,沿顺时针转动石头,右手持握石锤打击石头,剥落的石片的背面右侧面会留下自然的砾石面;惯用左手者,则在左侧面出现。此外,来自岩洞壁画的分析也表明,右手印的数量是左手印的2倍多,这也被视为右利手占优势的一个证据。

莫须有的“左撇子更聪明”

1975年8月13日,美国一群左撇子成立了名为“左撇子国际”的组织,旨在为左撇子争取权益,呼吁更多关于左撇子的研究。随着脑科学的发展,人们都知道左脑主管语言、数学、分析、逻辑、推理等功能,右脑则以音乐、美术、想象、直觉等功能为主。很多人就此认为,左撇子的人右脑比较发达,也更加聪明。此外,随着左撇子名人的广泛宣传,左撇子的形象也乘势而上,成为聪明的象征。

很多人都认同左撇子更聪明这个说法。在一个右利手的社会里,每一个左撇子总显得与众不同,进而被赋予别样的特质。更何况,不少科学家、政治家可都是左撇子,其中不乏大科学家牛顿、居里夫人,画家达·芬奇、音乐家贝多芬、微软前总裁比尔·盖茨,以及包括克林顿、奥巴马在内的数位美国总统。他们仿佛为左撇子更聪明提供了佐证一般。那么,左撇子更聪明有科学依据吗?

遗憾的是,现有科学证据并未证明这一点。无论是智商对比研究,还是综合比较分析,左撇子并不比一般人更聪明。。简单点说左撇子名人是很多,但更多的名人还是右利手。

当然,有证据表明左撇子更擅长发散性思维,而这被认作创造力的重要因素。不过,有好事的哈佛大学学者,却通过一项研究表明,左利手平均收入比右利手低10%。总之,基于现有的科学研究,“左撇子更聪明”只是一个美丽的神话,是对科学知识的一种误读。

还有研究表明,左撇子在患心理和发育疾病的风险上似乎更大一些。2008年,瑞典中部大学厄斯特松德分校的心理学家爱丽娜·罗德里格兹发现,左撇子或很合偏手性的孩子比右利手的孩子更有可能患上语言障碍或小儿多动症。

值得注意的是,欧美的左撇子显然比中国等东方国家要多。很重要的原因是,东西方文化传统的不同。东方文化注重求同中庸,极力去除与他人不同的特质。西方文化注重存异,孩子与父母是平等的。换句话说,一位美国儿童若喜欢用左手抓握东西,父母多选择尊重其选择。一位中国儿童的同样举动,很可能受到父母的制止或强迫更改。

篇6

关键词:电视节目 最强大脑 心理学 受众注意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6-0070-02

《最强大脑》是江苏卫视借鉴德国节目《Super Brain》而推出的国内首档大型科学类真人秀电视节目,这两年它以其新颖独到的形式和内容,富有话题感的嘉宾在电视圈脱颖而出。在2014年第一季度节目播放期间,新浪微指数整体热议指数的当月均值达到59498,当月最高指数达到361080。毋庸置疑,把握受众心理,吸引受众注意无疑是它的一大成功要素。这种把握体现在运用名人造势、营造视觉“奇观”等种种领域。本文将从吸引受众无意注意、使受众选择性注意、保持受众注意的持续性等几个方面分析《最强大脑》是如何吸引受众注意的。

一、“视听奇观”易吸引受众的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心理学研究表明,引起与维持无意注意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客观刺激本身的特点,包括刺激物强度的大小、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新异性(不平常性)等,另一个是外部刺激符合人的内部状况,即符合人的需要,包括人的情感、兴趣、过去经验的影响等。

事实表明,无意注意是电视节目受众的一种常态,也就是说在多数情况下,受众接触电视节目处于一种比较消极被动的心理状态,通常是不经意地或毫无准备地被电视节目吸引过去的。日本NHK的一项调查显示:“即使在黄金收视时间内,消极视听者仍占视听者总数的60%到70%。。

《最强大脑》尽可能多的发挥了电视传媒的特点,在视听元素上展现出精良的制作水平,引发受众的无意注意,其充分利用了灯光、声音、图像、特技的最佳组合来包装节目,给受众留下较好的第一印象。

