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心理学

2020-08-04 来源:华拓网


第一章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顾名思义,心理学史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亦称“心理科学”,就是要揭示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变化规律(P1)

2,心理学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P10)

1)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②发展性原则③系统性原则④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①观察法②实验法③调查法④测验法

3,1879年德国生理学家 冯特 在德国莱比锡大学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的心理学实验室(P15)

4,心理学发展的主要学派:①精神分析学派,由奥地利维也纳精神病学家 弗洛伊德 创立②行为主义学派,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 华生 ③人本主义心理学学派 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 马斯诺 和 罗杰斯 ④认知心理学学派 代表人物 皮亚杰 (P17)

5,科学的心理观:①心理是人脑的机能②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应③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④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⑤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p20) 6,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俄国的生理学家 巴普洛夫 ,以反射论为指导思想,运用生理学实验方法研究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定量的分析了刺激—反应间的关系,建立了条件反射理论。(P34)

7,无条件反射是动物有机体在种族发展中形成的,生来就有的,不学而能的反效应。(P34) 8,条件反射是动物个体生活过程中适应环境的变化,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P34)

9,抑制过程又分为无条件抑制和条件抑制。无条件抑制是有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抑制,包括外抑制或超限抑制。外抑制是指当额外刺激物的出现,对正在进行的条件反射的抑制;超限抑制是指当刺激过强、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时,神经细胞不但不引起兴奋,反而使其抑制发展。超限抑制又叫保护性抑制。条件抑制又叫内抑制,他是在后天一定条件下逐渐发展起来的,主要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消退抑制是指条件反射由于没有收到强化而发生的抑制,他是条件性抑制的最简单和最基本的形式。分化抑制是指只对条件刺激加以强化,而对其类似的刺激物不强化,是类似刺激引起的反应受到抑制。(P35)

10,高级神经活动基本规律有两条:神经过程的分散与集中,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P35) 11,巴普洛夫把用具体刺激作为条件刺激物建立的各种条件反射叫做第一信号系统。具体的刺激就是第一信号,如声音、颜色、气味等。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叫做第二信号系统,词语就是第二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是动物和人共有的,人类还有第二信号系统。(P35)

12,注意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p51) 13,注意有两个基本特征 指向性与集中性 P52

14,注意的外部表现:①适应性运动②无关运动的停止③呼吸运动的变化p52 15,注意的功能①选择功能②保持功能③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用 P55

16,无意注意 :又称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P59

17,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刺激物的特点,而是人本身的状态 一,刺激物的特点 1)刺激物的强度 2)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3)刺激物的活动变化 4)刺激物的新异性 二,人本身的状态 1)人对事物的需要、兴趣和态度 2)人当时的情绪和精神状态 P61

18,有意注意,又称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P61 19,引起有意注意的条件①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②培养间接兴趣③合理的组织活动④用坚

强的意志与干扰做斗争 P62

20,有意后注意 又称随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P63 21,注意的特征①注意的广度②注意的稳定性③注意的分配④注意的转移 P66 22,感觉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P69 23,感觉的意义:①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②感觉是人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③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础P70

24,感受性:对感觉的感受能力,叫感受性。感受性的大小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衡量的。包括(一)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二)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受阈限 为了引起一个差别感觉,刺激必须增加或减少到一定的数量,这种刚刚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或最小可觉差。P73

25,感觉适应规律:感受器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引起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适应。适应既可以表现为感受性的降低,也可以表现为感受性的提高。包括:视觉适应、听觉适应、嗅觉适应、味觉适应、触压觉的适应很明显、温度觉的适应也很明显P75

26,感觉的相互作用规律:①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如月明星稀②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P76 27,视敏度:视敏度是指视觉系统能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医学上称之为视力。P79

28,视觉后象和闪光融合 P83 视觉后象分为正后象和负后象两种。在视觉中,如果光刺激断续出现就会引起闪光的感觉,如果断续达到一定频率则会引起闪烁临界频率。(CFF) 29,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30,感觉与知觉的区别联系 P96

