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含答案)
一、阅读下面短文,回答7-10题。(12分,每小题3分)2004年(福建卷)
磁共振现象为成像技术提供了一种全新思路:将人体置于特殊磁场中,用无线电射频脉冲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引起氢原子核共振,并吸收能量;在停止射频脉冲后,氢原子核按特定频率发出射电信号,并将吸收的能量释放出来,被人体外的接收器收录,经电子计算机处理获得图像。
许多原子核的运动类似“自旋体”,不停地以一定的频率自旋。如果把物体放置磁场,原子核可以在磁场中旋转。磁场的强度和方向,决定原子核旋转的频率和方向。在磁场旋转的原子核有一个特点,即可以吸收频率与旋转频率相同的电磁波,使原子核的能量增加;当原子核恢复原状时,就会把多余的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释放出来;用适当的电磁波照射它,然后分析它释放的电磁波,就可以得知构成这一物体的原子核的位置和种类,据此绘制物体内部精确的立体图像。
水约占人体体重的2/3,在人体不同组织和器官中,水分比例不一样。有趣的是,许多疾病的病理过程会导致水分变化,而这种变化恰好能在磁共振图像中反映出来。因为水由氢和氧原子构成,氢原子能够起到类似显微指南针的作用。在身体暴露于一个强磁场,无线电波的脉冲传递到位后,原子核的能量便开始改变。在脉冲之后,原子核返回先前的状态,一个共振波便发射出来。这样,原子核振荡的微小变化就可以探测出来。通过先进的计算机编程,可以创建一个包括不同水含量和水分子运动的反映组织化学结构的三维图像。从而在被观察的身体部位产生非常清晰的组织或器官图像,有利于弄清疾病的病理变化。
由于磁共振成像与X射线、CT等原理完全不同,故对人体没有兵贵神速,几乎适用于全身各系统不同疾病的检测;尤其对颅脑、脊椎和脊髓疾病的检测,更能显示它优于CT。它可以不用血管造影剂即显示血管结构,故对血管、肿块、淋巴结和血管结构之间的鉴别更加独到。它对软组织的分辨能
私立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1
力高于CT数倍,能够敏感地检测出组织成分中水含量的变化,因而常比CT更有效亦更早地发现病变。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优越性,使得这项新的影像学技术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7、对“无线电射频脉冲”在磁共振成像技术中的作用,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它在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时,能引起氢原子核在磁场中旋转,导致原子核旋转频率的改变和共振的产生,同时吸收能量。
B、它在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时,能引起氢原子核在磁场中旋转,导致原子核旋转频率的改变和射电信号的发出,同时释放能量。
C、它能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引起氢原子核共振并吸收能量,停止后,氢原子核会按特定频率发出射电信号并释放能量。
D、它能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引起氢原子核共振和能量变化,停止后,射频脉冲会按特定频率把射电信号和能量释放出来。
8、根据原文,下列表述不属于磁共振成像原理内容的一项是:( )
A、在磁场旋转的原子核可以吸收频率与旋转频率相同的电磁波,使原子核的能量增加。
B、许多疾病的病理过程会导致水分变化,而这种变化恰好能在磁共振图像中反映出来。
C、在磁场旋转的原子核恢复原状当时,就会把多余的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释放出来。
D、分析被电磁波照射后的原子核所释放出来的电磁波,就可得知该原子核的位置和种类。
私立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2
9、下列对“氢原子核能够起到类似显微指南针的作用”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 )
A、当人体于特殊磁场中接受的无线电射频脉冲终止后,体内氢原子核能够导致水分的变化,反映身体疾病的病理过程。
B、当人体于特殊磁场中接受的无线电射频脉冲终止后,体内氢原子核会发射出共振波,显示原子核振荡的微小变化。
C、在人体于特殊磁场中接受无线电射频脉冲的前后,体内氢原子核便会产生微小振荡,发射出共振波。
D、在人体于特殊磁场中接受无线电射频脉冲的前后,体内氢原子核能够通过磁共振图像反映出人体疾病的水分变化。
10、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磁共振成像技术对软组织的分辨能力高于CT数倍,因此在磁共振成像技术中,人体氢原子核发出的射电信号和释放的能量也高于CT数倍。
B、因为磁共振成像技术对人体没有损害,几乎适用于全身各系统不同疾病的检测,所以它一出现就替代了X射线照射、CT成像等疾病检测手段。
C、许多疾病的病理过程会导致水分变化,因此人们生病后,只要注意饮水,调节人体的水分,就可以通过磁共振成像技术更好地诊断疾病。
D、由于磁共振成像技术能产生反映组织化学结构的三维图像,因此它不仅使人类获得非常重要
私立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3
的疾病诊断工具,而且还会对外科手术的正确施行提供帮助。
二、(6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2007年(福建卷)
建设节约型社会离不开政府的努力。政府应以政策工具调控市场,以强大的市场力量逼迫市场主体选择节能环保的发展模式。中国是一个大的经济体,高能耗与低能效相叠加,使能源环境的矛盾变得更加突出。如果说目前这一发展时期能源需求高增长带有客观必然性,那么,能源低效率是不能容忍的。
降低能耗强度的根本途径是改善产业结构和提高能源效率。我们有巨大的经济增长潜力,但不改变资源依赖型发展环境、速度导向型增长方式,就不能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机制。十一五《纲要》提出未来五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全社会的行动,但各个市场主体的行为主要受经济力量的驱动。面对能源环境的严峻形势,分解节能指标、严格政绩考核是实现节能目标的一种重要措施。但面对不同企业、不同产业、不同地区的极其复杂状况,以政府人员的判断层层下达指标,很难做到科学合理。重要的是政府的政策,包括价格、法规、技术标准、经济激励等措施,通过市场起作用,着重建立全社会的节能环保机制,取得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市场主体的节能环保是一种经济行为;实现节能目标,要素价格和环境监管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生产要素价格通过市场充分地反映稀缺程度和严格的“环境成本内部化”监管,附以税费的激励,是实现节能环保目标最重要的经济驱动力。
1、依据文意,不属于“节能环保”措施的一项是:( )
A、改善产业结构,提高能源效率,从而降低能耗强度。
私立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4
B、实现未来五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标。
C、通过分解节能指标,严格政绩考核,实现节能目标。
D、政府的政策通过市场起作用,建立全社会的节能环保机制。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经济发展时期,能源需求高增长是不可避免的,能源的低效率是必须改变的。
B、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机制,必须改变资源依赖型发展环境、速度导向型增长方式。
C、以政府人员的判断层层下达指标,在复杂状况下,难以做到科学合理。
D、市场主体的节能环保,带来了经济驱动力,促进了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三、(6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
“立体光子结晶”作为可以操控光波的新材料,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所谓“光子结晶”是指其构造精细,如光波一般,且晶粒呈立体排列的某种结晶材料。由于其具有周期性的排列方式,所以当反射光波时,对特定波长的光线就可以进行增强或者减弱的操作或控制。
日本大阪大学的高原淳一助教授使用光子结晶,开发出了环保型的白炽节能灯泡。由于普通的白炽灯泡会产生红外线而发热,所以其能量转换和使用效率很差。如果能够有效地阻止灯丝上红外线的放出,而让电能更多地转换成可见光,就可以制造出高效节能型照明灯泡了。
私立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5
高原助教授和日本京都大学风险商用实验室的川弘助手等,正在开展采用“自我组织化”技术,制造光子结晶的研究工作。所谓“自我组织化”,是指分子或小液珠等具有自我形成某种有规律结构的能力。比如,雪花的结晶会呈现出星形或六边形等的结晶,就是白雪的结晶,通过“自我组织化”而形成的。利用自我组织化现象,就有可能以较低价格,制造出光子结晶来。
高原助教授首先采用硅珠开始研究。利用含有硅粒的液体,将物体浸泡后,再晾干,反复多次进行实验。终于通过自我组织化现象,得到了出色的光子结晶。利用该项技术,把灯泡覆盖上某种光子结晶,就可以制造出七色辉映的灯泡。而且如果对这种灯泡放射出的光线进行检测的话,就会发现其红外线放射已被有效地抑制了一些。
高原助教授指出:“现在虽然尚未实现利用自我组织化技术制造出钨丝上的光子结晶,其技术实用化仍然需要一些时间。但是,在构建精细加工理论研究方面,采用自我组织化技术,降低加工费用,推出更多更好的环保产品的研究,正在不断取得进展。”
3、下列对“光子结晶”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光子结晶”是指构造精细、晶粒呈立体排列、可以操控光波的新材料。
B、“光子结晶”具有周期性的排列方式,可以控制特定波长的光线的强弱。
C、“光子结晶”作为一种光学新材料,其能量转换和使用效率较高。
D、 “光子结晶”能有效抑制从灯丝中放射出红外光波,让电能更多地转换成可见光。
4、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以下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私立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6
A、利用分子或小液珠的自我组织化现象,就能以较低价格制造出光子结晶。
B、研究表明,只有采用硅珠,才能制造出色的光子结晶。
C、研究表明,把灯泡覆盖上某种光子结晶,可以制造出七色辉映的灯泡。
D、运用精细加工理论,采用自我组织化技术,人们制造出了钨丝上的光子结晶。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6分,每小题3分)2008年(福建卷)
民间艺术与民俗生活息息相关,离开民俗就如同离开母体,民间艺术将孤立难存。只是由于时代观念的变逆和愿有生活方式的改变,民俗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传统民间艺术要永保青春,就要设法在变化了的民俗生活中,重新找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比如,近年来一种两三公分见方的“福”字往流行,常用来贴在电脑屏幕上方。别小看这小小的“福”字,它可以使数千年来民族传统中的“过年”的情杯一下子点燃起来。这种脱象还告诉我们,在时代转型期间,其实不是人们疏离了传统,而是传统的情感无所依傍,缺少载体。可喜的是,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如今已成为法定休假日,有的传统节日还在复苏,与这些传统节日相关的民间艺术也将随之有了宽广的用武之地。
许多传统的民间艺术发展到今天,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由生活中的应用文化转化为历史文化,成为一种历史的记忆、标志、符号,乃至经典。就像马家窑的陶器,原来只是再寻常不过的容器,现在却被视为艺术珍品,摆在博物馆的玻璃柜里,甚至要装上报警器保护起来。但是,也有许多传统的民间艺术离开我们今天的生活还不远,我们还不应“历史地”去对待它们,而应当采取积极的方式,为这些民间艺术注入时代的活力,让它们重新回到今天的生活中来。也就是说,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应当顺应时代的转型,做到既适应变化了的生活,富有时代的朝气,又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保持着独特的民族风格。
私立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7
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民间艺术要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就要在民俗生活的变化中调整自己,找到自己的存在价值。
B、在时代转型期间,传统的情感并没有消失,只是人们的心灵再也无法承载这份传统的情感了。
C、许多民间艺术在发展过程中渐渐失去了它的实用功能,转化为历史文化,有的还成为经典。
D、应该通过努力,让那些还没有完全从生活中消失的传统民间艺术,重新回到我们今天的生活。
2、下面列举的现象,与文中“传承传统民间艺术”的主张不一致的一项是:( )
A、在唐装中加入一些现代元素,使这种服装兼具古典韵味和现代气息。
B、研究和借鉴马家窑陶器的传统制作工艺,用以开发新的陶器产品。
C、把传统京剧《将相和》改编为西方话剧,增进中外文化艺术交流。
D、春节时,用“福”字剪纸代替过去的门神,使传统的情感有所寄托。
五、现代文阅读(12分)2009年(福建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尺度
私立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8
彭程
对于绝大多数的人物、行为、时间,在绝大多数的情形下,有两个字是躲避不开的:尺度。几乎多有的领域、一切事物,都因尺度的介入、参与而存在、运行,自足自立。
尺度具有相对性。在某个人群某种环境中被视为天经地义的尺度,换一种背景来看,可能匪夷所思,莫名其妙。驰骋于想象王国的作家悲壮的叫喊“不创造毋宁死”,而另一边,浸润了实证精神的科学家会奇怪,如此虚幻的勾当何以会让人付出整个身心。这时,尺度之不同简直成为一道墙垣了。所以这个世界上才会有那么多的隔膜、误解乃至对抗,小到一个家庭中长幼之间的代沟,大到亨廷顿所说的“文明的冲突”。
尺度具有普遍性,但是也不时会有意外,仿佛当今赛事频爆冷门。当代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放弃巨额家族遗产,因为它们妨碍了他的哲学思考。明代作家袁中郎辞去苏州行政长官之职,因为他的趣味是无羁无绊,与山水相唱和。这些人当然是常人眼里的“另类”,但你不能说他们没有尺度。也许梭罗概括的最到位:“如果谁没有跟随队伍的步伐,很可能他听到了另一种鼓点。”他们对传统的尺度不以为然,心中有着自己独特的标高。越是杰出者就越勇于冲破流俗,因为他们的目力更能洞察事物的本质,更能窥见大美所在。相比人云亦云者,他们更乐于自己决定怎样迈步。
这就接近了一个重要的观念:尺度的核心是个性。或者说,个性决定了尺度的美貌。一条因果之链连接了二者。而所谓个性,不过是源自对生活的独特领悟和由此而生的特异的行为姿态。在常人难以理解之处,特立独行者凭借自己的尺度成就了不寻常的人生。
越是在这个复制的时代,独特的个性就越显得重要。而个性的极致是与尺度的臻于极致互为表里的。然而我们看到的情形却不容乐观,众多的生命样式都仿佛在一个模子里铸成,更令人忧虑的是人们对此每每视而不见。据说随着基因工程等现代科技的发展,人除了得享长寿外,甚至可以定制自己
私立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9
的器官形体,你大可选择梦露的容貌、乔丹的体型。这当然令人雀跃,但为什么很少听人谈及要为自己选择独特的生存尺度呢?为什么不努力将尺度设定的更合理、更美好、更杰出呢?