视觉方面,恢弘大气的片头、微电影式的选手介绍、庞大的场地、复杂精美的自制道具都会给观众带来震撼的感觉。想要刺激初次看节目的受众,就是要在受众的视觉画面内安排一个强有力的视觉接触中心,而舞台就是最强有力的视觉刺激物,因其直观、形象,从而成为受众的视觉中心。再次,每期的道具从未重复,无论是300 个鸡蛋的铺排、32 对双胞胎的排坐位,还是攀爬墙、魔方墙以及挑战椅和晋级台阶的设计,与不同的音乐和音效精准地配合,形象、立体地体现出挑战项目的难度,吸引受众注意。

。节目拍摄角度多,景别切换快,每一个不同的挑战项目都全方位展现,使播出的内容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形式上保持着对观众的吸引力。。

二、“名人”“竞技”元素易使受众选择性注意

心理学中有一个被称为“鸡尾酒会现象”的实验,研究者研究得出在漫不经心的情况下,只有当信息非常特殊敏感,对个人有意义时,才会吸引受众在荧幕前驻足。这时,受众对其他节目(哪怕具有非常清晰的视觉信息)也会视而不见。因为注意会严格筛选进入大脑的信息,以保证大脑能有效地编码、贮存、加工信息。

笔者在采访时发现,很多人一开始看这个节目都是因为明星的参与。笔者采访了35位采访者,有15位都是奔着明星而去。一名吴同学(16岁,学生,高中)说:“每次请的嘉宾如果是我感兴趣的话,我就会去看”,另一名季同学(19岁,学生,大学本科)说她看节目完全是因为周杰伦,对于这个节目的了解也仅限于周杰伦出来的几期。

;;。在新浪微指数的热词搜索整体趋势中,2014年3月23日对“最强大脑”的搜索指数达到顶峰,正好紧跟在3月21日金秀贤那一期节目之后。在百度搜索指数的需求分布图可以看出,从节目开播到现在,搜索最热词也是韩星金秀贤。

中国传媒大学综艺节目编导专业韩莹老师说,“现在受众易对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趋之若鹜,与高高在上的科学结合时,需要加入艺人的元素。。

三、“善用预告”“话题造势”易保持受众注意的持续性

在心理学里,根据主体的需要,注意的持续性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认识的客体或活动上。。。。

《最强大脑》作为一档播放周期较长的季播节目,每天的节目预告在吸引受众无意注意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为节目预告的形式与众不同,它短小、快捷、信息丰富、时效性强, 且画面精彩,一遍遍加强受众的记忆。

江苏电视台在每晚的黄金时间即时、循环播放《最强大脑》的预告,使其真正起到了收视向导的作用,不仅帮助受众记忆参赛选手,而且反复强调节目后期的中外国际PK赛,营造“为国而战”的氛围,保持受众注意。CSM48 城收视率的数据证明,节目组这样的做法成功有效,第一季的三场国际PK赛的收视率都取得了同时段排名第一位的好成绩。

另外,在每次《最强大脑》开始前,提前3个小时电视上就出现了有关《最强大脑》播出的倒计时标志,吸引观众及时收看。在第二季开播前,江苏卫视还在其跨年演唱会上对其进行预告,为其造势,使其第二季首期节目的CSM50城收视率达到2.1%。

。节目中,被称作“中国雨人”的选手周玮是节目维持受众注意力的典型。他来自山西农村,曾被诊断为“中度脑残”,被学校拒收,和人交流困难,生活不能自理,甚至刚上台时连一句“大家好”都难以表达,但他拥有和外表反差很大的超常数学能力。节目中,16位数字开14次方,周玮仅凭心算,就在1分钟内报出了答案。周玮的出现引起了《最强大脑》自开播以来的最大轰动。Dr.魏把他带到北京进行权威检测,节目组两周以后将周玮再一次请上舞台,公布了周玮的检测结果报告,进一步加强了周玮的影响力。。

四、在受众注意的广度内做电视节目

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受众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观察到对象的数量。这证明注意广度是有一定限度的,节目的制作不能超出受众注意的广度。

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承认注意的平均广度(在0.1秒的时间内所把握的数量)是:黑色圆点8~9个,外文字母4~6个,几何图形3~4个,汉字3~4个。。

