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重庆市区域经济的综合评判分析

2024-02-11 来源:华拓网
第2010年第3期 商 业 经 济 No.3,2010 (总第345期) SHANGYE JINCJI Total No.345 【文章编号】1009-6043(2010)03-0021-02 重庆市区域经济的综合评判分析 任小飞 (重庆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重庆400047) f摘要】据2008年最新统计,采用主成分聚类分析法,依据2008年最新统计资料,对重庆市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进行 分析和评价发现,重庆市经济累计贡献率达到89.764%;根据4个主成分进行聚类分析,重庆市可以划分为经济发达区、经济 较发达区、经济欠发达区和经济落后区4种区域经济类型。这一综合评价结果符合重庆市经济发展实际。 f关键词】区域经济;主成分聚类分析;综合评判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B 重庆是典型的大城市、大农村,其经济发展仍然处于 聚类分析方法就是将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相结合的一 非均衡发展的历史进程,各区县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明显 种综合评价方法,即先作主成分分析,再提取若干主成分 的地域差异。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评判分析中,许多学者运 对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并结合第1主成分得分排序,由此 用单一的经济指标GDP来测度区域经济差异的大小,虽 而得到关于指标合理的分类排名,其具体步骤如下。 然数据比较容易获取,并且可以从纵向比较区域经济的 设有P个观测对象,每个对象有n项指标,得到其指 差异,但是GDP不能全面、完整地反映出一个地区经济发 标的原始数据矩阵: 展水平的差异,只是用来衡量一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产 X=( )pXn 生的产品和服务价值。本文选取多个指标,运用主成分分 (1)数据标准化。把数据标准化消除量纲和数量级的 析的方法对重庆经济发展综合评判分析。 影响,这里对原始数据作均值化处理,其方法: 一y = / i=1,2,…,P;j=1,2,…,n 、确定指标体系 p 根据综合评价的代表性原则、综合性原则、系统性原 其中 ={上J_∑ j k=1 =1,2,…,n均值化处理不改变各 则以及重庆市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选取以下l 1个指 标:GDP(万元)x。,反映区域经济总体发展水平;第一产业 指标间的相关系数。 总产值(万元)x:,反映区域内农业发展水平;第二产业总 (2 算相关矩阵。R=㈤n X n,式中 是指标)【i与指标 产值(万元)x ,反映区域内工业发展水平;第三产业总产 xj之间的相关系数。 值(万元)x4,反映区域内服务业及城镇化水平;全社会固 三 ( 一 )( 一 ) 定资产投资(万元)x ,反映区域内经济投入与公益设施 X =— k ==l====:=======: id=l,2,…,n 建设能力;社会消费零售额(万元))(6,反映区域内居民的 \T/ ki∑ (=1 x 一 (x 一又j): 消费水平和实际购买力;进出口总值(万美元)x,,反映该 (3)计算特征值和特征向量。R的n个特征值记为: 区域对外贸易的发展与商业竞争能力;人均GDP(元)X。, 反映区域经济平均发展水平;县级地方财政收入(万元) l≥ 2≥…≥ I>0,相应的特征向量: j=( il, , …, )i=1,2,…,n X9,反映区域内经济实力;农村居民纯收入(元)xm反映 区域内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经济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 (4)确定主成分的个数。当累计方差贡献率∑ ;(元)xm反映区域内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根据《重庆统 i=1  计年鉴}(2008)新数据,得到2007重庆市个各区县的各经 /∑入/rl j达到85.oo%时,取前m个主成分: 济指标。 『j=1 Fj= ilXl+ …+ i=1,2,…,m 二、主成分聚类分析 (5卅算第1主成分得分。第1主成分是原有各变量的 1.主成分聚类分析方法 线性组合中方差最大。根据第1主成分得分对指标进行首 在之前很多学者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进行 次评价。 评价分析,但在其评价时存在一定的缺陷,没有理论和应 (6)计算前m个主成分得分进行聚类分析,然后计算 用上的价值。本文采用主成分聚类分析方法,所谓主成分 各类中样品的第1主成分得分,最后确定每个类样品的排 【收稿日期】2009—12—24 【作者简介】任小飞(1984一),重庆彭水人,重庆师范大学200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随机系统分析研究。 一21— 商业经济第2010年第3期 SILANGYE JINGJI No.3,2010 序并进行综合评价。 2.主成分聚类分析结果 本文利用spssl3.0中的主成分分析法,对原始数据进 果得出区域经济存在较大的差异,要实现其区域经济的 协调发展,只有在政府的统筹规划下,才能缩小差异。由 主成分聚类分析法将其结果分划为4个经济区域类型。 