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读完《枪炮、病菌与钢铁》这本书,觉得很受启发,但一时又不知何处说起。后面又翻了下,觉得整本书的脉络是清晰。全书从一个新几内亚人的问题切入:为什么你们白人制造了那么多货物并运到新几内亚来,而我们黑人却几乎没有属于我们自己的货物?说白了,这个问题,根本上来说是不同人种、不同种族发展差异的问题,而该书主要内容就是探这个问题的根源。作者认为不同种族发展的巨大差异不是因为人种本身的差异,而是所在环境的差异造成的。所在环境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各个大陆的可驯养的动植物种类上、各个大陆同纬度距离(驯化动植物的在大陆上可传播性)、驯化动植物在大陆之间的传播可能性以及各个大陆的面积上。按照这本书的思路,最先出现农业(种植与畜牧业,和原始的采摘狩猎相对应)的地方能养活更多的人口,能养活不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才能开始分工,才能发展技术和政治宗教等,才能比其他地方更早出现文明,从而积累对其他地区的优势。根据作者的考察,在地球上适合驯化的动植物比例非常小,世界上开始仅有少数几个地区存在适合驯化的动植物(这就是起点优势),西南亚(两河流域)和中国是地球上最早独立驯化动植物的地方,而埃及、印度河河谷地区、欧洲的中东部则是较早引进了西南亚的作物而发展起来农业的(在相近纬度地区动植物可传播的重要性体现出来了),所以这些地区也很早就出现了文明,进而有了领先发展的基础。
这本书的思路似乎是有理有据,让人信服。但顺着这个思路考虑下,为什么在四大古文明中,只有华夏文明能够绵延不绝至今?文明领先的相对优势是否可持续,影响不同文明竞争的重要因素有哪些?东西方文明差异的根源在哪?本文尝试着对第一个问题做一点探索。
人创造了文明,也是文明传承发扬的载体。当一个部落或酋长国或国家被消灭后,这个群体承载的文明也就会逐渐衰落、消失。四大文明古国中除古中国外,以及古希腊,很可能甚至就确定都是因为外族入侵而灭亡,进而导致其文明的覆没。其实古代中国从未缺少外族的威胁,中原地区的政权也几度落在外族人的手中,但华夏文明却绵延不绝。这一点,至少可以从早期地理环境因素和后期文明优势本身来解释。
古代文明大多是大河文明,有大河的地方才能发展起来农业,进而培育文明。四大文明古国皆是如此。但是,中国的黄河整体上是东西走向,而尼罗河、西南亚的两河、印度河更偏向于南北走向。河流在东西走向与南北走向的区别对沿岸人的生产生活至少造成两点差异,一是东西走向的大河由于不同流段纬度接近,气候较相似,有利于驯化的动植物沿着河流传播,进而为沿岸人口的迁移和文明的传播创造条件,这样前者的文明比后者的文明有更大的承载与发展空间,并且我们黄河在四大文明古国的大河中,长度仅次于尼罗河,文明发展的纵深确实是最好的;二是东西走向的大河整体纬度接近,那么各流段容易在同一时期进入汛期,导致全流域很大部分可能同时发生洪水,这让不同流段的人很可能协力治洪,进而增进沿岸人之间的合作与团结,进而有利于沿岸的统一。因此黄河文明相对其他三大古文明,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并且更容易产生向心力,前者会直接导致繁衍更多的人口,后者会让人口更好地团结在一起,从而有更强大的实力抵御外侵,赢得更多的壮大时间。
当然,中国处在亚欧大陆的最东边,与中亚、西亚有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等阻隔,相当于对中亚西亚有天然屏障,这也是我们自身发展的重要利好。
但即使这样,中原政权从东晋开始就曾几次落在北方少数民族手中,而华夏文明还是传承下来了,这或许是因为我们中华大地还有长江流域,而且也是东西走向,而且长度与流域面积更甚于黄河。其实,长江流域的开发是很晚的,直到春秋时期楚国才开始大面积开发,可能是因为长江流域的条件比黄河流域更加恶劣,只有当包括生产能力在内的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人们才有能力大规模开发。但这样一来,长江流域的存在,就为黄河文明的保存与传承提供了后续的空间,为华夏文明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战略纵深。从东晋南迁(公元317年)到南宋覆灭(公元1279年),这期间960年。如果没有长江流域,那么全国政权就要提前960年落入少数民族手中,但因为长江流域的存在,推迟了960年。在这960年中,中国经历了南北朝,经历了强盛的唐朝、纷乱的五代十国和两宋,华夏文明特别是在南方又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全国人口翻了一倍不止,到宋朝已超过8000万。此时中华文明已经是树大根深,广袤的面积、巨大的人口以及博大精深的文化,形成对周边少数民族的绝对优势,很难再覆灭了。即使全国政权落入少数民族手中,少数民族统治者要统治以汉族为主体的全国人民,坐稳华夏江山,必须认可、融入华夏文明,这样一来华夏文明就会继续传承、弘扬和发展,而不会衰落了。
华夏文明虽然绵延不绝,但并不见得是一直领先世界,特别是清朝末期以来,遭到西方文明强有力的挑战,让很多国人自己都怀疑祖宗创造的文明。哪些因素会影响不同文明的竞争,东西文明的差异根源在哪?确实值得去思索。下篇文字将对该问题抛砖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