因此,《最强大脑》在处理数量庞大的节目参赛者时,没有让他们都登上最后的录制舞台,而是对选手进行了复杂和严谨的筛选过程――智商测试、核磁共振成像测试、近红外测试和血液抽样,并“抱着不相信和刁难的态度让每位选手去展示技能,并且对给不出科学解释的技能进行二度复检。”最后才选拔出每期3~4名参赛者参与节目的录制,既使真正的“最强大脑”充分展示,也防止节目内容超出受众的注意广度,这样更有利于受众认知加工。

同时,又因为科学类节目涉及的科学原理会相对专业,容易超出受众的注意广度。所以《最强大脑》在各种挑战项目的设置上,把人们大脑中的逻辑推理、数据分析、空间想象力、速算能力、长时间记忆等多种内在的、无形的、抽象的东西,经过节目创意变成了形象的、开放的、具体的、互动的、可感知、有温度的东西,还增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内容:如节目第三期节目中胡小玲表演的检索填文字、第四期赵淑芳的看字知笔画、或是用巨幅3D清明上河图考验记忆力等,让人能够理解、认知,能够饶有趣味地看进去,有效防止了受众因来不及深入思考就放弃收看的风险。

五、电视节目吸引受众注意最重要的是内容

。因为电视节目的收视率能体现出受众是否注意到了,但是传播效果的优劣却并不完全取决于受众是否注意了。。

2004年,《走近科学》启动了扭转其命运的改版,通过增强选题的生活性、叙事的悬念性、画面的可视性等,从而获得收视与口碑的双增长,推动科学类节目进入新阶段。。

。对于持续时间较长的节目,只有把握好节目的内容,才能使受众持续保持注意。

《最强大脑》节目中,嘉宾给严肃的挑战增添了适时的娱乐:“帅教授”与“都教授”的碰撞、“科学家”与“诡辩家”的交锋、观察员与选手的互动,都增加了现场的趣味化。节目评审常常从各自角度去认知和评判选手的表现,往往因观点的多元而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甚至经常出现激烈的科学争辩,这些都增加了节目的趣味性。

除了参赛者的紧张挑战,节目组还为节目的女神嘉宾们设置了记忆力挑战项目。如章子怡担任嘉宾的那一期节目,她需要挑战的项目是“宝贝进没进”:5位小足球运动员每人向球门射门3次,章子怡不仅要记住这5位小朋友的姓名(名字都含有生僻字,比较难记),还要记住他们每次的射门是否进了球(踢球水平参差不齐)。第二季里,“女神”范冰冰也挑战了九宫格“男神大挪移”项目,九个格子里都是与范冰冰合作过的男演员,背对屏幕的她需回答出行列位移后的位置。这些额外挑战的设置都使节目有张有弛,百变的设计成功保持住受众。

六、结语

2014年《最强大脑》首次将节目定位于科学类真人秀节目,借鉴电视娱乐节目的优势,将严谨的科学理念与娱乐性的表达方式融合起来,在获得高收视率的同时赢得良好口碑。

它的成功说明电视节目不仅需要吸引受众的注意,设身处地地去体察受众的认知规律,更需要在内容上下更大功夫,这也是笔者作为电视节目编导研究受众注意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金维一《电视观众心理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邹琪《科学类真人秀成功因素分析》[J],新闻传播・广电传媒,2014.6

篇7

众所周知,欲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大展鸿图,关键在于是否拥有大批素质全面和勇于开拓创新的人才。而创造性思维是未来社会建设者必须具备的,对于开拓型人才尤其是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具备创造能力的青年一代就是国家发展、民族腾飞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另外,随着社会的进步,知识的不断积累,通过有限的学校教育,不可能使受教育者掌握全部所需的知识。因此,要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迎接未来的挑战,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成为时不我待的必然要求;从中国实际来看,大多数学生不可能接受正规的高等教育,因而,培养学生能力问题在中学阶段尤为重要。在诸多学科中,中学历史教学同样肩负着全面提高年轻一代创新开拓能力的重要使命。