第一类包括渝中区、沙坪坝区、渝北区、江北区、九龙坡 行处理,得出主要因子的特征值、贡献率、累计贡献率表。 所得到的特征值即为该主成分所对应的方差。方差越大, 对总变量的贡献也就越大,为确定主成分的个数和顺序, 一区、南岸区属于市内经济发展水平发达区,这六个区地理 位置较好,交通极为方便,是主要的商业贸易中心,其发 般选取它的累计贡献率大于或等于85.00%。相关系数 展极为迅速;第二类包括大渡口区、北碚区、双桥区、长寿 区、巴南区、涪陵区、江津区、合川区、万州区属于市内经 济发展水平较发达区,同样也是受到地理条件的影响,加 矩阵有3个大的特征值7.080、1.492、1.302,它们的累计贡 献率达到89.764%,说明它们能概括绝大部分信息,而其 沙坪坝等地区经济的辐射作用,特别万州区作 他8个特征值都很小,由此仅提取3个主成分。由每个因 之受江北、子对方差的解释项可见,第1因子解释的方差为7.080, 贡献率为45.873%,第2因子解释的方差为1.492,贡献率 为27.356%,第3因子解释的方差为1.302,贡献率为 16.536%。 重庆市经济发展水平主因子特征值、贡献率、累计贡献率表 从因子负荷矩阵可知,第1主成分对GDP、第三产业 总产值、社会消费零售额、人均GDP、经济单位职工年平 均工资有绝对值较大的负荷系数。这些变量体现了区域 经济的运行质量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后劲,将其定义为区 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因子。第2主成分绝对值较大的负荷 系数是第二产业总产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总 值、县级地方财政收入。这些变量体现了人民生活水平的 特征,是经济发展的保障,将其定义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基 础因子。2个主成分第3主成分为第一产业总产值、农村 居民纯收入,这些变量体现农业发展问题的基本情况,将 其定义为基本因子。综合起来基本能反映各个地区的经 济发展水平,所以说这种主成分分析是合理的。 由于第1主成分的贡献率仅为45.873%,但第1主成 分是所有原始变量线性组合中方差最大者,其信息含量 是最大的,所以可以通过计算第1主成分的得分,对样品 作首次排序。由于第1主成分的贡献率没有超过85.00%, 如果仅按照第1主成分得分来排序,信息量不够大会有 片面性。因而再对已选定的第1、第2、第3主成分得分采 用Ward方法进行聚类分析,且结合第1主成分得分排 序,确定各个样品的最终排名得出,主成分聚类分析排名 和第1主成分得分排名存在一些差别,但大体上是一致 的。从聚类排名来看,排名在前6位的渝中区、沙坪坝区、 渝北区、江北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就在这个较小的区域 内变动,其他也如此,即在第1主成分没有超过85.00% 时,其排名可能不够准确,借助聚类分析来确定排名相对 来讲更为合理可靠。 三、讨论 本文运用主成分聚类分析法,根据得分及其聚类结 一22一 为一个重要港口,水运能力强,近一两年来发展特别极为 迅速,使得地位逐渐提高;第三类包括永川区、南川区、垫 江县、潼南县、铜梁县、大足县、荣昌县、璧山县、梁平县、 忠县、开县、云阳县、奉节县、綦江县属于市内经济发展水 平欠发达区,这一类地区都有各自的产业及其特长。如: 开县、云阳县、奉节县3县彼临,其农业内部非种植业比例 较大,畜牧业比较发达。这一地区地形适宜,是桔树、桑树、 漆树、核桃树等。第四类包括丰都县、万盛区、黔江区、酉 阳县、彭水县、秀山县、巫山县、石柱县、武隆县、巫溪县、 城口县属于市内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地区,这一地区由于 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发展起来较为缓慢,地理位置处于边 远山区和少数名族地区,所以对交通和基础建设的投入 较为迫切,政府重视不够,如能投入大量的优秀人才,开 发其长处。相信也会有较好的势态,如:忠县是国家商品 粮、瘦肉型猪、杂交水稻种植基地,也是重庆市粮食、生猪、 晒烟、柑桔、蚕桑、苎麻生产基地。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是全 国著名的黄连之乡和长毛兔、烤烟基地。秀山大金银花、 白术、天冬等是秀山县具有优势的中药材品种。因此,在政 府合理调控下,在不减少粮食产量的同时,结合林业发展 中药产业及生态旅游业,是该地区今后农业发展的方向。 城口县、巫溪县、巫山县等地应在政府改善交通状况的基 础上,结合独特的自然风光,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发 展生态渔业的潜力也是巨大的 为此,首先,要强调第一类地区的经济辐射作用,使得 第一类地区经济增长极点化。其次,第二类地区要大力发 展自身的优势项。再则,对于第三类地区在强调经济基础 的同时,加快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投资建设新的经济开发 区,合理的引资。最后,对于第四类地区,利用当地的自然 资源发展旅游和生态农业以其相关产业,引资进行基础建 设特别是交通建设,更主要的是需要投^大量的优秀^才。 【参考文献】 [1】重庆市统计局.重庆市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 出版社,2008 [2]徐雅静,汪远征.主成分分析应用方法的改进[J].数学的 实践与认识,2006(6):68—75 [3]于秀林,任雪松等.多元统计分析[M E京:中国统计出 版社,2007 [4】高祥宝,董寒青等.数据分析与SPSS应用[M 匕京:清华 大学出版社,2006 f责任编辑:刘玉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