9、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作者认为,几乎所有领域、一切事物,都有尺度存在;即使是常人眼里的“另类”,也有他们自己的尺度。
B、第三段列举维特根斯坦、袁中郎的“另类”事例,并引用梭罗的名言,是为了证明“尺度具有普遍性”的观点。
C、由于现代可以运用基因工程等高科技克隆梦露的容貌、乔丹的体型,因此作者认为这是一个“复制的时代”。
D、作者在文末运用两个问句,对忽视个性的流俗表达了深切的忧虑,就个性化生存发出了热切的呼唤,引人深思。
E、本文开篇提出“尺度”的话题,接着论述其“相对性”,在阐析其“普遍性”中的“意外”,而后提示出“尺度的核心是个个性”。
10、第二段中提到“尺度之不同简直成为了一道墙垣了”,作者为什么这样说?(3分)
11.结合本文,举例阐述你对“个性决定了尺度的相貌”这句话的理解。(4分)
六、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2010年(福建卷)
私立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0—12题。
诗产生于西周的礼乐政治活动而非原始宗教仪式,是政坛言说的产物,与歌并不同源。但却有着歌的一些元素。不过。它们的联系不在文字形式而在音乐。在西周,诗的言说主体的身份为朝廷官员,言说对象为君臣,言说内容自然也不能脱离政治,故“诗”一开始就承担着政治言说的特殊功能。《国语·周语上》载厉王时的邵公说:“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可见诗在西周时期的功能是补察时政。周代的礼乐政治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礼乐教化向臣民灌输礼乐伦理道德观念,所以周代设有专门的机构来负责这一工作。《礼记·孔子闲居》载孔子说:“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可见,在周代,战国以前的人将诗看作是礼乐的一部分。诗所承载的是礼乐道德的价值取向。
歌则不同。早期的歌的本质是音乐,适合抒情而不适合言事。歌是一种大众表达情感意愿的形式,而非专门用来表达和传播礼乐伦理道德,不可能用来教化百姓。因而,原有的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显然已不能满足教化需要。于是,有了“诗”这一专门用于朝廷政治文体的产生和“歌”向“诗”的转变。
这一转变,在“歌”之外确立了一种新的韵文形态,即诗的形态。这一形态与歌不同:一是它的本质不再是音乐而是“文学”。二是诗一产生就被赋予了政坛君臣关系政治言说的性质。这一性质。除决定“诗”最初的作者主要应是朝廷的官员外,还确立了“诗”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工具性。因而,诗的言说主体的身份是朝廷官员而非普通百姓,言说的内容为政治而非个体的情感。三是诗多非即时即事的言说,多先为文字创作。且由于政治言说形式具有一定的规定性,故诗句式齐整,口语成分和杂言较少,如《大雅》、《小雅》。
由于原始宗教祭祀少不了乐,音乐在原始宗教中具有神圣性,又能起着愉悦作用,所以,适应看礼乐政治而产生的“诗”,很自然地继承了宗教礼乐仪式之歌“音乐+语言”这一形式。将诗与音乐结
私立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11
合,有助于提高诗的地位。另外,当时的书写工具不发达,借助音乐可以使诗便于传播,更广泛地发挥教化作用。诗与音乐融为一体,更有利于承担礼乐政治的职能。
不过,即使是诗使用文字与音乐结合这一形式。诗也与歌不一样。歌的语言和音乐的融合是原生态的存在。歌产生时,音乐与语言是相伴相随的。没有音乐不能谓之歌。诗则是先有文字,后来配乐用于仪式的演唱。由于诗纳入了周代“乐”的系统,音乐和诗的对接才被固定下来,但配诗之乐是后来附加的。
(选自赵辉《歌与诗的起源及原始功能异同》,有删改)
10、下列有关先秦“诗”与“歌”的比较,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诗是政坛言说的产物并为西周的礼乐政治服务的,而早期的歌是大众表达情感意愿的形式。
B、诗与歌虽然在原始功能上不同,但诗却有歌的一些元素,它们的联系方式只在音乐。
C、“歌”向“诗”的转变,是因为原有的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不能满足通过礼乐教化臣民的需要。
D.诗是先有文字,后来配乐用于仪式的演唱,而歌产生时是先有音乐,后来才有语言的。
1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顶是(3分) :( ) ...
A、诗在西周言说主体的身份是朝廷官员,所以诗就具有了政坛君臣关系政治言说的性质。
B、从周代到战国以前,人们把诗看作是礼乐的一部分,因为它所承载的是礼乐道德的价值取向。
私立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12
C、早期的歌是适合于抒发个体的情感,借助音乐可以使歌便于传播,更广泛地发挥教化的作用。
D、“诗”在继承了宗教礼乐仪式之歌“音乐+语言”这一形式后,是与音乐就开始结合起来。
12、请结合文本,简述“诗”在西周的作用。(3分) 。
七、现代文(论述类)阅读(每小题3分;简答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2010年(湖南卷)
志愿精神可以表述为一种具体化或日常化的人文精神。作为促进社区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成员个人身心完善的一种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志愿精神在日常生活层面的实际体现形式就是志愿行动。志愿精神的兴起,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式,体现了在不同层面上的功能。
志愿精神的兴起和志愿行动的产生,在社会运行层面上将发挥出其特有的作用。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对于人的社会化能够发挥独特的作用,使社会成员接受基本的社会准则,塑造具有社会取向的价值观,从而形成潜在的服务社会的行动倾向,这就是
它的社会教化功能;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能够起到将不同群体的社会成员进行凝聚和团结的作用,它提供了同一个场景和机遇,使他们共同参与到同一项活动中,甚至还会起到聚合各种社会资源的作用,这就是它的社会整合功能;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能够对社会成员发挥号召作用,而且这种召唤常常是以无声的形式进行的,但是,其超越性的社会关怀又是使具有这种精神的人无法抗拒的,从而会最终在行动上表现出来,这就是它的社会动员功能;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能够以其实际的效应,广泛地宣传并大力地弘扬最具有普遍性的、作为最能够表达优秀文化成分的社会价值观念和民族精神,而且在越重大的社会事件中,这种特征就会表现得越鲜明,这就是它的社会导向功能。
私立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13
志愿精神的兴起和志愿行动的产生,在人的发展层面上也会发挥其特有的作用。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体现了社会成员对价值合理性的追求。现代化的物质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工具合理性的追求,然而,现代化进程的悖论特征之一就在于,对工具合理性的关注常常极大程度地抑制了价值合理性。因此,为了防止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进程中出现畸形走势,强调价值合理性的意义就会显得极其重要。而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的意义之一就是体现出了社会成员以及社会本身对于价值合理性所作的追求。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表达了社会成员对人本化取向生活的向往。在现代化进程加速的时候,社会运行节奏加快,社会竞争状态加剧,社会流动范围扩大,个体价值取向增强等,使得社会成员对于高情感的向往和对于集体生活的需求表现得日益突出。而在表达志愿精神或参与志愿行动的过程中,过一种富有意义的集体生活,实现自己帮助他人和服务社会的善良愿望,可以充分地表现出其中内含的人本化取向的生活目标。
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成为促进社会成员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从社会角度看,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成为社会凝聚其成员的一种重要场域;从社会成员角度看,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则成为社会提升其成员素质的一个平台。正是在自愿参与公益事业或提供公共服务的实际行动中,社会成员实现了其精神境界的提升,完成了其价值观念的变化和人生经验的丰富,甚至促进了其自身知识的扩展和技能的增强,而这一切的经历及其感受也必将成为生命中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1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志愿行动所体现的功能与其他三项不属于同一层面的一项是:( )
A、“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玉树抗震救灾行动中,全国各族人民心系灾区,目前已为灾区捐款45亿多元人民币。
B、“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快乐天使”们长期坚持照顾孤残儿童,实现了帮助他人的善良愿望,收获了快乐和幸福。
私立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14
C、“一个也不能少”,希望工程志愿者们以他们的满腔热忱和无私行动,唤起了社会各界人士对失学儿童的真诚关爱。
D、“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社区服务志愿者“一对一”定人到户帮助孤寡老人,弘扬了中华民族爱老敬老的优良传统。
1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有关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志愿精神通常具有自愿性、公益性和亲身参与性的人文内涵。
B、志愿行动是人文精神的一种具体化和日常化的实际体现形式。
C、社会成员追求工具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物质成就的获得。
D、社会成员在当前特定社会背景下对强竞争和高情感将更为向往。
15、简要谈谈,如果缺乏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对人的发展会有怎样的影响。(6分)
八、(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2010年(江西卷)
① 竞技庆典是古罗马文化中一种独一无二的仪式,它集竞技、宗教庆祝、胜利游行、血腥表演为一体,是几百年间最为流行的全民娱乐方式。(6C)
② 为罗马辩护的学者试图把竞技庆典中的血腥表演归结为古代民族中非常普遍的以活人献祭的宗教行为。然而,史料显示,罗马社会中使用人牲的现象比较罕见,通常只用牛羊献祭,只有在国家
私立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15
安全受到明显威胁时,出于迷信的原因,才象征性地处死少数异族人。更有说服力的证据是,罗马人往往将活人献祭视为野蛮民族的愚昧行为,以此作为自身“文明性”的反衬。(7A)
③ 公元2世纪至5世纪罗马人与基督徒的论战也从反面证明了罗马人憎恶人牲的立场。在论战中,双方都互相指责对方以活人献祭,以此确立自己在道德和文化方面的优越地位,将对方钉上野蛮人的耻辱柱。
④ 如果说罗马人的部分屠杀行为具有某种宗教色彩,那也是与军国主义捆绑在一起的。作为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公开处决战俘的确有向庇佑罗马的诸神感恩的意味,但这并不是主要方面。正如普拉斯所断言,“竞技庆典从本质上说是为生者举行的仪式,而不是为死者举行的献祭”。(6B)对于以军事立国的罗马民族来说,这些屠杀行为首先是国家强力的展示。但屠杀行为竟会演变成娱乐节目,则与罗马人纵容和欣赏的态度有密切关系。罗马的所有阶层都对血腥表演极为痴迷。(7B)上至皇帝、元老院议员,下至身无分文的城市贫民,都热衷于观看人兽搏斗、集体处决和角斗士对决等节目。(6C)这些被处死的人主要是战俘、罪犯和奴隶,他们被称为“有害之人”,换言之是罗马帝国的害虫。因此,他们的死在罗马观众心中激不起任何同情,按照塞内加的说法,屠杀他们只是出于“游戏和娱乐”的动机。正因为这样的屠杀没有触动罗马人的道德底线,所以他们才毫不掩饰、甚至自豪地在雕刻和马赛克艺术中加以描绘。
⑤ 虽然仁慈一直是罗马人崇尚的道德准则,罗马历史上却从来没有大规模的抵制血腥表演的运动。更令人惊讶的是,扮演社会良心角色的知识分子同样没有在原则上否定这样的血腥表演。西塞罗虽然在一封信中批评了庞培的竞技庆典,但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表示,这样的表演对于一个有教养的人来说毫无乐趣可言。(6A)塞内加是竞技庆典最严厉的批评者。但他并不是从根本上反对表演性的屠杀,只是反对以娱乐为唯一目的的屠杀。他认为残酷的集体处决是绝对正义的惩罚。他真正担心的是如此密集、强烈的暴力表演对观众道德的腐蚀作用,⑥所以他强调,竞技庆典中的死亡一定要体现出勇敢的品质和道德的警戒效果。另外一些哲学家甚至称赞此类表演有助于培养罗马公民的勇气和斯多
私立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16
葛主义所追求的忍耐精神。
(选自李永毅、李永刚《死亡盛宴:古罗马竞技庆典与帝国秩序》,有删改)