中学历史学科中的能力培养虽提出已久,可时至今日,教学中依然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即使在北京的某些市重点学校,学生不能也不会主动思考问题,仍只会记忆一些零散的知识。〔3〕而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证明:零散的材料遗忘最快,经过一段时间后几乎可以完全消退。〔4〕这种情况也是导致1989年以来高考材料解析题普遍得分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高考制度的逐步改革,将日益侧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仅从应考的角度来看,加强能力训练和培养也是必要和紧迫的。历史学科应培养什么能力?近年已有不少提法。有学者认为在诸多能力中最紧要的是历史思维能力,即依据历史材料认识、分析历史人物、事件和历史过程的能力,笔者同意这种看法。它不仅适用于考察历史,而且在观察现实、认识社会等方面同样发挥着巨大作用,是做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

教育要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那么它的指导思想就应走在社会发展的前头,需要有一些超前性或前瞻性。鉴于目前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偏重于教学知识量的多少,没有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等问题,笔者在前人研究实践的基础上,对中学历史教学改革提出一点设想:把以讲授法为主的方法逐步过渡到引导、讨论法。

引导、讨论法的具体步骤是:课前,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有意义的主题或带有争论性的问题,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阅读教科书有关部分,并到图书馆利用各种资料,如百科全书、小册子以及研究资料等,作好上课前的知识准备;然后有目的地阅读,将注意力集中于与论题有关的内容;最后准备一个提纲或报告。教师在认真钻研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也要准备一份计划;设计如何开始讨论、讨论的方法、预计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可能提出的问题、希望学生回答到什么程度……。课上,可由教师作简短的发言,帮助学生了解讨论的性质、内容和步骤;也可由学生提出问题,其他学生发表见解,教师可随时补充。教师在讨论完毕时,从中发现疑难或者有意义的见解,阐明自己的看法,指出讨论中的优缺点。对某些仍有争议的地方,允许保留意见,而不强迫学生接受。

这种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能否适用于初中教学?回答是肯定的。初中学生年龄一般介于十一、二岁——十四、五岁之间。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大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证明这个阶段的儿童可以处理各种可能性和假设,进行抽象的、创新型的逻辑思维,〔5〕“他们的思维水平开始接近并达到成年人的水平”。〔6〕皮亚杰的研究说明:儿童的头脑不是“白板”一块,他们是有思维能力的人,经过培养,逐步发展,接近成人。而且,由于儿童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凡事有疑必问,常常能提出种种天真却不失哲理的问题。特别在大众传媒发达、普及的今天,儿童在接受正规学校教育的同时,通过多种信息渠道,还能获得大量的知识经验。在这种背景下,给学生大脑以足够的、合理的、丰富的、能激起他们兴趣的刺激,完全有可能把他们的创造性发挥到最大限度。上海市实验学校经十多年的实验,充分证明了儿童创造潜力是很大的。〔7〕对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潜力,教师应充分估计并积极采取引导措施。

上述讨论法是由学生独立参与探究的学习活动,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多向信息传递、获得创造性认识的过程,而非学生单方面接受教师提供的知识。。

首先,以学生活动为主,可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课前准备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科书,查阅参考书,可养成他们从小读书的习惯和查找、搜集文献资料的能力,学会如何获得知识远比教给学生知识重要,而且能使学生从被动地回答问题发展为主动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人的思维发展中至为关键,“思维从疑问开始”。李政道博士也认为:“学习怎样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应在学习答案的前面。”〔8〕而独立提出问题的能力能通过这种课型慢慢培养出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因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思维活动会大大加快,经过思考、提炼,依逻辑关系排列、组合,使松散的知识通过学生加工成为系统并建构成自己的思维方式。总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会大大增强,并从中品尝到学习的乐趣,不断积极探求进而推动学习进一步深入发展。这种能力不仅在学校教育阶段需要,从长远来看,对人的一生发展作用甚大。

其次,课上师生间群体性的、自由的交谈讨论,可促进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寻求交流,既是学生的本能,又是现代生活的必然要求。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与他人思想上交流与合作,个体思维才能合成一个连贯的整体,还可帮助学生摆脱心理的“自我中心状态”〔9〕而且从别人那里获得丰富的信息,要经常改变思维角度,能促进思维的灵活性。所以课堂的自由交流,能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得到全面训练。

第三,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个性心理特征。探究问题需要学生经过动手搜集整理和动脑冥思苦想,脑力和体力高度紧张,这就要求学生有坚强的自信心、耐心和恒心。这种积极的个性心理(非智力因素)可以通过长期训练形成。

