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一个怪哉的朝代,怪哉到让人近乎失语。傅以渐、吕宫、刘子壮、麻勒吉、邹忠倚、图尔宸、孙承恩、徐元文、马世俊、严我斯、缪彤、蔡启僔、韩菼、彭定求、归允肃、蔡升元、陆肯堂、沈廷文、胡任与、李蟠、汪绎、王式丹……这些人的名字看着生疏生涩,好像在说街头路人甲、乙、丙、丁。他们显得微不足道,无可无不可。然而,综上这些人,却全部都是清代堂堂正正的状元郎。《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清代第一红顶商人胡雪岩,《闲情偶寄》作者李渔,写《长生殿》的中国卓越戏曲大家洪升,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顾炎武,中国著名文学家、文学批评家金圣叹,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黄宗羲,《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聊斋》作者蒲松龄,把中国搅得地动山摇的洪秀全,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北洋新军创始人袁世凯……综上这些,中国历史上如雷贯耳、雷霆万钧般的人物,却全部都是清代科举的落榜秀才。很难想像,一个朝代怎能如此极端?但清代就能做到一竹篙打倒一船人。在清代,中国历史上的绝顶人才几乎全被打落水。他们在民间寂寥落寞中,或是绽放精英人才最闪耀的光、或是走向遗臭万年。总之,历史上相当份量的英雄豪杰们都渴望追求不朽。他们总要在历史上留名留姓,毕竟能量高的人都想实现人生抱负。清代那些罕有作为的一群状元郎们却悄无声息,永远湮没在历史的荒原里。
偶有闲极无聊的人,到“清代科举状元榜单”上,凭吊一下他们昔日的幻光。或者,他们成为了后人茶余饭后唏嘘的谈资。如此奇哉的人才选拔怪圈,将把中国这艘巨船带向何方?中国未来又将路向何方?清代走到中期后,民间发生的怪事越来越多。这还不过瘾,竟然有一拨人公然以怪著称于世。他们就是响彻大江南北的“扬州八怪”。尚未求证:金庸先生《射雕英雄传》里的“江南七怪”,是否从“扬州八怪”上获取的灵感?听闻扬州当地现在都还说:扬州八怪是指扬州地区的丑八怪。不过,这帮丑八怪可是中国画史上的宝贝。因为有他们,中国画史五彩斑斓的色彩愈加丰富。扬州八怪分别是:金农、郑燮、黄慎、李鱓、李方膺、汪士慎、罗聘、高翔等人。他们是清代中期活动于扬州地区的书画家,艺术活动时期近乎百年,作品之多、之广无法计量。作为一个艺术家群体,他们声名显赫。集体绘画特点是自由大胆,艺术境界奇崛有力。他们中最为百姓熟知的要算郑板桥。郑板桥的名言:“难得糊涂”,成为百姓日用频率最高的家常用语。徐悲鸿曾在郑板桥一幅《兰竹》画上题字说:“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最卓绝的人物之一”。郑燮,扬州八怪之一,字克柔,号板桥、板桥道人,生卒年为1693-1765。他祖籍苏州,后迁
68兴化,出身穷苦,天资聪慧。郑板桥是清朝著名的文人画家、书法家和诗人。他的诗、书、画,世称“三绝”。文人画标配:兰、竹、松、石、菊等诸植物,板桥皆擅长。但他最擅长画兰竹,已到不可思议的境界。并且因为他本身是文人,擅长书法和作诗,画上的题画诗又能给画面增添一种质朴的文化含量。文人画的一切优势魅力,都能在他的画作里呈现完美。