感觉与知觉同属于认知过程的初级阶段,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从区别上看,首先,反应对象不同,感觉反应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应客观事物的整体;其次,产生过程不同,客观刺激物作用于 感受器,经传入神经传到神经中枢,最后产生感觉,这是感觉的产生过程;而知觉的产生过程是察觉、分析和确认。第三,赖以产生的因素不同,感觉的产生条件是一定强度的客观刺激物和机能的正常分析器;知觉的产生主要依赖主题的知识经验。

从联系上看,首先,感觉是知觉的前提和条件,知觉过程的第一步是觉察,而觉察的实际意义是个体对某一客观刺激物的某个别属性产生感觉,同时,知觉产生所要提取的知识经验最初也是由感觉提供的;其次,二者同属于感性认识,感觉和知觉都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反应,这种反映只能反映事物的外部属性,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特点;第三,二者密不可分,对于儿童和成人来说,不存在纯粹意义上的感觉,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第一步往往就是知觉,,难以从知觉中分离出感觉来。

31,知觉的基本特征:①知觉的整体性 a知觉中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b整体性所依赖的条件②知觉的选择性 a知觉中对象和背景的关系 b选择性所依赖的条件 A 刺激物的的特点B知觉者的主观状态③知觉的理解性a理解性所依赖的条件 b理解性的意义 A有利于知觉的整体性B使知觉更精确 ④知觉的恒长性 a 恒长性所依赖的条件 A知觉条件的变化范围要适当 B 知觉者的知识经验 b恒长性的意义P111

32,记忆,是人脑对经历的事物的反映。用信心加工的观点看,就是人脑对所输入的信心进行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和感觉、知觉一样,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应,同属于人的认识过程。但他又和感觉、知觉不同:感觉和知觉是人们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认知,相当于信息的输入,而记忆是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认知,相当于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提取。记忆是刺激作用后人脑留下的“痕迹”与印象。

33,记忆的种类 A 按记忆的内容分类①形象记忆②语言—逻辑记忆③情绪记忆④运动记忆

B 记忆的时间分类①感觉记忆②短暂记忆a编码的形式b储存的容量c储存的持久性③长时记忆 C 记忆的意识性分类①闪隐记忆②外显记忆 P125 34,记忆就是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P126

35,根据识记材料有无意义或识记者是否了解其意义,可把识记分为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P126 36,影响识记的条件①识记的目的②识记的态度③材料的性质和数量④对材料的理解程度⑤识记方法A意义识记优于机械识记B综合识记优于整体识记和部分识记P128

37,遗忘,对于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现或否认,或者错误地再现和再认,就叫遗忘。P130 38,遗忘的规律,曲线表明,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后遗忘的较快,经过一定时间间隔后,遗忘逐渐缓慢下来,即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P132 39,遗忘的原因 A遗忘说 B干扰说 C动机说 D同化说 P132

40.,防止遗忘加强保持的方法 1)组织有效的学习 a及时复习 b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c反复阅读和试图回忆相结合d 采用多样化的复习方法,动员多种感官参加复习e 活动有助于记忆2)利用外部记忆手段 3)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 P135 大题

41记忆的品质 a记忆的敏捷性 b记忆的持久性 c记忆的准确性 d记忆的准备性 P138 42,表象,广义的是指在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中头脑中所产生的各种事物形象,包括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狭义的表象仅指记忆表象。P143

43,表象的特征 a直观性 b概括性 c表象在多种感觉道上发生 p143

44,想象,是指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思维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是人的一种高级心理活动过程。P147 45,想象的过程 a粘合 b夸张 c典型化 d 联想 (首先要善于对事物进行分析比较,其次,要善于归纳总结,再者,要将清单印入大脑)P149

46,想象,根据想象有无预定目的,可以不想想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P149

47,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产生的想象。无预定目的,自觉产生的想象叫有意想象。在有意想象中,根据创造性水平和新颖程度不同,可把有意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P150