第四,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能大大提高学习效果。根据学习心理学原则,学生自愿参与的学习过程,会进展迅速且学习内容保持率高。“因为学生将知识组织起来,并能随时得心应手地检索知识。”〔10〕在课前准备和讨论过程中,大脑中已有的储存信息,在定向思维不停地刺激下被激活了,沉睡多时的知识被唤醒了,而且以学生活动为主,方法灵活多变,使其大脑皮层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不易疲劳,学习效果好。此外,学生在非被动情况下更易于记忆学习内容。如果学生每堂课都能在理解中学习,记忆将不再是问题,也不再成为负担,反过来又为能力培养提供源泉。

第五,课堂上师生平等对话,在和谐、自由的氛围下,相互交流甚至相互影响,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成为可能,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发现学生幼稚、可笑甚至错误的看法,正是教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认识、价值观念和人生观,进行思想教育的良好契机,使课堂不但成为能力培养,也是切实进行德育的场所。而有时学生积累的课外知识或突发奇想也会启发教师,使教学更趋完美。

可见,讨论法不但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对学生智力、思想品德、个性心理特征的培养和形成发挥很大作用。从实践角度讲,这也是可行的。

北京三级教师朱尔澄数年的教改实践充分证明了启发讨论式教学方法是卓有成效且大有可为的。朱老师于1989—1990和1990—1991学年度在三中和幸福村中学初一做了学年初和学年末的问卷调查:入学时90%以上的学生希望老师课上讲生动的历史故事;而经过一年的启发讨论教学,到学年末,两校都有70%以上的学生选择“师生讨论问题”的课型。短短时间内,学生的学习方法由被动接受灌输到主动讨论学习,发生了质的变化,学习兴趣有了较大提高。而八中超常班学生对她的教学能“启发引导积极活跃”一项的评价高达87.9%,说明对这种教学方法的高度认可〔11〕。需要指出的是,朱老师主要的教学学校三中是一所非重点学校,学生并非高智商的尖子,有些甚至是差生。但在她的启发、引导、信任和鼓励下,学生们热情参与,积极思考,历史思维水平普遍有了较大提高。

朱老师总能设计些带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鼓励其创新思维,课上常会出现令人惊喜的情况。比如在讲“隋朝开凿大运河”时,她一改过去的讲法,而是出示《中国水系图》,让学生观察出中国水系特点:东部河流多东西流向没有南北流向——需要开凿一条南北的河,然后提出“开凿大运河怎样最省力?”在学生回答“选择经过测量的大河之间的最短距离”之后,她继续启发道:“还有没有更好的法子?”在“全班学生思路不通的情况下,由一个学习较差而且是十分顽皮的借读生打开了同学的思路,认为沟通近于南北流向的天然河流,会大大节省劳力。”〔12〕再如比较“都江堰与郑国渠哪项对秦国利益可能更大?”的问题,许多学生都从水利工程的功能来考虑。这时朱老师启发学生换个角度,看战国示意图,在学生的沉默中,一个学生意识到郑国渠位于秦国都城一带,地处关中,具有重要意义,从而解决了问题〔13〕。类似的教学实例在课堂上几乎随处可见。像这样的学生,我们不能低估他的智力潜能,如果不能被教师发现并引导发展,是十分遗憾的事情。

由于朱老师引导有方,讲究教学民主,能充分调动各类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了他们思维水平的提高。《评价唐玄宗》讨论课的成功即是一例。在学生学完唐朝全部历史、具备足够知识的基础上,老师做必要的引发、讲述,学生通过综合分析,自己得出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看他对历史发展起的作用”,“看他的作为是否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否符合当时人民的利益”〔14〕,进而能辩证地、一分为二地认识唐玄宗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并得出了封建王朝盛衰兴废的一些规律性认识。这节讨论课,训练了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去观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达到了教学目的,充分显示了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潜能。她的实践也证明了“学生在认识道路上能否取得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相信每个学生的能力”这一研究结果的可信。如果教师们都能尊重每一个学生,正确估计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潜力,多多提供他们主动学习的机会,不剥夺任何学生发表意见的权利,而且能适时、有效地引导、培养学生的思维,有难度、看似高深的问题学生也能迎刃而解,教学目标也就水到渠成。那样,学生能力的培养就真正落到了实处。

