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三年级数学

2020-09-22 来源:华拓网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教学理念

(一)、要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情感与兴趣:

兴趣是推动人去寻求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学习是艰苦的脑力劳动,若对之无兴趣则只会感到枯燥,从而影响学习效果.因此教师首先要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初一年级学生大都具有好奇心,但若教学形式方法单一,呆板乏味,使人产生疲倦感,使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甚至形成反感心理。所以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活动中不可等闲视之。

初一年级的学生年龄普遍较小,自制力较差,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有限,经过一段教学以后,我发现教师正儿八经的讲课时,学生昏昏欲睡,这时候我会“跑题”,所谓的“跑题”就是谈一些非数学教学的内容。教师偶尔闲聊“跑题”时,学生听的却津津有味。究起原因多半是因为“跑题”的那一刻教师无心讲的内容摆脱了空乏的冰冷的说教与灌注,勾起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产生了感情共鸣,同时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二)、要多鼓励学生,为他们而喝彩:

人总是喜欢表扬和鼓励的,尤其是孩子。他做了某件事,你一表扬他,他就会认为自己有这方面的才能,就会更认真去做好。所以说无论学生考试的成绩多么的不好应该多鼓励,要求老师要宽容和理解,现举一例:我们班有个女同学可能因为不解对我不满,说了一些过分的话,我只是委婉的批评她,并且让她作了一个课代表,用这种方法更严格的要求她,结果她作了课代表以后,尽职尽责,不但思想转变的特快,学习成绩也提升的很快。作为一名教师,你应该让你的学生“喜欢”上你,那样他们就会喜欢上你所任教的学科。那样成绩也就会很好。 (三)、要有利于学生的主体参与:

现在教学理念认为,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应该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而教师则主要起组织,引导,启发,示范等作用。就数学学科而言,本身就是枯燥无味的,如果一贯的讲,学生也容易走神,注意力不集中,上课效果不佳,例如讲第一章截面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用实物(土豆)做一些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等一些几何体,亲自去做,亲自去体会。以学生为主体,更好的学好截面,习题课也可以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试着讲解一部分题,让他们参与其中,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把教师教学中的驱动方式在愉悦氛围中不知不觉地转化为对知识无形的渴求。 二、学情分析

在经过了两年的数学学习后,学生在数学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准,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一部分学困生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只有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状况。因此对这些学生,我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的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中。再加之有一些厚爱生的基础比较差,计算能力、思维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一些数学学习中的良好习惯还有待于加强,对于这些学生要在本学期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探寻良好的学习方法,采用各种激励机制,让孩子迎头赶上。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四边形,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会笔算.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

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二)、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能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五、教学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第一单元 测 量

单元分析: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长度观念和1

吨的质量观念。

2. 使学生学会单位名称间的换算。

3. 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毫米、分米、千米、吨的观念。在教学中注意通过实践、观察和推理,使学生初步建立千米、吨的概念。 教学难点:

建立1千米长、1吨重观念,理解“千米”的实际长短和“吨”的轻重。

课时划分:

1. 毫米、分米的认识 1课时 2. 千米的认识 3课时 3. 吨的认识 1课时 4. 生活中的数学 1课时

第 一 课 时 毫米、分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分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及单位的运用。 教学过程:

毫米的认识

一、引言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估 计 实际测量 数 学 书 的 长 数 学 书 的 宽 数 学 书 的 厚

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课题: 板出: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 米,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 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板出:1厘米=10毫米 七、巩固发展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八、小结。 教学反思:

作业设计:

认识长度单位 —— 毫米

1厘米=10毫米

分米的认识

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师:刚才同学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生:……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二、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1、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 板出:1分米=10厘米

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3、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4、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三、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四、用分米量

1、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 五、巩固发展 1、练习一的第三题 2、填空:

5分米=( )厘米=( )毫米 30毫米=( )分米 40毫米=( )厘米=( )分米 2米=( )厘米 3、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4题教和第五题。 4、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六题和第七题。 六、全课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分米的认识 1分米=10厘米 第 二 课 时 千 米 的 认 识

教学目标:

1、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3、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重点、难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过程:

一、认识千米 1、学生汇报到路边观察到什么。

2、出示老师制作的第一块路标,让学生理解、体会从某路口到南宁市外环线6千米的含义, 3、让学生看书第7页的例3,理解到叶镇21千米、灵山23千米的意义。 4、小结: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二、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师:从某路口到南宁外环线6千米,那么你是否知道从某路口到那里大约是1千米,1千米又有多长呢? 生:想

师:从某路口到某处就是1千米,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200米,5圈就有1千米。 1、让学生到运动场看一看跑道,想一想5圈约有多长。 2、让学生动手测量1千米的跑道有多少米。 汇报板出:1千米=1000米

3、举出例子说一说在我们生活周围有1千米长的物体吗 ? 三、巩固知识、动用知识: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一题和第四题。 2、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3、练习二第二题 四、全课总结: 教学反思: 作业设计

第 三 课 时

千 米 的 认 识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千米,加深理解1千米的长度概念。 2、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体验1千米有多远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让学生说说1千米有多长,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呢? 2、填空:

1千米= ( )米 1米=( )厘米

1米= ( )分米 1分米=( )毫米 二、学生实践( 把全班学生分为10个小组进行测量)

1、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走一走,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100米有多远。 2、汇报:

(1)请学生说一说你走了100米你走了几步,如果你走1000米大约走了多少步。 (2)提问;一个小组量出100米,10个小组一共量出多少个100米?是多少千米? (3)让学生讨论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是非曲直千米。 3、体验1000米有多远。

带学生校外走1千米的路程,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1千米有多远。 三、练习

做数学目标上千米的认识中的练习。

第 四 课 时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长度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2、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出示情景图:

师:今天我们一起去数学王国旅游好吗?(出示小精灵和数学王国,图,小精灵说:欢迎聪明同学来数学王国游玩!)

2、选钥匙开门(先出示第一道门,再出示第二道门,然后出示第三道门)

第一道门:小精灵:这扇门有二把锁,(二把锁分别标上:400厘米,5分米)下面这里有很多把钥匙(4分米、4毫米、5毫米、4米、50毫米),你会选钥匙开锁了吗?能说说为什么?

第二道门:小精灵:这扇门同样有两把锁(两把锁分别标上:3千米、5000米),下面这里有4把钥匙(3000米、300米、5千米、50千米) 你会选吗?你知道为什么吗? 小结把千米和米之间换算的方法。

第三道门:锁上标有5千米-2000米、1000米+4千米

6把钥匙分别是:3千米、5千米、 3米、5000米、 5米、3000米。 让学生先选后说想法。

二、巩固、运用(出示数学王国里的数学景象) 师:哗!数学王国多美呀!有树,有花,还有……。

1、看一看大树有多高。(把教材第八页的做一做设计成填写大树的高度)

2、同学们来到双胞胎村,有好多小朋友来到村口迎接同学们,请同学找一找,谁跟谁是同一胞。 3、摘苹果(出示苹果树,树上挂有很多苹果,每个苹果写上带有长度单位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 4、好客的小朋友们带同学们到数学奥宫去玩,数学奥宫距离双胞胎村200千米。他们早上8时乘汽车出发,汽车平均每小时50千米,中午12时能到达吗? 三、全课总结

让学生说说你游数学王国你的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作业设计

第 五 课 时

吨 的 认 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2、学会换算质量单位。

3、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这些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教学难点:

学会估计生活中的物体的质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猜一猜物体 的质量

(1)老师手里握着一枚胸花,让学生猜一猜,老师手里有什么,并估测它的质量。 (2)、猜一猜老师约有多重。

(3)、再猜一猜一头牛妈妈、一匹马爸爸、一头猪姐姐、一只熊哥哥约重多少千克? 2、讲故事

师:这些动物们都住在美丽的森林村,森林村是在一条河岸上,这条河,河水很清,在河对岸也有一个村庄,这个村庄住着白兔、小猴等动物,……。 3、认识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师:(1)牛妈妈、马爸爸、猪姐姐、熊哥哥能一起过桥吗?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第十一页,看第十一页的例6。

(2)各学习小组议一议,这四只动物能一起过桥吗?为什么? (3)汇报;

4、小结:(1)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 (2)1吨=1000千克

5、请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 二、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例7 2、汇报

3、总结单位名称的换算方法。 三、巩固、运用新知

1、让学生说一说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 2、独立完成练习三的第一题和第二题。

3、指导学生完成做一做的第二题和练习三中的第三题和第四题。 四、全课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作业设计

第 六 课 时 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牢记单位之间的进率。 2、能联系生活,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这些数学知识。 3、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能联系生活,说出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长度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的长度。 2、复习质量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质量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克、1千克、1吨有多重? 二、联系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数学 (一)自学课本第一十四页的内容 1、学生看书第十四页的内容。

2、各学习小组交流,你看到了什么? 3、全班交流

师:请各小组代表汇报你们组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组发现一辆汽车限载重量8吨,……。 (二)学生汇报社会调查情况

师:请同学们汇报这两天来你通过什么方法,发现生活里存在我们学过的长度和质量知识。 生1:我爸开摩托车的速度一般是每小时40千米,我家到学校的路程大约是2千米。…… 三、全课总结: 九。教学反思:

十:作业设计

第二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单元要点分析:

教学目标:

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计划,加强估算,加法和减法都是先估算再精确计算。体现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1. 使学生正确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 使学生能结合情境进行估算,提高估算意识和能力。

3. 理解验算的意义,会进行加减的验算,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正确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和三位数连续退位的计算。会进行加减法的验算。 教学难点:使学生正确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和三位数连续退位的计算。 课时划分:

1. 加法 3课时 2. 减法 3课时 3. 加减法的验算 2课时 4. 整理和复习 1课时

第一课时:

两位数连续进位加

教学内容:教材第15—16页内容及练习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两位数连续进位

的加法题.

2.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教学重点: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两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教学难点: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导出新知。

1、口算:9+6= 5+5= 6+8= 8+6+1= 8+2+1= 6+5+1= 师:笔算不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呢?(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两位数连续进位加) 二、探索新知

1、 介绍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书15页内容) 2、教学例1。 中国特有动物的种数

鸟类 爬行类 中国特有的鸟类和爬行类一共有多少种? (1) a . 列出算式。

b. 这道题的竖式怎么写?学生独立书写竖式。

c .独立完成计算。(两个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

98 25

d. 讲评:

个位相加满十时向十位进一,小1写在十位的右下角。十位相加时不要忘记加上小1。 e.同桌相互检查。(口述算法) (2)试一试

5 5 1 8 5 6 + 7 9 +9 6 + 4 4

(提问学生说算法) 三、巩固练习

1、直接在书上计算第16页的做一做,指明学生板演,集体讲评。 2、引导完成练习四第1、2、3题。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作业设计

第二课时: 三位数连续进位加

教学内容:教材第18页内容。

教学目标:1、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估算的方法。

2、在掌握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3、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教学重点: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三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教学难点: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列竖式计算:

59+77= 85+68= 59+89=

问:谁还记得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列竖式时要注意些什么?你注意到了吗? 2、估算: 599+800≈ 900+101≈ 989+112≈

问:不用笔算,你能很快地算出大概的答案吗?你是怎么想的? 二、学习新课 1、谈话:

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了连续进位的加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部分内容。我们再来看“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 出示图表:

爬行类 两栖类 376 284 师:谁能用这两个数据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爬行类和两栖类一共有多少种? 列出算式:376+284 2、估算

师:在上学期我们学过估算,现在请同学们先估计一下,376+284的和大约是多少?