48,再造想象是指根据语言的表述或非语言的描绘(图样、图解、符号记录等)在头脑中形成相应事物的形象的过程。P151 49,再造想象产生的条件1)丰富的表象储备 2)为再造想想提供的词语及实物标志要准确、鲜明、生动。 3)正确理解词语与实物标志的意义。 P151

50,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绘而独立的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P151

51,创造想象产生的条件 {简答} 1)创造动机 2)丰富的表象储备 3)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 4)原型启发 5)积极的思维活动 6)灵感的作用 P153

52,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言语、表象或动作而实现的,是对客观事物的性质及关系的概括的和间接地反应。它是认识的高级形式。P155 53,思维的特征 a间接性 b概括性 P155 54,思维和感知觉的关系 P156 大题

思维不同于感觉和知觉。感觉、知觉只能反映客观事物的外部特征及其外在联系,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的反应。而思维则是一个抽象的过程,是对客观事物关系的间接地概括的反应。感知觉和思维之间的区别如下。

感知觉 思维 认识阶段 低级阶段 高级阶段 特征 直接性、具体性 间接性、概括性 感应内容 个别属性、整体属性 本质属性、内在联系 反映形式 直接作用于感官 媒介物推断 通过分析、综合反应一类事物的共性、事物间的规律 思维与感知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思维是在感知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感知觉提供的原始材料,人们就不能进行任何形式的思维活动。反过来,思维对感知觉起着指导作用。感性认识的材料,若不经过思维的加工,就只能停留在对事物的表面的、现象的、片面的、非本质的认识上,不能使人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55,思维与语言的区别 1)本质特征不同 2)基本单位不同

思维与语言的联系1)思维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的 2)语言离不开思维,思维赋予以内容和意义 P157

56,思维的种类1)根据思维的凭借物,把思维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2)根据思维探索问题答案的方向,把思维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3)根据思维活动的结果将思维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4)根据思维的进程将思维分为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P158

57,问题的类型 1)根据问题的明确度,可以分为界定清晰的问题和界定模糊的问题。2)根据在解决问题时,问题解决是否有对手,可分为对抗性问题和非对抗性问题。3)根据在问题解决时,解决者具有的相关知识的多少,问题又可分为语义丰富的问题和语义贫乏的问题。P165

58,情绪情感就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P173 59,情绪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P174 (一)区别 1,情绪和生物性需要相联系,情感和社会性需要相联系。 2)情绪具有情境性、激动性和短暂性;情感具有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3)在个体发展中,情绪出现早,情感出现晚。

(二)联系 1)情感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又通过情绪表现出来 2)情绪表现依赖情感 60,表情 1)面部表情 2)姿态表情 3)言语表情 P177

61,比较公认的基本情绪有四种,分别是快乐、愤怒、悲哀和恐惧P180 62,基本的情绪状态包括心境、激情和应激。P181 需要记住例子

63,人的高级社会情感主要包括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P182 需要记住例子

64,意志是指人为了实现预定目的,自觉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以保证活动顺利进行下去的心理过程。P188 65,意志与认识、情绪的关系 P190

(一) 意志与认识过程的关系 1)意志行动是以认识过程为前提的 2)一直对认识过程也

有很大的影响

(二) 意志与情绪的关系 人的情绪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

力 。情绪有积极情绪也有消极情绪,并不是积极情绪就一定会是行动的动力,消极情绪就一定会成为行动的阻力。积极的情绪,假如不能很好的运用和控制,也会变为行动的阻力。消极的情绪,也可以转化为行动的动力。

(三) 总之,人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移植过程三者之间是紧密联系的。意志过程是在

认识过程的基础上产生的,同时受人的情绪、情感所制约但人的认识过程和情绪、情感过程也离不开意志的调解与控制。

66,意志行动可分为两个阶段 采取决定阶段和执行决定阶段 P191

67,个体所进行的动机冲突也可以叫动机斗争,从形式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双趋冲突、双避冲突和趋避冲突 P192

68,执行决定阶段是意志行动的中心环节,是意志行动实现的关键阶段。P193 69,意志的品质 1)独立性 2)坚持性 3) 果断性4)自制性 P195

70,需要是个体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应,是个体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P198