不可否认,这种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实行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逐步实践、摸索和研究。即使在现今从幼儿园—中小学—大学—研究院都以充分发挥创造性为目的的美国也走过一个过渡阶段〔15〕。更何况目前在我国历史教学还受到相当多因素的限制,传统教学观念影响仍根深蒂固,教师能力素质亟待提高,教科书编写尚需改进等等。但培养学生能力是历史教学的要求和发展趋势,为迁就目前的客观条件和学生表现出的实际水平而放弃追求,降低标准,实乃对下一代不负责任。原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坚信:学生的现有水平与最近发展区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良好的教学。在现有条件下可考虑在一节课教学中采用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课前让学生预习教材,阅读教师印发的有关材料和课外读物,课上教师只需讲重点知识,但要精心设计适合学生水平、层次的问题或情境,启发、点拨、引导学生思维。在这里,教师不仅仍处于教育、教学的主导地位,还要求具备更全面的能力。。理论上如此,实际上学生也喜欢能引发讨论的课堂教学。学生的这一转变和需要应成为教师不断探索提高、改进教学的动力。

也许有人会提出:这种讨论课要花费师生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比起讲授法它很不经济。不错,可殊不知使相当多学生不用多动脑子就能学会一些知识的教学,会使他们的智力处于停顿状态,不仅不利于学生智力发展,而且还会压抑一部分智力发展较好的学生。如果一学期只搞一、二次讨论课,它的“费时费力”比较很明显,可经常不断地采用这种课型,学生的阅读、查阅工具书、发现问题、组织材料、撰写报告及课上表达能力会不断进步,随着各种能力运用越来越熟练,花费时间会越来越少,各项学习任务的完成会越来越好,越来越快。从长远来看,讨论法不论从时间和效果来看都是很经济的。因为它能在有限时间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这种方法会不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平心而论,学生负担重主要是因为要做太多的重复性的、枯燥的、搬运工似的作业。他们不感兴趣,心理负担就重,记忆负担也重。而且现在有不少学生把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消磨在电视和游戏机上,却把读书、功课挤入有限的时间中。以上原因相互作用,导致了课业负担沉重的结果。而讨论法这种主动探索、创造性地学习,充满乐趣,能极大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成功欲和表现欲;况且历史课每周只有两次,只要拿出一个小时用于读书,从中能获取大量有用的信息,为自己的学习打通道路,读书之乐自然而生,读书就会成为一种爱好,一种生活需要,而非强制和压力,也就不再成为负担。

如果每位历史教师从初一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打破思维惰性和定势,久而久之,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加,范围的扩大,特别是接触到世界史后,视野会更广阔,学生就会提出更丰富更深刻的问题;学会正确分析、思考问题,就能够积极面对现实生活和未来社会,无论将来从事何种工作,都会对社会做出贡献。从这个角度讲,历史学科在提高全民族素质方面具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长处,这正是历史教育重在培养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的重大意义之所在。

应该承认,这种讨论式教学法存在着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如何使学生在学习各阶段之间妥善衔接,推动能力不断向高层次发展,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学生思维水平究竟达到何种程度等,这些都需要进行科学的研究和测试。但无论有什么困难,采用何种方法,培养学生能力,提高思维水平是历史教学的当务之急,希望这一目标能在教学实践中切实落实。*

注:

〔1〕杨振宁博士说:泰勒几乎每天都有10个新想法,其中9个半是错的,但每天半个新想法积累起来,足以使泰勒获得巨大的成功。见《长江日报·下午版》1995年6月13日。

〔2〕《计算机世界·教育专版167》1995年5月10日。

〔3〕笔者在中学实践及听课、调查所得。

〔4〕(日)山内光哉编著《学习与教学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28页。

〔5〕(瑞士)皮亚杰著《发生认识论原理》,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52页。

〔6〕俞吾金著《问题域外的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14页。

〔7〕见恽昭世主编《走向未来的学校》,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8〕李政道博士北京答记者问,《科技日报》1995年6月25日。

〔9〕〔10〕皮亚杰著《皮亚杰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前言第12页。

〔11〕朱尔澄《从情理交融到历史思维》,北京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1页,140页,143页,48页。

〔12〕同注〔11〕。

〔13〕〔14〕同注〔11〕。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