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药物外渗预防措施及护理(2)
化疗药物外渗预防措施及护理
化疗药物外渗是指化疗药物在输注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渗漏到皮下组织中,使注射部位出现疼痛/肿胀/红斑,此时检查静脉通路应无回血。
静脉输液引起的静脉炎
如果化疗药物渗漏后处理不当,可引起局部皮肤变化,表现为皮肤颜色变黑或起水疱,水疱破裂后,形成溃疡。严重者须进行外科清创/植皮。尤其应该警惕的是,部分患者可能不出现上述症状,等发现时已发生皮肤组织受损,甚至丧失肢体功能。
一、原因分析
1)患者因素
(1)肿瘤患者经常采集血标本/长期输液/反复大剂量化疗,对血管内膜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使血管壁变薄/血管脆性增加/弹性下降,血管硬化。
(2)患者不合作或在输液期间没有按正确的方法移动输液的肢体,导致针尖穿破血管/针头滑落,引起外渗。
(3)肿瘤压迫/血管栓塞/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淋巴水肿/上腔静脉压迫症等引起上游血管阻力增加。
(4)患者血小板减少。
(5)老年患者由于生理性退化/皮肤松弛/静脉脆弱,也增加了外渗的可能。
2)药物因素
(1)与药物本身的刺激性/渗透压/酸碱度/浓度及药物对细胞代谢的营养有关。
(2)当药物在很短时间内大量或快速进入血管内,是血管通透性增加,致使药液外渗。
3)技术因素
(1)静脉穿刺时针尖刺破对侧血管壁或针头斜面未能完全进入血管腔,药液经破口和针尖斜面漏到皮下组织。
(2)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止血带结扎过紧/时间过长,都可能造成对血管的损伤。
(3)选用局部血管有病变的.肢体,由于血管收缩,导致血管内壁压力增加,而发生外渗。
(4)用力推注化疗药物,拔针后按压时间太短,药液沿针眼外渗。
二、预防措施
医护人员会在技术上采取措施,避免化疗药物的外渗。例如选择较粗的/较直的静脉注入药物;避开肌腱/神经/关节部位,防止渗漏后引起肌腱挛缩和神经功能障碍;采用新拔
针法,即先拔出针头,立即用干棉签按压穿刺点,使针头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退出管腔,减轻了针刃对血管造成的机械性切割损伤。
患者也应积极配合。例如化疗药物中出现静脉注射部位有疼痛和烧灼感时,一定要随时报告,以便及早发现液体渗漏,以及早治疗;输液期间应尽量减少活动,可以用纸板作成输液垫板,每次输液时将输液部位固定住,避免针头刺破血管导致的化疗药物外渗。
三、紧急医学处理
药物外渗或静脉炎一旦发生,医生会立即停止化疗药物的推注或滴注,并在拔针前尽量抽出外渗的药物;通过原静脉通路注入或在外渗局部皮下注射相应的拮抗药物,对外渗部位剧烈疼痛者采用对症治疗。
患者也应该采取积极措施,可采取的措施包括:
(1)尽量避免对外渗局部施加压力,以防止外渗药物进一步扩散。
(2)发生药物外渗后,患者应卧窗休息,减少活动。
(3)将患肢抬高24到48小时,促进血液回流,减少局部组织肿胀。
(4)局部热敷能促进血管扩张,加速化疗药物的吸收。可于渗漏部位热敷24小时,热敷温度以50到60度为宜,每间隔15分钟热敷15分钟。热敷适合与植物碱类药物的外渗,如长春新碱/依托泊苷等。此类药物外渗时局部冷敷会加重毒性作用。
(5)冷敷可有效地缓解强刺激性药物对血管的损伤。可用冰袋间断冷敷外渗处皮肤24
到48小时,冷敷温度以4到6度为宜,每间隔15分钟冷敷15分钟。冷敷适用于蒽环类药物,如紫杉醇/氮芥/多柔比星(阿霉素)等所致的皮损,蒽环类药物外渗后禁用热敷处理。
(6)应及时进行合理的曲肘/握拳/外展/内旋活动,避免出现关节僵直/肌肉萎缩等严重后果。有些患者因外渗药物引起剧烈疼痛不敢活动患肢,时间一长,可引起关节僵直/肌肉萎缩等症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