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母亲和我和抑郁症

2024-12-20 来源:华拓网
母亲和我和抑郁症

1.

我的母亲,也曾被抑郁症折磨,这件事我后知后觉。


2.

我自记事起,家族里所有的人都瞒着我的身世。我的记忆里,“父亲”在我5岁那年突然出现,他一脸笑容,亲热的把我抱起,带我去买很多好吃的和玩具。自此开始,我有了“父亲”。

而真实的情况是,母亲20岁就结了婚,21岁生下我,在我不足2岁时离了婚,时至今日我都不知道那个给了我一半生命的人长什么样子,只在2016年我声泪俱下的询问中被母亲告知:他已经去世十几年了。

这就是我简单又令人心碎的前半生,也是母亲几近悲凉的一生。


3.

我曾一度以为自己和堂兄弟、邻居家的孩子一样,拥有一个普通健全的家庭、一对深爱我的父母,可这样的家庭标配在我这里却成了奢侈品。

母亲第一次婚姻失败,所以对新的丈夫充满了期待。可越期望越失望。度过了新婚的甜蜜期后, “父亲”很快就把他的儿子接到了身边,真实的生活浮出水面。

日子并没有像影视剧里那样充满了后爹后妈的激烈冲突,也没有像文学作品那样舍己奉献,为了对方的孩子牺牲一切。而是处处暗流涌动。

“父亲”从不会打我骂我,可他清晰的保持着分寸,绝不对我有过多的关心和在乎,我成长过程中的很多时刻,他要么缺席,要么冷眼旁观,我,就像是他一个同事的孩子,除了吃喝睡,似乎跟他什么关系都没有。而母亲,因为来到父亲的城市而失去工作,常年当起了家庭主妇,一方面怕“父亲”抛弃她,一方面还要给一个青春期的男孩当后妈,还有一个敏感脆弱的亲生女儿要保护。而那年,母亲刚满30岁,也许是今天很多单身姑娘的年龄,这样的局面让母亲本就急躁的脾气越来越坏,抑郁的种子也悄悄种下却不自知。

护犊的本能,让他们俩的婚姻充满了别扭和互相猜疑。母亲对“父亲”一天天越来越失望,但她很快把这份失望转为对我的强烈期望,她希望自己失败的一生在我这里重新明亮起来。她一心培养我,希望我按照她给我设计的人生成长:努力学习,上好学校,找好工作,找一个德才兼备的男人,幸福一生。

但是,没怎么读过书的母亲并不懂这条成功之路该怎么走,也绝对料想不到她的抑郁情绪带给了我一个怎样可怕的童年。她拔苗助长、简单粗暴,遇见我的任何问题不是打就是冷战。有时会毫无缘由的暴打我几个小时,像着了魔一样;有时又数十日不与我说一句话,每天独自黯然神伤。

种种迹象无不指明母亲当时已有较严重的抑郁症状,而在那个年代,在我的家乡那个小城市,谁会在乎一个衣食无忧的家庭妇女有什么心理问题。


4.

另一方面,在成长的过程中,我开始听到邻居和亲戚风言风语,关于我的身世和家庭。从最初的排斥、不愿相信,到后来的沉默寡言、默默伤心,这几乎占据了我从童年到少年的整个光阴。我开始寻找“父亲”对我不好的蛛丝马迹,和母亲不爱我的证据,继而认定: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个错误。

而我的家,就是“elephant in the room”,明明存在诸多问题与矛盾,可谁都不挑明,谁也不和谁沟通,更不会想办法解决,任由这个“大象”不断长大。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逆来顺受、忍辱负重,学会了讨好她和“父亲。可母亲也许永远都不会想到,她的“乖女儿”在20岁前的几乎每一天,都在心里默默的盼着长大,盼着经济独立后永远离开这个家,永远不用再见暴戾的她和虚伪的“父亲”。

“大象”在我的家庭里越长越大,终于有一天它撑破了房子,我们两败俱伤。


5.