6、下列对文中“竞技庆典”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竞技庆典是古罗马文化中最为流行的全民娱乐方式,罗马人都从中得到乐趣。
B.竞技庆典本质上不是为死者举行的献祭,而是为生者举行的仪式。
C.竞技庆典由人兽搏斗、集体处决和角斗士对决三项血腥表演构成。
D.竞技庆典有助于培养罗马公民的勇气和斯多葛主义所追求的忍耐精神。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确立自己在道德和文化方面的优越地位,基督徒和罗马人在祭祀活动中只用牛羊献祭,将活人献祭视为野蛮民族的愚昧行为。
B、为了展示国家强力,罗马民族上至皇帝、元老院议员,下至身无分文的城市贫民,都热衷于观看血腥表演。
C、崇尚仁慈虽然一直是罗马人的道德准则,但是在古罗马文化中,它与欣赏娱乐性的血腥表演是并行不悖的。
D、罗马知识分子担心,尽管血腥表演没有触动罗马人的道德底线,但密集、强烈的暴力表演会
私立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17
对道德产生腐蚀作用。
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罗马人在祭祀中很少使用人牲,并以此作为自身“文明性”的表现,这就表明罗马人已经具有敬畏生命的情怀。
B.罗马所有阶层都对血腥表演极为痴迷,把人兽搏斗、集体处决和角斗士对决当作娱乐节目,可以说对人类的屠杀符合他们的道德准则。
C.罗马社会通常只用牛羊献祭,而且往往将活人献祭视为野蛮民族的愚昧行为,因此,很难将竞技庆典中的屠杀理解为一种宗教行为。
D.罗马知识分子没有在原则上否定血腥表演,甚至对此称赞有加,可见他们普遍缺乏社会良心。
九、论述类文本(1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2010年(江苏卷)
谈 静
朱光潜
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比方路边一棵苍松,你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觉得可以让人纳凉;他也许说很宜于入画,或者说是高风亮节的象征。反应不同,都由于感受力有强有弱。
私立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18
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比方诗人和美术家,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到,你闻不到的东西他能闻到。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请伯牙向他弹琴,他也只联想到弹棉花。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种绝美的境界。姑且闭目一思索,假想这半亩方塘便是自己的心,你看这首诗比拟人生苦乐多么惬当!一般人的生活干燥,只是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得的趣味。
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物理上有一条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心境愈空灵,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还可以进一步说,心界愈空灵,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日本人小林一茶有一首俳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懂得这一句诗,便懂得我所谓静趣了。
(选自朱光潜《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删改)
15.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 ....
A.一个人能否最大程度地见到“美”与“和”,天赋的高低具有决定作用。
私立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19
B.感受是一种被动的过程,也就是领略,它能帮助人们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C.一个人陷入岑寂和烦闷之中,往往是由于他的心境不够空灵而造成的。
D.不同的感受角度决定了有人认为苍松宜于入画,有人认为苍松可以造船。
16.文章题为“谈静”,但最后一段才写到“静”,请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6分)
17.作者所说“静趣”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说懂得小林一茶的俳句就懂得“静趣”了?(6分)
十、(9分 每小题3分)2010年高考语文(山东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人生的四种境界
张世英
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人生境界可分为四个层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
最低境界为“欲求境界”。人生之初,在这种境界中只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欲望,故以“欲求”称之。当人有了自我意识以后,生活于越来越高级的境界时,此种最低境界仍潜存于人生之中。现实中,也许没有一个成人的精神境界会低级到唯有“食色”的欲求境界,而丝毫没有一点高级境界。以欲求境界占人生主导地位的人是境界低下而“趣味低级”的人。
私立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20
第二种境界为“求知境界”。在这一境界,自我作为主体,有了进一步作为认知客体之物的规律和秩序的要求。有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人的精神自由程度、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大大提升了一步。所以,求知境界不仅从心理学和自我发展的时间进程来看在欲求境界之后,而且从哲学与人生价值、自由之实现的角度来看,也显然比欲求境界高一个层次。
第三种境界为“道德境界”。他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是同时发生,也许稍后。就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但从现实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角度和实现精神自由的角度而言,则道德境界之高于求知境界,是不待言的。发展到这一水平的“自我”具有了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也意味着他有了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能力,把自己看作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但个人的道德意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当独立的个体性自我尚未从所属群体的“我们”中显现出来之时,其道德意识从“我们”出发,推及“我们”之外的他人。
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审美境界”。这是因为此时审美意识超越了求知境界的认识关系,它把对象融入自我之中,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审美意识也超越了求知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实践关系。这样,审美境界即超越了认识的限制,也超越了功用、欲念和外在目的以及“应该”的限制,而成为超然于现实之外的自由境界。
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很难想象一个人只有其中一种境界而不掺杂其他境界,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于是我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区分出某人是低级境界、低级趣味的人,某人是高级境界、高级趣味的人,某人是以道德境界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家,某人是以审美境界占主导地位的真正诗人、真正的艺术家……(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6.关于“人生境界”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私立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21
A.他存在于人的自我发展历程中,体现着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
B.它由四个层次组成,从幼年到成年,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
C.现实的人生中,它是一个整体,是由从低到高的四种境界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的。
D.每个人的人生境界表现错综复杂,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
7.对于 “求知境界”与“道德境界”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并不意味着前者就一定比后者出现得晚。
B.达到了“求知境界”,人具备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C.责任感与义务感使“道德境界”不同于“求知境界”,并高于“求知境界”。D.“求知境界”虽也把“自我”作为主体,但这个“自我”却不同于“道德境界”中的“自我”。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欲求境界”是人生的最低境界,这种境界是任何一个具有高级境界的人所极力排斥的。
B.“求知境界”中的“自我”已不再仅满足于个人生存所必须的最低欲望,而对规律与秩序有了认知的要求。
C.“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关注自我,而已经有意识地把“我们”作为自我选择、决定时的中心了
私立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22
D.“审美境界”是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到了这一境界就能自由地超越并摒弃其他三种境界。
十一、(9分,每小题3分)2010年高考试语文(四川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书画的装裱
书画装裱是伴随着书画创作产生和发展的一种特殊的工艺。
至迟在两晋时代,书画装裱进入初创时期,在选材、样式及技法上还并不完善。南北朝时,书画装裱有了初步发展,产生了卷轴这种装裱样式。 唐代,以人物、山水、楼宇为题材的大幅绘画勃然兴起,书画装裱获得了很大发展,产生了卷轴和册页这两种新的装裱样式。五代历史非常短暂,但绘画艺术却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时期,由于画绢幅面的扩大,大型绘画的创作成为可能。一些作品成为屏风的装饰,而后人可能在屏风修理过程中,将其以单幅作品的形式进行装裱和收藏。
宋代书画名家层出不穷,书画装裱飞跃发展。宋代帝 王十分喜好书画,在宫廷内设立翰林图书院,以奉绘事;同时又设立装裱书画的作坊,制定装裱书画的格式。此时,书画装裱工艺进入成熟阶段,装裱样式有了新的发展,产生了著名的“宣和装”手卷。随着丝织技术的发展,各种质地花纹的织物为书画装裱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被广泛用作装裱材料。不过,著名书画家米芾认为:绢比纸耐磨,书画展开和卷起过程中二者的相互摩擦容易导致书画磨损。因而,他主张以纸来托裱书画,他的这种观点对后世书画的保存产生了重要影响。
明代是我国绘画发展的重要时期,书画装裱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明朝皇帝把仁智殿作为御用画
私立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23
院,并设立了专门从事书画装裱的机构。此时,江南地区出现了一批通晓诗文书画的文人雅士,文人画有了很大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以苏州为发祥地的“苏裱”开始兴起并广受推崇,书画装裱出现了“普天之下独逊吴中”的景象。在书画装裱样式方面,原有的手卷、册页等在装裱样式上更加完备,挂轴画已经基本定型并开始普及,万历年间在挂轴的基础上,产生了对联这种新的装裱样式。在装裱理论方面,周嘉胄所著的《装潢志》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书画装裱理论著作。
书画装裱因为所在的地区以及使用的工具、材料的不同,加上装裱格调、工艺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风格。清代出现的“京裱”与“苏裱” 并称为中国书画装裱的两个主要流派。“京裱”古朴庄重,讲求防燥、防裂;“苏裱”工艺精湛,用料考究,讲求防霉、防蛀,直至今日,这两个流派仍然影响着中国的书画装裱。
书画装裱能够更好地表现书画的艺术魅力,使书画得以长期保存,对繁荣传统文化发挥着独特作用。《五牛图》《清明上河图》等珍贵名画能够幸存至今,很大程度上是经过装裱与修复的缘故。
5、下列关于“书画装裱”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书画装裱选材、样式及技法的不完善使书画装裱发展迟缓