他的文人范儿,在竹兰创作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他在兰竹图中常添石。谓之:“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活脱脱把文人的气质、节操、风骨寓意到了创作里。比较经典版本的板桥《兰竹图》是:用淡墨皴擦出石块,作为画的基座。然后,在石上撇兰画竹。兰竹交错、穿插,干湿、浓淡交互。画面很纯粹,物像甚简,但层次丰富。然后选画面一角大幅题字。画是极简纯粹的,典型文人画风格,矜贵就在文化含量上。中国画的笔墨语言,文人传统的笔墨情趣,扑面而来的浑厚气质,任谁都能觉察。兰竹看似简单,画出形貌也并不难。难就难在画出“文化”,非得有真才实学的底子作魂魄才行。这句话虚无吗?非也。举个实例:绍兴沈园,就是一众江南园林中的寻常园林,它比不上拙政园和狮子林等名家园林。但这一方小小园林,因为上演过诗人陆游和唐婉的凄美爱情故事,而显得非同一般。再加上陆游和唐婉,分别在园林粉壁上提了两阙钗头凤》,就更显得沈园别致如灵境。道理一样。因为有文化内涵,园林不再是普通公园,兰竹画也不再是普通植物题材。矜贵和别致,蕴含在了其间的味道里。那个味道,便是深沉的文化。板桥是康熙朝的秀才,雍正朝的举人,乾隆朝的进士。他三岁识字,很小就在父亲的指导下作文。板桥并非学业、考举一路畅达,而是近乎“半工半读”。比较直白说,他是那种干中学,边谋生边继续学习的人,贴近人间疾苦。只是他一路学到底,最终冲到艺术巅峰。郑板桥出生时,家道就中落了,生活穷困。三岁生母离世,幸而奶母极爱他,让他幼年得到温暖呵护。后来,他父亲又娶了继室,他的继母也待他很好。只是,继母也在他少年时去世了。
郑板桥19岁左右中了秀才,之后他开私塾教书。教书前他已娶妻。此后又有了二女一子,生活更加穷困、艰辛。30岁后,郑板桥放弃教书而去扬州靠卖画谋生。这是他的艺术“走向市场”的开始。他在扬州卖画为生整整十年。因为是“自由职业”者,十年间他还各处旅行以增广见闻。这让他结交了各类异人。这些人有诸多画家、高僧、甚至是康熙皇子。扬州八怪之金农、黄慎,是郑板桥的亲密战友。因为是自由书画家,他心无掣肘,甚至还需要以“个性”吸引诸位买家,故而他的言论张狂、放纵、大胆。因
《此他也徒有虚名,以狂著称。郑板桥书画创作达到成熟期后,艺术境界已炉火纯青。但他作品总是接着地气儿,和“清初四王”王时敏等人的仙意飘飘不同。这与他始终须臾不离民间有关。他的作品没有烟火世俗气儿,但也绝对没有仙山楼阁、瑶池阆苑那种飘忽味道。同样都是典雅,但典雅和典雅也相去甚远。王时敏创造的山水画之典雅,那是描绘神仙居住的地方。40岁时,板桥到南京参加乡试,中了举人。中年中举,他一口气再接再厉,赴镇江焦山读书深造。这里迄今都留有“郑板桥读书处”的横额,并保留当年郑板桥手书的“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对联。1736年,44岁的郑板桥中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中了进士,相当于进入“朝廷干部候选人梯队”
。但是要有官位空缺,梯队里坐冷板凳的人,才有当官机会。郑板桥等不着,次年又返回扬州。五年后,50岁的郑板桥候上了个七品芝麻官。他的从政生涯从此开启,郑板桥宦海生活共计十年。这十年中,他作了山东范县、潍县知县。两任县令生涯,郑板桥为政爱民,为民请命,替民担当,做了太多有益于百姓的善举。
郑板桥在历史上声名显赫,到现在都是影视剧里经常演绎的人物,与他当县令时的种种爱民惜民行为有关。潍县为官时,当地爆发饥荒,经常有人吃人的现象。郑板桥开仓施粥,大兴工役召集远近灾民赴工就食。秋后歉收,他尽毁借条,救人无数。郑板桥为政爱民的种种事迹不胜枚举,因而深得百姓拥戴。1753年,61岁的郑板桥因为替民请命而忤逆上级,从此离官回家。临别时,百姓家家画像以祀,并自发为郑板桥建立生祠。他得民心的程度竟然到了如此境界。与他为官境界同样冲向巅峰的,还有他的书画艺术。这十年,他的诗文书画更加出神入化。无官一身轻,自由后的郑板桥回到扬州重操旧业继续卖画。这时期他创作的书画极多、流传极广。《