2014年,我的女儿2岁,全家人都沉浸在可爱的女儿一天天长大的欣喜,和照顾孩子的手忙脚乱中,没有人发现我的异常。那年冬至,我喝酒喝到酩酊大醉,闹的鸡飞狗跳,打了丈夫,骂了母亲,甚至招来了医院急诊科的大夫。痛苦的丈夫和伤心的母亲不知道,我已长达两年睡不着觉,断了哺乳期就经常偷偷借着酒精入眠,且在女儿一岁多时曾冷静的哄丈夫带着孩子出去玩,自己呆在家里策划自杀,丈夫鬼使神差的很快回来,导致没有成功。

接下来的两年,我的情绪反反复复,低落时每时每刻都在想什么方法可以死去,且不被丈夫和母亲责怪;高兴时,觉得太阳都是为我升起,树上的小鸟也是为我歌唱。丈夫是第一个发现我有问题的人,他带我去了医院,感冒都不愿意吃药的他,在拿到我的诊断书时,哽咽着对我说:“我真的没想到有一天要让你吃西药来控制情绪。”那张薄薄的纸上写着他不愿意承认的事实:中度抑郁障碍,有重度倾向。

虽然抑郁症和心理学在发达国家已有至少50年的治疗经验,可在我的城市,心理学就像个蹒跚学步的婴儿,很多机构都刚刚起步。医院的心理科鱼龙混杂,民间的心理咨询中心也只停留在咨询阶段,并没有特别突出的成熟治疗案例。我的家庭,也像很多普通中国家庭一样,并不认为情绪失控是病,而高昂的咨询费也让我望而却步,所以我很快就中断了治疗,以为抗一抗就会过去了。可很快我就出事了。

2016年,在经历了几件突如其来的社会冲突事件之后,我已不知不觉厌世到了极限。7月的某一天,我把女儿安顿到幼儿园之后,回家吞下了藏在床头柜好些日子的药。我因为小时候看到母亲睡不着就吃“扑尔敏”,以为那就是安眠药。待丈夫赶回带我去医院洗胃时,我才恍惚中听到医生说:“别担心,扑尔敏吃不死人,只是会伤肝。”

那天之后,我对自己说:“永远都不要再有放弃生命的念头了。”


6.

我开始强迫自己去看心理咨询,我去摆沙盘,听对面的咨询师分析自己,我听咨询师讲他08年去汶川对灾后群众进行心理辅导,他说:“你不知道你不珍惜的生命,对那些失去至亲的人来说是多么宝贵,即使生活给了他们致命的打击,可是很多人还是想活下去,因为只有活下去才能改变。”我默默的记下这些话。

我继续看书,很多很多书来到我的世界,它们牵引着我一点一点走出抑郁的深渊。

我看《生活的哲学》开始明白:心灵和身体一样,都需要锻炼。你想拥有健康的身体,就要克服身体的不适,坚持跑步不松懈才会有强壮的体格;心灵也一样,必须熬过痛苦和不幸,不断锤炼,才会收获快乐和平和。

我不仅记下这些话,我开始在生活中实际的锻炼自己的心理。每一次再遇到让我恐惧或焦躁的事情时,我会一遍一遍坚定的告诉自己:“不要怕,没那么可怕,一定可以熬过去。”然后继续看书、照顾孩子、努力的工作和生活。我把在意父母和别人的看法,慢慢转变为关注自身的感受,和关注我的婚姻和我的孩子身上。一件件小事开始让我重拾信心,信心又鼓励我继续前行和做出改变,至少,我能感受到开始良性循环了。

我看到《所以,一切都是童年的错吗》里指出:“自主不是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它也意味着责任。要想达到自主,不可缺少的是一个对父母进行“去理想化”的过程:从童年时对父母全知全能的幻想中脱离出来,认识到父母并非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而是同时具备优点和缺点;不再无选择性地相信和接受父母的价值观和行为标准。”