B、各种质地花纹的织物使书画装裱材料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来源:学科网ZXXK]
C、书画创作的繁荣能促进书画装裱工艺的不断发展和成熟
D、统治者的重视促进了宋明两代书画装裱工艺的不断发展。
6、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私立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24
A、用纸托裱画作的装裱方式使得我国古代珍贵名画能够幸存至今。
B、《装裱志》是我国书画装裱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的重要标志之一。
C、地理气候的差异使我国不同地区就有不同的装裱流派和风格。
D、“京裱”和“苏裱”两大流派代表我国书画装裱工艺的最高水平。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五代时期大型绘画因为画绢幅面扩大而只能装裱单幅作品。
B、讲求防燥与讲求防霉对书画装裱材料有着不尽相同的要求。
C、社会对“苏裱”的推崇使江南地区文人画在国内独领风骚。
D、清代古朴庄重的“京裱”的出现能够使书画装裱成本下降。
十二、(9分,每小题3分)201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我们所说的文化并不等于已经铸就的、一成不变的“文化的陈述”,而是要在永不停息的时间长流中,不断以当代意识对过去的“文化既成之物”加以新的解释,赋予新的含义。因此,文化应是一种不断发展、永远正在形成的“将成之物”。显然,先秦、汉魏、盛唐、宋朝和我们今天对于中国文化都会有不同的看法,都会用不同时代当时的意识对之重新界定。毋庸置疑,在信息、交通空前发达的今
私立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25
天,所谓当代意识不可能不被各种外来意识所渗透。事实上,任何文化都是在他种文化的影响下发展成熟的,脱离历史和现实状态去“寻根”,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就不可能也无益处。正如唐宋时期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影响,复归为先秦两汉时代的中国一样。因此我们用以和世界交流的,应该是经过当代意识诠释的、能为现代世界所理解并在与世界交流中不断变化和完善的中国文化。
要交流,首先要有交流的工具,也就是要有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正如一根筷子在水中折射变形一样,当中国文化进入国外时,中国文化必然经过外国文化的过滤而发生变形,包括误读、过度诠释等;外国文化进入中国也同样如此。常听人说唯有中国人才能真正了解中国,言下之意似乎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全都不值一提。事实上,法国的伏尔泰、德国的莱布尼兹都成从中国文化受到极大的启发,但他们所了解的中国文化只能通过传教士的折射,早已发生了变形;今天我们再来研究伏尔泰和莱布尼兹,却又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来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别样的理解。这样,就在各自的话语中完成了一种自由的文化对话。这里所用的话语既是自己的,又是在对方的文化中经过某种变形的。
当然也还可以寻求其他途径 ,例如可以在两种话语之间有意识地寻找一种中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就可以是这样一种中介,如文学中的“死亡意识”、“生态环境”、“乌托邦现象”等,不同文化体系的人对于这些不能不面对的共同问题,都会根据他们不同的历史经验、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做做出自己的回答。只有通过这样的对话,才能得到我们这一时代最圆满的解答。在这种寻求解答的平等对话中,新的话语就会逐渐形成,这种新的话语既是过去的,也是现代的;既是世界的,也是民族的。在这种话语逐步形成的过程中,世界各民族就会达到相互的真诚理解。
(摘编自乐黛云《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
5、下列关于文中所说的“文化”和“中国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化并不是历史上已经形成并且固化的一种“陈迹”,而是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的用当代
私立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26
意识赋予这种“陈迹”以新的解释和含义。
B、文化是一种不断发展、永远在形成之中的“将成之物”,所以先秦、汉魏时代的人们看到的中国文化跟我们今天看到的并不相同。
C、在信息、交通空前发达的今天,人们的意识中不可能没有外来的成分,我们用来跟世界交流的,正是经过这种意识诠释的中国文化。
D、唐宋时代的人不可能排除 印度文化的影响,所以唐宋时代的文化也不可能再像先秦两汉文化一样属于纯粹的中国文化。
6、下列关于文化交流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当中国文化进入外国时就会发生过滤和变形,当外国文化进入中国时也是这样,其表现形式没有误读、过度诠释等。
B、在文化交流中,实际上并不需要外国人像中国人那样了解中国;否则,我们就难以对自己的文化作出别样的理解。
C、只有既是属于自己文化的,又是在对方的文化中经过某种变形的话语,才是两种文化的交流中唯一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
D、解决不同文化体系的人所共同面对的问题, 例如文学中的“死亡意识”、“生态环境”等,这可以成为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中介。
7、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私立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27
A、从文化交流和比较看,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既是不可能也无益处的,因此研究历史上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也是没有必要的。
B、伏尔泰、莱布尼兹利用已经折射了的中国文化,为中国人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可见有的时候中国人并不真正了解中国。
C、对于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不同文化体系的人会有不同的问答,而平等的对话正是获得我们这一时代最圆满的解答的唯一途径。
D、从“相互沟通的话语”、“各自的话语”等说法来看,文中所谓的“话语”应该是指文化交流双方的立场观点、思想意识等。
十三、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2010年高考语文全国(课标卷Ⅰ)
“书”本是指文字符号,现在提到的“书”不是从文字符号讲,也不是从文字学“六书”来讲,而是从书法艺术讲。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书”与“金”、“石”与“画”并称,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书法是一种艺术,而且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中国的汉字刚一出现,写字的人就有“写得好看” 的要求和欲望。如甲骨文就是如此,虽然字形繁难复杂,但是不论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要好看。可见,自从有写字的行动以来,就伴随着艺术的要求,美观的要求。
不论是秦隶还是汉隶,都是刚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所以到了晋朝后,真书(又叫楷书、正书)开始出现并逐渐定型。真书虽然各家写法不同、风格不同,但字形的结构是一致的。在历史上篆书、隶书等使用的时间都不如真书时间长久,真书至今仍在运用,就是因为它字形比较固定,笔画转折自然,并且可以连写,多写一笔少写一笔也容易被人发现。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
私立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28
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草书另一个来源是从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草书,与用 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到东晋以后与真书变来的草书合流。
真书的书写很方便,所以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涌现,艺术风格多样,出现了各种字体,比如颜体、柳体、欧体、褚体等。在这以前没有人专门写字并靠书法出名的,就连王羲之也不是专门写字的人,古代也没有“书法家”这个称呼。当时许多碑都是刻碑的工匠写的,到了唐朝开始文人写碑成风。唐太宗爱写字,写了《晋词铭》《温泉铭》两个碑,还把这两个碑的拓本送外国使臣。当时的文人和名臣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以及后来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写碑,这样书法的流派也逐渐增多,他们的碑帖一直流传至今。其实,今天看见的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的文书、写经等,其水平真有超过传世碑版的。唐朝一般人的文书里,也有书法比《晋词铭》《温泉铭》好的,但是那些皇帝、大官写出来的就被人重视,许多无名书法家的作品就不为人所知了。
古代称好的书法作品为“法书”,是说这件作品足以为法,“书法”、“书道”、 “书艺”是指书写的方法;现在合二为一了,一律叫做“书法”。书法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从书法作品、艺术装饰到书信往来都要用到书法,同时书法活动既可以培养艺术情操,又可以调心养气,收到健身的效果。北朝人曾经说过:“尺牍素书,千里面目”。看到一封来信,感到很亲切,如见其人。书法被人作为人的品格和形象的代表,自古以来就是这样。(摘编自启功《金石书画漫谈》)
1、下列关于“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汉语中,“书”既可以指文字符号,也可以是文字学的“六书”之“书”,本文则是从书法艺术上来讲,所谓“书”就是书法。
B、在甲骨文中,不论是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已经很好看了,可见汉字刚一出现,就有了“书”这一方面的要求。
私立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29
C、在历史上,“书”与“金”、“石”与“画”并称,它们同样因为影响深远,而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
D、真书书写方便,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出现,形成颜体、柳体等不同的字体,这些字体是依据“书”的艺术风格划分出来的。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行书再快一点就是草书,这是草书的一个来源。草书的另一个来源是章草,是用汉隶笔法写章草而形成的。
B、秦隶和汉隶都是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于是到了晋朝后,真书应运而生,并且一直使用到今天。
C、在古代,起初没有专门写字并且因为书法而出名的人,直到唐朝文人写碑成为风气,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由此成为书法家。
D、在古代“书法”是指书写的方法,“法书”是指好的书法作品,到现在则把这两者合而为一,都称为“书法”。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在字形的繁难复杂方面,秦隶和汉隶要超过真书,甲骨文又要超过秦隶和汉隶,可以说这是真书使用时间特别长久的根本原因。
B、古时候书法流派不多,当时甚至没有“书法家”这一称呼,而到唐代书法大盛,流派逐渐增
私立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30
多,看来书法的发展跟社会的崇尚有很大的关系。
C、中国人自古就把书法作为人的品格和形象的代表 ,所以北朝人所谓“尺牍素书,千里面目”,也就是今人所谓“见字 如见其人”的意思。
D、在唐代有些无名书法家的水平也很高,唐人碑版的书法其实并不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平,只是因为它们是皇帝、大官所写,才为世人所推崇。
十四、本大题4小题,共16分。2010年高考语文(广东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不可无“我” 钱谷融
(1)艺术活动,不管是创造也好,欣赏也好,总离不开一个“我”。在艺术活动中要是抽去了“我”,抽去了个人的思想感情,就不成其为一种艺术活动,也就不会有感染人、影响人的艺术效果了。
(2)当然,离不开“我”,并不是只有“我”。“我”,是时时处在“非我”的包围影响中的“我”。所谓“非我”,就是“我”以外的一切人以及包围着“我”的客观现实。
(3)文学艺术总应该是生活现实的反映,而不能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但文学艺术的反映,不同于其他形式的反映,它必须是具体的、形象的反映。不使自己化为张三李四,不感受体验着张三李四的思想感情,就写不出张三李四来;不使自己融入客观现实之中,不呼吸着客观现实的气息,不感受着客观现实的脉搏,就写不出生动的客观现实来。所以,创作者首先必须要有一个使“我”化为“非我”的过程。