全班交流。

归纳;在进行三位数加法估算时,一般可以把加数看做与它接近的整百数或几百几十,再口算出和。这种方法在我们生活中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3、笔算

师:请同学们列竖式做精确计算,看看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学生独立计算。

挑生说说计算过程,同时教师板书。

归纳:在加法计算中,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一。 4、反馈练习。

156+98= 256+548= 698+759= (同桌互相检查,并说出算法。) 三、巩固发展

1、课本18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

2、爸爸准备购买下面两种北京奥运纪念品各一套,带1500元够吗? 福娃纪念徽章:每套928元 福娃玩具:每套556元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作业设计

第三课时 进位加法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0—21页练习五的第5—9题 教学目标:1.巩固万以内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积极思维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 列式计算下列各题

90+570= 68-23= 87+128= 36+26= 134-65= 98+112= 150-60= 142-43= 89+158= 二、 完成教科书第20页的练习五的第5题 提问: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独立完成后讲评

三、 完成教科书第20页的练习五的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讲评

四、 完成教科书第20页的练习五的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讲评

五、 完成教科书第20页的练习五的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讲评

六、 完成教科书第20页的练习五的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讲评 教学反思: 作业设计

第四课时: 连续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22—24页的例1、例2

教学目标:1、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笔算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连续退位的减法题。

2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连续退位的减法题。

教学难点:哪一位上的数相减不够时,要从前一位退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减时,要记得减去退去的1。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80-7= 35-8= 63-4= 26-7=

2、笔算: 54-27= 79-35=

提问: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 二、新授 (一)、教学例1

师:放假了,同学们都喜欢去旅游,在我国云南有三个美丽的地方,分别是丽江、大理和昆明。请同学们看,这就是我们的行车路线。

1、 学生观察书22页图:搜集需要的数学信息。

从昆明到丽江有517千米,从昆明出发到大理,我们已经走了348千米。大理到丽江还有多远? 2、 列出算式:517-348=

3、估算 请你估算一下大理到丽江有多远? 4、笔算

师: 你能精确计算出大理到丽江的路程吗? a. 学生列竖式计算

b. 挑生说算法,教师板书

问:连续退位减法中你觉得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什么? 5、试一试

594—129= 416—358=

(二)、教学例2

师:现在我们把517改成507,你们试着算一算? 1、 学生独立计算。

2、指名学生到黑板前来,边讲边板书。把讲解权交给学生。

3、挑生说一说算法

问:这种中间有0的退位减法,最容易犯得错误是什么? 4、试一试

405—167= 803—246=

三、巩固练习 1、列竖式计算

472—198= 802—267= 573—98=

2、下面的算法对吗?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3、计算我最棒!(小组比赛)

501--234= 1234—798= 937—856=

818—679= 702—674= 660—387=

教学反思: 作业设计

第五课时: 连续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24页的例3

教学目标:1、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笔算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连续退位的减法题。

2 、会解答相关应用题。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连续退位的减法题。

教学难点:哪一位上的数相减不够时,要从前一位退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减时,要记得减去退去的

1。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列竖式计算

459—68= 702—564= 963—804=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二、 新课 例3:

一部手机500元,一个mp3 的价格是185元,手机比mp3贵多少元? 1、 学生读题

2、 列出算式 500—185= 3、 学生试着独立计算

4、挑生说算法,集体订正

(强调十位不够减向百位借1的以后,必须先把0上面借的1减去,再减下面的数) 5、练一练

600—234= 800—367=

三、 巩固练习

1、 列竖式计算(小组比一比)

525—276= 800-378= 400—75= 500—453= 940—762= 301—84=

345—114= 709—573= 600-395= 2、 被减数 减数 差 459 68 745 679 702 564 963 804 800 695 3、副食店运来410千克鸡蛋,上午卖出152千克,下午卖出174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4、科技园上午有游客852人,中午有265人离去。下午又来了403位游客,这时园内有多少游客?