这让我想到我初为人母背后的疲惫和惶恐,进而想到母亲当年也一定面临过同样的手足无措和沮丧困惑。为人父母者,谁不是摸着石头过河,在不断跌倒和犯错中找正确的路。

还有《当呼吸化为空气》这本书让我陷入长久的沉思:一个生命倒计时的人,想的不是痛苦,不是放弃,不是吃喝玩乐抓紧享受仅剩的人生,而是回到医生这个工作岗位,继续帮助和引导病患度过难关。我的心里无比愧疚和羞愧,而我身富力强的年龄又在瞎折腾什么。

我想起那次喝醉酒,问丈夫我是不是做错了,丈夫照顾我一夜,眼里布满了红血丝,可还是谨慎的对我说:“我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可是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让身边所有人都痛苦,那应该不是件好的行为。”

我看到母亲不足六旬的年纪,已不知何时腿变了形,驮了背,前额满头白发。曾经骄傲、爱漂亮的母亲,说话做事雷厉风行、风风火火的母亲,不知何时在我面前开始小心翼翼,一套衣服穿了10年也没换过,却给我买3千块钱的衣服,攒下所有的钱一次次强行塞给我。

黎戈在《小鸟睡在我身旁》里说:“每一个母亲,都想倾其所有,换取孩子的一个笑。那一瞬间,所有碌碌的奔走、辛苦、委屈,生命的一切苦味,都会被那笑脸熨平。”

而我多么傻,多么混账自我,才在做了妈妈5年多后才明白这么简单又恒古不变的一件事。而这样的道理,因为两代人抑郁症的困扰,迟到了多年。


7.

我终于仿佛透过时光机,看到了30多年前甚至更早的母亲,看到她如何在重男轻女的家庭里长大,8岁开始下面条煮饭,每天和时间赛跑,喂猪、喂鸡,帮她的妈妈给家里人做饭,还要照顾两个弟弟,然后再腾出时间写作业,可即使如此姥爷姥姥的眼神也永远锁定在她两个弟弟身上,而她早早就放弃了学业,心理还没成熟就嫁了人当了妈。

每个人都是原生家庭的结果,我是,母亲也是,母亲的母亲也是。我不是心理学家,我解不了这一代一代的难题。我只能从我自己出发,从我这一代开始,让伤害越来越小,让错误及早改掉。

《政治哲学》里说:“人类之所以成为食物链的顶端,不是我们比其他动物更强壮,也不是更聪明,而是人类会不断探索、省察和改变。”

我也要改变,因为我不仅有书籍给我信仰和指引,更重要的,我的母亲和丈夫,这些在乎我的人一直没有放弃我,我知道,他们一直在等我好起来。


8.

我写的文章发表了,母亲她永远都是第一个给我点赞的人;我给她买的衣服,她第一时间晒到朋友圈;她跟我说她其实早就想好要出家了,可就是舍不得我和我的女儿;她小心翼翼的来我家看看有什么要洗的脏衣服没有,如果感到烦到我了,再小心翼翼的赶紧走开……太多剪不断理还乱的生活细节让我和母亲注定一生纠缠在一起。我突然明白,如果有一天我的女儿长大了离开我独立生活了,我也会这般模样,哪怕被女儿烦也要一次次赶往她的身边,只为了看看她过得好不好。

有一部美剧里曾有一句台词让我记忆深刻:“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父母都在等孩子说谢谢,而所有的孩子都在等父母说对不起。”

丈夫曾经跟我说,有一次,母亲偷偷的问他,是不是我还在怨恨她,因为她看不到我的朋友圈了,她以为我把她屏蔽了。而我只是把朋友圈的设置改为了“只显示最近三天的内容”,而不懂科技的母亲看不到我朋友圈之后的第一反应是以为她又做错了什么。

这让我明白,她早已在心中对我说过“对不起”,就像我早已在心中说过无数次“谢谢”一样。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