私立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31
(4)另一方面,文学作品之所以要写出张三李四等人物来,要反映客 观现实,又不是无所为的,不是为写张三李四而写张三李四,为反映客观现实而反映客观现实;它是有目的的,它是为感染人、打动人而写张三李四,为影响现实而反映客观现实的。所以,艺术家又不能使自己完全化为张三李四,完全没入客观现实之中,而一定仍要不失“我”之所以为“我”,要能在对张三李四的描写中,在对客观现实的反应中,表现出“我”的鲜明的是非爱憎之感来。所谓要在“非我”之中表现“我”,无非就是要在作品中渗入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而这,我认为正是创作的主要之点。创作者正是为了要表现他对周围人物、对客观现实的态度,表现他对社会的歌颂或抗争,才来进行创作的。所以,在创作活动中 ,决不可无“我”。
(5)表演艺术最能说明这种创作的辩证法。俗话说“装龙像龙,装虎像虎”。演员演岳飞就应该像岳飞,演秦桧就应该像秦桧。但只是像岳飞像秦桧,而不能也不应该使自己就变成岳飞,变成秦桧。演员不应该完全丢掉自己。他仍应该让人透过他的表演,感知到他对他所演的角色的爱憎感情,而完成他的最高任务。
(6)对于欣赏者来说,他所面对的是一件艺术品,是一个艺术世界,要能欣赏它,首页必须走进这个世界中去。不跑进去,而只站在外面,站在旁边,那是既不能领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也不能领会作者创作的意图和甘苦的。但是叫你跑进去,并不就是叫你完全跟着作品中的人物跑,把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当作你自己的思想感情。也不是叫你完全听任作者的摆布,对他所表现的是非爱憎态度表示绝对的顺从。而是应该走进这个世界,又不能迷失在这个世界之中,要发现这个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要能在这个“非我”世界中,找回你的自我来。要对作品中人物的所作所为,对作者所灌注在作品中的是非爱憎之感,表示出你个人的独立的态度来,显示出你的鲜明的个性—“我”来。所以,在欣赏活动中,也不可无“我”。
(7)艺术活动不可无“我”这一特点,可以最鲜明地从无论 是创作还是欣赏,都首先要有一个体验的过程上看出来。对于创作者来说,不但在他提笔之前,必须现有丰富的生活、真切的体验;就
私立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32
是在他提笔之后,他的思维过程、创作过程,也还同样是体验的过程。他必须有一种如同身临其境、亲见其人的感觉,才能进行创作。对于欣赏者来说,他要是不能首先体验创作者所灌注在这一作品中、灌注在他的人物身上的思想感情,他就不能领会欣赏这一作品。而他的领会欣赏的过程,同时也就是体验的过程,至少是同体验的过程不可分的。总之,要是没有真实的体验,缺乏一种“感同身受”的态度,不把“我”浸染于其间,那是艺术的门外汉,是及谈不上创作,也谈不上欣赏的。 (选自《钱谷融文论选》,有删节)
12、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 ...
A、艺术活动中决不可无“我”,所以艺术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
B、对作家来说,作品一艺术形象反映客观现实,也是在艺术世界中表现“我”。
C、在艺术欣赏中,对作者在作品中所表现的是非爱憎,表示绝对的顺从,就是在建立“我。”
D、在艺术欣赏中,表示出你的独立思考个爱憎感情,就是从 “非我”世界中找回来“我”。
13、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为演好孙悟空,演员需要事先观察并模仿猴子的动作和神态,这是在创作 前的体验“非我”。
B、清代一怒子迷恋《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最终抑郁成疾而死,这是他在心上活动中迷失了“我”。
C、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欣赏着在“非我”中迷失了“我”。
私立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33
D、在《琵琶行》中,白居易叙写琵琶女的遭遇,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这是创作这在“非我”中表现了“我”。
14、从艺术活动中,“我”与“非我”关 系的角度,分析第五段画线部分的内容。(4分)
15、艺术活动中为什么“不可无'我’”?请从创作和欣赏两方面回答。(4分)
十五、(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2010年高考语文(安徽卷)
一切传统都是过去的东西,但并非一切过去的东西都是传统。可是,过去确系传统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不能离开过去与现在的关系而谈传统。
传统都有其“原本”,原本是传统的始发言行。传统的始发言行有其特定的原初行动者、特定的受动者,还有其特定的叫作参照系的现实环境。在传统的原本中,所有这些都是特定的、不能代替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进展,原本逐步地被认为是具有权威性的、天经地义的、带有信仰性质的东西而为群体所接受,成为凝聚群体的力量,这样,原本也就逐步地形成为传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传统逐步形成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远离原本的过程。这里所说的远离,是指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成为过去。这样,传统在形成过程中就取得了相对独立于原本所处的参照系以及原初说话人、原初受话人的自主性。
正是这种远离或自主性,打破了原本的限制,扩大了原本的范围,丰富了原本的含义。这里的关键在于解释。在新的参照系之下对原本作新的解释,这就是传统远离原本的原因。任何一个写下来的作品,一旦公之于世,它就是向广大的人群说话,不仅是向同时代人说话,而且是向后来人说话。作为受话人的读者不仅有同时代人,而且有后来人。读者可以对写作的原本作出各不相同的回应,这些
私立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34
回应都是根据读者自己所处的参照系对原本所作的新解释。可以说,传统的原本在形成为传统的过程中,不断地参照变化了的环境。在后来的一连串读者面前展开一系列不断更新的世界。写作的原本是如此,行动的原本也是这样。传统的行动痕迹往往出乎原初行动者的始料之所及,自有后来人的评说——解释。
这样看,传统形成的过程本身便是一个传统不断更新、不断开放、不断壮大的过程。传统本来就具有两面性,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既因新的参照系与之相摩擦而不断更新自己,又因其偏执性而抗拒摩擦,力图使自身永恒化。可以说,传统既是摩擦的结果,又是对摩擦的抗拒。那种把传统一味看成凝固不变而无更新的观点是错误的、不符合史实的。因此,在对待传统的问题上,我们应当根据新的参照系,对旧传统作出新的评价和解释,这样才能使传统展开为有生命的东西。 (选自张世英(我看国学——传统与现代),有删改
1、从原文看,下列对“原本”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原本是传统的具有特定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参照系的始发言行。
B、原本指权威性的、天经地义的、带有信仰性质的凝聚群体的东西。
C、原本是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参照系已消失并成为过去的过程。
D、原本指有自主性的相对独立于原初参照系、说话人、受话人的传统。
2、下列各项,不属于分析“传统远离原本”原因的一项是(3分) :( )
A、在新的参照系之下对原本作新的解释,这就势必造成传统不断地远离原本。
私立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35
B、读者对写作原本作出各不相同的回应,根据所处参照系对原本作出新解释。
C、因有后来人的评说解释,传统的行动痕迹往往出乎原初行动者始料之所及。
D、传统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因新参照系的作用而具有更新与抗拒的两面性。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传统原本中的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参照系都是唯一的、不能代替的。
B、因时间推移和历史进展,传统远离原本后就自然丧失了原本的特征。
C、过去是传统的一个重要特征,但传统内涵却在新参照系下发生突变。
D、在对待传统问题上,我们应当根据新的参照系作出新的评价和解释。
十六、(16)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15小题2009年高考语文(广东卷)
自由和科学 爱因斯坦
我知道,要对基本价值的判断进行争论,是一件没有希望的事。比如,如果有人赞成把人类从地球上消灭掉作为一个目标,人们就不能从纯理性的立场来驳倒这种观点。但是如果有某些目标和价值是大家一致同意的,人们就能够合理地来议论达到这些目的手段。现在,让我们来指出两个目标,凡是读到这篇东西的人大概都会完全同意的。
第一,为维持全部人类的生活和健康所必需的资料应当由总劳动量中尽可能少的部分来生产。
私立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36
第二,满足物质上的需要,固然是美满的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但只做到这一点还是不够的,为了得到满足,人还必须有可能根据他们个人的特点和能力来发展他们理智上的和艺术上的才能。
其中第一个目标是要求增进一切有关自然规律的知识,也就是要促进一切科学工作。因为科学工作是一个自然的整体,它的各个部分彼此相互支持着,虽然支持的方式还没有人能预料到。但是科学进步的先决条件是具有不受限制地交换一切结果和意见的可能性——在一切脑力劳动领域里的言论自由和教学自由。我所理解的自由是这样的一种社会条件:一个人不会因为他发表了关于知识的一般和特殊问题的意见和主张而遭受到危险或者严重的损害。这种交换的自由是发展和推广科学知识所不可缺少的,这件事有很大的实际意义。首先它必须由法律来保障。但单单靠法律还不能保证发表的自由,为了使每个人都能表白他的观点而没有不利的后果,在全体人民中必须有一种宽容的精神。这种外在的自由的理想是永远不能完全达到的,但如果要使科学思想、哲学和一般的创造性思想得到尽可能快的进步,那就必须始终不懈地去争取这种自由。
如果要保证第二个目标,也就是要使一切人的精神发展成为可能,那么就必须有第二种外在的自由。人不应当为了获得生活必需品而工作到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从事个人活动的程度。而没有这第二种外在的自由,发表的自由对他就毫无用处。如果合理的分工问题得到解决,技术的进步就会提供这种自由的可能性。
科学的发展以及一般的创造性精神活动的发展还需要另一种自由,这可以称为内心的自由。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在于思想上不受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也不受一般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的束缚。这种内心的自由是大自然难得赋予的一种礼物,也是值得个人追求的一个目标。但社会也能做很多事来促使它实现,至少不该去干涉它的发展。比如学校可以通过权威的影响和强加给青年过重的精神负担来干涉内心自由的发展;而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鼓励独立思考来支持这种自由。只有不断地、自觉地争取外在的自由和内心的自由,精神上的发展和完善才有可能,由此,人类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才有可以得到改进。
私立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37
( 选自《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赵中立、许良英编译)
1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
A、促进一切科学工作是达到爱因斯坦所指出的第一个目标的要求。
B、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理智和艺术的能力就能够得到发展。
C、第一种“外在的自由”对于科学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D、法律的保障和全体人民的宽容精神对于第一种“外在的自由”具有重要的意义。
E、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第一种“外在的自由”的理想就完全能够达到。
13、下列对第二种“外在的自由”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工作之余还有可能从事个人的活动,属于第二种“外在的自由”。
B、第二种“外在的自由”是实现爱因斯坦所指出的第二个目标的基本前提。
C、第二种“外在的自由”与第一种“外在的自由”相辅相成,都有助于科学的发展。
D、第二种“外在的自由”是实现合理分工和技术进步的先决条件。
14、根据文意,可能影响“内心的自由”的主客观因素主要有哪些?(4分)
私立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38
15、根据文意,怎样才能使“创造性思想”尽可能得到发展?(4分)
十七、阅读下面的访谈,完成19-22题。2009年山东卷
①杨澜(以下简称“杨”):您看您去过这么多地方,台北、高雄、美国、香港,哪能一块地方是您最心爱的?
