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亲密并非无间,美好需要距离

2024-12-21 来源:华拓网

1

永远记得,美好的前提是保持距离。

爱情是两个人的互相包容和磨合,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改变,每个人的性格处事方式是在遇见你之前就已经形成的,突然想让谁改变,都很痛苦。

也许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和体会,亲密的人之间经常发生摩擦和矛盾,反倒不及初次交往的人相处的好,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一种感觉,我们在很多的时候,对自己在乎的人常常相互埋怨,争吵,彼此伤害,正是这种情况的出现,会让大多数的人,包括我自己在内,就会失去原有的理智,按理说:“人们应该是交往的越深,越容易相处,人际关系也越好,可事实上并非如此。”那到底是什么原因会让我们条件反射的去攻击对方呢?

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叫做距离效应,也称刺猬法则来解释此类现象。也可以说是没有安全感的表现。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在一个寒冷的冬季里,两只困倦的刺猬,因为寒冷而拥抱在了一起,但他们无论如何都睡的不舒服,由于它们身上都长满了刺,只要紧挨着,就会刺痛对方,反倒睡的不安宁,因此这两只刺猬就离开了一段距离,但它们分开之后,实在又冷的难以忍受,因此就又抱在了一起,折腾了好几次最后它们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距离,既能够互相取暖,又不被扎到。当看完这个小故事,你是不是会跟随着那些曾经让你痛恨的记忆去寻找自己身上的过错呢?至少我已经开始这么做了,也许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一个你非常敬佩的人,因为相处甚密,对方的缺点就日益显露出来,你就会不知不觉改变自己原有的感情,对对方失望,甚至讨厌对方。夫妻,恋人,朋友之间都不例外。

2

戴高乐曾经说过一句话:“仆人眼里无英雄”。现在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无论你和谁相处,在人和人的交往过程中应该留有一定的余地,要不然伟大也会变得平凡。

曾经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

在一间大阅览室中,当里面基仅有一位读者的时候,心理学家便进去坐在他(她)身旁来测试他们的反应,因为被测试者不知道这是在做实验,所以大部分人都快速地远离心理学家到别的地方坐下。也还有更干脆的说;‘'你想干什么?这个试验一共对80个人进行了测试,结果都相同,在一个仅有两位读者的空旷阅览室中,任何一个被测试者都无法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着自己坐下。由此可见,人和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人人都需要有一个自己的空间,它犹如一个无形的“气泡"为自己划分了一定的“领域”而当这个领域被他人侵犯的时候,人便会觉得不舒服,甚至开始恼怒,亲密并非无间,但美好真的需要距离。

因为距离的力量是神奇的,有时候也许距离真的会是一种期待,当你远离至爱时,它会让你归心似箭,而有时距离又是一道屏障当你和亲朋好友相聚时,它会让你无话可说。终于我明白了,在人际交往中,你必须学会把握分寸,坚持适度的原则,与对方保持一定的距离。真的不要以为人与人交往越亲密关系就会越好,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如果你不注意保持彼此间的距离,把握好恰当的分寸,你就会随时可能在交往中受到“伤害’’,所以我们要减少对别人的伤害同时也要减少对自己的伤害,一定要记得保持距离。。。。

3

也许比起赞美对方更重要的事,是发自内心的换位思考,大矛盾没有,小矛盾很多,但是都会及时沟通解决掉,这也许是成熟人之间的感情,没有矮揉造作,不用猜测对方想什么,而是有效的沟通。

若我们都能换在不同的视野上面去思考问题,比如说:“我真的不是你想象中的那样,我没有,但是我涉嫌了有这样的嫌疑,那有了这个嫌疑,我的这个行为可能就是对别人的轻贱和怠慢,最终就成为了伤害。假设我们真的能够避免这种伤害,那当下面临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我们不能找到一个良好的沟通方式来解决此事呢?

我承认,我20岁以后就没怎么长大过,由于从小的娇惯和宠爱,让我脾气很臭,个性很强,有时候跟我最亲的人也是这样,严重的时候很可能会去拼个你死我活。但随着岁月留下的印记和一段艰辛的成长,我慢慢地变得不那么自私了,学会了担当,知道了责任,其实今天我的心情特别忐忑不安,内心种种的内疚和歉意,今天我自己想明白了很多的问题,我也真的看到了自己太多的缺点,是的,我需要改正,只为遇见更美好的自己,是的,我要勇敢地像曾经我伤害过的人道歉,对不起,我不想再把对不起变成还不起再到最后的来不及,那时候一切都晚了,也希望曾经的你们能接受我的道歉~因为我知道,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我们要把自己宽恕的对象想象的美好一点,无条件的去爱。。。

当一个人有点小迷信的时候,得抑郁症的机率就小。

当一个人非常理性的时候,得抑郁症的机率就大,距离能让我们摆脱内心的一些恐惧。

当一个人拥有学习者的心态时,你就真正的在成长了,

当一个人拥有慈悲的心态时,你的人生就真的美好了。

看起来很简单,不是吗?

时间不适药,药在时间里。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