5、 小明家、小红家和学校在同一条路上。(他们两家和学校的位置可能有几种情况?)

小红:我家到学校有312米。 小明:我家到学校只有155米。

小明家道小红家有多远? 教学反思: 作业设计

第六课时 连续退位减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26页练习六的第4—6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的进行被减数中间、末尾有零的退位减法的计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2.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 计算

135-50= 841-554= 910-345= 980-380=

学生独立完成后讲评

3300-1623=

4002-2345= 2030-1334=

579-189= 1005-438=

二、 完成教科书第25页练习六的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讲评

三、 完成教科书第25页练习六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讲评

四、 完成教科书第25页练习六的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讲评 五、 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作业设计

第七课时 万以内加减法的验算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学会加法的验算,并通过对加法验算方法的交流,体会验算方法的多样化。 2.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渗透加法交换律以及加减法各部分间关系,掌握用多种方法验算加法。 3.养成自觉验算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观察发现

1、出示一个加法算式,说说各部分的名称:加数+加数=和 5+3=8

2、计算并观察这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5+3= 3+5=

学生口算后,得出结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板书) 将下面的加法,改写成减法,说说有什么发现: 5+3=8 8-5=3 8-3=5

改写后,发现:和一其中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板书)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与爸爸、妈妈一起去超市买过东西吗?设计意图: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2.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师:(出示课本27页情境图)小明和妈妈去超市买东西,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提出加法或减法计算的问题,如:①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多少元?②妈妈给售货员200元,应找回多少元?③运动服比运动鞋贵多少元?……学生提出这些数学问题老师都给予肯定,然后引导学生计算第一个问题。 3.选择问题,独立解决。

让学生独立计算、解决第一个问题: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多少元? 板书:135+48=183(元) 1 3 5 + 4 8 1 8 3

4.提出问题,揭示课题。

师:我们刚才的计算到底对不对呢?怎样检验加法计算的结果?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加法的验算方法。(板书:加法的验算) 三、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检验刚才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呢?

设计意图:在合作交流之前,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使学生能在独立思考中解决问题,同时也为合作交流作好思想准备,这样的合作学习才不会流于形式。

2.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师:和小组里的同学说说你的想法,共同研究怎样检验加法计算的结果。

学情预设:学生的讨论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①用总共要付的钱数减去运动服的钱数就是运动鞋的钱数,如果不是运动鞋的钱数,说明前面的加法计算错了;②用总共要付的钱数减去运动鞋的钱数就是运

动服的钱数,如果不是运动服的钱数,说明前面的加法计算错了;③运动服的钱数加运动鞋的钱数一定等于运动鞋的钱数加上运动服的钱数,如果这两种计算答案不同,说明至少有个计算是错的。

设计意图:合作学习可以优势互补,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验算方法,能够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全班交流,反馈方法。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把你们验算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验算方法和结果,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验算,并说明理由。 4.师:同学们真聪明,验算方法这么多!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27页,看看这些小朋友想出了哪些验算方法?哪些是我们想到的?哪些是我们没有想到的?你最喜欢哪种验算方法?

(交换加数的方法学生不容易想到,如果学生没有想到,教师可以直接给出。如果有的学生提出重新算一遍,这在实际生活中也是一种检验方法,教师要给予肯定。)

5.引导小结,归纳方法。

师:大家讨论一下,加法的验算有几种方法?