余光中(以下简称“余”):这很难说。有人说我是乡愁诗人。我写过好多乡愁诗,可是我觉得我的乡愁呢,不是同乡会式的,不是关乎某省、某县、某村的,因为乡愁可以升华或者普遍化为整个民族的感情寄托。这样说来呢,乡愁就不完全寄托在地理上的某一点,它不仅仅是地理的,也可能是历史的,可以说是历史的乡愁,文化的乡愁,而且在中文里面也可以有所寄托。那一年到东北访问,我在短短的致辞里就讲到,小时候在抗战时就会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还有“万里长征万里长”。那时,我没有去过长城,更没去过松花江,可是整个民族的一个大感情就可以融合在一起。我是说着说着眼泪就掉下来了。我有一篇散文,结尾两句我是这样写的:“你以中国的名字为荣,有一天,中国亦将以你的名字……”
杨:为荣?
余:没有。
杨:没有这两个字,所以我不是诗人,就要差这两个字才好。
②杨:我们看您的人生经历,觉得您其实并没有遇到过特别大的困难,家庭很美满,生活呢,教书、写诗、写散文、写评论,也是人们想像的比较安定的生活。但您为什么却说“我写作是因为我失去平衡,心理失去保障,而心安理得的人是幸福的,缪斯不会去照顾他们“?
私立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39
余:一个人不能光看他表面的职业和家庭。他内心有很多心魔,内心世界可能很复杂,比如他的愿望并没有完全达到,那就不是表面上看得出来的。我在21岁时就离开大陆,那对我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因为我的好朋友都忽然不见了。我投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要重新来过;而且一个人到了21岁,记忆已经很多了,所以这件事情让我念念不忘,也成为我的一个……心结,一个中国结。
③杨:今天仍然有很多人喜欢您的诗,但人们的欣赏对象好像发生了一些变化。年轻人喜欢卡通、流行歌曲等那种节奏更快、更有形象感的东西。那么用于看白纸黑字的时间呢,相对就要减少一些了。您觉得未来的诗歌,希望在哪里呢?
余:这个情况不仅仅存在于大陆、台湾、香港。因为媒体变了,价值观也随之改变了。我向来不认为文艺要大众化,而应该小众化。可如果你连小众都维持不了的话,那就有很大问题了,像三毛也好,或者余秋雨也好,到底还是不能跟一个流行歌星比,对不对?可是,听流行歌的跟读余秋雨的散文的还是不一样,所以不能够拿来比较。目前的新诗有相当多的毛病,很多诗人如果得不到知音,也应该反省一下,检讨自己的诗是不是能吸引人,这是多方面的因果现象。
④杨:现在年轻一代接触更多的是一种网络上的语言,要想保持中文原来的那种纯粹和一脉相承,已经是越来越难了。您担不担心中文的纯洁度问题,或者认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所以也要听之任之?
余:我是相当担心的,也不能听之任之。有学者说,语言就像河流,你不能阻碍它。问题是有河流就有两岸,两岸如果太模糊了,这河流不晓得流到哪儿去了。所以很多人认为语言就由它去,它有它的生命,其实不然。比如说我们目前的中文,如果过分西化的话,中文特色就会荡然无存了。(有删改)
19、这篇访谈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4分)
私立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40
20、阅读访谈第一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⑴如何理解余光中所说的乡愁?(2分)
⑵为什么杨澜说“就要差这两个字才好”?(2分)
21、怎样理解第二部分划线句子的含义?
22、第四部分中提到“有学者说,语言就像河流,你不能阻碍它”,而余中认为“有河流就有两岸,两岸如果太模糊了,这河流就不晓得流到哪儿去了”。请联系中文的纯洁度问题,谈谈你的看法。(6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答案
一、阅读下面短文,回答7-10题。(12分,每小题3分)2004年(福建卷)
7、【解析】此题重点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只要细读原文第一段(区间),就可以明确无线电射频脉冲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1)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引起氢原子核共振,并吸收能量;(2)停止射频脉冲,氢原子核按特定频率发出射电信号,并释放所吸收的能量。//A、B两个选项中“能引起氢原子核在磁场中旋转”的说法是错误的。根据第二段的一、二、三句(区间)“原子核的运动类似'自旋体’,不停地以一定的频率自转……磁场的强度和方向,决定原子核旋转的频率和方向”的叙述,可知引起“氢原子核在磁场中旋转” 及“原子核旋转频率的改变”等与无线电射频脉冲无关。 //D选项“引起氢原子核共振和能量变化”这样表述是错误的,根据原文第一段的说明,能量的变化与“无线电射频脉冲”的运行与停止有关。发出射电信号和释放能量的是“氢原子核”,因此该选项中的“射频脉冲会按特定频率把射电信号和能量释放出来”的说法显然
私立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41
是张冠李戴了。【答案】C
【提示】“AB”为强加关系,“D”是张冠李戴。
8、【解析】此题考查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此题围绕“磁共振成像原理内容”,列出四种表述,要求考生选出不属于原理内容的一项。要答好这道题,就要把筛选区间定位在原文的二、三两个自然段,A、C选项的表述可在第二自然段的第四句中找到相同说法。/D选项的表述与第二自然段第四句第二个分号后的语句所述是一致的。/B选项的表达与第三自然的第二句的表述完全一样。但它的陈述对象是“病理过程”而非磁共振原理,显然是错的,这是偷梁换柱以干扰考生。//因此考生在阅读时一定要始终抓住说明的对象以及说明对象的特征,注意各自然段中的主题词(突出本文主要内容的那些关键语词)。【答案】B
【提示】本题各选项与原文的比照,说法相同,陈述一致。显然从这一角度去答题是找不出答案的。此时,我们要多留一个心眼,就是要注意“题干”,审清题意。要选出“磁共振成像原理”的相关内容,才是符合要求的。
9、【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A选项“体内氢原子核能够导致水分的变化”的说法是错误的,原文是说“疾病的病理过程导致水分的变化”。//C选项与D选项中的“前后”一词表意不严密,根据原文所述,共振波是在脉冲后,原子核返回先前的状态时,才发射出来的;另外,磁共振图象的生成必须通过先进的计算机编程来处理,而非“体内原子核能够通过磁共振图象反映出人体疾病的水分变化”。【答案】B
10、【解析】此题重点考查考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此题A项推断缺乏必然的因果关联。//B项推断失实,原文只说磁共振成像对某些疾病的检测效果更优于CT,而非“一出现就替代了X射线照射、CT成像等疾病检测手段”。//C项“人们生病后,只要注意饮水,
私立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42
调节人体的水分,就可以通过磁共振成像技术更好地诊断疾病”的说法缺乏依据。【答案】D
二、(6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2007年(福建卷)
1、【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命题实际上是要求考生筛选并整合文章中“节能环保”的全部内容。扎一看,所列四个选项都与“节能环保”措施有关,但深入分析,便可发现A、C、D三个选项讲的都是具体的措施,A选项所表述的内容可在文中第2自然段段首处找到。C选项内容见于第三自然段段首句。D选项内容见于第三自然段第三句。而B选项讲的是降低能耗费的预期目标,显然与题干的中心词不符。阅读科学类文章,应快速把握文中的观点句,包括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抓住观点句,可快速把握全文大意。这道题的设题点正好落到了观点句上,扣住这些句子来与选项内容比照,就比较容易确定答案。【答案】B
2、【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从文中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必须在阅读时把注意力放在文章重要内容上。一段或一篇文章的重要内容包括:(1)文章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2)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和阐述;(3)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及文章主旨的语句等。本题四个选项都是对文章重要内容的理解。其中,A选项表述的内容可从首段第2、3句得到确证,尤其是“如果说目前这一发展时期能源需求高增长带有客观必然性,那么,能源低效率是不能容忍的”这一句,它表明经济发展,离不开大量能源的支持;但高能耗,将势必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必须大力降低能耗。B选项所表述的内容见于第2自然段第2句“我们有巨大的经济增长潜力,但不改变资源依赖型发展环境、速度导向型增长方式,就不能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机制”。C选项所表述的内容见于第3段第2句。D选项是对第四自然段两个句子的概括转述,但却悖逆了原意。原文说的是一种理论上的可能性,而D选项则将可能性变易为已然性——“带来了……促进了……”,这显然是错误的。【答案】D
三、(6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
私立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43
3、【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重要词语”是就这个词语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如果考生没有能够正确理解这些词语,就无法准确地把握文意。因为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建筑材料,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能否在上下文语境中迅速地地领悟词语的含义,是阅读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标志。A选项表述见于第1自然段1、2两句。B选项表述见于第1自然段第3句。D选项见于第4自然段第4句。与C项表述相关的是第2自然段,原文是说“由于普通的白炽灯泡会产生红外线而发热,所以其能量转换和使用效率很差”,而提高能量转换和使用效率,其前提条件是要“有效地阻止灯丝上红外线的放出”(根据第2自然段第3句),C选项的表述显然是不严密的。【答案】C
4、【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意的理解与把握以及由此作出推断与想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解答此类题目,必须在正确理解和把握文意的前提下,分析判断各选项作出的推断是否合理。首先应考查各个选项所把握的原文信息是否正确,其次才是分析由此产生的推断是否符合逻辑。A选项的推断所依据的信息是第3自然段的“利用自我组织化现象,就有可能以较低价格,制造出光子结晶来”一句,原文说的是“可能”,而选项却变为“就能”,显然是将或然性的判断改易为必然性判断了。B选项是依据第4自然段的信息作出的判断,原文是说“首先采用硅珠开始研究”,而选项却改易为“只有”,将充分条件偷换成了必要条件。D选项是根据第5自然段的信息作出的判断,原文是说“现在虽然尚未实现利用自我组织化技术制造出钨丝上的光子结晶,其技术实用化仍然需要一些时间”,是一种未然性情况,而选项中却偷换成了必然性情况,显然也是不准确的。【答案】C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6分,每小题3分)2008年(福建卷)
1、【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和推断文中信息的能力,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作答。B项曲
私立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44
解原意,由原文“其实不是人们疏离了传统,而是传统的情感无所依傍,缺少载体”可知。A、C、D三项可以筛选和整合第一段和第二段信息看出均为正确选项。
2、【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需要准确理解原文信息来作答。C项强加因果。
五、现代文阅读(12分)2009年(福建卷)
9、【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综合能力,能力等级C,涉及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考点。
B项,错在“是为了证明'尺度具有普遍性’的观点”,根据原文“尺度具有普遍性,但是也不时会有意外,仿佛当今赛事频爆冷门”,可知作者意在阐述尺度具有个性,而非普遍性。(观点与论证出现错误)
C项,错在“由于现代可以运用基因工程等高科技克隆梦露的容貌、乔丹的体型”,属误将未然当已然,此项可从原文“据说随着基因工程等现代科技的发展,人除看得享长寿外,甚至可以定制自己......的器官形体,你大可选择梦露的容貌、乔丹的体型”得出。同时,本项因果上还出现倒置问题。 ....