竹石图》,是郑板桥创作的主要题材,貌似总画单一题材会给人感觉流于一种模式,从而枯燥乏味。但郑板桥创作的竹石没有任何雷同之感,每幅画都像新生,挺拔郁葱。究其原因,之一是他布局构图丰富多变,此兰竹与彼兰竹变化万千,总有新意。之二便是得益于他的题诗了。他的题诗都是应和作画时的心情创作的,加上他的一笔绝妙书法更让画作熠熠生辉。郑板桥的书法迥异于常人,用现在的话叫作:“郑板桥Style”,只属于他自己。他的书法挺古怪,带着曲溜拐弯和老树疙瘩。但他的书法极好,这里面的门道就是中国书法的灵魂了。他的书法是各种书体的完美结合,字体里面集中结合了很多人的字体。有人说如“乱石铺街”
。判断什么书法是好书法、什么不是好书法?不在它是否好看、雅观。这是外行人不能理解、不能接受的观点。凡是用“书法”写成的,就叫书法作品。因为它鲜活、有生命、有灵魂,是活物。
倘若它再漂亮,不是用“书法”写成的,也不是活的,不算书法。简言之:书法好看、难看不重要。书法不以好看和漂亮作为标准尺度,而在于它是否合乎“法”。这让人很难理解。举例说明:街边有只流浪狗,它又脏又丑又邋
2018窑03
遢,但是它是“活物”。这就叫狗。商场摆了一只形像漂亮、造型逼真的玩具狗。不论它制作多么精美和真实,它也只能叫“玩具”。不仅是郑板桥,金农等其他八怪的书法,也大多带有强烈的个人Style。这背后的门道,又是怎么形成和促成的?以郑板桥为首的扬州八怪的产生,有其历史背景和渊源。在地域和经济方面,扬州自隋唐以来就经济繁荣、交通便利,物产丰富、富贾云集、盐业兴盛、富甲一方。经济繁荣就容易形成民间书画市场,这就为画家卖画谋生提供了现实必要条件。文化传统方面,江南文人和名流群英荟萃,这里时常举办诗文酬唱集会,雅集众多。从王羲之“兰亭雅集”起,文人雅集几乎成为江南文化的风尚。富贾盐商与艺术家形成互为滋养和需要的一对伴侣,他们交换各自持有的财富。历史上,江南自明代始就形成了比较发达的民间书画市场。大量民间书画艺术家可以不必非得走科考、当官这一条路,也能维持正常生活。这就是产生扬州八怪的综合原因。因为他们的销售对象是民间而非皇家,艺术家作画可以不受皇家极权意志的控制和干扰。在艺术创作中,真正的自由就出现了。无论是取材立意或是构图用笔,他们都彰显鲜明的个性特征。这种艺术风格的形成,自然也与时人对审美喜好的需求变化紧密联系。中国画从“清初四王”起就沿袭传统画风,过于拘谨和保守。他们的画可谓从远古中走来,又回归远古,故纸堆里的风情万种。
而民间市场一旦打开,自由奔放的清新之风就给画坛刮来朝气蓬勃的生命力。对于以郑板桥为代表的艺术家群体,风格逐渐演变,最后走到变形、狂放、怪异的路上,此外也有一些其他因素助缘。清朝对文化的控制相当严苛,大兴文字狱,整个文化生态都呈现拘谨。学术上,小学、文字训诂和考据成为学术主流,从古书堆里来、到古书堆里去。与此同时,民间艺术市场却不受皇权意志的控制而悄然出现。皇家极权与民间自由,形成一张一驰的平衡力道。皇权越禁锢,民间越自由,乃至走向怪异。艺术家要发泄内心悲愤,开始怒书和怒画。这样的风格,一直持续到以何绍基为代表的晚清书画家的艺术世界里。大风起于青苹之末。书画艺术的集体扭曲、怪异,一般是在礼崩乐坏的社会背景下出现的。这是一个征兆。艺术上的繁杂多变是丰富的象征,也是没有一个主流审美价值取向的表现。中国古代传统审美价值观是崇尚中和之美,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书画走向了它的对立面,显然是艺术家内心集体扭曲的结果、也是皇权收拢不住人心的征兆。艺术风向乱象丛生,已然失去主流价值观的主导而人心向背。
那年,郑板桥辞官回家时,带着为官十年得到的百姓人心所向。他还带着“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和兰花一盆、黄狗一只。二百多年过去了,历史的尘沙无论多么覆盖重重,也带不走他画里的幽谷兰花丛丛、石前竹影细细。
作者简介院
王彧浓袁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遥
6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