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作文语言“美”起来
——学会装扮点缀作文语言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 初步掌握装扮点缀作文语言的方法。
2、 分析运用课本素材的能力,吸收课本素材作文方法运用到实践中。
(二)过程和方法
1、教师点拨、启发学生,感悟装扮点缀作文语言的方法。
2、鼓励学生通过学一学、练一练、改一改等形式,切身体验装扮点缀作文语言。
(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养成活学活用课本素材和美化作文语言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以课本素材和学生作品为例,掌握让作文语言“美”起来的方法和途径。
教学难点:在作文教学中如何恰当运用装扮点缀作文语言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用于考试作文,该是“言之无文,难得高分。”那些语言平淡、索然寡味的文章,理所当然被打入低档。看那些考场佳作,总是文采飞扬,语言优美,人见人爱。
二、 学一学,让作文语言“美”起来的方法
(一):加修饰成分,使语言描写生动细腻
(1):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老舍《济南的冬天》)
(2):镜中的少女有着(苍白落寞的)面容,(暗淡的)双眼,(麻木的)神情,(淡淡的)痘印……(子薇《我很重要》)
当堂练习一:根据语境,加修饰成分,让句子更美
①我看见( )的桃花,( )的梨花和( )的油菜花。
②( )的蝴蝶在( )的荷花旁( )。
(二):善用修辞,使语言形象可感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朱自清《春》)
(2):任凭世间风云变幻,善良依然是人类的心灵之花,是生活中的一抹阳光,是天上的朵朵祥云。(惠婷《一个让我感动的日子》)
当堂练习二:用修辞手法进行描写
①“她含着泪笑了”进行描写。
②“天黑了”。
(三):引用诗文,使语言文采飞扬
(1):杜工部诗云:“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要亲自到这地方,才可以领略到前人用字之妙。(刘大杰《巴东三峡》)
(2):“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就像诗里所言,每个人注定有他的价值和重要性。(颜盖?《我很重要》)
当堂练习三:根据上下语境,在下面句子中填写合适的诗词名句:
①我爱那“ ”的泰山极顶。
②诗意地生活,或许应如陶渊明“ ”般的悠然自得。
(四):锤炼叠音词,使语言富有音律美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朱自清《春》)
(2):两个月后,妈妈回来了,面色黄黄的,身体瘦瘦的,走路摇摇摆摆。(子薇《走过童年》)
当堂练习四:根据语句,填写叠音词
①在记忆中,我依稀记得村旁那 的路,路边那 的小巷,巷里那 的房子。
②他脸 ,头发 ,鼻子 。
(五):锤炼成语以及四字短语,使语言生动感人
(1):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的卖弄清脆的歌喉,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朱自清《春》)
(2):我惊呆了,木头似的纹丝不动,同学们投来了幸灾乐祸的目光,使我无地自容,恨不得钻到地底下去。(董 ? 《向前!向前!向前!》)
当堂练习五:填写成语(或四字短语),使语言更美
作者笔下的人物形象 。
(六):追求幽默,使语言新鲜活泼
(1):到了期末考试,准保有一半同学“大红灯笼高高挂”。而那个陈应达,据说已经在联系下学期转学的事宜,争做第一逃兵。(秦文君《选举风波》)
(2):我光滑的脸上突然冒出了一群的青春疙瘩痘,顿时云贵高原上的咯斯特地貌在我的脸上呈
现。那一颗颗红色的小痘子在我的脸上找到合适的住所后,开始呼朋引伴,繁殖后代。(学生作品《战“痘”记》)
当堂联系六:填上合适的词语,使语言活泼幽默
告诉大家一个秘密:某某居然也 (模仿家长笔迹)家长签字了! “小广播”大声宣布着。
(七):综合表达,让语言多一份精彩
(1):“是我的——”她气势汹汹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白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的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描写+抒情) (茹志娟《百合花》)
(2):今天早上,语文老师来上课,课前发下10多张综合试卷。看着一抽屉未完成的练习卷,想想一个个老师的劝告,我头痛得很。唉,这几天心里实在是比较烦比较烦比较烦。(记叙+抒情) (学生作品《人在初三》)
当堂练习七:例(2)为记叙加抒情,在此基础上加上描写议论的语句,使语段更优美。
三、 改一改,让作文语言“美”起来
在学了以上方法后,学生就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让自己的作文语言更加优美。
四、 小结
最后,老师要同学们记住:其实,要让作文语言美起来,最关键的是平时美词美句等语言基本要素
的积累,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肚子里没墨水,没有词句,你用什么来形容和装扮语言呢?所以,请同学们平时一定多积累,多看书,不要“书到用时方恨少”。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