将三种验算方法归纳为两种情况:①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看和是否相同;②用和减去其中一个加数,看差是否等于另一个加数。

(学生可能无法很完整地表达验算的两种情况,因此应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由教师进行归纳小结。) 四、巩固练习,提高技能。

1.做一做

计算下面各题,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算。 746+219= 84+307=

(这是几道基础题,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巩固、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让学生自由选择验算方法。)

2.数学门诊部

数学门诊部来来了许多“患者”,请同学们来当小大夫为“患者”治病。

1 7 5 3 2 9 2 5 9+ 6 2 + 4 6 4 + 1 4 8 1 3 7 8 4 3 3 0 7

(让学生用验算的方法判断计算是否正确,进一步巩固加法的验算方法。) 3、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463+584= 245+557= 786+156= 96+426= 五、课堂总结,情知共融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呢? 六、 实践作业

回家调查爸爸、妈妈购买东西时是怎样付钱,你能帮他们验算吗? 教学反思: 作业设计

第八课时

万以内减法的验算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减法的验算,并通过减法验算方法的交流,让学会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让学生用所学到的验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孩子们,你们经常买东西吗?谁愿意说一说,你们买东西的过程?

生:我拿5元钱,买一支圆珠笔花了2元,找回3元。 生:……

师:昨天小明妈妈拿200元买了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花了183元,应找回多少元?

生尝试列算式。

板书:200-183=17(元) 2 0 0

- 1 8 3 1 7

师:找的钱对不对呢?怎样检验减法计算的结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减法的验算方法。

板书:减法的验算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小组合作,探究怎样检验减法计算的结果。 (2)全班交流

师:哪组同学愿意把你们验算的方法告诉大家?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验算方法和结果,鼓励学生不同的方法,如: 生1:我用200减17,看是不是等于183。 生2:我用17加上183,看是不是等于200。 师:你最喜欢哪种方法? (3)引导小结,归纳方法。

师:大家讨论一下,减法的验算有几种方法? 将验算方法归纳为两种情况:(1)差+减数=被减数 (2)被减数-差=减数 (4)试一试:

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258-189= 601-463=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教科书第28页。 359-136= 408-57= 2、比一比,看谁聪明。

525-276= 800-378= 503-364= 444-365= 821-652= 601-415= 四、全课小结:

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五、实践活动:

回家把昨天你调查到的情况,用验算的方法告诉爸爸、妈妈。 教学反思: 作业设计

第九课时 整理和复习

教 学 过 程 一、谈话引入,梳理知识

万以内的加减法这部分知识我们已经学完了,今天进一步复习和整理。想一想: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1)复习加法 (2)复习减法

(3)我们在笔算加法、减法、验算时,都要注意什么?

(4)小结

二、利用知识,解决问题 (一)课件出示商品:

电话机 热水器 电动车 电风扇 打印机

价格(元) 199 311 808 85 600 (二)课件出示算式

199+311 311+85 199+808 199-85 808-311 600-311

根据商品的价格和算式,你知道这些算式分别解决了什么问题?(给你一分钟的时间,每道算式思考过去)再和同桌一起说一说。

1、指一道加法和一道减法说说分别解决了什么问题?

2、请同学们对这些题目先在心里估算,再笔算(板书:先估再算)

3、同桌调换改,你认为对的就打√,你认为错的就打。你的同桌有错请你举手,(老师下去收有错误的作业纸)。

4、说说错在哪里?你怎么知道你的同桌做对了还是做错了?你可以用什么方法证明?(验算)请大家对这道题进行验算,说验算的方法。 5、小结

6、拿回自己的作业纸,全对的同学请举手,有错的先找找原因再改错,再请同桌小老师打√。 7、如果老师想把表格里的5样商品都买下,大约要付多少钱?(2000元) 师出示199+311+808+85+600=2003(元)

2000元和2003元只差几元?(3元)看来大家估得比较准,如果老师带2000元,和老板讨价还价一下,也能全部买下。 三、综合练习,巩固深化 1、课件出示

书架上层有126车,中层157车,下层95车,你能提出问题吗?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课件出示

用900个鸡蛋孵小鸡,上午孵出337只小鸡,下午比上午多孵出118只,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337+118=455(只) 师: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337+445=792(只)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900-792=108(个)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万以内的加减法,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教学反思: 作业设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