解答此题时,要能够从文本中找到原文,然后进行比对,最后才能选出答案。A项的原句在第一段,D句的原文在最后一段,E句属于整体把握文章结构,原文为每一段的中心句。
【答案】BC
10、第二段中提到“尺度之不同简直成为了一道墙垣了”,作者为什么这样说?(3分)
私立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45
【答案】尺度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评判就不同,因此造成了隔膜、误解甚至对抗,像墙一样,阻碍人们的交流。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作答时首先要注意需要理解的句子在文本中所在的位置,然后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一是尺度为什么会出现不同,二是为什么说尺度的不同简直成为一道墙垣,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
11.结合本文,举例阐述你对“个性决定了尺度的相貌”这句话的理解。(4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者观点在文中的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作答时要注意题干中的提示语:“结合本文”,是要求学生从文本整体角度出发考虑;“举例阐述”,是要求考生必须援引文本中的材料加以说明;“对……话的理解”,是要求考生必须先阐述这句话的内涵是什么。在组织答案时,需要考虑几个问题:为什么说个性决定了尺度的相貌,文本中哪些事例是证明这一观点的,为什么你这么认为。
【答案】决定“尺度”的关键因素是人的个性。个性不同,由此产生的标准(尺度)也不同。维特根斯坦和袁中郎等人的“尺度”异于常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的个性独特,人生目标与众不同。
六、现代文阅读(24分) 2010年(福建卷)
10、【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D项曲解原文,错在“歌产生时是先有音乐,后来才有语言的”,文章第五段“歌的语言和音乐的融合是原生态的存在”“歌产生时,音乐与语言是相伴相随的”可以充分的证明这一点。A、B、C三项在文中都各有体现。
私立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46
【误区警示】考生答题误区在于对原文重要概念的把握不到位。
【答案】D【提示】曲解原文
11、【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项偷换概念,主要错在“借助音乐可以使歌便于传播,更广泛地发挥教化的作用”,原文是“歌……而非专门用来表达和传播礼乐伦理道德,不可能用来教化百姓”,有意混淆了“诗”和“歌”。
【解析】本题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和理解。C项把歌和音乐割裂开来,是不正确的,因为原文第二段“早期的歌的本质是音乐”这两者是一体的,另外借助音乐更便于传播,更广泛地发挥教化作用的是“诗”而不是“歌”。
【误区警示】本题误区在于对原文内容把握不准确,找不准题干的对应点,就无法做出正确选择。【答案】C【提示】找准提干的对应点/偷换概念
12、请结合文本,简述“诗”在西周的作用。(3分) 。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区域在第1段。考生只要从中筛选出信息并进行整合即可。
【误区警示】本题考生容易失误的地方,除对内容要点概括不全外,还易表述混乱,辞不达意。
【答案】诗是西周礼乐政治活动的产物,承担着政治言说的特殊功能。/一方面可以补察时政,/另一方面通过礼乐教化向臣民灌输礼乐伦理道德观念,是国家政治形态的工具。
私立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47
七、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2分。其中,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简答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2010年(湖南卷)
13、【解析】本题在四个事例中选出一个与其它三个不一样的,只要结合文章的段落结构就能很快得出:一个是志愿精神对于社会层面的影响,一个是对于个人发展层面的影响,于是这样就很容易得出B选项。
【答案】B
14、【解析】本题是根据原文选出不正确的一项。这个就是我们通畅所谓的“细节+推断题”。第一步就是要定位原文,第二步就是要分辨种类,第三步要看这个选项符不符合文章大意的延伸。这些细节题中无外乎就是因果颠倒、无中生有、以偏概全、逻辑混乱等等一些问题,我们一一来验证。
A选项说“志愿精神通常具有自愿性、公益性和亲身参与性的人文内涵”,我们马上定位到文章第三段的四个社会作用,这就明确表示志愿精神具有公益性;然后文章最后一段中“正是自愿参与公益事业”同样也是说明“自愿、公益、参与”三个特性;最后第一段有关人文精神的表述,都证明A项正确。
而B选项说“志愿行动使人文精神的一种具体化和日常化的实际体现形式”,这一句话在文章的第一段第一句就说了“志愿精神可以表述为一种具体化或日常化的人文精神”,并且在后面也提到说“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式”,所以B选项的表述正确。
再看C选项“社会成员追求工具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物质成就感的获得”,我们可以定位到文章第五段前两句“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体现了社会成员对价值合理性的追求。现代化的物质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工具合理性的追求”,于是“追求工具合理性”有助于“物质成就感的获得”,
私立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48
所以C选项也正确。
最后看D选项,“社会成员在当前特定社会背景下对强竞争和高情感将更向往”,我们立马就可以定位到文章的的倒数第二段的第二句“在现代化进程……社会竞争状态加剧……使得社会成员对于高情感的向往……表现得日益突出”,于是问题发现了:原文中“强竞争”是原因,“对高情感的向往”是结果,但是在D选项中,“强竞争”和“对高情感的向往”都成了结果,这就是“因果颠倒”的选项。 【答案】D
15、简要谈谈,如果缺乏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对人的发展会有怎样的影响。(6分)
【解析】本题是今年的新题型,要求考生谈谈如果缺乏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人的发展会有怎样的影响?这道题其实就是一道开放的题目,考生可以畅所欲言。那么要问人的发展,考生可以就着原文最后一段的第二句中关于“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这两层意思来答影响即可,无非就是把原文中“有了志愿精神好的方面”的反面写出来。所以这道题尽管是新题型,但是难度不是很大。
【答案】 ①从人对社会的融入(社会角度)看,少了一种扩大交往面、凝聚交往对象的重要场域,对价值合理性社会意义的关注以及人本化取向的生活目标都可能趋于淡化;②从个人发展角度看,少了一个提升个人素质的平台,一条让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人的发展进程中可能出现畸形走势。
八、(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2010年(江西卷)
6、【解析】信息在第四段:正如普拉斯所断言,“竞技庆典从本质上说是为生者举行的仪式,而不是为死者举行的献祭”。因此选B。
私立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49
A项相关信息在第五段,“西塞罗虽然在一封信中批评了庞培的竞技庆典,但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表示,这样的表演对于一个有教养的人来说毫无乐趣可言”,可见,并不是“罗马人都从中得到乐趣”。
C项相关信息在第四段,“上至皇帝、元老院议员,下至身无分文的城市贫民,都热衷于观看人兽搏斗、集体处决和角斗士对决等节目”。并没有说“竞技庆典由人兽搏斗、集体处决和角斗士对决三项血腥表演构成”。(比照文本第一段中的信息)
D 项相关信息在第五段,“另外一些哲学家甚至称赞此类表演有助于培养罗马公民的勇气和斯多葛主义所追求的忍耐精神”。注意只是一些哲学家认为。
【答案】B。
7、【解析】A项相关信息在第二段,注意文中说的“通常”。B项相关信息在第四段,“屠杀行为竟会演变成娱乐节目,则与罗马人纵容和欣赏的态度有密切关系”。并不是“为了展示国家强力”。D项相关信息在第五段,“他真正担心的是如此密集、强烈的暴力表演对观众道德的腐蚀作用”。只是西塞罗个人的担心,他不能代表知识分子。
【答案】C
8、【解析】A、“具有敬畏生命的情怀”无中生有。
B、“可以说对人类的屠杀符合他们的道德准则”错了,文中说的是“被处死的人主要是战俘、罪犯和奴隶,他们被称为'有害之人’”。
D、“可见他们普遍缺乏社会良心”错了。文中说“双方都互相指责对方以活人献祭,以此确立自己在道德和文化方面的优越地位”,可见他们还是有社会良心的。
私立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50
【答案】C。
九、论述类文本(1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2010年(江苏卷)
15. 【解析】A.“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并不能说“天赋的高低具有决定作用”。B.将“感受”与“领略”两概念对等,原文“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D.并非角度不同,而是“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答案】C
16.文章题为“谈静”,但最后一段才写到“静”,请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6分)
【解析】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
思路1:从(由)…写到(引出)…,然后…,最后…,从而揭示(体现)…
思路2:引题——事例——拓展——反思。
思路3:以“…”为线索,选取了那些材料来表现主旨。
思路4:作者构思文章的思路:时间、地点、逻辑[并列、递进(层层深入)、正反对照、情感变化等。
【答案】(1)先由人生乐趣谈起,提出人生乐趣一半来自于感受;
(2)再阐述感受力有强有弱,感受力强,能“处处领略”,就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私立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51
(3)最后阐明领略趣味要“静”中得“趣”。
17.作者所说“静趣”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说懂得小林一茶的俳句就懂得“静趣”了?(6分)
【解析】理解词句的含义。它包括三层次意思: ①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②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 ③句外意义(言外之意、深层含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分析句子的作用及表达效果,领悟句子蕴含的哲理,谈谈对关键句子的认识。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应注意的问题:①不要人为地“拔高”;②要学会多角度理解。
【答案】(1)“静趣”是指心界空灵(或摆脱物界喧嘈),在悠然遐想中获得无穷妙悟。
(2)作者心界空灵,由眼前的苍蝇而悠然遐想,悟得万物平等真谛,泯灭了益虫、害虫的功利观念,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苍蝇的自在情态,由此而获得的情趣正是作者所阐述的 “静趣”。
十、(9分 每小题3分)2010年高考语文(山东卷)
6.【试题分析】A项:B项人生境界是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划分的,不是以年龄段划分的,“从幼年到成年,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错;D、“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错,“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和“人生的不同阶段”没有必然联系。
【高考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易错提醒】本题比较简单,出现错误主要辨析不出B、D的错误。
【备考提示】要理清文章结构,找出选项相对应的内容区域,依次筛选。原文内容与选项保持一
私立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52
致,选项与题干要能构成因果关系。略过无关紧要的信息,如举例、描写等,抓住本质特征。
【参考答案】C
7.【试题分析】“道德境界”“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是同时发生”,因此“求知境界”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是错误的,文中也没有相应的说法。
【高考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易错提醒】本题比较简单,考查几个词语的概念关系,一定要注意原文同题肢相对照。
【备考提示】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 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参考答案】B
8.【试题分析】A“这种境界是任何一个具有高级境界的人所极力排斥的”错,文中说“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C“'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关注自我”错,文中说这一境界“把自己看作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这就是关注自我 。D到了这一境界就能自由地超越并摒弃其他三种境界。“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
【高考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易错提醒】本题比较简单,考查几个词语的概念关系,一定要注意原文同题肢相对照。
私立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53
【备考提示】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转述内容要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注意选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
【参考答案】B
十一、(9分,每小题3分)2010年高考试语文(四川卷)
5、【解析】文中没有提到书画装裱发展缓慢,书画装裱选材、样式及技法的不完善不是书画装裱发展迟缓的原因。【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答案】A
6、【解析】A、用纸托裱画作的装裱方式对后世书画的保存产生了重要影响,与我国古代珍贵名画能够幸存至今无直接因果关系。C项“我国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装裱流派和风格”错,地理气候的差异仅仅是有不同的装裱流派和风格原因之一。D、“京裱”和“苏裱”两 大流派仍然影响着中国的书画装裱,但不能说代表我国书画装裱工艺的最高水平。【考点】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答案】B