7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试卷中最大的大题 P203

1)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 所谓自我实现,就是个体在不排斥他人。不侵犯他人的原则下,充

分发挥自己充实自己,以达到尽善尽美,使自己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种人。简单的说,自我实现就是个体完全实现自己的潜能。

2) 马斯诺认为,高级需要和低级需要之间的关系是 第一,随层次上升,需要的力量减弱。

层次越低,力量越强。最低层次的需要,力量最强。第二,要产生高级需要,必须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低级需要。第三,只有人类才有自我实现的需要。第四,低级需要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高级需要并非维持生存所绝对必须的。第五,在个体发展中,高级需要出现较晚。 第六,高级需要比低级需要复杂。

3) 但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马斯洛把人的需要都看成是先

天的、与生俱来的,这就模糊了人的生物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的区别,忽视了环境和教育对需要的重要作用,实质上忽略了人的社会性。其次,马斯洛主要根据需要出现的时间早晚在划分需要的层次,没有充分说明各种需要之间的内在联系。他强调需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认为没有低级需要的满足,就不能出现高级需要,但是他没有充分认识到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

72,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首先,能力是和活动那个紧密联系的,离开了具体活动,能力就无法形成和表现。其次,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直接有效的心理特征,而不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全部心理条件。P215 73,能力与知识、技能 《大题》P216

(一)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 知识是来自于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它以概念

和思想的形式为人们所掌握。它是活动的自我调节机制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也是能力基本结构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 技能是指在训练的基础上形成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以行动方式为人们所掌握。技能是一种个体经验。能力是人从事某种活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品质的概括。知识并不等于能力,知识和技能都是能力的基础。但只有那些能够广泛应用和迁移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转化为能力。

(二) 能力与知识、技能关系。能力与知识、技能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一方面,能

力是在掌握知识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知识、技能的掌握也会对能力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掌握知识、技能又要以能力发展为前提。能力会制约着掌握知识、技能的快慢、深浅、难易和巩固程度,并影响对知识、技能的运用。

74,能力的种类 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2)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 3)认识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4)液体能力和晶体能力 :液体能力是在处理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主要决定于人的先天禀赋的能力。 晶体能力是指决定于后天学习,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的能力。P217

75,P223 智商(IQ)=智龄(MA)/实龄(CA)×100

76,韦克斯勒智力 IQ=15(X—M)/S+100 X为某一年龄组受试者实得测验原始分数,M是该年龄组总体的平均数,(X—M)/s是标准分数。可见,离差智商仅是测量个人智力在同龄群体中的相对位置,而智商大小不受实足年龄的影响。P224

77,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个体智力的发展不是等速的,一般是先快后慢,到了一定年龄则

停止增长,随着人的衰老智力开始下降。P227

78,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 (一)能力发展类型的差异 (二)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a智力超常儿童b低常儿童 (三)能力发展早晚的差异 a早熟 b中年成才 c大器晚成 (四)能力的性别差异 a 数学能力的性别差异 b言语能力的性别差异 c空间能力的性别差异 79,能力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大题 》》》》》 P230

(一)遗传的作用 (二)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a产前环境和早期影响的影响 b早期经验的作用 c学校教育的作用 (三)实践活动的影响 (四)人的主观能动性

80,人格类型理论 1)荣格的向性类型学说 2)威特金的人格类型论 P241

81,气质是不以人的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心理活动的典型的稳定的动力特征。P243 82,气质的类型特征:多血质 胆汁质 粘液质 抑郁质 P246

83,气质与实践 1)气质类型本身无好坏之分 2)气质类型不决定人的智力水平和社会价值 3)气质类型是选拔人才的依据之一 4)气质类型是教育工作的依据之一 P246 84,性格是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P249

85,性格的结构与特点 P251

(一) 性格的结构 1)性格的态度特征 2)性格的意志特征 3)性格的情绪特征 4)性格

的理智特征

(二) 性格的特点 1)性格结构的完整性 2)性格结构的复杂性 3)性格的可塑性 85,性格与能力、气质 《《《大题 P253

(一) 性格与能力1)能力影响着性格特征的形成和发展 2)性格制约着能力的形成和发

(二) 性格与气质 1)从起源上看,气质是由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决定的。 2)从可塑