7、【解析】A项五代时期大型绘画因为画绢幅面扩大,大型绘画的创作成为可能,还能装裱多幅作品。C明代江南地区文人画有了很大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以苏州为发祥地的“苏裱”开始兴起并广受推崇。D、“使书画装裱成本下降”的推断不合情理。
【考点】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答案】B。
十二、(9分,每小题3分)201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Ⅱ)
5、【考点】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B
私立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54
【解析】D项曲解原文。“先秦两汉文化”“属于纯粹的中国文化”错。信息源在原文第一段:“正如唐宋时期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影响,复归为先秦两汉时代的中国一样”,“任何文化都是在他种文化的影响下发展成熟的”,“因此,文化应是一种不断发展、永远正在形成的'将成之物’。”【答案】D
6、【考点】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C。
【解析】根据经验,选项中出现了“只有……才”、 “唯一”等绝对化的词语时,可以考虑该选项是否犯了绝对化的错误。文中第三段说:“当然也还可以寻求其他途径,例如可以在两种话语之间有意识地寻找一种中介。”说明两种文化的交流中还可以选择其他中介,如文学中的“死亡意识”、“生态环境”、“乌托邦现象”等。【答案】C
7、【考点】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能力层级C。
【解析】A项说法武断。结论“因此研究历史上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也是没有必要的”错。 根据原文,我们是可以通过研究外来文化了解本土文化的,因此不是“没有必要”而是“有必要”。【答案】A
十三、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2010年高考语文全国(课标卷Ⅰ)
1、【解析】根据原文第一段“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书'与’金'、’石'与’画'并称,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原文并没有说“金”、“石”、“画”占有同样的地位。属于张冠李戴。【考点】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层级B。
【答案】C
2、【解析】据原文第二段“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草书另一个来源是
私立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55
从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草书,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到东晋以后与真书变来的草书合流”可知,A项错在“行书再快一点就是草书”和“是用汉隶笔法写章草而形成的”。属于偷换概念。【考点】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C。【答案】A
3、【解析】根据原文第三段最后“唐朝一般人的文书里,也有书法比《晋词铭》《温泉铭》好的,但是那些皇帝、大官写出来的就被人重视,许多无名书法家的作品就不为人所知了”可知,此项逆推错误,原文是推断不出“唐人碑版的书法其实并不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平”的,同时,前后也不是因果关系。属于强加因果和张冠李戴。
【考点】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C。【答案】D
十四、本大题4小题,共16分。2010年高考语文(广东卷)
12、【解析】A只是,太过绝对,与原文开头“而不能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的意思背离。D项与原文第六段“也不是叫你完全听任作者的摆布……表示绝对的服从”的意思背离。 【考点】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答案】AD。
13、【解析】正因为欣赏者的积极再创作,才有了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不是迷失我。
【考点】本题考查分析文章重点内容的能力。【答案】C
14、从艺术活动中,“我”与“非我”关 系的角度,分析第五段画线部分的内容。(4分)
【解析】题干中明确提示从“我”与“非我”关系的角度分析。阅读文本,可知,“非我”就是创作者融入客观现实之中,感受客观现实的脉搏,这要有一个使“我”化为“非我”的过程。“我”就是说创作中要表现出“我”的鲜明的是非爱憎之感。(4分。划线句为两句。第1句,强调表演要重视我
私立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56
化为非我,要把握具体形象的反映特点。第2句,强调在表演中,在非我中要有我,要有鲜明的个人的爱憎情感。
【答案】①演员演岳飞像岳飞,演秦桧像秦桧,就是从“我”进入“非我”。②演员在表演中使 自己变成岳飞、变成秦桧,则是在“非我”中失去了“我”。(或答为:演岳飞、秦桧像岳飞、秦桧,却不使自己变成岳飞、秦桧,则是在“非我”中体现了“我”。
15、艺术活动中为什么“不可无'我’”?请从创作和欣赏两方面回答。(4分)
【解析】首先要把握文章的重点内容。文章重点论述了不可无“我”,作者从创作和欣赏两方面进行了论述。重点分析①④⑥段。
【答案】①在创作中,只有渗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他对客观现实的态度,作品才能感染人、打动人,才能影响现实,改造现实,达到创作目的。所以不可无“我”。
②在欣赏中,只有表现出个人的独立态度和鲜明个性,才能发现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才不会在欣赏中迷失自我。所以,不可无“我”。
十五、(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2010年高考语文(安徽卷)
1、【试题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
【试题解析】解答概念题,要特别注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本题主要在概念的内涵上设置选项。A项是 “原本”内涵的正确的表述。B项据原文“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进展,原本逐步地被认为是具有权威性的、天经地义的、带有信仰性质的东西而为群体所接受,成为凝聚群体的力量,这样,原本也就逐步地形成为传统”可知,B项表达的是原本形成的传统的内涵。C项把原本的属性搞错了。
私立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57
C项的表述简化为“原本是过程”,据原文“传统逐步形成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远离原本的过程。这里所说的远离,是指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成为过去”可知,“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成为过去的过程”是传统的形成过程,而非原本是过程。D项 原文是“原本是传统的始发言行”,传统是原本的丰富、更新和壮大。D项的表述曲解了原文的意思。【试题答案】A
2、【试题考点】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试题解析】对于“原因、根据、证据”这样字眼的题干,特别要注意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D选项中,新参照系的作用有两种:一是摩擦,二是抗拒摩擦。摩擦作用使传统更新”,因而是“传统远离原本”的原因;但是传统“抗拒摩擦,力图使自身永恒化”使得传统力图保持原本的最初本质特征,尽可能的不远离原本。
【试题答案】D
3、【试题考点】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试题解析】A项“唯一的”原文表述为 “特定的”与原文不相符。B项原文是说“远离,是指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成为过去。”所以消失指的是的是指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的消失,而不是 “原本的特征丧失”C项“突变”概括错误。原文“传统形成的过程本身便是一个传统不断更新、不断开放、不断壮大的过程”,因而传统内涵在新参照系下发生的是“渐变”。【试题答案】D
十六、(16)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15小题2009年高考语文(广东卷)
私立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58
12、【解析】B选项中“就能够”和E选项中“只要……就……”语意绝对化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题时首先要锁定答题范围,将选项对应原文信息,合理筛选。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作答。
【答案】B E
13、【解析】与倒数第二段末句“如果合理的分工问题得到解决,技术的进步就会提供这种自由的可能性”意思不同。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以及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时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答案】D
14、根据文意,可能影响“内心的自由”的主客观因素主要有哪些?(4分)
【解析】答题范围在最后一段,找出符合要求的句子,如“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在于思想上不受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也不受一般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的束缚”是主观因素,而“但社会也能做很多事来促使它实现,至少不该去干涉它的发展。比如学校可以通过权威的影响和强加给青年过重的精神负担来干涉内心自由的发展;而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鼓励独立思考来支持这种自由”是客观因素。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题时需依据题干要求,锁定答题范围,合理筛选相关句子,再加以提炼。
【答案】①主观因素:个人在思想上是否受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是否受一般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的束缚。
私立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59
②客观因素:社会(包括学校)是干涉“内心自由”的发展还是鼓励支持“内心的自由”。
15、根据文意,怎样才能使“创造性思想”尽可能得到发展?(4分)
【解析】本题答案遍布全文,首先根据提干要求,结合文意,找到相关的句子,再加以提炼。相关的句子有“满足物质上的需要,固然是美满的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也就是要使一切人的精神发展成为可能……人不应当为了获得生活必需品而工作到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从事个人活动的程度”“ 但如果要使科学思想、哲学和一般的创造性思想得到尽可能快的进步,那就必须始终不懈地去争取这种自由”“ 只有不断地、自觉地争取外在的自由和内心的自由,精神上的发展和完善才有可能,由此,人类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才有可以得到改进”。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原文文意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解答此题,应先依据选项找到信息在原文中所在的地方,合理筛选相关句子,再加以提炼。
【参考答案】(1)满足物质上的需要。
(2)增进一切有关自然规律的知识,也就是要促进一切科学工作。
(3)人在获得生活必需品的前提下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个人活动,使一切人的精神发展成为可能。
(4)只有不断地、自觉地争取外在的自由和内心的自由,精神上的发展和完善才有可能。
十七、阅读下面的访谈,完成19-22题。2009年山东卷
19、这篇访谈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4分)
私立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60
【解析】解答此题要结合作者的思路,抓住主持人的提问,锁定每个要点的范围,这篇访谈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可得出。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和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答案】(1)对乡愁的理解 (2)诗人的创作动因
(3)诗歌的现状与发展(4) 中文的纯洁度
20、阅读访谈第一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⑴如何理解余光中所说的乡愁?(2分)
⑵为什么杨澜说“就要差这两个字才好”?(2分)
【解析】(1)首先锁定答题范围,第一段,然后围绕要求摘取关键词。(2)本题考查文体特点,主持人的访问技巧。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答案】(1)余光中认为乡愁并不完全由地理造成,它是历史的乡愁,文化的乡愁,可以升华为民族的感情寄托。(2)这样更有悬念,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21、怎样理解第二部分划线句子的含义?
【解析】要从正反两方面作答。
私立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61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
【答案】(1)文学创作的动力源于作者内心世界的冲突与体验,这正是作者能够创作出优秀作品的根本原因。
(2)心安理得、内心世界过于平静的人,不会产生强烈的创作欲望,也就创作不出优秀的作品。
22、第四部分中提到“有学者说,语言就像河流,你不能阻碍它”,而余中认为“有河流就有两岸,两岸如果太模糊了,这河流就不晓得流到哪儿去了”。请联系中文的纯洁度问题,谈谈你的看法。(6分)
【解析】首先要依据原文的内容,联系中文的纯洁度问题,辩证地看待语言的发展。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答案】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语言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而对语言的发展不能听之任之,需要加以必要的规范。在当今社会背景下,中文既要不断丰富和发展,又要保持其特色和纯洁度。
私立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6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