性上看,气质与活动的动机无关,受生物因素制约。 3)在社会评价意义上,气质无好坏之分,在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人们的气质可能表现出相同的特点。而性格有好坏之分:在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人们的性格有明显的差别。

(三) 性格和气质又是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1)各种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相同的

性格特征,相同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 2)气质可以影响某些性格特征形成和发展的速度。 3)形成的性格可以掩盖或改造某些气质的特点,使气质特点成为难以辨认的品质。

(四) 由上可知,气质与性格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互渗透,互相制约,气质是形成性格

的基础,气质的特点在性格上打下自己的烙印;性格可以掩盖气质的特点,使他服从于生活时间要求,在人格中,性格与气质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人格的心理特征。

86,人格成因 大论述 P254 (一) 生物遗传因素 (二) 家庭环境的因素 (三) 早起童年经验 (四) 学校教育的影响 (五) 社会文化的作用 (六) 自我调控系统 87,少年时期的心理发展

(一)青少年的身体发展 1)身高体重陡增,心脏负担加重 2)性机能日趋成熟 3)脑和神经系统的技能日趋完善 (二)认知的发展 1)注意和感知的特点2)记忆和想象的特点 3)思维发展的特点 a抽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但思维中的具体形象仍起着重要作用。B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显著发展,但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 c理解力和判断推理能力不断发

展 (三)情绪情感和意志的发展 首先,初中生情绪体验强烈,两极性突出 其次,初中生由于心理和生理上的矛盾,产生情绪上的紧张。 再次,初中生优于形成了比较稳定的集体观念和自我观念,因而凡是涉及到这些观念的情绪情感体验都有比较长的延续性。(四)自我意识的发展 1)产生“成人感”2)开始发现“新的自我” 3)具有强烈的自尊心4)评价能力提高 (五)性意识的发展 1)疏远异性的厌恶期(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2)接近异性的好感期(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3)依恋异性的恋爱期(十七八岁到以后)(六)少年期心理发展的矛盾教育 1)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2)旺盛的精力和能力发展水平的矛盾3)自觉性与冲动性及易受暗示性的矛盾。

88,心理健康,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高效而满意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是人格完善协调,社会适应良好。P312

89,心理健康的标准 :经验标准、社会适应标准、统计学标准 (一)没有心理异常(二)智力发育正常 (三)人格健全 (四)精力充沛 (五)善于调节与控制情绪 (六)人际关系和谐 P314 90,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 1)适度运动 2)全面衡量适量的营养 3)保持良好心态 4)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P314 91,挫折,《辞海》里将它解释为失利与挫折。日常生活用语中“挫折”一词是指挫败、阻挠、失意的意识。心理学概念为:挫折是指人们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其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消极反应。正确地认识挫折首先应该认识到挫折的两重性:即挫折一方面对人有消极的影响,如挫折会影响个体实现目标的积极性,降低个体的创造性思维水平,损害个体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也有积极地作用,如挫折能增强个体情绪反应的力量,增强个体的容忍了,提高个体对挫折的认识水平。因此,辩证的看待挫折的两面性,能够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促使挫折像积极方面转化。P319

92,挫折产生的原因 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外在因素主要指环境方面的,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外在因素常常是个人意志或能力说不能左右的。内在因素则主要指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阻碍了目标的实现。包括个人的生活状况、人格特点、心理状态、经济发展水平等。 P320

93,挫折的应对策略 (一)调整不合理的认知,增强挫折认知水平(二)积极行动,投身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三)积极转移注意力,学会自我宣泄 (四)构建成熟的心理防卫机制 (五)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P323

①②③④⑤⑥ ①②③④⑤⑥ ①②③④⑤⑥ ①②③④⑤⑥ ①②③④⑤⑥ ①②③④⑤⑥ ①②③④⑤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